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电视大学精神回望

2013-04-11

史志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办学大学

自从1979年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立至今,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已走过了34年的办学之路。2012年7月18日,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市开放大学、上海市开放大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时挂牌成立,这标志着广播电视大学已成功转型,将在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上为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而发挥作用。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称电大)作为全球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成人大学之所以为世人所认可并能够生存和发展到今天,与它所奉行的办学理念和在此理念下形成的大学精神息息相关。广播电视大学的名字即将改变,但是它的核心价值观已经深深植入电大人的内心,它形成的大学精神已经成为无法替代的非文字符号濡养和影响着从这个校园里走出来的每一个人。回望广播电视大学在数十年探索和实践中培育出的精神,对于今后办好开放大学、使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完整,有着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个既抽象又实在的文化概念,有一定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独特性。抽象是说大学精神有着多重具现性。每所大学尤其是著名大学在办学实践中都形成和确立了自己的精神,这种精神都有着共同的特性,如:创新、独立、奉献、学术自由等,这种共性体现在文字表述中有一致的,有意同的,在理念灌输、强化过程中有先有后、有重有轻,但其内涵和外延的意义是一样的。独特性是说每所大学所处的体制、环境和它的历史积淀、培养目标等各有不同,因而每所大学都有自己最具特色的精神内涵。例如:日本的早稻田大学由于是私立,它一直强调学校的“在野精神”[1]。同样是强调奉献,清华大学的精神提倡“爱国奉献”[2],而早稻田大学推崇“个人奉献”;同样是说“创新”,哈佛大学强调的是学术上的创新,而英国开放大学则提倡办学思路和方法的创新[3]。综合共性与个性,大学精神的含义从广义上说就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品格,这种品格体现在这所大学的每一个师生的气质当中并在这个校园里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从狭义上说就是:一所大学所奉行和始终坚持的理念,这种理念被凝固成一种该大学特有的文化成果被师生们所遵循。

广播电视大学的精神从孕育到形成再到深化完善与电大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息息相关,用文字表述就是:拼搏创新、知行合一、有教无类、奉献天下。

二、广播电视大学精神的特质

电大由于学校数量多、分布广,各地电大的发展不平衡,各学校都有自己办学的侧重点。然而,电大的体制决定了任何一所学校或分校都不可能各行其是,必须在中央电大的统一办学模式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因而大的方向是一致的,价值取向是相同的,其精神内涵也是共同的。这种精神有以下特质:

1.在困境中不懈努力,在过程中不断创新。

广播电视大学的困境有两个层面。其一是办学的困境。电大自成立就定位为成人大专院校,八十年代,普通高校举办成人教育的院校寥寥无几,民办院校在社会上更是少之又少,没有机会进入大学的中青年人虽怀着对知识的渴求,但少有其他选择,大部分都进入电大学习。九十年代至今,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学历的要求普遍提高,普通高校陆续开始办成人教育学院,这些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雄厚的师资力量对电大办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各种自考班、函授班遍地开花。激烈的生源竞争,使市县一级电大的招生、办学进入到难以为继的困境,许多地方的电大与当地的教育学院或职业技术学院合并。以陕西省为例,十个地市的电大分校有六个相继与当地其他院校合并。其二是学生的困境。面对各种办学机构和远程教育项目“学生究竟上什么”成了问题;工学矛盾让学生倍感疲惫;学生年龄偏大、基础较薄,学习中的困难较多;电大文凭在某些部门受歧视,使学生对电大文凭的含金量产生怀疑。这些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大的发展。但是,电大人从来没有因此而止步不前。在办学的过程当中,不断摸索,不停创新,从最早的广播电视教学到远程开放教育再到强强联合,组建奥鹏学习中心,在教学模式上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创新出以学生自学为主、网上教学、课改课等新模式,在教育项目上由单一的成人大专到普通专科、注册视听生、远程开放教育、“一村一名大学生”等,这些创新性的教育项目,使电大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电大学子们也凭着一股韧劲儿,不放弃,不懈怠。有的女生生完孩子还没满月,就赶到学校参加考试,有的学生上完夜班,不休息直接到学校上课。这样的例子在全国各地每一所电大校园里都经常出现,这些学子通过在电大的学习从一个“旧我”脱胎换骨成为了“新我”。电大的拼搏创新精神严格地说就是在办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困境中孕育而成的。

2.在学习中认识未知,在实践中运用已知。

“知行合一”是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学说。知,指科学知识;行,指人的实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4]。

电大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方式,电大教育几十年来一直将“知行合一”作为教育的内涵,并围绕这个内涵组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电大的学生中有百分之九十都是来自工作第一线的在职人员,我们曾在100位学员中做过一个调查,有90%的学生是为了通过学习,拿到一个文凭,5%的学生是为了再学一个专业以便胜任本职工作,另有3%的学生是为了给自己充电,2%的学生是为了取得第二学历。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是为了通过学习而取得文凭以便更好地工作。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中央电大曾请我国最顶尖的学者、教授来上电视课,周培源、华罗庚、美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都曾给电大学子传道授业;温如敏等泰斗级教授亲自为电大撰写教材。电大多种教材获得国家精品教材的荣誉。各种辅导教材、课件、网络学习资源可谓汗牛充栋,极大地满足了电大学生学习的需要。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各学校都建有实习实验室,地市一级电大每个学校至少有20个以上的教学实践基地,开放教育的每个专业对集中实践环节的社会实践部分从时间、内容与专业结合的紧密度、报告规范程度都有严格的要求,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陕西省宝鸡电大分校还建立了毕业生追踪调查访问制度,考察毕业生离校后的工作能力、再学习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优秀的毕业生,在学校成立30周年之际,把他们请回来予以表彰宣传。

电大“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有些甚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莘莘学子,这既是电大办学长久不衰的内因,同时也是一条主线,构成了电大精神的核心内容。

3.有教无论出处,志学不分先后。

人类进行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是把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文明成果传承给后人。按说是不应对教育对象分类传授的,但进入阶级社会后,人便分成了等级,等级之外又把人分成了智愚、善恶、贵贱,受教育也就成为劳心者的专利。《论语·卫灵公》中的“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教育应该面对所有人,不应有所分类的观点,这是在为教育本身正本清源,体现了教育的神圣与品格。

我们国家开办电大的初衷,是为那些没有机会进入大学的人,提供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学习环境,使这一部分人有一个实现理想的机会,为他们打开一个通往知识殿堂、改变人生的上升通道。数十年来,电大人一直秉承着这个初衷,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基层服务,都在为有志学子搭建着走向成功的平台。电大的低门槛入学,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区域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电大的教学要求、教育质量即使在细节上也与普通高校看齐。比如:中央电大教育学院为制定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方案,聘请了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的知名教育家组成专家组,经过反复研讨拿出方案初稿,之后,又召集全国各地电大的小教专业负责教师在福州市进行讨论。最后定稿的方案既与重点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相同步,又具电大特色。

电大的学籍为8年,这是我国所有高等教育形式中在校学籍保留时间最长的。无论学生是因工作、结婚生子或其他什么原因中断学习,只要在8年之内,随时返校,都可以继续学习,这让许多人从中受益,又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际遇。电大入学年龄的上限从没有过限制。2009年池州电大行政管理专科学生吴民权毕业,这年他整整76岁,但他还不算年龄最大的,深圳电大蛇口分校的学生吴良美毕业时78岁[5]。深圳,一个叫刘平阳的“三无”人员,10年之内两进收容所,后来他报读了行政管理、金融、英语三个专业,通过电大学习得到知识提升的他,现在已成为光大银行月薪过万的业务经理。在电大的校园里,打工人员、残疾人比比皆是,电大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接受着各类好学之士,为他们提供着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他们的成功助力,用行动践行着“有教无类”的理念,体现出普世的价值观。

4.真正宏高之人,必能造福于人类。

“真正宏高之人,必能造福于人类。”这是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广播电视大学办学三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培养受教育者造福人类、奉献天下的胸怀和能力。在教育方式上电大实行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美国学者约翰·穆勒在《把人当做人》一书里,将人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经济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人都有改良自身状况的愿望。”学生进入电大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自身当前的状况,学校通过教学、服务来满足学生的愿望,为他们日后的成才打下基础,这种教育只是电大最基本的功能。第二个层面是“社会人”。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改变,他们还想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所学。第三个层面是“复杂人”。即每个人都是多元化的。这三个层面虽说都是对人自身属性的假设,但的确反映出了人作为生物个体的种种特质,电大教育从这些特质出发,着重从后两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不断地从“经济人”的层面提升,使学生在内心建立一种大格局、大境界。

在教育的内容方面,电大把人文教育当做打开学生眼界的载体。如果说电大注重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对学生内向度的加深,那么,人文教育则是对学生外向度的扩展。电大《地域文化》作为一门必选课,无论是文、理科都要学习,目的就是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许多学校定期举办各类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讲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宣讲国际形势,这种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对我们生存的世界具备终极关怀的悲悯之心,从而树立为天下奉献的信念。

为天下奉献不是一种概念,不是盲动与盲从,而是一种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行动。人的发展需要是什么?社会的发展需要是什么?人类历史发展的需要是什么?这些都需要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索,没有独立思考很难得出准确的答案。电大倡导的学生自学为主、研究性学习,都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独立思考往往可以产生出创新性的成果,而人类历史发展需要的恰恰就是不断创新。

一个现代化的人才,首先应具备民主意识,否则就没有普世性。民主是世界的潮流,培养面向未来人才的学校就需要创设民主的氛围,这样才能陶冶出具有民主性的心灵。电大作为平民化学校,它的教育模式就带有很强的民主化色彩。例如:开放教育主张小组讨论学习、网上交互式学习、开设网上论坛,凡此种种都为师生提供一个民主的平台,让师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视域里,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自己思想的闪光点展露出来,把个人的观点、理念、发现、心得无保留地呈现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一起切磋,以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学生在民主化的环境里学习的过程,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电大学子包容、宏阔、仁厚的心胸,为奉献天下打牢坚实的心理基础。

三、广播电视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随着国家开放大学的挂牌,各地电大的校名也会很快被更换,那么电大长期以来形成的精神和文化是不是也会随风飘去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电大精神,是经历了时间和实践磨砺的,已经印刻在了电大人的心中。但如何传承与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却是值得认真讨论的。

1.传承和弘扬电大精神要着力强化基本人格养成教育。

一个现代化社会,首先应是由现代化的人所组成。开放大学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基本人格的养成教育放在首位。道德、品格、常识、廉耻、审美、竞争、创新、健康的身心等等均属于现代人的基本人格范畴,养成教育就是要从观念、方法和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引导学生立德、立品、立行,使其在走向社会后能以正派、健康、积极的风貌为天下尽责,单纯地为拿证书学习是完全与电大精神相悖的,更无法使开放大学进入世界一流成人大学的行列。

2.增强历史感、时代感、责任感。

A·弗莱克斯纳曾经指出:“大学不是某个时代一般社会组织之外的东西,而是在社会组织之内的东西。他不是与世隔绝的东西、历史的东西,尽可能不屈服某种新的压力的东西。恰恰相反,它是时代的表现,并对当时和将来都产生影响。”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从创办到今天,始终与国家的改革开放相同步,它的办学理念、教育形式、服务内容无不打上我们国家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的烙印。

电大的创办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给了电大以生机和活力。开放大学是在电大基础上质的提升,是中国社会前进、成人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今后开放大学的办学中,应当将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和总体气概融进整个教育过程中,用高度的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勇气,推动电大向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我们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应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与后人的考量。

3.培育高雅的文化品位和独特的气质。

孔子曾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能像器物一样,只局限于某个方面。未来开放大学要传承和弘扬电大精神,就不能局限于只培养有专业技能的单一化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的人,很难有丰富的想象力,会大大削弱复杂思维的能力。成人学生由于先前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而,高雅文化品位的养成也会相应迟滞,开放大学应为他们抓紧机会补上这一课,使他们在接受多元化审美教育和熏陶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谦和、温润、刚柔相济的独特气质,使得与其接触的人,从这种气质中立刻就能明显感觉到——这就是电大出来的人。北大学者陈平原曾说过:要把北大建成一流的大学,先从布置教室开始。电大也应如此,要有自己开放性、高雅、现代化的教室文化。从桌椅的摆放、课程的设置、选修课的多元化、教学平台的内容、教师的学养等方面,都应有独特的设计和要求,形成高雅文化品位的氛围。

[1]江乐兴,周国宝.倡导进取精神 培养实干人才——日本早稻田大学[J].21世纪,2007,(12).

[2]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N].北京日报,2011-4-25.

[3]王晖.英国开放大学:世界远程教育的里程碑[J].教育与现代化,2011,(3).

[4]王阳明.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全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佚名.七旬老人拿到电大本科文凭,成年龄最大毕业生[N].深圳商报,2012-5-21.

[6]Abrahan Flexner universities.Ameran Engelish Ger man[M].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30.3.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办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