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央视春晚相声、小品“包袱”设置的模因机理探析

2013-04-11吴淑严

社科纵横 2013年9期
关键词:包袱模因类节目

吴淑严

(平顶山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2)

随着网络的发展,语言类节目越来越多采用复制、模仿网络流行语、经典生活情境等方式来设置“包袱”,以此带来诙谐幽默的效果。事实上,以小品、相声为代表的语言类节目“包袱”的生成,具有内在的模因复制和传播规律。在此,我们以2013年央视春晚的小品、相声为例,探析语言类节目“包袱”设置的模因论机理。

一、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中的“包袱”设置

“自电视机普及以来,在由歌舞、戏曲和语言类节目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形成的综艺性文艺晚会中,语言类节目逐渐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成为文艺晚会独特亮丽的风景”[1],相声、小品是其典型的代表形式。相声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以生动鲜活的语言、多元的艺术形式、独特的表现手段、幽默诙谐的风格赢得广大民众的喜爱。小品与相声不同,它是随着春节联欢晚会的发展而诞生的新型艺术形式,随后,便因其活泼、诙谐的表演风格及对生活情景的高仿真性赢得观众的广泛喜爱,成为文艺舞台不可或缺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相声和小品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较大的不同,但它们都属于“笑”的艺术,通过“包袱”设置让人在笑声中得到教益,受到启发。所谓“包袱”是指在表演故事时,先铺垫(包好),然后以不可预料的方式突然“抖开”,令人发笑;从广义上讲,相声、小品表演中,所有构成笑料的技巧、方法等都可称为“包袱”[2]。事实上,相声和小品等语言类节目设置“包袱”的根本原因,就是要构造“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的戏剧矛盾和冲突。在相声、小品的艺术构造中,“出乎意料”能增添笑料,合乎“情理之中”则能体现曲艺形式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寓教于乐的艺术宗旨。

语言类节目是对语言的艺术表现,其“包袱”的设置和生成则往往采用年度流行语、网络用语或年度焦点问题,具有明显的鲜活性、典型性及高点击率。特别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喜闻乐见的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往往为了逗乐,就会大量借用或复制网络型语言、模仿经典情境、传播正能量来设置“包袱”。事实上,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对生活语言和文化现象的复制、模仿和传递,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正好履行了模因传递和复制文化功能,是生活中典型的模因现象。

二、2013年央视春晚相声、小品“包袱”中的语言模因

相声和小品中的“包袱”,作为一种语言模因形式,明显地体现两种模因的复制和传递规律。2013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相声、小品,大量地复制或模仿了百姓熟悉并喜欢的语言信息,这些被复制、模仿和传播的流行语、经典语句、文化现象就是模因。依据复制和传播方式,相声、小品中的语言模因可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类,其在节目“包袱”的设置中起到特殊的作用。

(一)“基因型”语言模因

语言类节目“包袱”中的“基因型”语言模因,既有直接套用的固有成语、谚语、经典台词、名言警句等,又有变异形式、更换语境以及适用对象的经典网络语言、流行语等,带来意想不到的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效果。

1.语言强势模因的“直接套用”

在模因的复制和传递中,当遇到与原语言相似或相近的情境时,宿主可在不改变信息内容的情况下,直接模仿、套用如引文、口号、经典台词、名言、警句等强势语言母体。在2013年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中,就有大量被直接引用和复制的语言模因。如相声《败家子》里面直接套用的“成由勤俭败由奢”;“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等;相声《这事儿不赖我》中“空谈只会误国,实干才能兴邦”都是强势模因的直接套用。再如《败家子》中,郭德纲直接套用灰太狼的一句口头禅“我还会回来的”,淋漓尽致地体现出“黑车司机”受挫后拂袖而去但又不甘于失败的复杂心情;《你摊上事了》中,赵总的弟弟引用的昵称“亲”,更是体现了强势语言模因的高效传播现象。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头禅和流行语,表现出强势语言模因的既有特征,而且其内在文化和意义很容易被观众解读和理解。这些“包袱”设置中直接引用大家深知意义的流行语,再加上演员们声情并茂地表演,瞬时便会起到逗乐子的效果。

2.经典语言模因的“异型传递”

经典语言有时可通过纵向递进的方式实现有效传播,但是在复制和传播中,会出现与原始形式及意义不同的信息变异,即我们所说的相同信息的“异型传递”。事实上,这些变异与模因原始信息和意义并不矛盾,其实质仍是原始内容及意义的复制和延伸。在相声和小品中,为了达到强化其诙谐幽默的目的,经常使用这样的“包袱”模因,如《败家子》中的“你的智商余额明显不足,赶紧找地儿充值去吧”,《你摊上事了》中的“赵总点击率还挺高”等。这里的“余额”“、点击率”等词语,虽然与原始形式及表面意义有异,但是,这些变化依然是模因原始信息及意义在新情境下的拓展和延伸。在特定情境下,这种同形信息意义的变异和错位使用,往往可以形成有效的对比或映射,以冷幽默的方式表达出人们内心的不满和讥讽情绪。

(二)“表现型”模因

“表现型”模因是形式相同而内容有别,通常采用相同表现形式,根据具体情境表达不同内容。2013央视春晚相声、小品“包袱”中大量使用的“表现型”模因,是宿主根据情境设置及情节构造的需要,将原有模因进行灵活改装以适应节目主题和场境表现的语言模因变体。

1.同音异义传播

在“包袱”设置中,语言类节目的创作者会依托同音词对已有的成语、俗语、谚语及流行语等进行“谐音换字”,以体现其独特创作用意,并达到创造幽默氛围的目的,即模因的同音异义传播。此类语言模因,可在保留原有结构的情况下,依托语言的同音异义变化实现模因的横向传播,如《今天的幸福2》中“我是郝建的内人——建内”“,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还有小品《想跳就跳》中的“我碍你,我爱你我爱你”等,都是利用“谐音换字”的方式灵活地改装以形成“包袱”,以起到幽默诙谐的效果。

2.同型联想嫁接的运用

同型联想嫁接,是借助原语言中的某个词或字的多重意义,引导人们撇开原语言的本义或喻义作出新的含义解释,最终达成宿主要求的误会曲解效果。相声和小品的创作者为达到某种误会和曲解,通常会把人们熟知的事情故意给以另一种解释,以制造出非同一般的幽默效果。如《今天的幸福2》中“郝建——好贱”,《败家子》中“下嫁——下架”等语词虽然在形式上保持了原貌,但当“包袱”抖开时,观众发现其意义已经暗换,造成了“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意义反差,表现出幽默风趣、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3.同构异义横向嫁接

相声和小品为了达到高效讥讽效果,还会采用语言模因的同构异义横向嫁接方式。“包袱”中使用语言的模因结构不变,只是将一些词语或字进行临时的掉包,最终实现内容信息的变化。像《今天的幸福2》中“你看前夫哥,长得也算是一表人渣啊”中的“一表人才”被“一表人渣”所取代,两个词语仅一字之差,意义却大相径庭,让人忍俊不禁,且讥讽效果立显。

另外,在相声和小品的语言“包袱”中,还会出现一些以名言、名句、名段等“非常”结构为模因母体,衍生出的一些新的语言模因[3]。如《这事不赖我》中“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五环,你也在五环”,此结构源自诗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中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该结构被宿主形象、巧妙地复制,幽默地道出人们在上下班高峰期遇到交通阻塞时无可奈何、一筹莫展的心情。

三、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对语言类节目效果的生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语言类节目中的相声和小品是我国大众娱乐的主要形式,其在语言、内容和观众方面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但是,相声和小品作为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节目,以其幽默风趣、滑稽可笑的“笑”的艺术,深受观众的喜爱。而且,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类语言类节目越来越倾向于语言的鲜活性以及主题的时代性,不但借用复制新鲜的网络语言,而且还会有效模仿百姓的焦点话题、热点现象来设置“包袱”,并以此带来幽默效果。

在综艺类晚会中,相声是靠复制笑话、语言、说唱等形式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小品则是在复制和模仿生活中的经典文化、生活现象。依据模因论的理论,任何语言形式、生活情境以及文化现象,只要通过模仿得以复制和传播,都可以称之为模因。所以,语言类节目中所复制和传播的强势语言信息和文化现象、焦点人文情境都是模因,也就是说,模因在相声和小品等节目中的被模仿、复制和传播,高效地实现了语言类节目艺术效果。

综上,根据模因论的原理,以相声、小品为代表的语言类文艺节目中的“包袱”设置,是一种典型的模因现象,既复制传递语言,也模仿传播文化。“包袱”设置中的模因,同样表现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语言模因的特征,并依靠模因基本的复制和传播规律而存在和发展。在相声和小品中,这些模因能够迅速在新的情境下带给观众“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的矛盾认知心理,从而达到语言类节目诙谐幽默的效果。

[1]刘大强.情景诗画以小见大——文艺晚会的语言类节目创作探索[J].剧影月报,2008(5).

[2]王力叶.相声艺术与笑[M].北京:广播出版社,1982.

[3]许敏.相声语言中“包袱”的模因论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3).

猜你喜欢

包袱模因类节目
空包袱
同学,请卸下你的偶像包袱
200年前的一个小“包袱”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