APP下载

当代文学批评与地方文化建设——以韦君宜研究为例

2013-04-11蒋芝芸

关键词:当代文学文学批评建设

蒋芝芸

(湖北民族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当代文学批评与地方文化建设
——以韦君宜研究为例

蒋芝芸

(湖北民族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当代文学批评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以当代韦君宜研究为例略窥当代文学批评与地方文化建设,却鲜见自觉关注韦君宜研究与文化建设特别是地方文化建设方面的思考。地方文化建设视域下的当代文学批评,优势与问题同在。在提倡文学批评主动积极地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妥善处理好学术独立与社会需要的关系,还应强调坚持自由独立的文学批评立场,坚持文学自身的价值,提倡无用之用,注重文化的涵养。

当代文学批评;地方文化建设;韦君宜研究

文化建设对国家民族未来及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代文学批评是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迄今30多年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较前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地方文化建设。

在去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地方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越来越成为地方政府响应中央号召,加强文化建设战略中的重要工作步骤。而地方文化名人包括文学名家便成为各地方政府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名片。

随着当代文学名家越来越多地成为地方文化建设关注的对象。与之相关的当代文学批评也越来越参与到地方文化建设建设中。以笔者近年的研究兴趣,拟以当代韦君宜研究为例略窥当代文学批评与地方文化建设的有关问题。

一、八十年代以来的韦君宜研究

韦君宜是一代文学名家和编辑出版名家,同时又是从“一二·九”时代走来的革命知识分子,她在诸多方面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韦君宜研究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1982年第9期《学习与研究》上东山先生的《“牛棚”中的反思与净化——读《洗礼》》是笔者所见最早分析韦君宜文学作品的文章。30多年来,不少的研究论文主要围绕韦君宜的小说散文进行分析评论,韦君宜的文学作品如《洗礼》《母与子》《露沙的路》《思痛录》等都有学者进行分析评论,但又更多集中在对其作品《思痛录》的研究上。学界给予作家及其《思痛录》以高度评价,认为这部作品,“是一部真正的讲真话的大书,一部‘一二·九’人的心灵痛史,一部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反思实录”。[1]“《思痛录》挽回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尊严。《思痛录》证明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并没有泯灭”[2]。

除了作家作品分析,还有少量的文章比较分析了韦君宜与现当代其他作家作品,如南京大学中文系王彬彬教授的《从瞿秋白到韦君宜——两代“革命知识分子”对“革命”的反思之一》。

近年来,更有不少人把韦君宜看作是20世纪革命知识分子的代表,侧重从中国政治历史及思想文化研究中加以研究。这方面的文章如张正光、张远新的《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概况、成因及其基本特征》、程美东和胡尚元的《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与中国共产党———以闻一多、韦君宜、邹韬奋、李鼎铭为例》等。几乎在涉及延安知识分子群体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中,韦君宜的作品及其本人都被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正如笔者曾指出的,“这说明作为当代文学名家韦君家正以其另一个身份——二十世纪革命知识分子的代表进入到学界的研究视野之中[3]”。

不仅有越来越多的韦君宜研究的文章出现,有关韦君宜的研究文集也陆续面世。2001年,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陈漱渝先生主编,邢小群、陈珉编辑的《回应韦君宜》比较集中地收录了一些研究《思痛录》的文章。2002年,韦君宜去世后,她生前工作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3年韦君宜诞辰86周年之际出版了《韦君宜纪念集》。全书分五辑,第一辑收录全面评价韦君宜的文章,第二辑收录了介绍韦君宜进入文学界工作之前的文章,第三辑则是记录韦君宜1953年进入文学界之后的文章,第四辑收录了亲朋故旧谈论《露沙的路》和《思痛录》两本书的文章,第五辑是附录,收录了有关韦君宜的概况和纪念诗词等。除了这两部公开出版的集子,还有一本内部出版文集也值得一提。这就是韦君宜祖籍所在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政协编著的《缅怀韦君宜》一书中。该书分建始的纪念、名家述说、韦君宜遗作选及附录四大部分,虽未公开出版,但由于其中收录了地方文化学者们及韦君宜家乡亲人的一些文章,也为学界研究韦君宜提供了新的资料与视角。

30余年的韦君宜研究历程,从时间上基本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时间同步。综观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韦君宜研究,既有注重文本的文学批评,也有社会历史批评,还有文学的比较批评、文学的文化研究等。从近年有关韦君宜的文化研究态势来看,当代韦君宜研究越来越直接地成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中的组成部分。而从研究的主体上看,有以高校学者为主的专业人员从事的文学批评,也有地方政府引领下的文史学家从事的有关研究。韦君宜研究并不限于当代文学批评的圈子,但迄今为止,罕见自觉关注韦君宜研究与文化建设特别是地方文化建设方面的思考。

二、地方文化建设视域下的韦君宜研究

从以上对80年代以来韦君宜研究的粗略回顾可知,韦君宜研究在很长时期与她祖籍所在地,湖北建始的地方文化建设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作为建始籍的当代文学名家,韦君宜与建始的亲人早在80年代初就联系上,可以说,是在当代文学批评界对韦君宜的文学创作批评差不多同时的。但当时其故乡与之最初的联系除了续接亲情,略涉地方经济建设外,并无地方文化建设的因子出现。

有关韦君宜研究与地方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是2007年左右的事,起因就是当地政府有意打造文化名片,由此开始了地方文化建设与当代韦君宜研究复杂的关系。韦君宜纪念馆的筹备便是当地政府打造文化名片的重要部分。而作为打造地方文化名片重要组成部分的韦君宜纪念馆的筹备及其相关的研究与资料整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文学批评的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因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或旅游文化开发引发的对文学名家的关注与批评。虽然不能排除地方政府官员个人对文学或文化的兴趣,但从许多个案来看,地方政府对文学名人的关注,主要是基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韦君宜纪念馆的筹建,便是建始县党委政府在地方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一项重大举措。当年,地方主要领导多次进京,主动联系韦君宜先生的女儿杨团筹备韦君宜纪念馆。客观地说,这中间虽有韦君宜故乡人对她的一份亲情以及有关领导者个人对文化与文学的一份情怀,但更多基于发展地方文化事业,打造地方文化名片特别是旅游文化方面的考虑。

然而,与地方政府密切相关的文学或文化研究,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方面,显而易见,地方政府出资兴建纪念馆,保存韦君宜家人捐赠的大量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将给韦君宜研究以极大的便利,也对今后的研究有深远的影响。但地方政府主导而引发的研究与批评,也会因政府工作重心的变更而变化。

以湖北建始韦君宜纪念馆的筹备来说,从2007年筹备之初,韦君宜先生的女儿便将韦君宜的工作笔记,书信往来等大量第一手资料无偿捐赠给建始县政府,政府方面也划拨大量资金用于纪念馆的建设。待纪念馆主体建筑完成进入布展设计,建始县政协文史研究人员对韦君宜的相关资料进行编目整理也已基本完成,但由于布展理念及地方政府换届等原因,纪念馆至今仍未能开馆。

由于纪念馆迟迟不能开馆,大量第一手资料室中静藏,即不利于保护,也使得有关研究难于开展,可以说直接影响到了韦君宜研究。因在韦君宜亲属捐赠的韦君宜资料中,有大量的工作笔记与书信,这些资料如能面世或被研究者查阅,必会促进韦君宜研究的开展。但目前有关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工作由于纪念馆的筹备几乎停滞,有关资料的整理也明显迟缓。

地方政府主导下的韦君宜纪念馆筹备工作目前进展缓慢,有关韦君宜研究却又出现了转机。2012年9月间,韦君宜家乡所在地的一所民族高校湖北民族学院为了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主动联系建始县政府与韦君宜先生的女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政策研究专家杨团女士,积极筹备成立韦君宜研究所。2011年12月9日,国内首家韦君宜研究机构湖北民族学院韦君宜研究所在韦君宜祖籍所在地的民族高校湖北民族学院正式成立,韦君宜的女儿杨团出席成立大会并受骋为特约顾问。

湖北民族学院韦君宜研究所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担当起了地方文化建设与当代文学批评的双重任务。虽然该所成立不久,但围绕韦君宜文学创作、资料整理及韦君宜编辑出版活动,探讨韦君宜的创作活动、编辑实践及文化人格,在当代文学批评界开始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尽管目前研究所研究成果与研究力量都很不够,但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加以国内外相关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可以想见,韦君宜研究必将深入展开。这也将在一定程度影响到地方政府对韦君宜纪念馆筹备工作的思路与步伐。

从当代文学批评与地方文化建设的关系来看,韦君宜纪念馆及韦君宜研究中遇到的这种现象也许是个例。但其中所涉及的当代文学批评与地方文化建设的种种问题,却有相当的代表性。依笔者来看,从地方文化建设下的韦君宜研究拥有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当批评界对文学批评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定位与思考

三、当代文学批评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

正如以上对韦君宜研究回顾中所指出的,当代文学批评在相当长的时间多半只是文学圈子内部的事,与地方文化建设并没有太多的关联。而地方文化建设一般由当地政府主导,而政府主导就存在领导重视,事情就好办;领导改主意或换届后,理政思路不一致时,事情就会发生变化甚至不容乐观。而有意促进地方文化建设的文学批评的出场,则会使其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改观。所以从地方文化建设的角度,应该提倡当代文学批评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

1.当代文学批评应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关涉民族社会发展长远的事。地方文化建设的主导者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每年者有政绩考核的,在任期内不能见效的工作,往往被忽视,文化建设便是属于短期难以见效的工作。虽然中央明确提出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但从不少地方的具体情况来看,中央提出的要求在相当长时期是难以做到或做好的。因此,当代文学批评应主动担当起引导地方文化建设的重任。一大批致力于地方文化建设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致力于地方文化建设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所做的大量的工作中,今年7月中旬,在广东河源市龙川县召开的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8届年会暨“萧殷与中国新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就是这样一个积极的事例。在这次会议上,当代文学批评界不少专家学者围绕萧殷的文学生涯与当代文学批评展开研究,其中不少学者的观点从当代文学批评与地方文化建设的关系上以人启示。著名学者温儒敏先生《在“萧殷与中国新文学批评”论坛的书面发言》中指出,萧殷先生有三大贡献,其中“第二个贡献就是文学评论。他不是那种局限于学院圈子的高头讲章的论者,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大地的批评家。”[4]温儒敏先生的对萧殷先生的评价,给当下的文学批评以这样的启示:当代文学批评也应该走出学院的圈子,与现实结合,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而在河源龙川召开的这次会议,正是当地政府重视文化建设的结果,同时也是当代文学批评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

而去年成立的湖北民族学院韦君宜研究所及其相关工作的开展也体现出这方面的努力。湖北民族学院韦君宜研究所的成立,是许多高等院校发挥自身的优势,自觉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又一成果。

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个主体是高等院校,如果高等院校主动积极地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结合地方文化特点,建立相应的文化研究机构,可以更好地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高等院校积极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既可促进地方文化发展,亦可实现教育自身价值”。[5]

而要发挥高等院校的学术优势,以高水平的文学批评研究引领地方文化建设,首先应妥善处理好学术独立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2.坚持自由独立的文学批评立场

当代文学批评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对地方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又可能带来文学批评自身的独立地位的丧失。因此,在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中,提倡自由独立的批评立场就显得十分重要。

文学批评是具有多方面的功能的。文学批评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时,集文学批评多方面功能于一体。既有针对批评对象的分析与评价,又有引导读者欣赏接受的功能;既有引领地方文学创作的作用,更有提升地方文化影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作用。其中,文学批评对地方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是文学现实作用的特殊体现。文学批评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地方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是经由文化建设间接地服务于现实的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当代文学批评介入或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中需要特别注意警惕文学批评对地方经济社会的直接参与。众所周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批评情形不容乐观。在90年代以来的文化环境中,当代文学批评主要呈现出三种较明显的倾向。一种是批评的失语,如湖北大学教授蔚蓝所指出的那样,未能“在文学的整体格局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担当起对社会、对文学发展的一种责任,在杂语喧哗中坚守一种主流价值,坚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反而是喑哑失语”[6]。另一种则是如林建法先生所说的消费主义的干扰。林建法先生认为,虽然一直以来,国家意识形态仍然对文艺批评保持着特定的要求,但“文学批评选择的自由性和多样性也逐渐增强,批评来自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干扰也增强”[7]。还有一种可以说是盛情难却以致丧失自我。有许多学者在当下的杂语喧哗中能坚守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为物利所惑,保持自由独立的文学批评立场。但当文学批评与地方文化建设结合时,面对地方政府真诚的文化建设的热诚,是否能仍清醒,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作谀词,这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鉴于这种种问题,当代文学批评在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自处和如何发声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最关键,就是批评者坚守独立自主的批评立场,坚守学术底线,不为名利人情所惑。

3.提倡无用之用,注重文化涵养

当代文学批评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是时代对文学批评提出的要求,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之举。参与当下地方文化建设的文学批评,还应坚守文学自身的价值,提倡无用之用,注重文化的涵养。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乃至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批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较浓,但也一直有着对无用(精神)之用的提倡。早在20世纪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就指出:“文章之于人生,其为用决不次于衣食,宫室,宗教,道德。”[8]而“涵养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职与用也。”[8]鲁迅提倡的文章的无用之用,即为注重文学的精神涵养。

而提倡无用之用,势必与多数地方政府借助文化建设迅速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观出发点相左,在短期效应与长远功效方面,地方政府难免舍长远而短视,这就仍需要文学批评对自身价值的坚守。

当代文学批评既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又要坚守独立自由的批评立场,同时还要警惕金钱铜臭与人情事故,并不是无法达到的标准。在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8届年会暨“萧殷与中国新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上,不少学者不因地方政府的盛情与热情而一味说好。他们表示不完全同意萧殷的批评观,对萧殷的文学成就也不一味拔高,但对他关注现实的精神仍表认可,对萧殷先生的烛照他人的人格风范更深表敬佩。这次会议,可以说为当代文学批评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也对韦君宜研究有重要的启示。

总的说来,当代文学批评在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时,既要保持批评自身的独立性,又要自觉将当代文学批评引导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上来,实事求是对批评对象作出评价,又不过分拘泥批评对象的历史局限性,着重张扬批评对象存在的精神文化人格,既保证文学批评的学术性与非功利化,又切合地方文化建设之需要。

[1]王岩森.已经痛定犹思痛———韦君宜《思痛录》阅读笔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89.

[2]王培元.在朝内大街166号与前辈灵魂相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38

[3]蒋芝芸.韦君宜研究述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81.

[4]漫儒敏.在“萧殷与中国新文学批评”论坛的书面发言[A]//.中国新文学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暨“萧殷与中国新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新文学学会,2012(07):1.

[5]苏国伟,王静.地方综合性大学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22.

[6]蔚蓝.文学批评的当下窘境与批评价值的重建[A]//中国新文学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暨“萧殷与中国新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新文学学会,2012(07):205.

[7]林建法.重建文学批评的文化生态——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二○一一年文学批评》序[J].当代作家评论,2012(1):6.

[8]鲁迅.鲁迅杂文全集:第一版[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23.

I02

A

1674-5450(2013)02-0139-04

2012-12-10

蒋芝芸(1965-),女(壮族),广西灌阳人,湖北民族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 詹 丽】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文学批评建设
文学批评新生代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陕西当代文学创作透析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