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的钢铁情结*
2013-04-11陶文昭
陶文昭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一、毛泽东钢铁情结的表现
所谓情结,就是超乎正常的感情。毛泽东有很深的钢铁情结,表现在许多方面。
毛泽东多次给钢铁企业做批示。1951年9月12日,毛泽东给中共石景山钢铁厂党委会复信,就厂里的情况和问题表示态度。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鞍山钢铁厂堪称是钢铁企业的龙头老大,毛泽东对鞍钢更是宠爱有加。1952年11月12日,鞍钢炼钢厂炼钢平炉创造了以六小时零九分钟炼一炉钢的记录,钢厂工人们致信毛泽东报喜。毛泽东于12月14日复信炼钢厂全体职工,认为“这不仅是你们的光荣,而且是我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件大事”。[1]P644一年之后,毛泽东在1953年12月24日给鞍山钢铁公司全体职工发贺信,祝贺鞍山无缝钢管厂、鞍山大型轧钢厂和鞍山第七号炼铁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1959年5月23日毛泽东对江苏重新布置钢铁厂建设批语,认为江苏对钢铁工厂的建设采取缩短战线、集中力量、合理布点的措施是完全正确的,要求在全国推广。1965年1月毛泽东批示同意关于开发攀枝花铁矿和鄂西铁矿。1965年3月4日毛泽东再次在关于攀枝花钢铁企业建设问题报告上批语。
毛泽东重点过问钢铁行业问题。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的1950年1月7日中财委报告毛泽东的材料,首先就是铁路、钢铁和农业三项材料。毛泽东对钢铁行业的集中关注当然是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毛泽东有关的钢铁问题的批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对冶金工业部党组1959年4月16日关于华北地区钢铁系统五级干部大会情况报告及附件的批语,对冶金工业部党组1959年4月19日关于华北钢铁系统五级干部会议报告的批语,对冶金工业部关于1960年至1967年钢铁工业远景规划草案的批语等,1959年12月对冶金部关于继续大办钢铁“小洋群”和“小洋群”升级问题报告的批语,1965年2月28日对刘彬关于鞍钢情况报告的批语,1970年6月毛泽东在转发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座谈会纪要和煤炭工业会议情况报告的批语。
毛泽东亲自鼓动大练钢铁的热潮。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期间,毛泽东几次讲话,都是首先讲、反复讲钢铁问题,明确表示:我就是抓钢铁。为了实现1958年钢铁翻一番的目标,毛泽东到北戴河以后就找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谈钢铁问题,鞍钢、武钢、太钢等几个大厂负责人一个个当面向毛泽东保证完成任务。北戴河会议之后,毛泽东还不放心钢铁目标能否实现,于9月10日开始花了20天对长江流域的几个省市进行了一次“钢铁视察”:在武汉看了武汉钢铁公司第一炉出铁,看了第一纱厂的小高炉出铁;由武昌经鄂城、大冶到了黄石港,沿途看了大冶铁山、黄石港特殊钢厂;到安庆看了一个中学的小高炉和机关办的小高炉群,到合肥后看了两个中型钢铁厂;在马鞍山钢铁厂冒雨看了这个厂的炼钢车间和高炉,详细询问了各种情况;到上海还看了一个钢铁厂。正是毛泽东这些不同寻常的举措,把大炼钢铁推向了尖峰时刻。
毛泽东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而且有不太干预具体事务的作风,却对钢铁行业有高频的和细致的关注,反映了毛泽东浓重的钢铁情结。不仅如此,毛泽东的钢铁情结还沉淀到思维和语言之中。毛泽东的日常言语中,对钢铁的举例信手拈来。在谈到“又多又省”必须结合当地情况时,毛泽东举例说,比如在苏联钢材很便宜,而木材很贵,但在中国却相反,木材很便宜,而钢材很贵。假如不了解这种实际情况,而提建设时都要用钢材,不用其他代用品,势必造成多花钱,就不合乎“多”“省”的精神。在谈到党内发生纠纷时,毛泽东认为来一次大纠纷,就是一次大锻炼。“毛铁炼成钢,是要经过无数次的敲打的。”[2]P393在谈到使革命的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化,使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化,使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转化,使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转化时,毛泽东随之就是“使年产几百万吨钢向年产几千万吨钢乃至几万万吨钢转化,使亩产一百多斤或者几百斤粮食向亩产几千斤或者甚至几万斤粮食转化。”[3]P457毛泽东还常常把钢铁作形容词。毛泽东在说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时,又指出它们的另一方面,是活的“铁的”真的老虎。在1962年12月31日、1964年7月25日祝贺古巴的电报中,以及1963年11月28日、1964年11月28日祝贺阿尔巴尼亚的电报中,毛泽东都以“钢铁般地团结”赞扬那时的盟友古巴和阿尔巴尼亚。邓小平文革后复出,毛泽东在向有关领导人评介邓小平时说: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1974年2月17日毛泽东在批判江青时说,你不要设两个工厂,一个叫“钢铁”工厂,一个叫帽子工厂,动不动就给人戴大帽子。毛泽东这些“钢铁”词汇在各种场合的运用,毋宁说也是钢铁情结的一种自然流露。
二、毛泽东钢铁情结的成因
毛泽东的钢铁情结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因素。
毛泽东对中国落后有切肤之疼。中国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毛泽东对近代以来中国的积弱感触极深,对钢铁产量之少屡生愧意。毛泽东多次指出,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下,生产力的发展一直是非常缓慢的。解放前五十多年间,全国除东北外,钢的生产一直只有几万吨;加上东北,全国的最高年产量也不过是九十多万吨,而美国1952年钢产量就有9000万吨。“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吹起来牛皮很大,历史有几千年,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是一年才生产二百几十万吨钢,现在才开始造汽车,产量还很少,实在不像样子。”[4]P500毛泽东觉得,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基础薄弱,使我们至今还处在一种被动状态,精神上感到还是受束缚,在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得到解放。我们人口那么多,只有那么一点钢铁,“过去人家看我们不起是有理由的。”[3]P88“钢铁多了,我们的主动就更多了。”[3]P350
毛泽东把钢铁看成是国力的标志性象征。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使中国由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变成工业发达的国家,这里最要紧的首先是多炼钢铁。毛泽东对新中国初步成就,用钢来举例。“全国解放不过七年,钢的生产便已达到四百几十万吨。旧中国几乎没有机器制造业,更没有汽车制造业和飞机制造业,而这些现在都建立起来了。”[3]P214毛泽东同泰国客人谈到贸易时说,中国可以买一些大米和橡胶,“你们需要什么呢?要钢,要铁,我们都有”,[4]P511显露一种钢铁的愉悦。毛泽东期望用更多钢铁增强国力。他甚至说,如果给我们四十年时间的话,“我国则很有可能平均每人有一吨钢,平均每人有二千斤至三千斤粮食和饲料,多数人民有大学的文化程度,那时人们的政治觉悟水平和理论水平将提到比现在高得多,整个社会很有可能在那时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5]P95
毛泽东把钢铁看成是世界地位的象征。中国开始大跃进时,美国钢产量差不多1亿吨,苏联是5000多万吨。毛泽东看到世界强国都是钢铁强国,“虽然世界上差不多有一百个国家,但是超过两千万吨钢的国家只有几个”[3]P88,“在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中,在各国共产党中,特别是在各国人民中,还有相当多的人总是相信美国了不起。你看,它还有那么多钢,有那么多飞机大炮。我们的比他们的少。”[3]P322美帝国主义“在军事上只有一个长处,就是铁多”;[4]P93“美国现在还有力量,每年产一亿多吨钢,到处打人。”[3]P73)什么叫利呢?无非是五千万吨钢,四亿吨煤,八千万吨石油。”[3]P191那时国际列强对中国实行遏制和挤压,毛泽东针对美国不承认中国愤然提出,“不承认我们,我看是不坏,比较好,让我们更多搞一点钢,搞个六、七亿吨,那个时候他们总要承认。”[3]P411“美国现在年产一亿多吨钢,大概要等到我们年产两亿吨钢的时候才来。”[6]P18
正是基于这些体验,毛泽东把钢铁提到了极为突出的战略地位。在毛泽东看来,中国过去钢铁少,被人看不起。美国“一亿七千万人口有一万万吨钢,你六亿人口不能搞它两万万吨、三万万吨钢呀?你赶不上,那你就没有理由,那你就不那么光荣,也就不那么十分伟大。”[3]P89要把中国变成一个真正的大国,就要迅速提高钢产量。毛泽东提出的超英赶美,突出体现在钢指标上。他在1957年访问苏联时指出,我国今年有了五百二十万吨钢,再过五年,可以有一千万到一千五百万吨钢,再过五年,可以有二千万到二千五百万吨钢;再过五年,可以有三千五百万到四千万吨钢。我们“苦战三年,五千万吨钢。那么,全世界除了苏联同美国,我们就是第三位”[7]P394;1962可能出八千万到一亿,接近美国。第二个五年计划就要接近或赶上美国。然后搞一亿五千万吨,超过美国,变成天下第一。毛泽东豪情万丈指出,“超过英国叫基本改变,超过美国叫彻底改变。”[7]P637毛泽东还把钢铁与著名的“球籍论”联系在一起。他说,美国建国只有一百八十年,它的钢在六十年前也只有四百万吨,我们比它落后六十年。假如我们再有五十年、六十年,就完全应该赶过它。这是一种责任。“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3]P89所以,超过美国,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
毛泽东的钢铁情结与认识思维有关。自19世纪末期开始,全球工业化进入重工时代。新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时,就当时的认识水平来说,钢铁产量依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最主要的指标。尤其是钢铁作为军火工业的基础,钢产量直接关系到国防力量。所以毛泽东在发展上的超英,主要着眼于钢铁产量。那时的“大跃进”,主要也是“大炼钢铁”。还要看到,毛泽东一贯主张工作抓重点,抓主要矛盾。在经济工作中,毛泽东从重点论出发提出了“元帅先锋论”,即粮食、钢铁、机器,叫三大元帅。铁路、电力,叫两个先行官。其中钢铁又是重中之重,毛泽东多次指出,两个东西最要紧;一个粮,一个钢,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在工业中,主要是抓一个钢铁同一个机械,有了这两门,万事大吉。
毛泽东的钢铁情结与经典理论和苏联经验有关。经典马克思理论认为,社会再生产过程,总是生产资料部类的生产优先于消费资料部类的生产。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关系,首先就点明:“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3]P24我们的提法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而在工业方面,必须首先抓紧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因为这是实现我国工业化、农业机械化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基础。苏联则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而从重工业优先到“以钢为纲”具有内在的逻辑性。毛泽东曾在钢铁发展上与苏联类比。毛泽东看到,苏联在1921年产钢400多万吨,1940年增加到1800万吨,20年中增加了1400万吨。当时就想,“苏联和中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不是可以搞得快点多点。”[6]P117
三、对毛泽东钢铁情结的反思
毛泽东的钢铁情结诱发了“大炼钢铁”,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就炼钢本身来说,大炼钢铁造成了大量的浪费。1959年6月25日中宣部编印的《宣教动态》第四十五期上登载的《否定和怀疑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若干论点》一文,就认为炼钢算经济帐就不行,其害处是:影响了秋收;影响了工业生产;砸了水车、锅,炼出钢来不能用;国家赔了二十三个亿。“总之是劳民伤财,很不合算,给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困难,弄得全面紧张。”[8〛P3661958年经过全民突击提前12天完成钢产量翻番任务,钢产量为1108万吨,生铁产量为1369万吨。实际上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所炼300多万吨土钢、416万吨土铁根本不能用。不仅如此,各地为集中力量保证“钢铁元帅升帐”,要求轻工业让路,停工和半停工现象已经发生,市场供应十分紧张,许多日用品和食品已出现脱销现象,影响了其他正常生产和生活。
大炼钢铁催生了行政命令和群众运动的体制。在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工业“以钢为纲”、书记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全党全民办钢铁工业的方针;并明令以铁的纪律保证钢铁生产任务的完成,凡没有完成生产和调拨计划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撤职留任、留党察看、撤职开除党籍等处分。通过大炼钢铁等,以军事思维来计划、指挥经济生活,固化了在社会经济方面高度集中、行政命令的体制。大炼钢铁作为一场全民运动,报纸公布约有6000万人加入这场浪潮之中。全民大搞钢铁,声势浩大超过了当年淮海战役的群众运动。毛泽东说:“发展钢铁工业一定要搞好群众运动,什么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没有群众运动是不行的。”[7]P433群众一起来,什么问题都会很快解决。完全没有搞过钢铁的群众,很快能生产出几百万吨的钢铁。“书记挂帅,全党全民搞钢铁,它的意义绝不只在于保证今年钢铁翻一番的作用,主要的还在于我们弄清楚了一个工业中的根本问题。”[7]P476
大炼钢铁鼓励了不讲科学和蛮干的作风。毛泽东曾经认识到,“美国炼的钢含硫量是百分之零点零四,我们只有个别地方炼的钢含硫量达到百分之零点零三七,大部分地方炼的钢质量不好。”[6]P72但大练钢铁之时毛泽东认为,“说工业了不起,可难啦,什么科学可难啦,这也是个迷信,就不要信那些。”[7]P388-389中国大炼钢铁中大搞“小土群”,甚至认为小高炉的利用系数、焦比和成本,不但能逐渐与大高炉媲美,而且有一些利用系数已经超过了大高炉。并将之视为提供生产革新的宝库,是推动大企业技术革新的力量。实际上,炼钢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技术,需要专门的厂房和设备如高炉、平炉、转炉等等,需要受过专门训练的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诸如经理、工程师、技术员以及技术工人等。全民炼钢的大炼钢铁运动,违背了科学规律,以蛮干代替科学遭到挫折是难以避免的。
大炼钢铁助长了政策的左倾。经济上浮夸风盛行,政治上开始愈来愈左。本来大跃进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应予以实事求是的分析和纠正。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证明大炼钢铁的正确,不能不从更左的方向加以辩护。当时国家统计局一篇《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谬论》文章说,国家统计局在学习、讨论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决议时,多数同志根据统计数字,驳斥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关于1958年以钢为纲和全民炼钢铁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的论点。实际上,从大跃进开始以钢产量为代表的经济上急于求成,既是左倾的一种反应,又刺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左倾。
今天我们反思毛泽东的钢铁情结,除了反省大炼钢铁本身的教训之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谨慎对待情结。情结是个双刃剑,有情结就有追求。但情结过浓影响冷静的判断,不是爱之深,就是恨之切。毛泽东因为钢铁情结,对钢铁的过分迷恋,对钢铁产量的过分追求,造成了一些误判,引起了一些后果。而这些误判和后果,本来都是通过冷静分析和判断,可以避免的。当今中国处于复杂的时期,对社会问题的判断更不能从感情出发,而要讲究科学,依照规律办事。
二是谨慎对待中心论。毛泽东历来主张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自迎刃而解。这种方法有优势,但运用过头就可能存在问题。毛泽东时代的“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战略存在问题,而“以阶级斗争为纲”更存在问题。其中的问题, 不仅是“钢”和“阶级斗争”这个“纲”有误,而且是经济和社会工作是不是一定要以什么为“纲”本身。在实际生活中,事物都是非常复杂的,经济建设要综合平衡,社会发展要全面协调。要处理好中心工作与全面工作的关系,不能搞极端。
三是要有时代眼光。毛泽东的钢铁情结具有既定的历史局限,那是重工业时代的烙印。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子产业、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崛起,使得重工业包括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等等逐渐成了夕阳工业。中国今天钢产量突破了6亿吨,占到了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但我们不能说成了世界强国。中国要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摆脱钢铁情结,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新型战略产业上急起直追。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2]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6]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