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陈染《私人生活》的时间意识与多维空间

2013-04-11王晓悦首作帝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陈染私人生活意象

王晓悦,首作帝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陈染善于通过内在化的时间意识和叙事的多维空间来构建小说全篇,她以心理活动作为主要线索,在时间处理上迥异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以心理时间取代了传统的线性时间,虽然缺乏在物理时间上的线性延展,但这却对小说在空间状态上的描摹起到了强化作用,达到了超乎想象的私人化效果。伯格森认为时间有两种概念,他指出:“一种是纯粹的,没有杂物在内,一种偷偷地引入了空间的观念”[1]伯格森的时间理论与陈染小说《私人生活》可谓是臻于统一,小说中时间与空间交织重叠,时间意识还巧妙地嵌入到空间的建构之中,使得小说在叙事革新上更具有艺术的弹性与张力。

1 多重感知内在化的时间意识

陈染的小说《私人生活》在时间上跨越了女性成长的全过程,波伏娃曾说:“一个女人与其说是天生,不如说是形成的。”成长对于女人而言具有别样的意味,小说正是通过时间别样地流动,让我们从主人公倪拗拗清冷孤僻的小学时期,到青涩玄思的中学时光,再到情窦初开大学的生活,直至最后韶光短暂的工作状态。然而这仅仅是我们在宏观上所整理出一套分阶段的理性时间,事实上小说在时间纬度所呈现出的则是明显的非线性化特征,之所以要整理出的看似线性的时间脉络,是为了体会小说零章节以及第二十章节共同使用的“时间流逝了”这个标题的外在需要,关键是为了理解小说中独特的时间意识。

细读文本我们便可感知小说中内在化的时间意识,作者通过个人化的写作方式为打破单一而线性化的时间营造了切入口。以小说主人公独自所阐发的心理时间来说明时间的断裂与零碎,并以倾诉肺腑的方式来诠释其中的缘由。在小说第八章中,陈染写道:“我对于往昔零零碎碎的记忆断片的执着描摹,并不是由于强烈的自我怀念,我也不是一个狂热的记忆收藏家。我的目光所以流连再三地抚摸往昔岁月的断篇残简,是因为那些对于我并不是一页页死去的历史,它们是活的桥梁,一直延伸到我的今天。”作者通过纯心理的时间意识去真切回忆,飘拂的生命感知将往昔并非死去的历史以非经验的状态重新拉回到当下的岁月。主人公之所以抚摸往昔的断篇残简,正是由于主体对过往的记忆进行了刻意的保留,即使这类描摹的出发点不完全归咎于强烈的怀旧心理或执着的收藏记忆,但作者仍旧给予重视,这是由于在这记忆的背后隐匿着强大的生命驱动力。这里对时间的态度仿佛与马原在《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中阐述的观点有着心照不宣的巧合,马原写道:“小说中人物的时间,其实是生命的时间。”陈染在脆弱的现实面前,由于笃信女性成长中独特的性质与别样的魅力,且始终坚信女性完全可以凭借这份留存珍贵的记忆,去巩固那份飘忽游离的生命感受,让时间在生命的感知中不至于沦为钟表里无情而冰冷的刻度。

小说第六章节我是我自己的陌生人里,作者在开篇题记中写道:“时间是一个画家,我是一张拓片图画,是山峦的形状,岩洞的轮廓。在我来到人世之前,这幅图画已经被画出。我沿着这条时间的水渠慢慢行走,发现了我与这幅图画的关系,我看见了这幅拓画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全部女人的生活都绘在这里。”我们究其所言,时间被视为是画家,而拓片图画被当作是一部历史,这里显然易见是在说时间创造历史这一亘古不变的论题,但随之又说,绘在其中的是女人的生活,这就瞬间脱离了以往宏大历史叙事的窠臼,而走向个人化的历史观照。作者以女性生活中个人化的时间代替了公共的时间,即以个人化的叙事代替历史性的叙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里真正呈现出了先锋小说的内在特质。与此同时,先锋小说也会时常将视点落到“记忆”上来做文章,在《私人生活》里陈染写道:“我对于往事的记忆方式,总能像筛子一样留下来我愿意记住的,那些阴雨绵绵的黄昏,远处渗透过来的陈旧、凄婉的歌声,以及灯火阑珊里禾在房间中的模糊影像,一直都印在我的头脑中。”其实回忆本身就是虚妄且无法落实的,而作者从记忆深处所挖掘出的也并非是纯粹的悠然怀旧,而是一种对心路历程探寻的欲望,是女性对自我的寻找。主观上的自由性可以驱使自我去保留愿意记住的部分,而将不情愿的片段永远地尘封起来,或者直接功能性地抖去那些冗杂的琐事,目的就是为了使之达到彻底的遗忘。“记忆与遗忘是时间的两面。因为有记忆,我们可以去寻找那些逝去的岁月;因为有遗忘,那些曾经确定的东西变得模糊神秘,却更具有诱惑力。因此,记忆与遗忘的交织,拓宽了生命的视野,增添了生命的颜色。”[2]对于时间的双面归属,记忆和遗忘,陈染也掌控得游刃有余。她在文本中写道:“直到现在,我们一直用沉默来避开我们的过去。这是一些令人记不住的日子,一切都变化太快了。我越来越重,这个世界越来越轻。”由于自我一直沉浸在阴郁苍茫的况味之中,因此才会变得愈加沉重,针对过去那些令人记不住的日子作者预设性地通过沉默的方式加以逃避,为遗忘留下排遣的出口,将积压在心中无处疏泄的情致全然抛开,凭借沉默的冥想来填补当下的不满,以求得内在心灵的一丝慰藉。

此外,我们不难发现陈染在时间的把握上,也在刻意地去淡化作品的背景,避开小说中有关乎政治的敏感性话题。作者也曾公开谈及过自己对这种潜在意识的看法“我的作品就是一种个人化写作,我没有进行宏大叙事;我没有去写时代历史的什么洪钟大吕主旋律;我无力写这些,也不会,更没有这方面的感受与兴趣。”[3]知晓作者本人的立场之后,我们再来回顾她的作品也就会产生更为深切的体会与感悟。小说里曾写道:“这时正是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巨大转折的年头,从父亲对母亲的寥寥数语中,我模模糊糊感觉到他的处境终于也因此有了好的转折。但是,外边的那些大人们的事情我还不太懂,也不关心。外界与我无关,我关心的只是外边的大的转机并没有给我家里的气氛带来多少转机。”显然这里作者是在刻意地去淡化公共时间,并强烈地摈弃外界敏感的时间界点,比如此处“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巨大转折的年头”暗示的就是“一九七六年”这个敏感的时间点,实质上全然是对文革历史结束的一种遮蔽。还值得注意的是“公共时间是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强调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的重要手段”[4]。在《私人生活》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明显已不再受政治的束缚,也不再是社会既定约束下的传声者,所呈现出的反倒是一种颠覆传统的姿态,是一种对现实主义公共时间内在化的欲望,她将政治局势中的转折大胆地视为无关紧要之事,全然不受外部世界的搅扰和牵绊,将精力全然搁置在个体时间的不断强化上,更注重是家庭中内在的气氛,甚至可以定义为是人物心理的真实流变。

再度深入走进小说去剖析时间意识对于作者的意义,我们会寻到这样一段极其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凡是不以每天翻翻报纸为满足,并且习惯于静坐沉思、不断自省的人,都会经常退回到她(他)早年的故事中,拾起她(他)成长的各个阶段中那些奇妙的浮光片影,进行哲学性的反思。我这样做,是因为我知道,再也没有比经常地回头看看往昔的生活,更能够体验人类生存的玄妙。”由此观之,时间意义的所指对陈染而言固然不是外在表征下纯粹的时间刻度,亦不是钟表机械性的圆周运动,确切地说其实是被主体亲自体验着的时间,是生命成长过程中内在化的时间,更是主体对往昔岁月所阐发出的生命哲理。在成长这个阶段性的时间梯度下,作为主体的人总是在突破层层厚茧的束缚,并在对时间经验性的感悟中激发出一种哲学性的思考。从理论上而言“小说时间意识的真正涵义应该是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人与时间相遇而产生的叙事意识和哲学意识的统一体。其中哲学意识无疑是更为本质的东西,我们正是缘此进入中国当代小说的时间领地的。”[5]当我们论及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史时,时间意识往往是贯穿于其中的一个基本性问题,中世纪哲学在时间与存在问题上的贡献远比我们当下想象的更富有个性与远见。在时间问题的追问上,奥古斯丁就曾做出卓越的贡献,在他看来,将过去和未来仅仅视为过去与未来这是不复存在的,过去只能存在于现在的记忆当中,而将来也只存在于现在的想象之中。“奥古斯丁将时间的存在全部缩至现在,将自在之流缩成此刻的内心状态,开时间内在化之先河。”[6]其实纵观小说《私人生活》我们也不难发现作者恰好是立于“现在”这个时间维度下进行文学创作的,无意识的回忆代表着过去,自由的臆想、无限的梦魇则代表将来,在作者如椽的笔下一切时间都被浓缩在当下,并由此开启了“陈染版”的内在化时间模式。“这个世界,让我弄不清里边和外边哪一个才是梦。日子一天天过去,时间流逝了我依然在这里。”直到阅读至小说的第二十一章节也就是整部小说的结尾,才会让人陡然大彻大悟。本文运用奥古斯丁的理论来剖析小说《私人生活》,将其视为时间内在化的一种完美的呈现,是完全经得起推敲和考验的,尽管时间已流逝,但“我”依旧在这里不断开创多重感知的内在化时间意识。

2 多维探寻意象化的空间结构

在小说《私人生活》中空间的建构是作者通过特立独行的私人化情感和多种蔓延的心理精神来悉心营造的,但本文试图脱离以私人化闭塞空间为视角的窠臼,从浴缸、镜子、卧室等个人化的空间里跳出,不再戴着枷锁而畏葸不前,试图突破以隐秘空间来剖析多维空间结构的藩篱,转而以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鸟意象为切入点,大胆地进行多维空间的神秘探寻。通过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每当鸟意象在小说中出现时,作者都会别有用心地建立起一个合乎自我要求且自给自足的心灵情感世界。这里的空间维度也就自然而然与鸟意象不谋而合地联系在了一起,作者正是巧妙地抓住了鸟善于飞翔的本领,让鸟意象承担了穿针引线的重任,以此来打破小说中单一的空间叙事,改变了叙事方面非此即彼的平面式逻辑,拓宽了叙事的空间维度,唯美地将回忆、现实、梦境与幻觉交织呈现,用随即产生的虚无感受和幻灭意识来增加了空间的美学效果。其实说到底这都是作者隐忍于内心的呐喊,即使行为上的反抗被无情地压制,但精神上的反抗是从未消歇的,目的则是塑造出以精神暴力对付伦理权威的“陈染式理念”。

埃莲娜·西克苏(Helene Cixous)曾把妇女在公开场合的讲话充满诗意地描绘为“将自己颤抖的身体抛向前去,毫不约束自己,她在飞翔,飞翔才是女性的姿势。”[7]其实我们不妨可以将这种飞翔,看做是能够打破简单、直线性、非此即彼的一种非平面式逻辑,并由此开辟出无垠的多维空间。我们再将目光移至到小说《私人生活》上,此篇小说可以算是女性在开放空间下的一种表达模式,只是更多地偏向于私人化。若将西克苏的这种女性共拥的飞翔意识放在陈染的小说里,便能体悟到那份在女性成长经验中所升华出的姿态,那份充满活力的生命气息。这就是女性主义新思想成长的伊始,也是女性精神腾飞的崭新起点。如果说在作家格非笔下“飞动的褐色鸟群正是这种时间当下存在的物象符号和具体标志,之所以能够经验到时间的存在就是基于每天都有一些褐色的候鸟从水边的上空飞过,我能够根据这些褐色的鸟飞动的方向(往南或往北),隐约猜测时序的擅递。”[5]那么在陈染的小说中,能够迁移出多维度叙事空间的鸟,也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独特的功能性,小说中的鸟意象可谓是传达作者的所思所想独树一帜的亮点。在鸟的伴随下随即都会产生一段如影随形的幻觉,梦魇般的意绪与联想,交织出一种荒诞不经、庸常鄙俗却又率真直露的美感。在“剪刀和引力”这一章中,陈染给予读者的就是一场绝妙的幻觉冲击:“那只剪刀是一只鸟,蓄谋已久地盘踞在梳妆台上,仿佛栖息在木兰树顶。它设计了自己的动作和姿势,然后飞入我的脑中,借我的手完成了它的预想。”鸟的喙极像剪刀的外形,因此我们不会因陌生而阐发猜忌,文本中的鸟儿有自己的动作与姿势,也瞬间赋予剪刀动态的思想,它不再是被遗弃于梳妆台上冰冷的摆设。此处是小说首次将鸟的意象映入读者眼帘,鸟意象与主体首次合二为一,也在暗中预示着自从鸟飞入“我”脑中之后,幻觉下的蓄谋与缜密的思想都是由此迸发而出的,并且这种臆想会一直不由自主地牵制着自己,主宰着自我。

作者陈染对外部的世界有着敏感而纤细的感知,她具备一种独自冥思默想的心理秉性,并通过小说来淋漓尽致地呈现“各种颜色的奇异之鸟沐浴在紫红的早霞中……这并不能说明我是一个把昨日当成今天、把现实当成脑中愿望的人,我清醒得从不混淆真实与幻想……无非是我在浑然不觉中的‘回忆病’。”奇异之鸟引来的不仅仅只是“回忆病”这一单调的病态叙述,关键是新叙事空间的展开,精神幻觉又一次在鸟意象华丽的演绎后,如影随形而来。一系列丰富而离奇的行为,在“我”的臆想之下开始上演,街上人的身体变成了标本,变成一个个空洞的残骸,身边的人群慢漫地坍矮下来,恍惚之间,人群的颜色一点点变得黯淡,定睛一看,主人公竟然发现原来的人群其实是一群人形的狼……除了这类幻觉之外,梦境的空间维度也同样是由鸟意象所牵引出来的:“我骑着自行车如同驾驶着一只大鸟,在林阴树间的小路与光秃秃的四壁灰墙的长廊里,交替行走。我一点也不担心我的车速太快,因为我知道我是在梦中赶路,并不是在真实的清晨的路上。”正是在鸟意象的创设之下,最终形成了虚幻结合、迷离莫测的效果,使得小说在情节安排上,乃至作者情感操控方面都愈加富有深度,将一个别致的意象与多维的空间共存一炉、联结交缠,让作品整体呈现出更深层次的审美意境。与此同时,上文也论述了小说中颇为常见的回忆段落,这也是对过去空间的主观绵延,其中陌生男人的桥段,似乎主人公在许久以前有过邂逅,但却又无从想起:“回到自己的房间后,对着敞开的窗子,我用力回忆往昔的与这个男人相关联的踪影,外边的月光散发着眩目的强光,不安静的夜风在我对面的屋檐上喘息,几只怪怪的飞禽从我的窗口闪过,在昏昏欲睡的空中回响。”直到闪过飞禽的意象,才彻底将回忆的空间再度自然地展开,这里的鸟意象犹如瞬间撑开魔力般的双翼,拉扯着读者的思绪,跌入回忆的谷底,甚至看到过去的岁月同尘埃一起升腾,一群旧识的男女披上翅膀从窗前飞旋而过,在这回忆里又穿插着梦幻般的迷想。然而“我”与尹楠这段欲说还休的关系,却意想不到地戛然而止,正是由于作者陷入了主观幻想的漩涡中,渐渐地也就拓展出更为绝妙的叙事空间,这里所发生的一切都好像是撕心裂肺般真实的存在。文本中这样写道:“这是人类关系中最为动人的结束……它慢慢向我飘浮过来,形象越来越清晰。我渐渐发现它好像不是一架飞机。到了近处,我才看到那浮游之物原来是一个人。奇怪的是,那个人也并不是尹楠。那个大鸟一样翱翔的人,原来是我自己!”当大鸟翱翔的意象浮现时,凭借思维定势,我们便可觉察到这又是穿越世界表象后的虚假幻觉。这朦胧的美感充实了主人公倪拗拗的美好回忆,臆想的浮游之物,那个大鸟一样翱翔的人并不是男友,而是自己。或许读者会对这含沙射影的自恋观嗤之以鼻,但这充满张力的手法的确给现实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将其自身虚无的生命表征描绘得毫发毕现,由此更进一步突出了倪拗拗自身繁复的社会外衣,以及自身忧思悒郁抗拒异化的现实。

在小说尾声的章节,关于零女士的叙述其实更能直观地让读者领略到这个具有三股思维人的存在,在她头脑中左边是违背意愿的、中间是模棱两可的,右边存留的是渴求的愿望,但当自我处于清醒状态时,才察觉到这一切都是不复存在的,仿佛瞬间在人间蒸发了,那个假扮主体的“我”也随即消失。小说中这样描述:“站立在镜子前,看到我的头顶舞动着黑翅膀,是夏天六月的颜色,翅膀忽然断裂,鸟却从我的头顶飞过,只剩下一堆羽毛密集地堆在我的头顶,一天比一天变得暗淡和阴冷,好像在腐烂。”这是观照主体孤独且凄楚的客观存在,断裂的双翼留下的刻痕和创痛,预示着一切的回忆、幻觉、梦魇、遐想都将渐渐逝去,主体将会被重新拉到现实空间中来,过去和未来所虚构出的种种现象也都戛然而止,都悄无声息地暂别读者。作家王宇对此曾经也发表过一段评述“幽闭的精神空间无疑窒息了性别自我,陈染们的写作终于走向沉寂,飞翔的极致便是坠落,而坠落似乎宣告了飞翔的致命性,宣告了超越的不可能性。”[8]羽毛的腐烂,如同飞翔后的坠落,恍然隔世的内在感受最终弥留下来的也只剩黯淡与阴冷,在致命性的坠落之后,仿佛拨动了“我”的神经末梢,直到自己陡然清醒,才真切意识到生命体自我的真实存在,。其实这并不是“我”真正欲要选择的悲剧性结果,而是对一种无奈生活姿态的真实描摹,在脆弱的现实面前,唯有凭借这份真实,“我”才得以固定下原本飘忽的生命触感。

3 时间意识与空间结构相互交织

在《私人生活》中,陈染根据主人公倪拗拗梦境、幻觉、遐想、回忆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来组织时间和空间,把过去、现在、未来相互穿插彼此交织,并通过多层次、多变化的时空结构来呈现女性成长中隐秘而复杂的一面。小说中独特时间意识是在叙述时间完全开放的状态下体现出来的,它切断了小说传统线性的运动模式,从而使小说在叙述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能够全然摆脱束缚,去追求内心的主观真实。陈染所建构空间范畴的多维性,也体现出对现代破碎人性一种清醒的认知。

陈染将自我的时间意识灵活自由地融入进了多维的空间之中。按照美国文学理论家约瑟夫·弗兰克等人的说法:“空间形式在对现实主义的追求中,体现了那种对现实的较为强烈的附着,它们在最低的程度上抛弃了因果性和年代的传统,传达的是生活领域中的一种意义,而不是它的广度或长度。”[9]潜心阅读文本,我们即可发现,作者正是在多维空间的运作下,追求并传达着一种内在化的情感,将视点放在一种既熟悉又陌生,虽近在咫尺却又飘忽久远的女性现实世界之上。由于对人物心理秉性纯熟而细腻的处理,使得小说中主人公倪拗拗的主体意识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作者运用圆熟的技巧,在创设新的空间维度时,都会附加内在化的情感和倾向性的话语,促使情节内容在主观因素的渗透下依旧能走向明晰,并没有形成结构上的凌乱、模糊或是冗杂,反而扩大了读者们的空间感知范围。“在同一时间里展开了不同层次上的行动和情节,取消了时间的线性发展顺序,中止了叙述的时间流动,这便为小说的空间形式的多层呈现提供了叙事上的基础……我们徜徉在这种空间形式的小说中就会发现,事件的选择及其分布都趋向于主观随意:重要的是组合成的整体,而不是组成它的过程。”[10]在小说《私人空间》中陈染用其跃然纸上的文字对上述理论作了一个较为明晰的诠释:“我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呆着,脑子里没完没了地像演电影似的滑过许许多多的人与事,在松弛中,我任凭那些图画一般的镜头一幕幕闪现。这段时间还可以做梦,做极为真实的梦……我潜入这样一个秘密而安全的地方,这里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停滞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通过这段文字在同一时间里展开了双层次的情节内容,主人公脑海中抽丝剥茧般的回忆片段以及个人的主观臆想下的梦都同属于一个时间结点,但二者的确又归属于两个不同的情节。前者是个人本能的心理机制,是对固然存在往事的一种经验性回顾,主人公之所以产生这种状态是由于受外界环境左右所致,而渐渐浮现出落寞的情怀,进一步激发出内心的情愫并高效率地沉淀,最终顺然开启了通往过去的叙事空间;而后者则是作者主观任意的感知,停滞的时间恰好诠释了叙述时间流动的中止,并独辟蹊径地拓展了原有的空间维度,将梦境下的空间叙事自然而然地构建完整,让读者沿着空间自由畅游,只是这里的时间消解了原本的物理性,而被凝聚为静止的存在,时间与空间相互重叠彼此交织,使得空间形式能够多样化的绵延展开。

综上所述,《私人生活》以其个人化的笔触和先锋的色彩记录了女人在成长史中有关于心灵的一次远游,梦境、幻觉、遐想、回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都贯穿于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之中。陈染以颠覆传统的前卫视角向读者呈现出新的时间意识,又悉心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通通浓缩在当下的框架之中;通过鸟意象带领读者在多维空间中自由穿梭翱翔,在倡扬先锋精神腾飞的同时,又着重去把握只属于人类个体化的世界,去触及人类所拥有的共通性,让内在化时间意识与私人化空间结构交织得愈加完美。

[1][法]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M].吴士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66.

[2]王艳丽.先锋小说时间意识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49-251.

[3]康宇.陈染:网络、个人化写作及爱情[N].中国文化报,2001-01-02.

[4]杨红莉.论先锋小说中个体时间的强化[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校报,2002(3):43-45.

[5]向荣.延续与断裂,探索中的小说时间意识:兼论小说时间意识的现代涵义[J].当代文坛,1991(6):18-21.

[6]吴国盛.时间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00.

[7]最远和最近的西克苏 [EB/OL].(2006-10-24)[2013-01-20].http://www.northedu.com.cn/listshow/show.jsp?informationid=200610241532357415.

[8]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索解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叙事文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232.

[9][美]约瑟夫·弗兰克.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M].秦林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4.

[10]王素霞.90年代长篇小说的文体革命[J].当代作家评论,2003(3):125-133.

猜你喜欢

陈染私人生活意象
抚远意象等
“私人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
不染事与非,独留音乐在心间
最后的美丽世界
谈《私人生活》中的女性意识
家是被住“活”的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理想人格与视角转换——陈染与尤瑟纳尔创作比较
从《私人生活》看陈染作品中的女性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