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丘地域文化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2013-04-11董存仁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商丘资源文化

董存仁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商丘地处河南省东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黄淮海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华夏先民就在此地区活动,今商丘睢阳区内的坞墙乡谷子坑、宋集乡果塔村、平台乡平台寺等地,均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1]1数千年的历史给商丘留下了丰富的名胜古迹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体系。

一、商丘地域文化资源概述和评价

(一)历史文化厚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三商文化是商丘地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考证,早期先民居住在一片丘岗之上,形成氏族部落,即商部落的起源,商丘之名也由此而来;公元前16世纪,商灭夏后建都于商丘,名南亳,是商朝最早的都城;商族先公王亥驾着牛车将部落中的剩余物品与其他部落交换,开创了商业交易的先河,是商人、商品、商业的由来。

三皇之一的燧人氏钻木取火,人们尊称为燧煌,死后葬于商丘,建有燧煌陵;火文化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阏伯,负责看守火种,堆起高台,保存火种,观测星象,被称为阏伯台,每年从正月初一到二月二的火神台庙会吸引了众多游客。

汉高祖刘邦在此斩蛇起义,成就帝王霸业;梁孝王在商丘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史称梁园,他死后葬于永城芒砀山,芒砀山汉墓保存完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梁文化。

(二)名胜古迹与自然环境融合,分布合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名胜古迹是文化资源的载体,商丘境内遗存着众多名胜古迹,多达6000余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

芒砀山汉墓群被誉为汉十三陵,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四神云气图》是我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墓壁画,被誉为‘敦煌前之敦煌’,填补了西汉时期壁画的空白。中国邮政和汤加王国联合发行了《汉代壁画·四神云气图》双联小型张邮票。”[2]商丘古城,城墙、城湖、城廓三位一体,外圆内方,是我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之一。古城有东、南、西、北四门,为了避免五行相克,故将东、西两门相错,间隔一条街,这在古代城市建设中是非常罕见的。古城内外分布着大量名胜古迹,适于整体开发。

(三)名人文化是地域文化资源中最鲜活的组成部分

商丘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上古时期的燧人氏、帝喾、阏伯、最早的商人王亥,商代名相伊尹,汉梁时期的梁孝王,唐代名将张巡和许远,北宋的范仲淹等历史名人都先后在商丘生活。商丘是孔子祖籍、庄周故里、花木兰故里,才子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流传百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四)厚重的历史孕育了璀璨的民俗文化

“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3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27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70项。”[3]木兰传说、四平调、麒麟舞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独具特色的宋绣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商代名相伊尹不仅是政治家还是烹饪鼻祖,为饮食文化的杰出代表。

二、商丘地域文化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不足

(一)成绩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商丘市本着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的指导思想,挖掘了地域文化资源潜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商丘市一直重视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00项。对商丘古城、芒砀山汉墓等景区进行升级改造,兴建配套设施,改善周边环境,被评为4A级景区。

通过对民间技艺的开发、利用和传承,并在传承的基础上适当创新,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如宋绣,柘城泥人李、麦草画,夏邑宫灯等已经成为商丘民间技艺的代表。民权县王公庄全村1000多人中有400多人专门画画,善于画飞禽猛兽,“虎画”深受人们喜爱,被称为画虎村,民权虎成为商丘新的地域文化资源,作品远销海外,助力地域经济发展。

商丘市依托文化资源,先后举办木兰文化节、华商文化节、宁陵梨花节等大型节会活动,邀著名学者余秋雨为商丘文化资源把脉,聘国际友人大山为商丘形象大使,大力宣传商丘,带动地域经济发展。

(二)不足

商丘市地域文化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省内外兄弟城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地域文化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缺少特色。商丘文化资源开发仅停留在表层,缺少内涵和深度。以商丘古城为例,城内外景点颇多,有很多美丽传说,应天书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后更名南京国子监,历史地位非常重要,很多历史著名人物在此学习、生活,范仲淹曾在此学习、讲学,是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但是,在对其进行复原和维修时,由于没有深度发掘其文化资源,景点仅有两个大殿,殿内设有雕塑,供人祭拜,资源的开发利用显得较为肤浅,造成文化吸引力下降。

第二,地域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没有对各类资源进行良好的整合。商丘地域文化资源有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在对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很好地融合。

第三,地域文化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商丘是农业大市,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较落后, 2011年商丘国民生产总值1308.37亿元,在河南省18地市中排名第十,其中第一产业317亿元,第二产业622.96亿元,第三产业368.41亿元,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较小,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第四,缺乏高层次人才。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城市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足,缺少对区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规划和开发,对现有文化资源的开发存在品味较低,粗制滥造,缺乏特色等问题。

三、商丘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建议

(一)摸清家底,有的放矢

首先要对商丘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商丘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论是名胜古迹代表的历史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有着无穷的魅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其次,不同的文化资源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地域文化的特点进行合理定位。再次,根据定位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行科学规划,只有科学的规划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开发。

(二)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与传统产业相比,旅游业是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冲突最小的产业,更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性强、辐射牵引力大的经济产业,可带动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文化娱乐、民间手工艺品加工、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一个产业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第一,健全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旅游是个综合性的产业,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并不仅是因为历史悠久,而是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地形地貌、季节气候特点等多种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

因此,要注重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增强市民维护城市形象意识,美誉度提高了,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此外,应加强公共交通系统管理,适时开通公交旅游专线。

第二,加大文化资源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提高景区品味。商丘的名胜古迹在管理、保护和开发过程中仍处在原始状态。有些景区的建设仅停留在建设、复原古代建筑,对文化内涵挖掘较少,导致游客仅仅是看到了文化表象,却感受不到文化内涵。

(三)注意文化资源的整合,形成整体优势

通过文化资源的整合,形成规模优势。例如商文化和火文化景区可以进一步深度开发和建设,连成一片,建成一座以上古文明为主题的公园。汉文化的代表之一梁园,可以根据古籍记载,在商丘古城景区周边重建一个微缩园林,这样既增加了景区的可观赏性,还可以改善人居环境。

对于一些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则可以借助有形的资源表现出来,商丘古城景点开发过程中,就可以把木兰传说、范仲淹与应天书院,侯方域与李香君、民权虎、商丘小吃等文化元素融合进去,他们虽处不同的朝代,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在这座城市或其周围生活过,木兰传说可以通过在茶馆的说书人说出来;民权虎、范仲淹可以在应天书院这个本应极富文化气息的景点表现出来;宋绣可以在城内的宋绣作坊现场完成并销售;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可以通过艺术家把这个爱情故事在侯府再现,商丘的其他地域文化都可以与商丘古城这座具有几百年的历史相融合,提高文化内涵。

(四)加强文化交流,实施人才战略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培育出核心竞争力,才能生存、发展乃至壮大。商丘文化灿烂,名人辈出,利用地域文化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首先需要人才支撑。商丘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不高,导致人口优势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商丘对外来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制约着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有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地域经济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此安家落户,为商丘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地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1] 赵保佑,杨 舟,马世之,等.商丘与商文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2] 崔 坤. 商丘题材首次登上外国邮票[N].商丘日报,2013-10-28(01).

[3] 班琳丽.“非遗”:鸡肋之美[N].京九晚报,2013-01-24(23).

猜你喜欢

商丘资源文化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商丘之旅
让更多企业在商丘长得大、飞得高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