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述评

2013-04-11成荷萍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危机心理

成荷萍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述评

成荷萍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突发公共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具有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等特点,因此常引发个体出现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障碍,即心理危机,此时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十分必要。对国内外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诸多模式进行梳理与比较研究之后发现:预防性“医学-心理-社会”多维系统化的心理干预模式应是适合我国民众心理特征的综合干预模式。

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中国目前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突发公共事件连年不断,层出不穷。由于事发突然,且一般都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等带来了极大的损失,超过了人们的应急能力和承受能力,因而容易引起悲伤痛苦、惊慌失措和焦虑恐慌心理,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如何减轻重大突发事件带给我们的伤害?如何尽快走出痛苦、恐慌和无措的心理?此时,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必需而迫切的。本文通过概述分析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经验与研究以探讨适合我国民众心理特征的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一、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突发公共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指出乎意料之外突然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产生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大众安全的紧急事件。通常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如我国近些年来发生的这些灾难都属于这种类型: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2008年初的南方冰灾、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以及2013年4.20雅安大地震等。此外,还包括水旱、海洋、生物灾害以及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如2009年鹤岗特大瓦斯爆炸事故、2009年上海闵行倒楼事件、2009年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2010年上海火灾事件、2011年的温州7-23动车事故、2011年北京地铁四号线电梯事故、2011年日本地震核泄漏事故等。

3.公共卫生事件。如1988年上海甲肝暴发、1998年山西朔州毒酒事件、2004年阜阳毒奶粉事件、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2012年健康元地沟油事件、2012年毒胶囊事件、2013年H7N9禽流感事件等。

4.社会安全事件。如2008年新疆袭警事件、2010年长沙枪杀案事件、2010年陕西幼儿园凶杀案、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中毒死亡事件等。

(二)心理危机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心理危机,是指当人们面临困境时,以前的应急处理方式和一向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付所遇的困境,即面对的困境超过了人们的应付能力时而产生的暂时心理失衡状态[1]。

研究表明,当人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会产生一种应激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当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发事件时,人的身心都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这种高度的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应激”可以简单的描述为“心理的巨大混乱”。[2]如2011年3月,日本发生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事故后,我国部分省市一度谣言四起,有网民传言日本核辐射将造成海水污染,从而很快引发了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的碘盐、碘片抢购风潮。先前在超市一元多一袋的碘盐,一夜之间涨到了十多块,而且还断货,一度造成了广大群众的心理恐慌。再比如今年的H7N9禽流感疫情,也引起了华东地区甚至全国各地人们广泛的焦虑恐慌心理,且焦虑泛化到生活的多方面,如:H7N9禽流感竟然让很多消费者转变了食物消费方向,人们闻“鸡”色变,对鸡鸭鸽子等禽类惧而远之,鸡蛋鸭蛋鹌鹑蛋亦少有人敢问津,甚至猪肉销量都大受影响,相反地蔬菜水产类食品则大受青睐,价格大幅上涨。部分地区,板蓝根、口罩等药物一度脱销。此外,对一般的春季感冒或普通流感也异常敏感,一发烧咳嗽立即怀疑是H7N9禽流感,不敢去上班或上课,医院里则随处可见戴口罩的病患。

这些重大突发事件通常会造成社会的群体应激,经历的人们都会感到巨大的痛苦,常引起极度恐惧、害怕、无助感,在生理、情绪和行为反应上产生异常。如情绪反应上常出现:悲伤、忧郁、焦虑、恐惧、绝望等异常情绪;生理反应上常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心慌、乏力等异常;行为反应上常出现:坐立不安、举止僵硬、暴饮暴食、攻击、强迫等异常。若不能正确干预和疏导则很有可能引发心理危机,因此突发事件后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是迫切而必须的。

此外,那些经历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的灾民,甚至到达过灾区的救援人员还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即时过境迁后反复出现闯入性的创伤体验;持续的警觉增高;持续的回避;对未来失去信心等[3]。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群体的心理关怀和心理危机干预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心理危机干预,起源于美国精神疾病学家Erich Lindemann对1944年的一场大火后受难者家属的追踪研究[4]。指的是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积极开展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对维护和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国外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1.三阶段模式

belkin等人提出此模式[5],是心理危机干预中通用的模式,包括:

平衡模式。此模式认为突发公共事件中人们常常处于情绪或心理失衡状态,以往的应急能力和处事方法不足以解决问题,因而干预重在稳定情绪,恢复其情绪和心理平衡,通常适用于危机早期干预。

认知模式。即ABC模式,此模式认为危机导致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害者对危机事件和自己的境遇产生了错误思维。危机干预的要点是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其认识和看待事物的角度,纠正其对事件形成的错误的歪曲的认识,使当事人克服自我否定与非理性,适用于危机稳定后的干预。

心理转变模式。心理转变模式认为分析受害者的危机状态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除了考虑受害者个人的心理资源和应对能力外,还要了解受害者的同伴、家庭、职业、宗教和社区的影响。危机干预的要点是帮助其利用社会支持力量和环境资源、调整应付方式来获得对生活的自助控制。

2.整合模式

是指将不同阶段干预模式和支持资源相整合的一种模式。包括:

三阶段模式的整合[6]。即将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转变模式整合形成一种综合的干预模式。

支持资源的整合。当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有限时,通过训练救援战士、警察、社会工作者、社区领导、团体领导等,以形成公共团体心理健康资源,给人们提供最初的情感支持和危机干预,从而减轻其情感痛苦。

综合全面的干预系统[7]。即危机事件发生后建立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全方位的干预系统,包括如:暴发区危机服务、电话危机服务、网络危机服务、社区危机服务和严重突发事件的应激管理与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干预。

3.美国灾难心理干预的特殊干预模式

危机事件应激报告模式[8]。此模式是危机事件压力管理干预系统的一部分,由Mitchell 于1983年在军事应激干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现已运用于遭受心理创伤的各类人员。这种干预模式建立在认知模式的基础上,具体做法是让小组成员一起讨论灾难时的经历,通过灾后早期的宣泄、对创伤经验的描述以及小组和同伴的支持来促使参加者从创伤性经历中逐渐恢复。

灾难后心理卫生服务。由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心共同推出的团体干预方式,旨在通过有限的心理工作者为灾难幸存者、家庭、救助者及组织团体提供及时的、与灾后心理反应阶段相适应的心理卫生服务。

严重突发事件应激管理模型[9]。此模型强调危机干预中对家庭干预的重要性,重视对幸存者家庭的服务,区分家庭中的幸存者所面临的应激阶段和不同阶段的不同情感状态,针对每一阶段提出不同的干预方法和相应策略。

消融干预模式。是心理卫生人员干预紧急事件中救护人员应激的主要方法,因灾难事故造成伤亡常引起救护人员内疚感,消融干预模式给救护人员提供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机会,以减轻其内疚感。

(二)国内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1.符合当地灾情特色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10]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广东省派出的心理医疗队到达四川江油地区后,根据灾民实际特点,创造了符合当地灾情特色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即医疗服务与心理干预相结合、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心理干预方式容易为广大受灾群众所接受。从短期的随访结果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回顾、理解、反思和引导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安芹等人通过招募大学生13人举办成长小组,进行4个主题的心理干预,结果发现通过小组咨询可促进成员增强自我了解和自我接纳,提升自我效能和自尊水平。故此得出结论:危机事件后的心理干预模式为:回顾、理解、反思和引导;小组咨询是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形式[11]。

3.预防式危机干预模式

耿婕认为与以往危机发生时的介入式危机干预模式比较,“预防式危机干预模式”更值得提倡,因为它强调危机发生前对于大众的危机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危机应对心理准备和应变能力,这是最根本的干预[12]。实施过程包括接触处于危机中的个人、评估危机程度、确定干预目标、具体实施干预。

4.“双途径三阶段”的危机干预模式

张玉茹认为我国应对危机事件可以建立“双途径三阶段”的危机干预模式。所谓“双途径”是指危机干预通过危机教育与危机支持相结合的双向途径进行,即建立危机教育系统和危机支持系统。所谓“三阶段”是指危机干预分解在三个阶段进行,即进行预防性危机干预、介入式危机支持和恢复性危机干预[13]。

三、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

(一)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不够深入

王志敏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有比较深入认识的仅占7.4%;47.3%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没有获得过任何帮助;接受过心理帮助的调查对象中,37.0%认为效果很好。在遇到突发公共事件时,46.4%的调查对象希望由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提供心理帮助;49.3%最希望了解如何缓解心理反应;67.4%喜欢通过电视节目来获得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45.0%喜欢书刊形式的心理宣传材料[14]。这些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不够深入,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民众对获得心理救助的方式和方法也差异较大,若采取单一的方式方法来展开心理危机干预显然是不太合适的。

(二)心理危机评估标准急待建立

危机评估是危机干预的前提,也将贯穿干预过程的始终,在整个危机干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尚没有科学统一的心理危机评定标准,以致于在实际心理干预过程中常易出现判断失误的情况,进而影响到干预效果,甚至将问题扩大化。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更少,与我国民众心理相适应的心理危机评估标准暂且缺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标准就没有行动的准则,这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是很不利的。

(三)危机的预防和危机后续干预常常受到忽略

我国目前进行的一些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往往是重视事件发生时的危机干预,对危机的预防和危机后干预往往不那么重视。但危机的预防即心理预警是极其重要的,心理预警是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做好对突发事件中的问题高危人群进行预防和干预工作,以达到防患于未然,对心理危机进行科学应对和及时预防的重要依据,其重要性不容置疑。而危机的后续干预旨在巩固干预的效果,是危机干预的重要阶段。然而我国仍缺乏高效可行的预警机制用以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而危机的后续干预也常被忽略了。

(四)尚缺乏适合我国民众心理特点的成熟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我国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和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往往较重视物质救援,忽视心理救援和干预。部分省市虽然已经进行了一些心理危机干预活动,但只是一种局部的探索性尝试,这种心理救援工作还是零星的、被动的,远远没有达到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层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较少,尚缺乏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心理危机产生、发展和具体干预实施等方面的问题,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符合我国文化的、适合我国民众心理特点的干预模式迫在眉睫。

四、展望:预防性“医学-心理-社会”多维系统化的心理干预模式

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还需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借鉴国外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经验和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现有的国情和以往的经验,预防性“医学-心理-社会”多维系统化的心理干预模式可能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干预模式,这一干预模式包括:

(一)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的心理危机预防

预防医学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预防医学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具有超前性和远见性,能从整体把握大局。根据预防医学的启示,在我国可应用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G.Caplan) 提出的三级预防系统[15],作为构建我国心理干预模式的一部分。

一级预防是指日常心理健康知识大范围内的宣传,主要针对普通大众,指导人们克服生活中常见的危机与困扰,包括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一切措施。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如报刊、心理节目、影视剧、公益公告、科普讲座、心理网站、学校课程等等,现在我国把每年的5月25日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取其谐音为“我爱我”;每年的10月10日为世界精神卫生日,这些都是构建心理救助模式的内容之一。

二级预防针对一般心理问题者,如因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就业问题、生活中的各种危机所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二级预防系统可采用常规性的咨询,如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私人心理工作室及与心理咨询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等。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而且同样是做心理治疗,日常治疗和危机情况下的干预技术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我国,二级预防还应对心理工作者进行更加专业的培训,需要一支更加专业的高级督导队伍给予他们相应的指导。

三级预防的对象是严重的心理问题及可疑神经症者。这部分工作大部分可由专职心理工作者进行。

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级预防模式可让人们了解心理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和减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的心理危机,也有利于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及时寻求心理帮助和配合心理工作者进行心理干预;建立和完善二级预防模式有利于建立一支可从事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的心理救援队伍;三级预防则可具体针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心理危机较突出的个体进行具体的个体化的心理干预。

(二)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的“医学-心理-社会”多维系统化的心理干预模式

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此外传统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因而心理学还未被广大普通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人们对心理危机及干预还普遍缺乏正确的社会认知,特别是在偏远农村,大部分受灾群众的文化程度、知识背景决定了他们可能不会主动来寻求心理方面的专业帮助。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常导致受灾群众患有躯体疾病或陷于生存危机时,如何解除躯体疾病以及维持生存对他们来说是首要的,这时的人们是不太可能主动寻求心理干预,单纯的提供心理干预也往往会受到拒绝或效果欠佳。再者,从心理学、精神病学的角度讲,存在精神、心理问题的人,其程度越重,越不会主动来找心理医生。因此可采用临床医疗与心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一方面治病救人,一方面运用社会支持系统解决生存危机,并进行及时的心理关怀干预。多维系统化的干预网络应包括政府层面应激管理、灾民危机服务、救援人员危机服务、电视媒体和网络危机服务、热线电话危机服务、上访危机服务、暴发区危机服务、学校危机服务、社区危机服务、移动危机服务等多方面、多种方式和方法相结合的全面的心理干预系统。

(三) 重视危机干预的后续干预

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心理危机通过及时的心理干预得到缓解或减轻后,并不能说心理危机就完全解除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还有可能引起创伤后应激障碍,多数在经受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有强烈的精神痛苦,有些甚至可持续几十年或一辈子,因而,还需要重视危机干预的后续干预,一方面可以巩固事件发生时的心理危机干预效果,另一方面,还可较有效地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减缓或解除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不良影响。

(四) 心理干预的全程应充分调动受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人们应该以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观点也支持这一点,认为人们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人们有很大的潜能,能够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无需咨询师进行直接干预。但处于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中的人们却很少会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面对现实灾难,人们往往容易出现麻木和放弃,此时心理干预是必须的。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心理干预的全程包括预防阶段和干预阶段都应注重充分调动心理危机人群的主观能动性。矛盾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也说明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根据,要使灾区人们真正走出心理危机,关键还在于其本人。心理干预的目的之一是需要帮助和激励当事人自身利用环境和社会资源、积极主动地寻求社会支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应付方式以获得对生活的自助控制,因此心理干预的全程都应充分调动受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多维系统化干预的内容之一。

当然,适合我国民众心理特点的成熟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并历经实践的检验。

[1]童辉杰,杨雪龙.关于严重突发事件危机干预的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4):382-386.

[2]刘洋.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应激机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3):59-60.

[3]蔡继君.创伤应激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国社区医师[J].医学专业,2010,(7):230.

[4]韩秋莹.重大突发事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62-63.

[5]Belkin G S.Introduction to Counseling[M].Dubuque,LA: William C.Brown,1984.

[6]North C S,Hong B A.Project CR EST:A new model for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after a communitydisaster[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0,90(7):1057-1058.

[7]A R R oberts ed.Crisis Intervention Handbook:Assessment, Treatment,and R esearch[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373-388.

[8]安媛媛.美国灾难心理干预模式之初探[J].中国减灾,2010, (7):25.

[9]王静会,李静华.浅谈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6,12,(4).

[10]宋振韶.科学理性地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J].政工研究动态,2008,(12):15-16.

[11]安芹.贾晓明等.危机事件后心理干预模式的探索——非典后大学生小组心理干预研究报告[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51-53.

[12]耿婕.社会性危机事件处理新模式:危机干预与危机管理的结合[D].山东大学,2005.

[13]张玉茹.突发社会灾难的危机干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3-95.

[14]王志敏.仲学锋,张莲芝等.安徽省突发公共事件后公众心理危机干预状况及需求调查[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5):366-368.

[15]李鹤展,周秀兰.高校心理委员制度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4):247-248.

ThePsychology CrisisIntervntion of Emergency Public Events

CHEN He-ping
(Hunan Woman’s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04)

Emergency public events include natural calamities,accident disasters,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and social security issues.Major emergencies are unexpected,unpredictable,harmful and influential,which usually lead to a series of individual’s psychology crisis.At this point,it is essential to give timel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By collecting and comparing domestic and oversea patterns of psychology crisis intervention for emergency public events,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preventative pattern of“medicine-psychology-society”multidimensional system is probably the most suitable comprehensive invention pattern for Chines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emergency public events;psychology crisis;intervention mode

D631.43

A

2095-1140(2013)04-0075-06

(责任编辑:天下溪)

2013-04-22

湖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构建的政策研究”(2009ZK3029)

成荷萍(1964- ),女,湖南宁乡人,湖南女子学院院长助理,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学和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危机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危机来临
中年你危机了吗?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停电“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