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仁“板凳龙”的文化价值探析

2013-04-11樊永强陈碧述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安仁舞龙板凳

樊永强,陈碧述

(四川文理学院 体育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安仁“板凳龙”的文化价值探析

樊永强,陈碧述

(四川文理学院 体育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达州市安仁镇的民间舞龙——板凳龙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板凳龙超越了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固有的文化价值:它记载了“湖广填川”的历史瞬间;记录了“楚”、“巴”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展示了地方特色体育项目的非凡内涵;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项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其价值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还需继续深入发掘.

板凳龙;文化价值;精神

0 引 言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性文化,从远古的图腾文化到当今自称为“龙的传人”,“龙”这一看得见摸不着的臆想之物,从未间断过与中华民族的情缘,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关于龙的故事与传说.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龙,其形有九:身似蛇,脸似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独特的形象使得古人认为,龙是掌管行云布雨的神,具有翻江倒海的力量和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本领,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据考古发现,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这一文化遗址的发现,佐证了龙文化与华夏文明几乎是同步产生发展的.因此,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象征.人们以各种方式传承着这种文化,继承着这种精神,其中,以舞龙最为突出.

1 龙与舞龙的起源

1.1龙的起源

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看,龙是人们臆想的产物,而非实实在在现存之物.关于龙的起源,专家学者的探究从未间断过,由于历史久远,记载不完善,识别阅读困难等原因,加之它的神秘性所在,对龙的起源问题,人们只能从一些杂乱的记载中进行推测,从而形成了各种传说.如:神异动物说,持此观点的以 《词源》及《辞海》为代表,认为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而是到底是由哪些动物通过“神异”变成了“龙”,则无从讲清.图腾合并说,持此观点的以闻一多先生为代表,认为“龙”是一种图腾文化,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此种观点的盲点是,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恐龙遗记说,叶玉森、徐知白及美国学者海斯等主张龙的观念应是远古先民对于巨大的爬行动物恐龙的记忆,或主张先民因对恐龙的恐惧而产生龙崇拜.作为古生物的恐龙,灭绝于距今七千万年左右的中生代,最早的猿人生活于三百万年以前的更新世,中间相差了六千多万年,因此,猿人是不可能看到恐龙的,也就更谈不上对恐龙的记忆和恐惧,显然,龙为恐龙遗记说,是站不往脚的.外邦传入说,章鸿钊认为中国的龙就是西方文化中的毒龙,约在黄帝时期传人中土,英国学者史密斯认为世界上的各大文明皆有龙,而且所有的龙都出于同一个文化发源地——巴比伦,中国的龙同样也是巴比伦古龙的后裔.黄帝时期,中国处在部落时代,谈不上与西方接触,更谈不上文化传播.

看得出,各种龙的起源传说均有无法解释清楚的地方,是人们根据零碎的相关记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对龙的起源所进行的合理推测,并不能完全详实的考证龙的起源.

1.2舞龙的起源与发展

舞龙有“龙舞”、“耍龙”、“盘龙灯”和“龙灯”等不同称法.舞龙的起源与龙的起源密切相关,通常认为舞龙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假面”与“假形”的祭祀舞蹈到西周和战国的“人龙的和谐相处”是舞龙的萌芽时期,从汉朝到隋朝是舞龙的渐进期,唐朝到清朝是舞龙的独立成型发展期,进入20世纪是舞龙的新生期,这时舞龙开始与世界接轨,形成了普及世界的舞龙运动.尤其是1995年世界龙狮协会的成立更是加快了舞龙运动的发展,从而促进了舞龙运动的规范化、国际化和竞技化.据统计,全国目前有两三百种不同的舞龙样式,主要有:舞龙头、舞麻龙、舞草龙、波水龙、百叶龙、烧火龙、板凳龙、滚地龙、三头喜龙、火龙、布龙、水龙、醉龙等.[1]

2 安仁板凳龙

四川的舞龙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研究表明,仅四川省就有35种不同类型的舞龙.[2]安仁是四川省东部重城达州市城中县——达县的一个镇.安仁板凳龙并非安仁镇独有,而是以安仁镇为代表的方圆十几个乡镇都有,而以安仁镇的技法最高,特点最突出而闻名.所谓板凳龙是在四条腿的长条板凳上面用竹篾、布、玉米叶等物品扎制而成龙的形状,舞龙人手握住板凳腿进行舞动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

2.1安仁板凳龙起源

根据历史资料和安仁乡主要姓氏的家谱所载,可以肯定,安仁板凳龙是在“湖广填川”时由湖南移民带入的,迄今已有300余年的悠久历史.安仁板凳龙本身就是“楚”文化的产物,在它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又得到了“巴”文化的容纳、滋润,形成了今天“巴”、“楚”文化的交融体产物.[3]

关于板凳龙的起源,当地盛传着一个不同寻常的传说.相传许久以前,安仁镇人的祖先遭遇特大干旱,田野禾苗尽死,人畜饮水极度困难.为了发泄对龙王渎职的愤怒,人们把稻草用篾条绑在所坐的长条木板凳上,扎成龙形,令一壮汉背负着,在地上匍匐爬行;旁边的人则拿起锄头、扁担、铁锹等农具,进行追打.挨打的龙四处逃窜,人们就四面围堵,并用碗、盆、瓢等器皿舀水泼去.说来也怪,经过这样一番追打之后,很快就下了一场大雨.于是有人说,板凳龙是龙王爷在凡间的私生子,他心疼儿子挨打,于是就赶快下雨了.从此,每逢干旱,人们就如法炮制,舞板凳龙,逼龙王爷下雨.

安仁板凳龙起源的传说,显然不同于其他有关龙的传说,民间流传的关于龙的传说,无不体现着对龙的无限崇拜之情,卑躬屈膝地祈求之举,但是仁安板凳龙传说恰恰相反,它讲述了人们“逼龙”的反常举动.

关于安仁板凳龙的起源,传说与史料之间显然有不符之处,既由湖南移民带入,何有安仁人的板凳龙起源传说?但是,传说似乎也有合理之处,作为移民要在当地立足,靠的不是老天垂青,也不是官府厚爱,而是靠自己不屈不挠的抗争、奋斗和努力,传说很好地体现了移民的心理世界,依附于板凳龙起源表达了出来,折射出了移民的思想文化特征.

2.2安仁板凳龙的制作与舞法

2.2.1 制作

安仁板凳龙的形状与制作与其它龙不同.它是以四条腿的长条板凳为基础,完全采用本地常见的稻草、包谷壳、秸秆、竹篾条、苎麻等在长条木板凳上绑扎而成.通常以竹篾条做龙骨,弯制成龙头、龙身、龙尾的雏形,再用包谷壳扎成龙须、龙鳞,用稻草捆成龙身,用苎麻丝(如今多用铁丝)固定在板凳上,工艺原始而简单,形状古朴而奇特,似龙非龙,如狮非狮,神态温顺,憨态可掬.原生态的板凳龙扎制完成后,是不加任何修饰的.近年来,才开始有彩绘之举,即在龙的稻草、包谷壳等上面涂上颜色,红、黄、绿相间,显得更加鲜丽夺目.

与所有传统习俗一样,安仁板凳龙的制作也很有讲究.首先,它必须由五种物品综合扎制而成,据说是象征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因而少不得.其次,是必须由四条腿的板凳为基础,以象征四季平安.据说建国后,有人曾经提议将板凳龙的板凳改为三条腿——前面两条、后面一条,以减轻龙的重量,使舞姿更为轻灵,结果遭到安仁乡人的一致反对.[4]

2.2.2 舞法

安仁板凳龙通常由三个剽悍男子表演(寓意“三阳开泰”),伴奏不用乐曲,只配锣鼓;演出方式灵活,可单龙独舞,也可多龙共舞.表演时前面二人各以侧手执一条板凳腿,后面一人双手执两条腿,按照规定套路,合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安仁板凳龙有追、赶、跑、跳、翻、滚、蹿、爬等基本动作.表演者在不停的奔跑中,一边翻、滚、跳、跃,一边舞动手中的板凳龙,不断变换队形和姿势,以表现出龙戏水、龙摆阵、龙蹿珠、龙抱宝、龙配凤、闹龙宫、跳龙门、龙归巢等不同场面.表演者刚劲的舞姿,有力的动作,充分显示出男子汉的强悍、敏捷、灵活和力量.

不过,安仁板凳龙是男人们的专利,妇女是不能参加的.表演时,舞龙的人赤裸上身,肌肉虬结,粗犷豪放,舞姿刚劲,动作矫健,身手敏捷,充分显示出男人的阳刚之气,与“三阳开泰”完全相吻合.近年来,一些青年妇女提出抗议:现在男女平等,凭什么不准女性舞板凳龙?有几名妇女还自发组织起来,自学成才,这才出现了今天的男女混合舞的安仁板凳龙,并创造了一个新的舞蹈动作——龙配凤,把安仁板凳龙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板凳龙演出时,三人合舞一条龙,可单龙独舞,也可多龙共舞,也就是舞者至少三人,多则不限.场地亦不限,可在乡村院落进行,也可在街头、广场、舞台演出.舞龙的人随着激越的锣鼓声,舞动板凳,翻滚腾越,矫健洒脱,充满阳刚之美,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3 安仁板凳龙的文化内涵

3.1移民思想文化特征

安仁镇现住居民是第二次“湖广填川”后湖南人的后裔.起初,他们的祖先移居他乡,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上来说,与当地人相比都处于弱势地位,现实生活告诉他们,要扎根,要生活,靠的不是恩赐、怜悯与同情,而是靠自己与自然、社会不屈不挠的抗争、奋斗和努力,以此来获得物质上的丰富及社会上的地位.

安仁板凳龙起源传说,揭示了移民群体的共同思想特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斗争精神和创造精神.

3.2民族文化融合记忆

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国的历史没有间断,持续传递着人类文明成果.我国由于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区域、各民族文化之间又有很多差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战乱及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民族大迁移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使得各民族文化之间发生融合.“湖广填川”是指将原来湖广地区(不同于现在的湖广地区)的居民迁移至四川,在中国历史上共发生过两次这样的迁移,一次是在宋末元初;另一次发生在明末清初.这两次“湖广填川”移民对四川的土著文化冲击很大.

安仁镇目前就是“湖广填川”后湖南移民居住较为集中的乡镇,居民不但保留着讲湖南长沙话的传统,而且生活生产习俗中也大有楚人遗风.板凳龙在它产生和长期传承、发展、嬗变过程中,整合了楚文化与巴文化的精髓,是楚、巴文化相互融合的典范,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记忆了“楚”、“巴”文化的融合历史过程.

3.3全民体育健身亮点

安仁板凳龙每条龙由三个人来共同舞动,可以独龙单舞,也可以多龙共舞,即至少三人,多则不限,共同参与.基本动作有追、赶、跑、跳、翻、滚、蹿、爬等,表演者在不停的奔跑中,一边翻、滚、跳、跃,一边舞动手中的板凳龙,不断变换队形和姿势,来完成龙戏水、龙摆阵、龙蹿珠、龙抱宝、龙配凤、闹龙宫、跳龙门、龙归巢等不同场面.表演者刚劲的舞姿,有力的动作,充分显示出男子汉的强悍、敏捷、灵活和力量.

这种集强健体魄与愉悦身心为一体的民间体育项目,结合本地的人文地理特色,适应了后奥运时期全民健身的发展,同时也弘扬了民间传统文化特色,已成为城镇化建设当中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新亮点.[5]

3.4大众文化娱乐功能

安仁板凳龙融舞蹈表演、体育活动、打击器乐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为繁荣文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作为民间艺术的一支奇葩,板凳龙在当地深受人们喜爱,每年正月十六,都会游展表演,而且多次去县城、市里进行展示,甚至在四川省第十届运动开幕式表演,获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它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精神享受.在一场大型多龙舞动之中,通过各种阵型变化,既能享受到单个龙的首尾窜动、惟妙惟肖、灵活多变,又能体验到整个巨大场面的气势磅礴,跌宕起伏,[6]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欢乐.

4 结语

安仁板凳龙,“楚”、“巴”文化的共同产物,在它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经过容纳当地优秀文化成果,已经成为当地民间一支奇葩,被誉为“安仁三绝”之一.它的文化内涵决定了它的文化价值,它是民族体育,但又超越了体育本身固有的文化价值,它所赋有的文化价值已非一般的民间舞龙所能比拟的.研究仁安板凳龙,不仅对研究民族体育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由此可窥见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一斑.其更深层次文化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1] 马俊成.从第八届中国国际龙狮邀请赛展望舞龙舞狮运动的发展[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4):45.

[2] 祖 晶.黄河流域民间舞龙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5):96.

[3] 王 瑞,陈国志.音乐人类学视野下巴蜀民歌中的人文内涵与寓意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3):132-135.

[4] 李万斌.川东地区民间舞龙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1(3):51.

[5] 吴 冰.高校开展“舞龙舞狮运动”的探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77.

[6] 伊丽媛.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声乐价值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9):130-133.

[责任编辑邓杰]

OntheCultureValueof“BenchDragon”fromAnren

FAN Yong-qiang,CHEN Bi-shu

(P. E. Department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ichuan Dazhou 635000,China)

As one of folk dragon dance in Dazhou, the bench dragon dance from Anren is studied with the literature document, investig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bench dragon dance was beyond the National sports inherent cultural value: It records the information of Immigration from Hu and Guang to Sichuan, the culture fusion of “chu” and “ba” culture, which embodies the value of the local special sports and reveals the Chinese indomitable struggle spirit. The sports needs to explore further in the prosperity of culture toady.

bench dragon;cultural value;analysis

2012-11-29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TY2012209);四川省教育厅2013年科研项目(13SB0131)

樊永强(1978—),男,陕西咸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G127

A

1674-5248(2013)05-0108-04

猜你喜欢

安仁舞龙板凳
舞龙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王江荟国画系列作品《安仁古八景》
爱板凳腿儿的老韩
中秋舞龙
小板凳
板凳狗
板凳板凳摇呀摇
川东安仁柚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建议
苏幕遮(般涉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