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90后”大学生诚信现状及教育策略
2013-04-11王艳彪
王艳彪,张 帆
(沈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高校“90后”大学生诚信现状及教育策略
王艳彪,张 帆
(沈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90后”正日益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不仅在学校,而且在整个社会上都有着很多的争议,诚信便是其中一个颇为重要的话题。“90后”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引起各界关注,因此,从“90后”高校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现状着眼,对于他们其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与分析,希望进一步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力度进行强化,从而构建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的相应策略。
高校;“90后”大学生;诚信教育;策略研究
2011年10月,中共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指出,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1]。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诚信教育应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社会生活中诚信缺失的现象已经蔓延到高等学校。交往失信、考试作弊、履历造假等等现象在大学校园司空见惯。作为当代大学生主体的“90后”,更容易受诚信缺失的影响,进而出现了校园里“诚信不光荣,失信不可耻”的尴尬境地。如何在诚信渐渐缺失的今天,提升“90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为自己和他人创造和谐相处的空间,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为扎实,从而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诚信品行,使得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得以受到推动,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进行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90后”大学生诚信的现实状况
当前,在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可以说他们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飞速发展成长起来的,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有着极其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更加重视个人的奋斗,自我的张扬,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他们对于社会现状非常关注,对当前的实际情况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独特的理解和认识。当前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功利主义等自我观念大行其道,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就使得“90后”大学生们面对的社会整体情况显得更为纷繁复杂,这其中包括诚信缺失在内的各种负面因素影响很大,对于社会的整体责任意识普遍较为淡薄。
(一)完成作业、进行考试过程中作弊情况
在“90后”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将大学阶段看成是一个过渡期,只是希望最后拿到一纸毕业文凭,因此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没有兴趣,应付了事,更谈不到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在学校期间或是假期中,他们不能够合理利用时间来积累知识和开阔视野,为将来的升学或就业打好基础,而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等几乎没有任何意义的活动上。这种情况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突出表现就是到了期末阶段该上交作业时,奉行“拿来主义”,借用他人作业进行抄袭,其中没有任何自己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甚至都达不到一个基本了解的程度。而到考试时,尽管各个高校都有着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对于考风考纪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但很多学生还是依靠各种手段铤而走险。诸如手机传递答案,甚至于枪手替考等违纪情况时有发生,几乎完全不顾校规校纪的规定,更是藐视道德以及诚信上的约束。这样的情况在各高校当中均是屡见不鲜,这不仅仅是在学术上造成学生的学习问题,更是在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素质上形成了缺失。
(二)完成毕业论文、求职过程中使用虚假手段情况
“90后”大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很多将从网上下载的资料直接使用,东拼西凑,胡乱粘贴,完全没有个人的思想和内在的逻辑,没有掌握毕业论文设计和论文写作中应该掌握的知识。大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系统概况,同时更应该是对整体大学生活的总结,而且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大学生在做完毕业论文后,即将走向社会,如果在做论文中存在很多虚假行为,这无疑是在学生开始一种全新生活之前埋下了不良的种子,使得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成长显得先天不足。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就业时从求职简历上做文章,诸如将学习成绩进行修改、制作各种虚假荣誉证书、编造在大学期间工作经历等等。同时还有很多学生在就业时更多的是以自己的未来发展选择作为重要依据,考虑的是个人的未来,对于违约毫不在意,在签订就业协议时,可能与多家单位均有意向,并以自己的考虑为依据,随意毁约,给学校和用人单位造成了很大损失,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很多学生就是由于这刚步出校门的第一桶金的储备没有完善而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处于被动地位,长期囿于毕业时的诚信缺失难以脱离困境,这种影响是颇为长期的,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颇为不利。
(三)学费恶意欠费、毕业后拖欠贷款情况
在校大学生拖欠学费是对高校自身发展影响较大的一个问题。有一些家庭条件并不困难的学生故意缓缴甚至不交学费,这些学生甚至把家长给的学费用于购买高档用品等其他消费,另外还有一些学生故意夸大自己家庭困难情况而申请减免学费,或编造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等等。这些不诚信的行为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了很多困扰,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建设。同时也是对于学生本人有着一种显性的制约,那就是学生在毕业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信用中的不良记录,使得他们在就业、贷款等若干方面都存在限制,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还有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得到了国家助学贷款,毕业之后,由于诚信意识缺失,不按照承诺按时还款,导致学校信用等级下降,影响了今后的经济困难学生贷款,造成了真正有需求的困难学生没享受到国家的相关政策,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给学生本人及其家庭产生了沉重负担,有的甚至出现了退学的现象。诚信缺失的状况在这时便成为了一柄双刃剑,既对存在着不守信问题的学生造成了伤害,同时也对那些守信的学生从另一个侧面形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这种对于学生双输的情况才是最应该去通过高校的教育与引导来加以规避的。
二、“90后”大学生中诚信缺失现象的根源分析
在当前社会中,造成“90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因素颇多,这其中既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思想、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又有社会转型阶段制度建设方面不健全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原因
当前,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新闻、微博、QQ群等公众媒体高度发达,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发展空前,以失信为代表的负面新闻无止境地蔓延。同时,社会对失信行为的漠视,以及对诚信行为的不以为然,对“90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养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的大量失信现象中,学生们开始对从课堂上接受的诚信观念从慢慢怀疑到渐渐放弃,进而影响其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其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不仅仅在于表层,而在于现象的发展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将直接作用于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一个方面。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对于“90后”学生群体的影响力是颇为深远的,但是这就需要进一步来考虑如何通过引导社会发挥正能量,进而促进生活于其中的学生们来趋利避害。
除了社会的整体影响之外,家庭和学校的作用亦是不可或缺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更多的是关注对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往往忽略了思想品德教育。很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将诚实守信作为教育内容,甚至带头不讲诚信,为孩子的行为养成树立了负面的榜样。这往往也是我们容易忽略掉的,那就是学生虽然有着大量的校园生活时间,但是归根结底是在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而言意义是非同一般的。而在学校中,虽然诸多高校已将诚信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但在日益丰富的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视角带来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冲击下,高校在进行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或是内容上都相对不足,不能很好地起到应有的实效性。这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讯号,高等教育的职能中最重要的便是人才培养,而人才的培养绝不仅是专业上的,更应该是包括思想、道德等因素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完成学校对于学生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双重身份的教育作用。
(二)制度原因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情况,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多种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这也是出现社会诚信危机的重要原因,进而影响了大学校园中的“90后”大学生。当前,社会生活中所讲求的诚信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道德层面的约束而存在,缺乏有效的制度作为保障,也没有健全的社会舆论进行相应监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很多“90后”大学生思想迷茫,形成一种诚信缺失似乎并不严重,也不是社会道德问题的错误认识。这样的认识长此以往便会逐渐深入学生的内心,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外在负面影响着实强大,再加之上文探讨的家庭与学校这两个相对社会较为单纯的环境内部,同样由于相应的制度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很多学生为了个人利益追求,不计较失信行为的后果,出现了大量的作弊、伪造等不诚信现象。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制度,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国自古以来在重视人的自律意识与行为操守的同时都会有相应的制度层面的内容加以约束,诚信当然也不能例外。
(三)“90后”大学生的独特心理特征原因
“90后”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清新健康的一代,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一代,是衣食无忧、坐享成果的一代,更是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的一代。他们出生在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经济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发达的特殊时代,具有睿智而轻狂、成熟而盲目、理性而躁动的显著特征。当社会正讨论他们如何思维前卫、个性张扬、行为另类的时候,他们的身影已在高校校园悄然出现,并逐渐成为高校校园的“主旋律”。这是一个颇受争议、特点突出、时代感鲜明的学生群体,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认清形势,转变理念,把握特点,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才能进一步做好“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90后”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由于“90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年龄、心理等方而的自身因素,使得他们成为对各类文化观念嬗变最为敏感的群体[3]。其中一些学生心理承受力不强,有较强烈的厌学情绪,不善处理情感问题;同时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强,不太考虑他人感受。这些问题就导致在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手足无措。在面对理想与现实、个人意愿与社会道德等辩证关系时,常常不能够把握症结所在,甚至把一些消极的负面现象错认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这些负面内容的影响下使得自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最终导致其逐渐丧失诚信意识。
三、加强高校“90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策略
“90后”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力量和未来的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对“90后”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不仅关系其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前途。高校是对学生进行包括诚信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学生的教育应以诚信为本,学校的作用应该从多方面进行体现。尤其是目前“90后”大学生诚信观念淡薄的现状,更促使学校需要从多角度入手,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提升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
(一)构建诚实守信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其中既要培养学生专业精神和学科素养,更要重视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思想教育。因此,增进教育的人文性质,增加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多样性,使学生普遍受到教育而心有所感。校园环境作为外在因素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以培养人文精神、提升职业操守、营造学术氛围、推动人才培养为核心,并结合不同的学校实际,充分发挥育人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紧密围绕当今社会专业人才培养及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努力构建内涵丰富、形式生动、和谐有序的校园育人文化环境,为师生员工学习和工作营造健康向上和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引导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为培养造就大批有较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90后”学生专业人才服务。高校要从“百年树人”的高度,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做好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诚信环境建设。高校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开展“软环境”建设,诸如开展“零作弊”诚信考场建设。同时,利用高校的教学场馆与校园景观等开展“硬环境”建设,通过进行诚信事迹宣传、“诚信石”“诚信书屋”等活动,使诚信思想贯穿在学校的方方面面,贯穿在学校师生的一言一行中,从学校育人环境中体现诚信内涵。
(二)深入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
孔子云:“内不欺己,外不欺人。”诚信,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基本要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一再被提及。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在诚信渐渐缺失的今天,更应该发掘诚信意识,为自己和他人创造和谐的相处空间。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内容,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来开展以诚信考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诚信活动。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对于“90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个需要全员参与的大工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也更具权威性。我们应该注意,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科学文化专业知识的系统传授,通过这个过程发展学生的专业素养;更是需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而新颖的教育活动,通过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第二课堂的学生活动,更应注重开展诚信教育,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诚信是一个学生真正实现德才兼备的前提和基础。
(三)形成相对完善的高校学生诚信评价机制
“90后”大学生的诚信品德培养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建设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一套相对客观公正而完善的诚信评价机制是高校进行诚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4]。有很多高校出台了包括《诚信教育工作规划》等在内的规章制度来完善学生日常行为,营造诚信氛围。实际上在上文中我们所谈及的诸多方面更多的是从诸如道德规模、教化作用等隐性的层次来看待诚信问题,这使得我们对于诚信,特别是“90后”大学生的诚信问题的探究显得过于飘渺,因而必须要有能够与之相适应的显性物质基础与之相配合。这样就需要我们在对诚信观念与意识等内容进行较为抽象的考察的同时,也要从一些具体可感的实际维度看待诚信及其相关事宜,做到诚信在内涵和外延双方面的协调一致。基于以上的论述,笔者认为作为“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区域,高校也应有相应的监管机制,从国家法律法规层面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意识评价,例如,科学化地建立诚信管理档案或诚信监察系统,并且加强与校外相关部门的合作,通过校外反馈形成一种对校内诚信评价机制的促进[5],最终形成学校与社会共同增进对“90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合力育人局面。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的意见([2004]16号)[N].人民日报,2004-04-15(1).
[3]陈丽.多元文化视野中的90后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初探[J].长沙大学学报,2009(4):130-131.
[4]李新星,罗颖.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1):63-65.
[5]董雪梅,刘玉玮.高校学生诚信档案工作运行模式探析[J].档案学通讯,2010(4):89-92.
G416
A
1674-5450(2013)02-0069-03
2012-11-23
2011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SZ201118)
王艳彪(1979-),男,辽宁昌图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
【责任编辑 王凤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