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谣言传播与社会稳定

2013-04-11苗朝飞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谣言信息

苗朝飞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研究生部,北京 100038)

在《辞海》中,谣言被定义为“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或捏造的消息”。谣言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在文字产生之前就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着人们所关心的信息。另外,谣言还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同发展,它是一种隐形的舆论,并在暗流中传播,可以说是存在于黑暗中的力量。谣言会在社会不同的领域内传播,它可能指向个人、家庭、团体、政党、政府乃至整个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借助于多种传播渠道谣言会呈现燎原之势蔓延开去,其负面影响会波及一个地区乃至全社会的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离不开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需要社会的稳定,“中国梦”的实现更离不开社会的稳定,所以有必要及时疏导、控制谣言的传播。

一、谣言传播的社会基础

(一)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公众安全感的缺乏是谣言传播首要的心理因素。美国学者洛伊丝·莫克认为公众安全感是“公民对正常秩序和社会控制下降的一种反映”。我国学者安莉娟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公众安全感做了这样的界定:“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安全是人们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利益要求。按照1947年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给出的一个谣言传播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谣言之所以会传播,就是因为谣言所传播的信息与人的切身利益相关。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之后,信息不透明但是人们对信息的渴求度更高。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安全需求是人生存发展及实现其它需求的基础,所以安全问题始终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它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是谣言传播的一个永恒主题。正如有关“叫魂”妖术谣传造成的当地民众对外来游僧术士的高度戒备,“非典”期间人们的抢购风潮、日本地震引起的核泄露导致了我国的“谣盐”事件,以及地震谣言造成的混乱,都是出于人们对自身安全的极度关心。这种极度的关心,往往导致公众的极度情绪化,失去理性的判断。尤其是在灾难发生初期,由于对短缺信息的高度敏感,对于突发事态的不明了,对自身利益的高度关注,人们的恐惧、不安往往更加强猜测的心理和情绪,使得他们不断搜罗、转移甚至制造谣言,使谣言迅速扩散,影响越来越大。

在当今社会,各种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造成的灾难和事故频发,造成公众普遍地对所处社会环境的确定感和可控感下降,即安全感普遍下降。因此,当公众面对带有未知性或是负面影响重大的事件时,容易产生恐慌心理和对相关信息的期待心理,这就促使谣言产生并得以迅速传播和蔓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公众安全感与建国初期相比已大幅下降,暴力犯罪、种种违法犯罪和社会失序现象等社会治安状况的不尽人意,以及国内外重大灾害事故的频发,加上近几年愈演愈烈的群体性事件,使得人们感到社会环境中不稳定的因素越来越多。公众安全感的普遍下降,为与各重大事件相伴而生的谣言的产生和蔓延创造了心理基础和环境。

(二)信息环境

正式信息渠道不畅通。谣言通常是一种通过非正式渠道传播的信息,它的产生和传播只有在两个前提之下才会发生:一是官方或者正式渠道没有发布相关信息,二是官方或者正式渠道发布的信息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这时,人们便开始通过非正式渠道搜寻和传播信息,谣言传播就不可避免。

出于种种原因,不少地方政府的信息发布工作还存在这样的情况:当各种灾害事故或是群体性事件发生时,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的第一反应是封锁消息;当外界谣言四起之后,才被迫公开消息。但这时候,各种谣言已经先入为主地获得了公众的信任或是心理上的倾向,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陷入被动,政府公信力也大打折扣。“6.28”事件中,自杀案件发生后的一周时间内,公安机关和政府部门没有发布任何相关信息,导致了谣言泛滥和事件的不断升级恶化,充分体现了“权威信息失语,虚假信息泛滥,谣言成了真理”的局面。“6.28”事件发生后的新闻发布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举全国之力进行地震救援的时期,国外媒体对此事给予高度关注,当省公安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将事件原委做出澄清后,外媒引用官方信息,报道的基调和立场转为中性。因此,官方信息的及时、有效发布来引导舆论是政府信息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二、社会稳定

自古以来,维护社会的正常稳定和良好秩序是所有国家公共治理活动的重要价值和追求目标。社会稳定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都极力维护的社会目标、努力追求的社会状况、为之奋斗的社会理想,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动态的相对平衡的状态,是社会系统在其整合和运行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有序性、连续性和可控性的表征,是相对于社会不安定、社会秩序混乱动荡的一种稳定状态。社会稳定并不是指整个社会固定不动、静止不变,而是指组成社会的大多数成员能够遵守共同的社会规范,维持现行的社会秩序,形成一种趋于一致的社会凝聚力,从而保障社会整体协调一致地向前发展,实现社会的动态平衡。

社会稳定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稳定以及思想情绪稳定等主要内容。政治稳定是其他稳定的核心与根本保证;经济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并为政治稳定、社会秩序稳定、思想情绪稳定奠定深厚的物质基础;社会秩序稳定是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及思想情绪稳定的重要条件;思想情绪稳定为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秩序稳定提供精神支持与保持。思想情绪稳定是指大多数成员对社会的现状和社会未来的走向的认同的状态。社会心理稳定是思想情绪稳定的重要表现。社会心理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内在因素,社会稳定是社会心理稳定的外在表现。

三、谣言传播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一)冲击国家经济秩序

社会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总是会有谣言的出现,一些不法分子故意制造、散布谣言,扰乱市场秩序,以牟取非法利益。2003年“非典”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发生过大规模的抢购风潮,扰乱了市场秩序,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波风潮:第一波抢购风是因为公众对“非典”发病的情况不明,掀起针对医务用品和药物的抢购。2003年2月,广州由于收治一名“非典”患者,7、8名医院工作人员被感染,于是关于肺炎流行的谣言开始迅速流传。“打个罩面就死人”、“喝板蓝根可以防非典”、“食醋和绿豆汤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等谣言造成不明真相的人们的纷纷抢购,一度造成板蓝根等药物的脱销;第二波抢购谣言更为荒诞,2月中旬,人们纷纷传播着即将发生“米荒、”“盐荒”的谣言,导致了抢购行为。对于抢购的原因,排队的人们却说不清楚,多是大家都买,我也要买,然而事后的调查证明,“非典”期间的抢购风潮与部分商人出于牟利的目的而一手制造并四处散播有着密切的联系。2011年3月日本近海发生的9.0级大地震导致了福岛核泄露,却被国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造成我国“抢盐”事件。

(二)影响社会心理稳定

谣言之所以能够造成巨大负面影响,就是因为谣言传播对人们心理造成的伤害。人们的行为总是受内心的支配,谣言传播给心理上造成的影响才导致人们做出的种种不理智的行为。谣言的传播其实是民众心理不安的外在表现,也是宣泄内心负面情绪的表现。

我国作为地震多发国家,有关地震的谣言对于人们,特别是地震多发地区人们的恐慌心理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之后出就出现了许多谣言如当晚20到24点北京局部地区有2-6级地震、5月27日当天会再次发生大的地震等多版本的谣言。由于人们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无法准确的预知,本来就处于恐惧与不安中的人们无疑会更加的恐慌,社会心理的不稳定影响社会秩序与稳定,不利于救灾工作的进行。

类似地震谣言造成恐慌的一幕幕,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1996年和2006年,诸如“地震带20年活跃一次或是30年一周期”的谣言使得一连几天的夏夜,公众纷纷离开家,聚集在广场等安全地带久久不离去。

(三)引发社会冲突事件,影响政府公信力

谣言的传播往往会成为引发社会冲突事件导火索或为事件的发展推波助澜,如贵州的“瓮安事件”、云南的“孟连事件”、安徽的“池州事件”、重庆的“万州事件”等事件都可以发现谣言的身影。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经济领域不确定性增多,社会领域复杂性增强,外界影响力度增大的高风险时期。社会冲突事件已成为这一时期发生频率较高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复杂的社会矛盾的体现,是我国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2008年6月28日贵州瓮安发生了震惊中国的重大的打、砸、抢群体性事件。由于死者李树芬的家属对公安机关的处理结果不满,利用停尸的方法与公安机关对抗。停尸现场不但是人群聚集地,更成为谣言的传播地,不断煽动着在场民众的情绪,别有用心的人借此策划“6.28”事件。各种谣言被别有用心的人有意散布,被围观的群众大肆传播:如“死者并非自杀,而是被人奸杀后投入河中”,“死者的爷爷奶奶、妈妈等亲属遭到民警殴打,叔叔在与公安人员争执中被打死”,“元凶是副县长的孩子”以及“公安局多次硬抢尸体,企图破坏现场、掩盖事实”等等,而这些谣言在事后的调查中,被一一揭穿。各种谣言被别有用心的人有意散布,矛头指向从公安机关的司法公正扩展到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谣言的迅速蔓延和广泛传播,将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的情绪煽动起来,对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最终爆发起到了不可小视的推波助澜作用。

谣言的传播和蔓延使得一起自杀案件引发了重大群体性事件。对县政府的直接攻击是对政府公信力和政府权威的巨大挑战,在全国甚至国外,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

四、控制谣言传播的途径

(一)及时辟谣

辟谣是对传播中的谣言面对面的最直接的回应,虽然辟谣有很多方法,但要想让辟谣工作起到良好的收效,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有学者将辟谣形象地称为一门“棘手的艺术”。

社会心理学创始人S.阿施给我们指出了扑灭谣言的有效方法:“人们不会改变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而是认识的对象在变化”。这给辟谣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和思路:除了信息的全面及时,辟谣最重要的并非直接对传播中的谣言一味进行反驳,而是找到谣言信息中的纰漏之处,增减相应的信息,使人们的关注点发生转移,进而使谣言不攻自破。

所以不失时机地揭露谣言的秘密动机如谋取不当经济利益、政治图谋,使得谣言传播的主体孤立,是辟谣的一个有效方法。对于具有明显指向性的攻击性谣言,如果有明显与事实不符之处,直接指出其荒谬之处,使人们认识到自身认识的偏差而回避谣言传播。对于“棘手”的谣言,最巧妙和有效的辟谣方法,是不提及原有谣言信息的确切内容,而对原有谣言内容进行添加和改变信息,使人们头脑中对谣言信息的关注点发生变化,不再关心原有谣言所攻击的对象。

(二)谣言传播的长效控制途径

1.保障信息的发布渠道的畅通,满足公众知情权

谣言得以传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正式信息渠道不畅,官方信息的真空。因此,对谣言传播进行有效控制的最根本方法是信息发布的及时、全面和真实。作为掌握信息最为全面和详尽的部门,政府是信息管理和谣言控制最重要的主体,信息管理和发布是政府职能的题中之义。在多维传媒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范围都是惊人的,任何人企图封锁信息已然是不可能的。相反,信息的发布必须全面、及时,来满足公众对信息的知情权,这才是控制谣言传播最根本的途径。

2.加大谣言监控和分析的力度,完善社会舆情预警体系,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谣言是舆论的一种畸形形态,对公众了解和接受真实信息起着干扰作用。加强谣言监控是应对谣言传播的重要和基础性环节。谣言监控是找到谣言传播中枢、甚至起源的重要手段,使谣言应对有的放矢,从被动转为主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谣言监控系统与舆情预警系统,对于谣言大肆蔓延有着一定的警示和控制作用。在对舆情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3.加强公信力建设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的体现,是政府依法进行社会管理的基础,是民众对政府信认可程度与信任程度的表现,是和谐干群关系的法定,是一种无形的社会资产。加强公信力建设,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很好地进行社会管理活动。只有获得人民群众信任政府的政府才有发言权,才能更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要控制谣言的传播,就要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不信谣、不传谣,相信政府、减少恐惧与不安。

谣言传播影响社会稳定是毋庸置疑的,为了社会的稳定必须要对谣言进行疏导、控制,以减少它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谣言的传播有复杂的原因,涉及社会心理、社会信息环境、政府公信力、舆论引导、制度建设、媒体、受众的素质等方面,要控制谣言的传播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共同抵制谣言的侵袭。

[1][法]卡普费雷.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8.

[2]陶德麟.社会稳定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3]乔晓征,朱力.谣言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发生机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1).

[4]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谣言信息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如何科学识别谣言?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π=4!
订阅信息
谣言
谣言大揭秘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