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更约九垓游——论蔡元定对朱熹理学之贡献

2013-04-11蔡铭泽

湖湘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宋史西山朱子

蔡铭泽

(暨南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2)

“万壑争流处,千年树石幽。危亭因我作,胜日为君留。酒笑红裙醉,诗惭杂珮酬。尚嫌心境窄,更约九垓游。”(宋· 朱熹:《和季通昼寒韵》,《朱子全书》第二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第424页。)南宋乾道年间,著名理学家朱熹为奉和挚友蔡元定写下了这首意境清逸、脍炙人口的诗篇。

蔡元定(公元1135~1198年),字季通,世称西山先生,福建建阳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主要创建者之一。朱蔡生长同邑,年龄相仿,政见一致,学术同趣,互为师友,终身相交相知,达到朱熹理学之高峰,成就千古佳话。

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乙卯(公元1159年),朱熹回五夫里省亲。“元定闻朱熹名,往师之。熹扣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宋史·蔡元定传》,《宋史》第三十七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1版,第12875页)。在此后长达四十年的交往中,蔡元定成为朱熹学问的重要讲论者、启发者、著述者和修订者。综观他对朱熹理学之贡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伴随左右,砥砺人生

蔡元定常侍朱熹左右,协助他安葬母亲,营建书院,辩难解惑,教授生徒,成为朱熹的得力助手与知心挚友。此种师友兼具的亲密关系,既使他深受朱熹教诲,又使他能够深刻地影响着朱熹的思想与生活轨迹。乾道六年庚寅(公元1170年),朱母祝夫人病逝,蔡元定择地建阳县崇泰里天湖之阳寒泉坞葬其母,并协助朱熹修筑寒泉精舍和云谷“晦庵”草堂。自此,朱熹将讲学与著述中心逐渐由崇安县五夫里迁至建阳县崇泰里。为了照顾朱熹的生活,蔡元定亦举家自麻沙镇迁居崇泰里后山村,于是,师友二人朝夕相处,讲学论道,学问精进。淳熙三年丙申(公元1176年)春夏之际,蔡元定陪同朱熹前往祖籍地婺源扫墓。朱氏三代客居闽北,留恋故里,几欲不返。幸赖元定力劝,始得返闽。设若朱氏留居祖籍,离开闽学群体,其学术路径,必为另外一番景况。依此而言,蔡氏劝导之力于朱熹理学之形成与发扬光大功莫大焉。绍熙五年甲寅(公元1194年),寿皇孝宗崩,痴皇光宗不举国丧。知枢密院事赵汝愚奉太皇太后吴氏旨,立太子赵扩为帝,是谓宁宗。宁宗任赵汝愚为右丞相,召朱熹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朝野气象为之一新。然而风云诡谲,政局难料,蔡元定对此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不仅谢绝了右丞相赵汝愚的推荐,更规劝朱熹“偶自爱,以膺重任,使天下咸仰清光、被厚泽。”(宋·蔡元定《与先生(朱熹)书》:“屡闻皇上龙飞,聪明英毅,勤政治民,真可以大有为也。矧恩光履及卑狠,固不敢偃蹇不至,以效严光之自重。但惧学浅才陈,触张楷之责,望盛虚声,少实效而违物议,增愧多矣。想风云际会,上天将与斯文,而大受先生以辅佐之命也。今才,文旌归速,是必有相抵牾者,偶望自爱,以膺重任,使天下咸仰清光、被厚泽,定至愿也。”见《潭阳蔡氏九儒书》,第60页)果其不然,昙花一现的庆元新政很快因为宁宗的乖戾和韩侂胄的跋扈而收场,赵汝愚客死贬途,朱熹罢归建阳。在严峻的形势下,蔡元定心系师长安危,协助朱熹扩建沧州精舍,劝阻朱熹上万言书辩诬,避免了更大的灾难。(宋·戴铣《朱子纪实年谱》卷三载:“初,(韩)侂胄即欲并逐赵丞相,而难其辞。及是,诬以不轨,竄永州,中外震骇,大权一归侂胄矣。……朱子自以蒙累朝知遇之恩,且尚带从臣职名,义不容嘿,乃草封事数万言,极呈奸邪蔽主之祸,因以明丞相之冤。子弟诸生更进迭谏,以为必且贾祸,朱子不听。蔡元定入谏,请以蓍决之,遇‘遯’之‘同人’。朱子默然退,取奏稿焚之,更号遯翁,遂以疾丐休致云。”见《朱子全书》第二十七册,第96页。)晚年朱子饱受政治迫害,又遭逢丧子之痛,境况至为悲惨。在此困境之中,朱子尚能潜心学问并焕发异彩,乃其圣心宏达之所至,也与蔡元定等友生悉心体贴关系极大。

二、教授生徒,凝聚闽学群体

唐末以降,中原大乱,北方士族纷纷举家南下避乱。以建阳为中心的闽北地区山水秀丽、物产丰盈,是南下士族聚居首选之地。中原士族的迁入和竹木繁盛的优越条件,使得建阳图书业极为发达。自五代以下,建阳书林独居其盛。“书籍出麻沙、崇化两坊,昔号图书之府。”(《嘉靖建阳县志》卷二,1962年4月上海古籍书店据宁波天一阁藏明代嘉靖刻本重印,第154页。)自北宋中叶起,闽北人文蔚起,产生了游酢、杨时、罗从彦、胡安国、胡宪、刘勉之、李侗、胡寅、胡宏、蔡发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到乾道、淳熙间,更形成了一个以朱熹为灵魂、以蔡元定、詹体仁、刘爚、林用中、蔡渊、蔡沉、黄榦、真德秀等为骨干、包括数百门人的闽学群体。在组织和维系这个学术群体的过程中,蔡元定等人发挥了如下重要作用:首先,协助营建书院。乾道六年庚寅(1170)正月,择地建阳县崇泰里马伏村天湖之阳的寒泉坞,葬朱母祝氏,(宋·吴澄《又跋朱子墨迹》:“朱子葬母祝令人之地,得自西山,盖其家(母)每欲得葬地,则必友之西山也。”见束景南《朱子大传》上册,第289页。)并协助朱熹修筑寒泉精舍和云谷“晦庵”草堂。自此,朱熹将讲学和著述中心逐渐由五夫迁至建阳,其理学奠基之作均形成于此。其次,讲论学问,教授生徒。为照顾朱熹的生活,乾道年间,蔡元定举家自麻沙迁居崇泰里之后山,与朱熹朝夕相处。(宋·何乔迁《潭阳文献蔡氏卷引》:“文公自五夫里迁居考亭,筑书堂于云谷。而文节亦自麻沙卜居后山,筑室西山,有所疑难尝悬两灯相望,因号西山。”见《潭阳蔡氏九儒书》首卷,第12页)“(朱蔡)对榻讲论诸经奥义,每至夜分。四方来学者,熹必俾先从元定质正焉。”(《宋史·蔡元定传》,载《宋史》第三十七册,第12875页。)著名学者黄榦对蔡元定的教诲终生感激:“榦始受学于晦庵先生,首识西山蔡公。先生之门,从游者多矣。公之来,先生必留数日,往往通夕对床不暇寝。从先生游者,归必过公之家,听其言论不忍去,去皆充然有所得也。盖公负英迈之气,蕴该洽之学,智极乎道德性命之原,行谨乎家庭唯诺之际,于先生之门可谓杰然者矣。榦之识公为最久,而荷公之教为最深。其卜居乎此也,固为先生是依,亦庶几资公之教以自老。”(宋·黄榦:《书蔡西山家书》,《勉斋集》卷九,《四库全书》第1168册,第236~237页。)①正是由于朱熹、蔡元定等的努力,闽学群体人才辈出、星光灿烂,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这个富于创新精神的学术团体是朱熹理学形成和发展的理想学术环境。为了凝聚这一学术群体,蔡元定呕心沥血,冒死犯难,鞠躬尽瘁。

三、因数明理,开辟新境

中国传统思想虽然学派纷纭,但均源于对《易经》之推演。在此推演过程中,历来有义理易学和象数易学之分。正统儒家思想在宋代之所以能够别开生面,形成程朱理学,主要是因为两宋学者在辨析义理的前提下,又辅之以象数之推演。北宋邵雍因数明理,辅翼周程理学肇其端。南宋蔡元定因数明理,导致朱熹理学总其成。建阳蔡氏,家学深厚,广受推崇。朱子尝言,西山先生之父牧堂公蔡发“于易象天文地理三式之说,无所不通,而皆能订其得失。……季通乃能承厥志,尤邃律历,讨论定著,遂成一家之言,使千古之误,旷然一新。”(宋·朱熹《跋蔡神与绝笔》,载《朱子全书》第二十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3908页。)蔡元定将全部聪明才智和毕生心血贡献于朱熹理学之创建,使之成为超越千古的思想高峰。对于蔡元定的特殊贡献,后世学者有如下中恳之评价:“孔孟教人,言理不言数,然天地之间,有理必有数,二者未尝相离,河图、洛书与危微精一之语并传。邵、蔡二子欲发诸子之所未发,而使理与数粲然于天地之间,其功亦不细矣。”(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8月版。又见《蔡氏九儒书》卷二,清光绪十二年建阳庐峰书院刻本。)

四、参与著述,共创辉煌

时语有云,“某某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往事越千年,事理亦同。作为一个庞大、复杂而精深的思想体系,朱熹理学同样属于星光灿烂的闽学群体集体智慧之结晶。其中,被誉为“紫阳羽翼,闽学干城”的蔡元定作为朱熹主要著作的讲论者、撰写者和修订者,更是功不可没。《宋史·蔡元定传》载:“熹疏释四书及为《易》、《诗》、《传》、《通鉴纲目》,皆与元定往复参订;《启蒙》一书,则嘱元定起稿。……其平生学问,多寓于熹书集中。”(《宋史·蔡元定传》:“元定于书无所不读,于事无所不究。义理洞见大原,下至图书、礼乐、制度,无不精妙。古书奇辞奥义,人所不能晓者,一过目辄解。熹尝曰:‘人读易书难,季通读难书易。’熹疏释四书及为易诗传、通鉴纲目,皆与元定往复参订;启蒙一书,则嘱元定起稿。尝曰:“造化微妙,惟深于理者能识之,吾与季通言而不厌也。’……其平生学问,多寓于熹书集中。”见《宋史》第三十七册,中华书局1985年1版,第12876页。)《朱子全书》的开篇之作《周易本义》就是经由和蔡元定反复商量、修订完成的。至于《易学启蒙》一书,则是由元定起草、朱熹润色完成的。朱熹其他重要著作如《近思录》、《太极图说解》、《西铭解》、《资治通鉴纲目》(东汉及其以前部分)(束景南著《朱子大传》云:“这次重修朱熹分写晋、唐,李伯谏分写东汉末至三国以后,詹体仁分写宋以后南北史,其余大约由蔡元定分写。朱熹往返于潭溪、寒泉之间,同蔡元定常相聚共商。”见《朱子大传》上册,商务印书馆2003年4月第1版,第334~336页。)、《周易参同契考异》、《阴符经注》等均由蔡元定协助撰写和修订。直至逝世前,他仍将有关“楚辞注释”(关于影响深远的《楚辞集注》,蔡元定亦贡献良多。其主要依据有三:一,《宋史?蔡元定传(子沉)》“洪范之数,学者久失其传,元定独心得之,然未及论著,曰:“成吾书者沉也”。沉受父师之托,沈潜反复者数十年,然后成书,发明先贤之所未及。其于洪范数,谓:“体天地之撰者易之象,纪天地之撰者范之数。数始于一奇,象成于二偶。奇者数之所以立,偶者数之所以行。故二四而八,八卦之象也;三三而九,九畴之数也。由是八八而又八八之为四千九十六,而象备也;九九而又九九之为六千五百六十一,而数周也。易更四圣而象已著,范锡神禹而数不传。后之作者,昧象数之原,窒变通之妙,或即象而为数,或反数而拟象,牵合传会,自然之数益晦焉。”见《宋史》第三十七册,第12877页。二,《楚辞集注》特别是《天问》篇中关于天地数理之变化,引用蔡沉《书集传》所在甚多。三,以蔡元定编管道州之时空与心境,与屈原放逐情形大致相同。因此,他更能深入体会屈子《离骚》之真意,发挥常人无法窥见之深度。)、“邵氏历法”、《诗》、·《易》等“纂述未全者呈上(朱熹),(乞)先生以成之。”并深以“师道不立为可忧。”(宋·蔡元定《临终答朱熹》云:“定辱先生不弃。四十余年随遇未尝不在左右,书穷命薄,听教不终。自到此地,生徒虽众,因循岁月而已,殊无日新之遗。所沾之疾,初其泄泻不止,继而热气上攻,微弱莫能远步。最后中虚暴下,百方治之无效,势必不久,唯以不见先生为恨!天下未必无人才,但师道不立为可忧!先生所以寿如乔松者,上天传斯文之大任也。楚辞略看得几处,即书候完奉寄。今将邵氏历法、诗、易等纂述未全者呈上,先生以成之也。”见《潭阳蔡氏九儒书》,第63~64页。)最权威的见证出自朱蔡门人翁易的记载:“晦庵疏释《四书》,因先生论辩有所启发者非一:如‘观过知仁’章则曰,若执观太重则专,有心观过无复操存涵养之功;论‘知二知十’之章则曰,一者数之始,十者数之终,二者一之对也;论‘费隐之义’则曰,费用之广也,隐体之微也,以体用分费隐甚合书旨;论‘已发未发’之旨,以为人自婴儿至老,虽语默动静之不同,然大体莫非已发。先生不以为是,谓喜怒哀乐未发之时,要涵养一节功夫,惟程子敬而无失,则谓之中和。二年,晦庵复与先生辩论,始悟其说而悉反之,由是益奇先生。……此易在左右亲见其书往来答问者也,故特记之详焉。其所不见者殆难以备述也。晦庵有功于斯道,以用力于《六经》、《语》、《孟》、《学》、《庸》之书,先生与之讨论讲贯并驰其功焉。”(宋·翁易:《蔡氏诸儒行实》,载《潭阳蔡氏九儒书》,福建省建阳市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2000年印制,第10~11页)正是由于蔡元定等闽学精英的集体智慧,才使得朱熹理学达到了中国思想史的新高峰。

对于蔡元定的卓越贡献,朱熹给予高度评价。生前,朱熹赋诗将他与著名学者张栻相提并论。诗云:“风月平生意,江湖自在身。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悠然一长啸,绝妙两无伦。”(朱熹《观西山怀岳麓以为莫能上下也聊赋此云》:“风月平生意,江湖自在身。年华供转徙,眼界得清新。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悠然一长啸,绝妙两无伦。”见《朱子全书》第二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第402页。有学者以为,西山系指长沙岳麓山,实乃皮毛相之。)庆元二年丙辰(公元1196年),朱蔡同罹党祸,蔡元定以处士之身谪贬道州,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病逝贬所。临终,他致书先生,深以师道不立为忧。噩耗传来,朱熹若折左肱而失右臂,痛彻心扉,仰天长号:天何夺吾季通之速耶?又三撰诔文,深致其哀。文曰:“呜呼!季通而至此耶!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穷之辩,不可复得而见矣。……并游之好,同志之乐,已矣已矣,哀哉哀哉!”(朱熹《祭蔡季通文》:“维庆元四年岁次戊午十月二十有九日癸巳,新安朱熹窃闻亡友西山先生蔡君季通羁旅之櫬,远自舂陵,言归故里。谨以家馔只鸡斗酒,酹于柩前。呜乎哀哉!尚飨。”见《朱子全书》第二十四册,第4093页。◎朱熹《又祭蔡季通文》:“庆元四年十有二月六日,新安朱熹窃闻亡友西山先生蔡兄季通輀车祖载,将就窀穸,已饬素车,往助执绋,而连日大病,遂不能前。谨遣男埜奉香烛茶酒,往祭柩前。于其行也,哭而送之曰:呜呼!季通而至此耶!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穷之辩,不复可得而见之矣。天之生是人也,果何为耶!西山之颠,君择而居。西山之足,又卜而藏。而我于君之生,既未得造其庐,以遂半山之约;至于今日,又不能扶曳病躯,以视君之返此真宅,而永诀以终天也。并游之好,同志之乐,已矣已矣,哀哉哀哉!”见《朱子全书》第二十四册,第4093~4094页。◎朱熹《再祭蔡季通文》:“窃闻亡友西山先生蔡君季通前日窀穸,病不能至。今丧事已毕,复备牲酒往奠坟前。呜呼!季通竟弃予而死耶,其心胸宏大如此而止藏此山中耶!思昔相从云谷西山间,身焉赖以修,过焉赖以补,相与切磋讨论,而又相属以遵守。不期君有舂陵之行,泪别两秋,忽承手书以寄予,时以师道未立而忧,是予耿耿其不寐,怅怅乎其何之?曾未几时,讣音果至,相向长号,若折左肱而失右臂,呜呼吾道其终穷矣乎!天何夺吾季通之速耶?惟君学通古今,道极渊微,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夺之节,有不可穷之辩,有继往开来之功,今不可复得而见之矣。”见《宋史·蔡元定传》及《建阳蔡氏九儒研究文选》,第50~51页。)越二年,苍老的朱熹亦抑郁而终。

天地之间,两个精诣卓绝之才含冤而逝。“尚嫌心境窄,更约九垓游。”朱蔡风云际会,以其人格,以其才华,以其友谊,以其思想,炫耀当世,超越时空,流传千古。

[1]宋史(第三十七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朱熹.朱子全书(第一 ~二十七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福建省建阳市蔡氏九儒学术研究会.潭阳蔡氏九儒书[G].2000.

[4]束景南.朱子大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猜你喜欢

宋史西山朱子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多肉
朱子对《诗经》学旧说的自我完善
观西山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西山闲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