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能力视角的高校优良学风
2013-04-11方晓春
方晓春
(宁波大学,浙江宁波 315211)
学习能力视角的高校优良学风
方晓春
(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
提要:高校优良学风建设应打破传统的模式,由以思想教育为主转变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为主:从非智力因素角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专业性、专门化的学习指导从策略上指导学习;重视教学改革,让引导式教学方式成为主流。
关键词:学习;能力;高校;学风
学风即学习风气,是学生在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2]。传统的学风建设特别注重学习态度和用功程度这类通过思想教育即得以提高的因素,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然而与传统的学习状态不同,现代大学生的学习活动面临知识更新快、专业淘汰快、就业压力大、家长期望值高等现状,大学生的学习已经成为一个系统工程,仅凭良好的态度和充分的时间投入已经远远解决不了个体的学习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风貌。越来越多的学生甚至因为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效果不明显而产生学习倦怠。有关调查材料显示,已有44%的大学生存在较重或严重的学习倦怠[3]。因此整体的学习风貌中,学习能力的提高就成为关键。
学习能力是指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进行主动、有效的学习,并获得新知识的能力[4]。学习能力的核心表现为良好的学习策略,即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5]。每一个个体制定良好的学习策略,通过对自我学习方法的监控和调整提高学习能力,就成为高校优良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手段相比,高校通过教育手段和制度设计帮助大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对建设优良学风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 现代大学生学习能力主要内容
1.1设定学习目标的能力
从总体趋势上说,社会经济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也增加了其成才目标的不确定性;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后,对学生开放的教育资源也越来越多,增加了学习目标选择的难度。
将人生目标、就业目标转化为大学的学习目标,是大学阶段学习首先要重视的一个问题。要对未来就业目标制定分步学习规划并有效实施,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通过达到学习目标而实现就业目标。制定和实施目标、计划,是现代大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其能力的锻炼,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学习能力的必修课。1.2建立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能力
现代大学生除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可以选择一个或一个以上其他专业的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多一个支撑点,就可以形成更加科学的知识结构——复合型知识结构。建立复合型的识结构,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首先要具有认识知识结构的能力。知识多并非意味着知识结构就是复合型的,关键在于所拥有的知识搭配合理,能互相支撑;如相近的专业,其知识内容相近,其实是同一个知识体系,不能形成新的支撑点;而完全不相干的两个专业则是两个单独的知识体系,也不能相互支撑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只有相互联系而又分属不同学科(最好是不同的一级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才有可能形成相互支撑的知识体系,此所谓复合型。其次要具备完成繁重学习任务的条件。复合型知识结构意味着更为繁重的学习任务,不仅要增加一个专业系统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在两个知识体系中寻找相互交叉的部分,实现相互支撑。要提高学习效率,不仅要方法科学,而且还必须有更强的自我约束和调控能力,甚至更好的体力。
1.3创新学习方法的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法只强调勤奋,所谓“头悬梁、锥刺股”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它抑制了我们对于方法的创新。现代大学教育中倡导的探究式学习、开放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新的学习方法层出不穷,注重的是符合科学规律的方法创新。大学生在继承传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接受、运用并再度创新学习方法,可以解决诸多的学习问题。如运用知识举一反三在诸多学习问题中抓主要矛盾、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效率等都是创新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创新的本质是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是基本的认知能力,还包括与其他非学业因素相联系的能力的综合提高,如查阅资料的能力、驾驭网络的能力、语言沟通的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等。
2 学习能力视角的高校学风建设之对策
2.1思想政治教育从非智力因素角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学习能力的心理基础中,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占重要位置,这些都可以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强化,达到推进学习能力的提高的效果。
首先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教育,从社会理想和社会道德的角度引导他们将个人成才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时代进步相联系,从动机上强化学习能力。其次是通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实践课程锻炼学生的意志品格,增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我调整的能力。再次是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美好情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校园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景观文化建设等。
2.2专业性、专门化的学习指导从策略上指导学生学习能力提高
学习策略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不同的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特点、能力,制定和选择符合自己专业特点和自身性格特点的学习规则和学习方法,这就是具体的学习策略。因此,高校对于学生的学习指导不可一概而论,要具体化,不仅要有专业特点,而且要有个性特点,指导老师不仅要有专业造诣,而且要懂得教育规律,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目前国内很多知名高校都在根据录取考生的特点创办一些特色班,如北大的元培班,浙大的竺可桢学院等,对特色学生的学习策略有了专门化的指导,更有针对性。许多学校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为每位本科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指导其学习。
2.3重视教学改革,让引导式教学方式成为主流教学方式
有关调研显示,在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12个原因选项中,60.8%的同学选择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乏味”作为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1]。因此高校要注重教师师德的养成和师能的培训,通过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吸取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让课堂生动起来?关键在于以引导式、探索式教学方式替代灌输式教学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活动,而让学生自行制定目标、探索路径、完成“学习旅程”,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协助者。这类教学方式的普及意味着现代大学生“浅层学习”状态的结束和学习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2.4改变教师考核评价方式,让教学型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高校的教师业绩考评体制中,普遍存在着科研与教学这一对矛盾,博弈的结果往往是教学处于弱势。原因之一是科研比教学易于量化和考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政府和社会对高校考评的科研导向。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有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也把高校能否为地方创造经济效益作为其排名、取得资源的首要依据,因此高校只有通过考核的指挥棒强化科研,争取资源,实现发展。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常常会因为考评体制而受到挫伤,除了课堂的知识传授,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上,也不会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改变这一评价方式,势必要提高教学在考核中的权重系数,建立更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注释:
[1]祁化成,胥开芳.论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学理论,2009,(31):242—243.
[2]王敬欣,张阔,付立菲.大学生专业适应性、学习倦怠与学习策略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2):126—132.
[3]王珍,宫雪.大学生学习能力及其培养[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6:45-48.
[4]尹鸿藻,毕华林.学习能力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5]侯莞娇,石舒萌,张建波.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9):64-66.
责任编辑:邓荣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94(2013)04-0088-02
收稿日期:2013-05-28
作者简介:方晓春(1966-),女,安徽池州人,宁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高教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