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和谐学校建设中的学生管理
2013-04-11陶国礼
陶国礼
(沈阳师范大学 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略论和谐学校建设中的学生管理
陶国礼
(沈阳师范大学 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和谐学校建设中的学生有效管理的实现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有效学生管理中,要了解学生角色的特点、意义和角色转换的条件,掌握学生个体社会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异常行为的管理途径与策略,为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切实落实和谐教育理念,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一定的可借鉴方法。
和谐学校;学生管理;角色;素质
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和谐的学校才能造就社会所要的各种和谐发展的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和谐学校建设过程中就必须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学生管理的重点。
一、和谐学校建设中的学生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学生能否得到全面发展,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形象,更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成败。在和谐学校的建设中,必须花大力气关心学生的发展。要想关注学生的发展,首先就要了解在和谐学校的氛围里,学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学生的角色在教育过程中有着怎样的意义呢?教育作为社会活动中最为特殊的形式,它包括学生、教师、环境和内容四大要素,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四大要素内部构成之间的关系,也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发生转换。转换的过程中,师生的行为方式均发生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变化,进而使其角色的扮演也发生实质的转换。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趋势下,必须要求学生的角色有所改变,同时学校也要凸显“学生中心”的理念。
尊重学生角色的要求。在和谐学校中,学生扮演着主动学习者、合作学习者、积极发展者、知识探究者、社会实践积极参与者等角色。这几种主要角色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紧密联系且相互制约的。学生虽然作为多重角色实际“扮演者”,但主动学习者的角色向来具有最根本、最实际、最广泛的意义。它是成为积极发展者的前提与条件,因为积极发展的根本手段就在于积极主动学习。依照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把学生看成是教师工作和实践的配合者、合作者,甚至于超越“受教育者”的概念,是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者并且以此为根基早日实现积极发展的必要前提。
实现学生角色转换。每一个成功的改革都源于对理想状态的设想,但是所有人对改革设想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的认可,都必须通过教学实践的考验。在这种考验下,暴露出需求性的不足,进而才能得到完善的结果。学习方式、学生角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模式,要想使其转变,需要教师从思想上滤除,甚至抛弃一直以来笃定信服的所谓经验,引领一场有广度、有深度的变革。所以,教师能否成功转变教学观念、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角色转变的关键。另外,学生角色转换直接受制于课程,教师应认真思考和谐学校建设中的课程体系,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再者,教学观念是指导一切教学活动的原则,教学观念的转变也自然而然的直接带动教学行为的转变。比如科学教学实践,提倡由学生组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讨学习活动。最终,建立综合性的评价系统,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学习方式转变起到了重要的向导和监控作用。
二、学生个体的管理
(一)学生个体管理内涵
个体管理是相对于一般的群体分类管理而言的,学校不可能对每一个个体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而必须根据个体的不同特征来实施管理。学校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个性特点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进行管理。
从学生的个性特点来看,学校管理者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善于引导,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体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人的个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个性具有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在充分看到生物制约性的同时,决不能把它的发展看成是由遗传所决定的心理特征的成熟过程。个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社会制约性。社会性是个性的灵魂,创造性是个性发展的高级形式和突出表现。
学校管理者要兼顾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学校管理者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是个性倾向与社会要求相适应,这就是“人格的社会化”。另一方面,学校还要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要通过各种管理措施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使一般的要求与个体自身的特点相结合,也就是“社会角色的个性化”。
学校管理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各种管理措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学校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来进行管理,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学生的学业发展、智力发展、思想和行为都有一定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水平,所以有优秀学生、后进生和中等生之别。
(二)学生素质的管理
学生素质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是社会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有机整合。它是在学生基本社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学习活动和劳动活动中,其自身的内在必然规律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为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对学生的素质的形成发展进行管理,以提高民族的人格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竞争优势。
1.学生社会素质的管理。社会素质是指在人性化过程中获得的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思想和意识等质量特性,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素质和思想意识素质。
知识技能素质是知识素质、技能素质的合称。教育管理旨在用系统的科学渊博知识和娴熟精湛的技能、技巧武装学生。学生知识素质管理是指对学生识记、保持、理解、探索、应用知识的水平进行管理,教育管理者不仅为全班学生确立明确的知识素质目标,而且依据学生获取知识的规律组织学生掌握知识,且对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积极因素充分利用,消极因素充分限制,从而使全班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准确,理解深入,探索有效,保持长久,应用灵活。另外,教育管理学生的技能素质,不仅要遵循技能形成的内在必然,而且要充分依据各个阶段的特征,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的练习,使学生迅速了解与技能有关的知识和动作,在准确领会的前提下,完善成自动化动作,达到高水平技能。
学生思想意识素质管理,其实质就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克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世界观。通过管理学生的自然素质观,使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这样学生就能在认识和改造自然时,持以科学的态度,克服形而上学的错误认识,从而使学生科学地对待自然。教育管理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经济素质、法纪素质、道德素质,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社会的变化发展持正确、冷静的态度,理智地对待社会。不同的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不同,通过管理学生的人生目的、人生需要、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使学生形成高尚的人生观,对待人生持以积极正确的目标,克服消极悲观的态度。
2.学生心理素质的管理。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应,它是由认知、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四部分有机整合而成的。学生心理素质是由学生的认知素质、情感素质、意志素质和自我意识素质有机整合而成的高度和谐、均衡统一的“金字塔”式的立体空间结构。管理学生的心理素质就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高度发展和均衡统一进行的教育管理。既要遵循教育管理规律,又要按照心理素质发展的内在必然,充分促进学生主体在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与环境客体交互作用。内化整合教育管理信息变成自我调控的心理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与提高。
学校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管理,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充分发展,而且还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有机协调,均衡发展。
(三)学生异常行为的管理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异常行为,这些异常行为都是学习管理中很难时刻注意到的隐患,也是学校管理中的盲区。慎重、客观、有效地处理学生的异常行为,对于构建和谐、稳定、有序的校园环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也是当今学校必须重视的一个客观问题。
1.异常行为的概念和类型。所谓“异常行为”,是指由偶然动机、本能愿望或情绪冲动所驱使的,介于正常行为和精神病态行为之间的丧失理性的行为。在区分正常和异常这两个对立概念时,心理学家运用了以下两个标准:一是经验的标准,指研究者凭着自己的经验来看待别人的心理状态;二是社会的标准,指研究者用社会公认的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
在学校管理中,学生异常行为的类型很多,如故意违反校规校纪、说谎、偷窃、厌学和逃学、离家出走、性压抑等。
2.异常行为的处理策略。造成学生异常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想要减少和预防这种异常行为的发生,需要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稳步落实相关政策。
优化社会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空间。目前,文化市场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国家管理部门要发挥行政管理的作用,从源头上整顿文化市场,同时加强对影视文化作品的审批力度,做到内容健康、导向正确。
更新教育理念,细化素质教育。在社会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金科玉律,但在个别传统思想坚固的地区,其传统的教育理念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阻力重重。因此,要把教育者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更新他们的教育理念,解放他们的思想负担,而后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促使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预防为主,开设专题心理健康讲座。这些讲座多运用科学知识针对学生进行心理分析,形式轻松愉悦,多插入故事和趣味图片,在学生们打开心门的基础上,给予规范的引导。这种方法往往使学生受教育面更广,也更容易接受。
引导学生完善自身性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每一个人都想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和自信心,但这种性格魅力形成的必要前提就是同周围人和谐地交往,保持融洽的关系。由此看来,多多与他人相处的集体活动也是教育中必须注意的一点,通过集体活动,增进彼此了解,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学校可以从学科特点出发,积极开展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活动,将心理教育的课程纳入到日常的学科教学当中。寻找各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契合点,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切实有效的熏陶和提高。在教学中,提倡采取多启发、多引导、多直观的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把一种良好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
与家长沟通,提倡多元教育。事实上,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协作,而学校等教育机构仅仅这其中的一个分支。所以,我们要开辟多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并运用科学的方法配合学校教育,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三、结语
在和谐学校建设中,学生的有效管理也是使学校和谐管理成为现实的有力推动。这是学生角色从传统意义走向新课程意义上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家长、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育行为监督者、教育理论工作者等每一个环节都要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它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身为教育工作者,面对新形势下学生角色转换这一巨大挑战,更应从探索学生个体管理策略出发,切实落实和谐教育理念,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1]祁团,丁莉莉.学校的管理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张觉民.学校管理的方法与艺术[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3]李永鑫,李艺敏.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4]成达如.学校管理的人本意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杨光,陈梦溪.班级管理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6]林冬桂.班级教育管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傅进军.和谐校园建设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8]朱世统.和谐学校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G416
A
1674-5450(2013)02-0072-03
2012-03-22
陶国礼(1970-),男,辽宁朝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民商法学硕士。
【责任编辑 赵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