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体育教学的科学发展路径分析
2013-04-11张凯
张凯
(沈阳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辽宁沈阳 110034)
和谐体育教学的科学发展路径分析
张凯
(沈阳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辽宁沈阳 110034)
体育教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应体现出和谐理念。和谐体育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和谐的学生及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和谐,而培养和谐的学生需要体育教师实施和谐的体育教学。具体实施途径有: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理念;建立和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打造和谐美观的体育教学场所和设施;探寻走“个性化”的和谐体育教学之路。
和谐理念;体育教学;科学发展
体育教学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深受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影响,两种教育思想之争由“教什么”“怎样教”到“教育观、人性观、师生观、认识论”等诸多领域。近年来,我国体育教学在反思传统教育改革的基础之上,出现了重视人文取向的转折。到了21世纪的今天,在我国注重发展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体育教学逐渐走向了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教育体系,即和谐教育。
一、和谐体育教学的内涵
和谐体育教学的原理,是自然辩证法所揭示的一条普遍规律。无论是自然系统还是人工系统,都呈现和谐的特征。体育教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显然应体现和谐原理。和谐体育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和谐的学生及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和谐,而培养和谐的学生需要体育教师实施和谐的体育教学。体育教师实施的和谐体育教学应该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以社会和谐发展为依据,进行单项之间的相互协调、相近项目之间的整合及整体优化各种体育教学因素,创建和谐的育人氛围等,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总之,和谐体育教学与激励教学、创新教学、愉快教学等一样,都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和谐体育教学发展科学化的理论基础
(一)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理论
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中提出的“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和把握:“第一层次是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从人的心理素质角度概括全面发展,教育要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不同渠道,促使个体心理素质和谐、全面地发展,塑造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个性;“第二层次指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把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统一起来把握的全面发展;“第三层次是个体和社会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这里把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有机统一起来。因此,体育教学应针对学生个体的特性进行,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而且更有助于纠正和扭转当前体育教学实践和体育教育政策中,存在的教育目的导向上的偏差。
(二)体育教学的哲学理论
1.体育教学辩证法。和谐体育教学是谋求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两者的和谐统一:(1)依据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消除,对立的统一即和谐;(2)依据矛盾论,确认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矛盾为体育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明确了这一理论,就建立了体育教学的和谐观。在体育辩证法指导下,确立学生主体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和谐体育教学模式最根本的指导思想。进而在发展学生的各种内存关系上,如德与才、情与知、手与脑、心与身、个体与社会、个体与集体、个体与自然等方面都不能制造对立,相反我们要不断地谋求高度的统一,才能促进和谐体育教学的发展。
2.体育教学认识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确认“和谐体育教学”命题的提出是体育教学长期实践发展的过程。这个教学模式是必须在体育实践中不断加以充实、调整和完善的。人的认识是来源于实践的,在体育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主体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机会真正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体育教师的努力与时代的要求只是外部因素,学生只有通过内因才能产生动力,达到发展的效果。
(三)体育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
依据体育教育学,体育教学形态必须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体育教学进程必须与个体身心发展状态相适应。和谐体育教学体现了社会变革的要求,在当代和谐社会背景下,把过去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成现在强调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模式。和谐体育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活动、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挥个体的身体素质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的运动水平。
依据体育心理学,和谐体育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人际关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这对于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和谐体育教学中,诸多个体心理能量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共振,保持方向的一致性,促使学生个体同化,达到和谐体育教学的群体效应,实现技术动作的整体优化。只要在和谐体育教学措施过程中,采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和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教法,就能激活学生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运动潜能。
(四)体育教学方法论
依据体育教学方法论,体育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和体育教学系统的结构决定着和谐体育教学的系统功能。因而,必须重视和谐体育教学系统的合理结构以及系统的完整性。同时,合理运用体育教学系统论的反馈原理与有序原理,加强和谐体育教学运行系统的最佳管理功能,进而追求和谐体育教学系统最大化的科学协调运作。
(五)体育教学美学论
依据体育教学美学论,和谐体育教学即是美的体育教学,因为和谐即是美。为此,追求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和谐化,不是单纯的平均主义,它鼓励师生在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特长与个性。鼓励尖子学生更加进步,同时带动整体学生进一步提高,使整体与个体不失为一个生动活泼的和谐群体。
三、和谐体育教学发展科学化应体现的和谐价值观
(一)和谐体育教学等于理性加激情
学校体育教学是对学生传播体育知识和培养体育技能的一个大平台,理性的培养是学校体育教学基本任务之一,它以为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和创造社会为目标。但就人的发展而言,人从自然人到理性人再到社会人,只有理性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培养人的激情,就是对人、对事、对社会的一种执著和热情。因为体育教学是面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就是生命。和谐体育教学需要理性,更需要激情。
(二)和谐体育教学等于体育加教育
体育教学主要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技能、技巧和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然而,体育教学也是一个培养人的实践过程,在促进学生体育发展的同时,又要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目前,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重申了体育教学指导方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强调了体育教学的教育作用,也体现了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三)和谐体育教学等于科学加艺术
体育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说体育教学是科学,是因为体育教学必须遵循学生身体成长的生理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说体育教学是艺术,是因为体育教学是教的艺术、学的艺术、育人的艺术、促进人发展的艺术。我们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不仅应注重科学,还要注重艺术,要艺术性地进行体育教学。只有艺术性地进行体育教学,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展示出师生的热情、师生的感受力、师生的创造力。单纯地讲究科学化,会使体育教学走到技术至上的竞技教学,而单纯地讲究艺术也会背离科学育人的教学轨道,只有坚持以科学为基础,实施艺术的体育教学,才能使体育教学更和谐,提高教学质量。
(四)和谐体育教学等于继承加创新
现代体育教学是在原有的传统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既有成就,也有失误。我们要全面地、科学地来看待传统的体育教学,对经验和成就应采取继承的态度,然而对教训和失误,应解放思想、积极创新、实事求是、认真汲取、大胆革新。继承和创新相辅相承、互为助益。继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继承,处理好和谐体育教学中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十分重要。
四、和谐体育教学发展科学化的实现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理念
教学的主要对象就是人——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谐体育教学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强调以人为本的体育内涵,把体育能力和人的幸福、自由、身心和谐统一联系起来,使体育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现在和将来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起始地。因此,和谐体育教学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和谐发展。
(二)建立和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和谐体育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种形式、多个维度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调动学与教两个积极性,在师生的合作中增加教学的合力,对提高教学效益,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体育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充满创造生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潜能才能挖掘出来,学生才会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三)打造和谐美观的体育教学场所和设施
一是体育教学的场所和设施与学校其他建筑和设施之间要保持协调一致,如体育场、体育馆与学校教学楼、行政楼、图书馆、实验室、食堂等建筑设施之间在功能、布局、色彩搭配、连接通道等方面要和谐、美观、方便,能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是体育教学场所和设施要与体育教学的自然环境协调一致。体育教学场所和设施的设计与优化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园自然环境,如利用学校的小山坡,设计攀爬或越野跑的场地;在学校的树林中间,点缀几张乒乓球桌,或放置几副单、双杠;在校园的小水沟上,建一座“独木桥”等。三是体育教学自身的活动场所和设施之间要保持协调一致,和谐美观。如排球场、篮球场、田径场之间,单杠和双杠之间,无论是布局,还是相互的间隔距离都要尽量合理协调。此外,各种体育教学场所和设施的颜色搭配要美观,也要合理,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如体育馆的墙面和有些体育场地的地面颜色一般采用比较温和的颜色,因为暖色调可使人在视觉上和情感上的兴趣趋向外界,可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
(四)探寻走“个性化”的和谐体育教学之路
1.做一个“学者型”“个性化”的教师
每所学校、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在和谐体育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越是强调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求越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如何,关键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所以,体育教师要学会在不断的自我学习和反思中能等待、会分享、常宽容、善选择、巧合作、敢创新。教师必须从观念到知识能力上全面地更新与提高,无论是在教学的组织、教学的过程,还是在教学的风格上,都要提升自己,成为适应时代要求、有个性化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遵循“以人为本”,当好“服务生”,为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2.设计“个性化”的和谐体育教学
“个性化”体育教学是一种积极性、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它不仅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而且能激发学生对个人身心全面发展的追求。同时,“个性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双方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锻炼,实现运动能力、体育知识和人格塑造等协同发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的兴趣,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提高其身心素质与身心健康。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远大眼光,不墨守成规,要追求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应该具备敏锐眼光,善于发现学生的需要,将学生自发的新体育活动方式进行整理、研究并整合,再通过教学重新回归到体育课中。
3.建立推行“适应个体”的灵活有效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方法单一,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纵向发展重视不够。“适应个体”的体育教学评价是注重过程性、个性化的评价。注重纵向性比较,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活动等方面的进步都要给予正面的评价,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多一些理性多一些公正。在体育教学评价这个环节上应充分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差异,使学生感到安全、受到鼓舞、得到尊重和富于挑战。
[1]叶加宝.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陈自鹏.和谐社会谈教育[EB/OL].[2012-01-20]http://www.hao haoxuexi.cn/index.php?mod=group_thread&code=view&id=52069.
[3]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4]韩兵.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对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11):181-182.
[5]金磊,汤晓夏.如何建构和谐体育课堂[N].中国体育报,2005 -06-01(8).
[6]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G807.4
A
1674-5450(2013)02-0108-03
2012-11-26
张凯(1971-),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
【责任编辑 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