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邓小平权力制约思想比较研究
2013-04-11
对于权力制约思想的研究贯穿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权力制约问题的研究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亚里士多德作为古代思想家的杰出代表,提出了限制权力的思想。经过千年的发展,自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以分权制衡为核心的现代权力制约浮出水面。同样,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权力制约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深刻论述了无产阶级国家必须实行权力制约,目的在于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列宁在进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践中,也致力于克服消极腐败现象,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则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力制约思想,并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理论。
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怎样保证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权力合理使用和制约,都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纵观中共党史,毛泽东与邓小平作为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对于权力制约思想有着极为独到的理解,比较研究二者的权力制约思想,对于补充和完善党建思想,对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毛泽东与邓小平权力制约思想的内涵
1.毛泽东权力制约思想的内涵。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的领导人,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头顶上的三座大山。他深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来之不易,所以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务必要清正廉洁。在他看来,权力腐败现象是与党的性质、国家性质不相容的,领导干部手握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所以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对于领导干部职务权力制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权力观。
权力观是人们对权力的根本看法,这里面既包括了权力的来源、权力的价值取向,也包括了权力的行使对象与权力的运行与监督。毛泽东认为,领导干部的权力,尤其是职务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既然权力来源于人民,那么就该服务于人民。他曾说道:“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1]毛泽东的权力观,反映了我们党和政府权力的本质,这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
第二,重点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
毛泽东一贯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无论是1935年遵义会议上总揽全局彻底克服左、右倾机会主义,还是1942年整风运动中去伪存精,精辟地提出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和反对党八股的观点,都体现了毛泽东建党首在思想建党。而在思想建党中,又特别强调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他认为高尚的思想道德对党员干部行使权力具有制约和规范的作用。他要求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御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腐蚀与糖衣炮弹的攻击。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制约权力。
一个完善的权力制约制度是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的重要保障,在毛泽东的眼中,切实有效的莫过于民主集中制。他指出:“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2]事实表明,民主集中制对于防止个人专断,有效防止个人对权力的滥用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此外,他强调,为了防止领导干部对权力的滥用,要健全党委制。他指出:“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3]在党委制下,领导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关系,这就能有效地体现出集体的指挥,领导班子统一行动,制定出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更加全面和实际。虽然强调了集体领导的作用,也没有否定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结合的。
2.邓小平权力制约思想的内涵。
邓小平既是我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的权力制约思想的逻辑起点,在于权力过分集中这一现象,总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领导干部职务权力制约的前提在于破除封建观念任何社会问题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历史根源。领导干部的职务权力不受制约而成为特权这一现象,之所以在我国普遍存在,其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根源就在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残余。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曾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律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4]因此他提出,对于各级干部来说,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极为重要的。
第二,以权力制约权力思想。
以权力制约权力,作为权力制约的核心,就是通过民主政治机制自身形成产生的权力制约机制,对权力运行加以规范和约束。要防止滥用权力,就要合理地用权力约束权力。
第三,以权利制约权力思想。
权力制约权力,简言之,就是权力者之间权力的再分配。在这种条件下,权力不能自我限制,也没有公共权力对其进行保障,权力自然就会滥用。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权利高于权力,用其来制约权力,就成了一种必然。如果公民权利得到了落实与保障,对国家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也就有了保障。简言之,就是要通过人民民主、党内民主的形势来达到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目的。
二、毛泽东、邓小平权力制约思想的一致性
毛泽东与邓小平同志在关于权力制约问题上,其方向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权力制约与监督问题。
毛泽东认为,权力腐败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极大的腐蚀性和危害性。毛泽东深谙中国历史兴衰之规律,在他看来,中国历史各个朝代更迭的原因,无不在于执政者的蜕化变质与政府的腐朽衰败。因此,他清醒地认识到,权力腐败可能会使党丧失执政的合法性,葬送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所以,他一再强调,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邓小平在深刻总结“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中国共产党所犯错误的历史教训,深刻揭示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失误,根源在于党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没有做好,权力过分集中是“总病根”,民主集中制受到极大的破坏,往往一两个人就做了决定,而权力过分集中必然导致官僚主义,如果任由其继续发展下去,领导干部将会逐渐腐化堕落。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消除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
第二,健全监督,制约权力。
权力不仅仅要接受法律和制度的规范,还要接受监督。具体说,党要接受监督,党员也要接受监督,党员干部更要接受监督。毛泽东与邓小平都主张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简要来说:毛泽东同志的权力监督主要强调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他认为这种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民主集中制,能够有效地防止个人集权和专断。事实证明,民主集中制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而邓小平同志则更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党的监督、群众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舆论监督、专门监督机构的监督这五大监督思想,在他看来,不仅要监督,还要全方位地进行监督;不仅要加强内部监督,还要加强外部监督。我们大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民主氛围,目的在于让党员和群众能够更多地参与和了解,这对于揭露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很有益处。
三、毛泽东、邓小平权力制约思想的异同
毛泽东与邓小平关于权力制约的思想也不是完全一致的,二者因为逻辑起点以及侧重点的不同,而又有着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权力制约思想的起源不同。
在毛泽东心中,人民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坚决摒弃“君权神授”的非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深刻阐述了“君权民授”的民本主义思想。毛泽东一再强调,党和政府的权力来源是人民,人民把权力赋予我们党和政府,我们就要忠实地为人民谋利益。共产党人是为民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权力来源于人民而又服务于人民,反映了政府权力的本质。而这一思想,是毛泽东权力思想的核心,也是毛泽东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的起源。
邓小平开始关注和思考权力制约问题,是从领导干部权力过分集中,制度、体制弊端重重开始的。邓小平在总结以前中国共产党所犯下的重大失误与教训时,深刻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出现这些错误,深刻的根源就在于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制度中存在诸多弊端。而这些弊端不能够解决,势必会滋生官僚主义和权力腐败。分析邓小平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的起源,其逻辑起点就在于把这些滋生管理主义和权力腐败的制度和体制切实清除掉。
第二,权力制约思想的侧重点不同。
相比较而言,对于权力制约这一理念,毛泽东更注重“人治”,邓小平更注重法治。
这里“人治”的“人”,不是指领导干部,而是指人民群众。毛泽东的权力观,是极具民本主义思想的权力观。毛泽东认为,关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坚定地依靠人民群众。毛泽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在权力制约中的作用。他强调,既然我们党和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那么就应该也必须接受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监督。在他看来,权力正确行使的重要保证,正是人民群众的监督制约。当然,毛泽东的“人治”思想,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1945年7月,在与民主人士黄炎培的谈话中,毛泽东充满自信地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5]正因如此,毛泽东同志大力提倡群众参政,将群众参政当做权力制约的重要手段。
邓小平历来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他特别强调法治的重要作用,制约领导干部的职务权力,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还是要靠法制,搞法治靠得住些。”[6]邓小平关于依靠法治制约领导干部职务权力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必须树立牢固的法治取向。他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7]这句话明确表达了领导人的权威要让步于法的权威,尊重法治,反对人治的观点。其次,严格制定与执行法律,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反对特权化。人人依法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谁犯了法,都要依法办理,绝不容许任何人干扰法律。
第三,权力制约思想的实现方式不同。
在如何实现权力制约的问题上,毛泽东采取的是群众运动的方式。可以说毛泽东采用这一方式并非偶然。这是因为,从中国共产党建立直至夺取执政地位,他作为亲历者直接领导了中国革命。在他看来,无论是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国民党并取得执政地位,关键点在于我们发动了群众,尽管当前处于和平时期,我们也要将这一成功经验进行推广。所以,毛泽东大力提倡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去约束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去揭露腐败、惩治滥权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在1957年《做革命的促进派》一文中,毛泽东认为群众创造了一种十分生动、民主的群众斗争方式,即“大鸣、大放、大辩论和大字报”。由此无论是是非问题、革命问题还是建设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开放形式的群众运动去解决。所以,对于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也是可以用这种“大民主”的方式去实现的。说到“大民主”的群众运动,不难联想到“文化大革命”。总体来说,“文化大革命”的初衷是好的,它以发展群众运动为方式,由下而上去监督和制约领导干部的权力。但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却被不法分子所利用,非但没有监督与制约权力,反而引发了对于权力的“盲目崇拜”,造成了国家动乱,极大地破坏了党内的政治生活。
在邓小平看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教训告诉我们:用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去制约权力,去防止腐败,去解决人们心中的困惑,绝非良策。这不是说群众运动的方式不可取,而是因为当前并非战争时期,我们要面对的是人民群众,不是反革命分子和反动政府,这在原则上是有根本区别的。对于那种“大鸣、大放、大辩论和大字报”的方式,虽然可以破坏旧的国家机器,却不能采用这样的方式去建立一个国家制度,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特征,甚至缺乏理性。这种方式的根本缺陷,在于它将权力绝对化甚至加以崇拜,却忽视了法治的重要地位。所以这种自下而上的“大民主”的群众运动,是必须要摒弃的。邓小平认为,对于当前存在的权力腐败、官僚主义、个人专制的现象,解决思想问题的重要前提在于解决制度问题,因为制度问题相较思想问题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有鉴于此,在邓小平看来,要想真正实现权力制约,首当其冲的就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比如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建立与健全具体的权力制约与监督制度等等。可以说邓小平的这种思路,为解决权力制约问题指引了一个正确的方向。
学习毛泽东邓小平的权力制约思想,一方面有利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从而对权力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进而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人民谋利益。另一方面也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民主政治能力,为党内民主建设指引方向。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对于新时期社会深刻变化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这里将毛泽东与邓小平同志权力制约思想进行比较,并不在于证明二者孰优孰劣,而在于通过对权力制约思想研究,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为预防腐败,纠正官员不正之风寻求一种新思路。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8.
[2]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62.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40.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2.
[5]黄炎培.八十年来——黄炎培自述[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148.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9.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