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的公安舆论引导机制建设

2013-04-11龚德忠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公安机关公安舆论

龚德忠

(湖北警官学院,湖北 武汉430034)

网络环境下的公安舆论引导机制建设

龚德忠

(湖北警官学院,湖北 武汉430034)

公安舆论引导是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安机关的形象、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公安机关应对舆论引导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网络舆论对公安工作具有重大影响,分析当前公安舆论引导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网络环境下公安舆论引导机制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环境;公安舆论;引导机制

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包括电视、报刊等在内的传统媒体也基本实现了网络化。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信息上互通、特征共有,与网络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同时,随着我国网民的快速增长,加之网络信息传播本身具有的快速性、聚集性、互动性,使得网络舆论(即便是传统方式炒作的新闻也会很快在网上同步炒作,转化为网络新闻)对人民群众情绪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公安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公安机关必然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热点和网络等媒体关注的焦点。据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针对网络上的社会公共舆情历经半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网民对政法系统、城管队伍的关注度仅次于对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的关注,排在第二位。如果公安机关对来自网络等的媒体中出现的怨气和炒作引导不力,则可能失去群众的信任,损害公安队伍的形象、降低公安队伍的威信,并可进一步影响公安工作、影响执法环境、影响公安队伍建设,影响社会稳定等。由此可见建设行之有效的公安舆论引导机制是当前公安工作比较迫切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前公安舆论引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媒体频繁“触警”,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近年来,尽管在媒体报道警察形象时的正面报道多于负面报道,但从发展趋势上看,负面报道增长的速度明显高于正面报道。从传播效果来看,关于公安机关负面新闻的影响明显扩大。由于警察的负面新闻更能引发话题、触动广大民众敏感的神经,以网络为代表的媒体在报道公安机关负面新闻上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这些负面报道在客观上冲淡了正面宣传的效果,给公安机关造成了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二)公安机关与媒体的沟通存在误区

公安机关与媒体缺乏良性互动。一方面,公安机关迷信“不用说,做了自然形象就好”。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超过5亿,网络舆论影响力已经非常强大。但是,当网络上产生关于公安机关的负面报道时,公安机关不少人消极应对,总认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屑于解释。这就造成了误解越来越深,怨气越来越大,即使等到了真相大白,但影响和损失已经造成。即使公安机关为维护社会安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流血牺牲也不一定能被公众接受,造成了公安形象传播资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公安机关长期存在着不同于一般行政机关的“老大”思想。对于媒体的批评、监督显得格外傲慢,只愿让媒体报喜不愿报忧。报喜则沾沾自喜,报忧则指责媒体报道不实,影响公安机关形象,不从自身找原因,不给公众一个回答,给人以权压人的感觉,在公众中产生了较坏的影响。

(三)舆论引导机制不健全

公安舆论信息搜集工作落后。尽管在舆情管理上,公安机关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舆情信息的获取、研判、通报和评估工作中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功能强大的机制。在面对突发事件和涉警案件时工作预案不完善,公安舆论引导的事中应急处置机制不健全,舆情动态管控的前瞻和预测功能不强,不适应网络迅猛发展和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前形势的客观需要。

(四)公安民警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公安机关部分领导干部和民警应对媒体的能力不强。虽然公安机关越来越重视舆论引导机制,但对公安民警个体而言,绝大多数民警在媒体公关能力和技巧上缺乏相应的训练,在面对新闻媒体时其舆论引导意识和新闻敏感性不强。他们面对媒体时太过随意,又缺乏相应准备和技巧,在被媒体追问时反应迟钝,穷于应付;或者是口无遮拦,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或领导同意的情况下,随意发言造成被动局面。有的民警缺乏保密意识和纪律性,对新闻稿件把关不严,容易导致公安机密信息的泄露,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后果。

(五)公安机关在处理舆论危机时缺乏法定依据

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上升,普通民众要求了解事实真像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但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需要,在对某些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进行报道时有一定的限制。当普通民众无法深入了解事件处理过程时,极容易对公安机关的工作进行猜疑、联想甚至否定,此时就可能造成谣言满天飞的局面,有的甚至在网上对公安机关的工作进行负面炒作。但是,当公安机关发生舆论危机时,却因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无法及时依法处理,只能事后被动应付,其效果甚微。

二、建立公安舆论引导机制的意义

加强公安舆论引导,是公安机关在案件处置及其侦查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维护社会稳定、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取信于民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频发、对敌斗争复杂的重要时期。一些个体的或看似简单的案件在尚未获得真正信息的人的操作下极易在媒体舆论中形成气候,给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公安机关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如何有效引导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公安舆论引导机制是政治的要求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轨期,个人权利意识空前觉醒与少数公民素养缺失、社会矛盾复杂高发与百姓期盼发展稳定等矛盾相互交织。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9亿,其中手机网民达.64亿,这使得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方便地快速地传播开来。另一方面,政法部门的工作因其贴近百姓生活,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百姓期盼司法公正、痛恨司法腐败,一起重大案件、一个欠妥的执法动作都可能引发舆论关注。因此,如果舆论引导不当,就可能损害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损伤司法公信力和政法队伍形象。

(二)建立公安舆论引导机制是形势的要求

当前我国维稳任务艰巨。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和阶层,不同阶层之间的权利、利益诉求不同,在没有处理好各个阶层利益平衡之前,人民内部矛盾比较尖锐;二是“三股势力”对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三是国际反华势力时时紧盯着中国的国内问题,稍有风吹草动,便大作文章攻击中国。而网络的跨国界性、易传播性为上述矛盾的传播、激化带来了不可控性。公安机关是我国维稳工作的主力军,要清醒认识当前维稳工作面临的严峻复杂形势,突出重点,切实抓好维稳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强领导,确保维稳任务落到实处。

在转轨期,涉及社会各阶层和集团的资源需要重新分配,利益需要调整。这些利益诉求和冲突能不能得到较好的处理,是我国转轨时期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和任务。公安机关在参与处理这些利益诉求的案件中,如不能正确引导和处理,会引来更多的矛盾和质疑。同时,公安机关还要对舆情进行监控、管理和合理引导,把网络舆论引向正确方向。

1.互联网已成为公众“喊话的主阵地”

互联网中,人人拥有“麦克风”,人人可以发言,人人可以“喊话”,人人可以发表意见和表达观点,实现了话语权的“普及”。在现实社会发言“不易”的情况下,网络已成为人们踊跃发言的主阵地。一旦某些事件在网上曝光,网上的舆论就会严重影响这些事件的发展进程和方向,成为事件的推手。

2.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造成了公信力的缺失

由于某些政府部门在处理一些事件时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粗暴、自以为是,且不屑于与媒体和公众沟通、不给公众知情权等原因,造成了公众的不满情绪,并对政府所处理的所有事件都产生怀疑,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例如,全球经济危机发生后,国家统计局宣布收入增长了的数据,公众根据自己的判断戳穿其“谎言”,被网民们讥讽为“被增长”。当湖北石首因酒店厨师非正常死亡导致群体性事件后,有的社会群体不相信政府作出的解释。杭州富家子弟飙车撞死大学生,当地部门开始称车子速度只有七十码,没有超速,网民嘲讽说是“欺世码”……总之,公众对官方发布的消息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即便情况属实,有些群众也不相信。如此循环往复,政府在公众中的威望会慢慢被蚕食,后果将不堪设想,修复和提振政府的公信力,是舆情应对的关键。

3.社会诚信需要重建和提升

由郭美美炫富事件引发了民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相当一部分群众对官办慈善组织产生质疑。在中国红十字会官方微博答博友问中,网络评论数高达23.6万条,竟然远远高于转发数的4.5万次,显示出公众对此事件确实“有话要说”。

小悦悦的街头惨祸,更是打破了人们的道德底线。一个2岁的小女孩,被小货车司机撞倒,遭到恶意碾压逃逸后,经过的18个路人,竟无一人伸手相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对社会的不信任引起的冷漠多么寒心。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全国性各个社会阶层道德、法律、人性等的讨论、反思,截至2011年10月21日11时40分,在谷歌搜索“小悦悦”,其相关词条已达到826万条。各种“小悦悦”事件引发的讨论、谴责、反思,频繁见诸报纸、网站、微博等。

目前,地铁轨道建设规模已经成为衡量城市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发达的地铁轨道可以提升人们的出行速度,降低交通压力,提升城市效率。我国的地铁轨道建设项目规模不断增大,其质量安全问题必须得到充分的关注。加强施工中的重点难点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对提高地铁轨道项目的质量至关重要,对延长工程项目的使用寿命、降低工程成本有很大的作用。

其他事件中,如三鹿“毒奶粉”事件、河北“毒胶囊”事件,红牛添加剂事件、山西“速成鸡”事件、唐骏学历“造假门”,以及街头因搀扶跌倒老人反被讹诈的案例频出,各个领域诚信危机现象愈演愈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1年9月发布的一项“舆论信心指数”调查显示,公众对于社会诚信的整体印象不佳。

4.社会矛盾的对抗性在网上网下都有所增强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社会矛盾的对抗性加剧,整个社会的容忍度和包容度下降,民众对诉求的表达,有的采取了玉石俱焚或极端自虐的抗议的方式。如2011年5月26日发生的江西抚州爆炸案,被强拆的业主龚福珍自焚,农民工职业病患者“开胸验肺”等等。

与此相对应,网络虚拟社会的对抗性也在加剧,网络舆论也偏向极端。典型案例如,2012年9月21日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一村民为征地补偿与当地“执法人员”发生争执,后又与到场的民警发生冲突,民警在生命受到威胁之后开枪,一村民当场死亡。在此案件中,村民因征地补偿问题而两次采取极端行为,一次是追砍施工人员,一次是向民警身上泼洒汽油并企图点火。这是典型的玉石俱焚的方式。而同时,在没有公布调查结果之前,网上舆论几乎是一边倒,谴责拆迁人员和民警,一致认定是政府施工人员和民警的责任。

三、构建公安舆论引导长效机制的基本构想

(一)实行新闻采访准入制度

新闻发布实行制度化,对正规的媒体发放采访证,同时选派专人接受新闻采访,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配合,介绍情况。对无采访证的媒体,可以婉言谢绝采访。

(二)积极主动与媒体进行沟通

构建公安机关与媒体的沟通联谊机制,建立和谐融洽的合作关系,争取舆论支持。在不影响公安工作的情况下,可主动向媒体提供一些采访线索和宣传信息,定期走访新闻单位做好公关工作,与其建立长期、稳定、深入的联系。认真听取新闻界人士对公安宣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沟通中扩大双方的共识。

(三)建立公安信息发布平台

搭建权威性的公安信息发布平台,由新闻发言人定期发布公安新闻,增强公安工作的透明度。积极稳妥地推进警务公开,主动自觉地接受舆论和社会监督。

(四)重视舆论信息处理,增强公安舆论引导力

要高度重视涉及公安机关的舆论信息处理工作,时刻密切关注涉及公安工作的舆情、动态,认真开展舆情调研工作,及时收集、梳理、研判信息;一旦发现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以及上访案件,立刻落实专人跟踪回访,并认真及时地做好法制宣传和停访息诉工作,将影响公安队伍声誉和形象的不利因素或负面报道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从而掌握主动权,增强舆论的引导力。

(五)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组建公安网络宣传员队伍,以网民的身份登陆有较大影响的网站、论坛,发现涉警负面舆情或者有关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由主管部门指令网络宣传员统一口径,及时发布真相。同时,用理性、充满人文关怀、富有建设性的发言和跟帖积极引导网络舆论,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形成网络正面宣传强势,努力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

(六)加强民警应对媒体能力的教育培训

把民警应对媒体素养教育和公安新闻宣传纪律教育纳入公安队伍思想教育规划、领导干部培训规划、公安院校教育规划中,逐步提高民警应对媒体的能力。

总之,随着网络等新媒介的勃兴,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思想激烈交锋,各种观念不断发生碰撞。新兴的网络舆论传播迅速而活跃,影响公安机关形象的事件频频发生,如果不加以适当引导,后果令人堪忧。在新媒介环境下,应大力强化公安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宣传“树立警察形象、密切警民关系”的“粘合剂”、“催化剂”作用,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为各项公安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1]李潮坤.构建公安新闻舆论引导长效机制的措施探析[J].公安研究,2007(3).

[2]李潮坤.构建公安新闻舆论引导长效机制的对策探析[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

[3]刘捷.浅谈新闻舆论与和谐警民关系[J].法制与社会,2011-02-25.

[4]张翼.大力加强公安新闻宣传拓展和谐警民关系新路[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1).

[5]鞠焰.强化公安新闻宣传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D631

A

1673―2391(2013)11―0023―03

2013-09-02 责任编校:谭明华

猜你喜欢

公安机关公安舆论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衡阳市公安机关党员风采剪影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公安机关处置家庭暴力案件的实证研究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对已经移送公安机关案件的当事人做出罚款的行为是否涉嫌渎职犯罪?
公安机关刑事案件侦查中的假说、推理和证据
公安报道要有度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