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洋公学与蒙学课本

2013-04-11王星王星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3年4期
关键词:外院公学蒙学

文_王星 图_王星

南洋公学与蒙学课本

文_王星 图_王星

众所周知,新式学校传入中国,得益于外来传教士。那么,中国新式学校最早使用的教科书,究竟是哪一本呢?

史料引发的争议

关于教科书的历史,要问谁最有发言权,恐怕非蒋维乔和陆费逵莫属。一位是商务印书馆的巨擘,一位是中华书局的创始人,他们两位都经历过中国新式教科书的起始和发展阶段,并且承担了重要的历史角色,但恰恰是他们,引发了一段学术公案。

民国14年(1925年)12月,舒新城正忙于编写《近代中国教育史料》,他委托陆费逵回忆清末民初教科书出版的详细情况,陆在《与舒新城论中国教科书史书》开头信誓旦旦地说:“这一篇账完全在我记忆里”,并在开头就提及“第一部出版的书,要算辛丑年朱树人编南洋公学出版三本《蒙学课本》,他是仿英美读本体例,但是没有图画。”这篇文章被舒新城编进了《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2 册,于1928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发行,在学术界流传甚广。

民国24年(1935年)11月,蒋维乔在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周刊》156号上发表了《编辑小学教科书之回忆》一文,他在文章中说,“民元前十五年丁酉,南洋公学外院成立,分国文、算学、舆地、史学、体育五科。由师范生陈懋治、杜嗣程、沈庆鸿等,编纂《蒙学课本》,共三编,是为我国人自编教科书之始。然其体裁,略仿外国课本,如第一编第一课,‘燕、雀、鸡、鹅之属曰禽。牛、羊、犬、豕之属曰兽。禽善飞,兽善走。禽有二翼,故善飞。兽有四足,故善走。’决非初入学儿童,所能了解。印刷则用铅字,又无图画。然在草创之时,殆无足怪。”而在前一年5月,由民国政府教育部编纂,上海开明书店发行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教育杂录第三《教科书之发刊概况》一文中则指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成立,课程分国文、算学、舆地、史学、体育六科,由师范生陈懋治、杜嗣程、沈叔逵等自编蒙学课本三编,铅印本,形式不佳。”

虽然蒋、陆二人对《蒙学课本》来源于南洋公学的判断一致,且都坚持说有三编,但是作者是谁,却有了截然不同的说法。为了确证,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查来查去,查到了更为搞笑的结果,清末《通学斋丛书》收录了《蒙学课本》二卷,上卷收130课,下卷收60课。经过仔细校对,上卷为《蒙学课本》的卷一内容;下卷实际上是无锡三等公学堂所出《蒙学读本全书》的第五编,只是去掉了目录和每一篇的题目,其余一模一样。

幸运的是,在笔者所收藏的朱树人所编《新订蒙学课本(三编)》(光绪二十七年孟冬,南洋公学第一次印)版权页后的广告内,有文字记录明确南洋公学出版了《(大本)蒙学课本》、《新订蒙学课本》两种完全不同的书籍。经过多年努力,笔者也有幸收集到了这两种不同的版本,其一为二卷版本的《蒙学课本》,另一为朱树人编写的三编版本《新订蒙学课本》。

显然,前人给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学术玩笑!

南洋公学的努力

事实上,在南洋公学《蒙学课本》出现之前,以外国传教士翻译作品和1868年徐寿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专门设立的翻译馆为代表的近代教科书已经出现。但是这些作品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翻译,都不是原创性质;二是偏重数、理、化等学科,注重实用性。而国人开启自编教科书的历程,一直到国人开办新式学堂之后才开始。

1895年甲午之败,使推行新政提上了日程。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在天津创办北洋大学堂后,曾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商讨设立南洋公学。1896年10月,盛宣怀上奏《条陈自强大计折》并附《请设学堂片》奏请在上海设立南洋公学,12月6日光绪帝谕令批准。南洋公学正式成立。

根据现有的资料,盛宣怀在创办南洋公学的同一年,决定邀请武进同乡何嗣焜担任南洋公学的总理(相当于现在的校长一职)。盛宣怀认为“总理之人非该员不足当此选”,他亲自到何嗣焜家中,晓以大义,盛情邀往。何嗣焜答应就职,他先到天津参观中西学堂,发现学校的很多学生中文水平较差,很多人不会写简单的汉语作文。返回上海后,他向盛宣怀建议,南洋公学“录取学生的首要条件应当是具有阅读和书写本国语的能力”。可见,与当时其它新式学堂不同,南洋公学不仅重视西洋科学知识,也非常重视中文传统基础。何嗣焜在1897年春到1901年春担任南洋公学的总理,为了适应学堂的发展,不得不设法编订新教材。

为什么要新编教材,主要缘于当时南洋公学学生的特殊性。当时支持革新的人士普遍认为欲振兴新学,先要培育优秀的教师,故此南洋公学开办之初就设立了师范院,第一届录取40人(预备试读),都是20岁至35岁的青年,其中很多是举人、廪生和贡生,于1897年阴历三月初七日正式开学。南洋公学也因此成为了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几个月之后,为了让这些师范生有实践经验,又面向社会招收120名8至18岁的少年儿童,作为师范学堂附属之外院学堂(即师范院的附属实验小学)的学生。按照当时的招生广告规定,这120名学生进行了分班,标准如下:

略依年岁,分作四班:第一、二班试以论说,取文理明畅者;第三班取讲解明晰、默写清楚者;第四班取背诵不讹、略能讲解、口齿清朗者。(《南洋师范学堂招考外院生规条》,载于1897 年8月29 日《新闻报》)

1897年阴历十月十五日,外院正式开馆试教。师范院学生每天轮流为附属小学上课两小时。显然,这是一批有着一定基本功底的学生,起码都能背诵四书五经且稍有理解。面对这群学生,作为新式学堂总不能继续用旧式的蒙学课本、经学读本教学,于是编订新式中文读本的任务就落到了当时的教师——师范院学生身上。由此,《蒙学课本》应运而生。但是《蒙学课本》的作者究竟是谁,仍然值得推敲。

根据师范院学生沈庆鸿回忆,南洋公学师范院共录取了三批学生。1897年录取的第一批师范学生名单中,第一个是朱树仁(友之,上海)。事实上,这个名字肯定是搞错了,根据《新订蒙学课本(三编)》版权页后的广告,应该是朱树人(友芝,上海)。陈懋治、沈庆鸿也在第一批之列。无锡人杜嗣程则是1898年录取的第二批师范生之一。

前人关于作者的说法,很多人认同是合作编写。而广告明确指出《新订蒙学课本》的编者就是朱树人。同列的其它多数书籍也有作者介绍,只有在介绍《(大本)蒙学课本》的时候没有提及编者。而在所见到的《蒙学课本》光绪己亥年(1899年)南洋公学二次排印本和光绪辛丑年(1901年)南洋公学三次排印本上,并没有任何作者的信息。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还藏有1901年的香斋刘氏家塾印本,上面题的是“南洋公学堂撰,刘勋承、刘勋贻校”。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前人所说未必可靠。

另一个就是关于《蒙学课本》的出版时间,这直接决定着该书的历史地位及中国教科书史的起点时间。目前,《蒙学课本》的存世量非常稀少,国内各大机构加上私人收藏,已知的不超过10册。笔者知晓的初版本时间为1898年,这只是来源于一藏友所述,其拥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初印单行本,是否属实,有待见到实物。

里程碑式的意义

不管怎样,《蒙学课本》自1897年开始编写的判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沈庆鸿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也没有否定其他人关于《蒙学课本》作者的说法,作为集体作品的定位也应该不错。当然,朱树人作为第一届师范生,参与该书编写也有可能。另外,如果无锡人杜嗣程也参与了编写,那么成书时间至少要在1898年6月之后,那么,《蒙学课本》“第一”的名头未必能够保住。

《蒙学课本》分为二卷,卷一共130课,但容量不是很大。每篇课文都没有篇目名称,先列字词,然后是一段文章。第一课所列的生字有20个:“禽、兽、燕、雀、鸡、鹅、牛、羊、犬、豕、之、属、曰、善、飞、走、翼、足、有、故”。按照这个生字量,如果用现代人的标准,显然是难度过大。但是对于第一批有一定基础的外院学生而言,应当也不是不切实际。蒋维乔将这一点作为这套课本的缺点,是比较武断的。

就内容来看,生活常识、礼仪道德、科学文化都包含其中。另外,作为新政的一部分,灌输维新思想也是理所应当,例如卷一第109课,课文非常直白:

我中国自道光以来,受东西各国之侮辱,可谓极矣。琉球越南,我属国也,而为所灭。即如各处租界,如上海者,名虽为租,实与割地何异?近则日本取我台湾,德据我胶澳,俄据我旅顺,中国之地几何,而东西强国以数十计。呜呼,危矣!夫中国之耻,即我辈之耻,思之能无愤恨……

正如1901年的《南洋公学师范院编译图籍广告》中关于《(大本)蒙学课本》的介绍:“是编共分一百数十课,以德育、智育、体育为纲略,三课相间分按。于我国风俗弊害之事,亦常及之。俾童子习此书籍者,有先入之见,于社会进化不无万一之裨补也。”这套课本,对于维新思想的启蒙、科学思想的传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些思想,第一次大规模地在学校中传播,为后世中国的独立抗争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卷二共32课,每篇课文都有篇目名称,文章要比卷一长不少,每篇文章后还有课后问题。1-8课基本都是天文学相关内容,例如第1课为《四季及二分二至说》,第2课为《地球问答》;9-21课为生理学,如《论消化食物》、《论血之运行》等;22-32课则以西方生活常识为主题,如《制葡萄酒法》、《制萝卜糖法》、《作乳油乳饼法》等。这一卷可以说完全打乱了当时中国人的基本认知,具有颠覆性的意义。这些课文,大体上都被《新订蒙学课本》延续使用。而课后问题形式,应该是教科书辅助学习系统的开端,也被无锡三等公学堂所编的《蒙学读本全书》保留。

《蒙学课本》作为国人的自编教材,它并不是后来意义上的语文专用书籍,它仍然属于传统的综合课本之列。但是,它是我国分科教学后专门编写用于教学的书籍,已经具备了新式教科书的特点,充满了现代教育的思想,特别是关于“德”、“智”、“体”的认知,半个多世纪以后的新中国,还是如此提倡。

光绪23年(1897),南洋公学成立了与师范院配套的外院(相当于附属小学),到光绪25年(1899)这批学生全部升入中院(中学),外院随即被裁撤。但是南洋公学并没有放弃小学教育,在外院裁撤的同时,南洋公学又设立了蒙学堂(1901年改名为“附属高等小学堂”),附属于师范院。这是一段全新开启的历史,也促成了《新订蒙学课本》的面世。

应运而生的书与人

不得不说,中国最早一批新式教科书都源自于实践的需要。南洋公学外院的成立,师范生们不得不为他们编出二卷版本的《蒙学课本》以供学习。但是当时间推移到光绪27年(1901),南洋公学的办学情况与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外院学生到1899年全部升学,这一年新学生进入南洋公学新设立的蒙学堂内。事实上,在当时招生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基本功要求出现了新的变化。最早招收的师范生,不少人本身就有从教经验,甚至已经是举人出身,年龄都较大;而外院学生年龄则在十七八岁以下,基本能够识字阅读;到1899年,中国各地的新式学堂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未接受过启蒙的孩子需要入学,蒙学堂招收的学生要求如果不放宽,很有可能招不到学生。

学生的年龄随着时间一届比一届降低,到1900年前后,蒙学堂的学生年龄已经只有七八岁了。在《新订蒙学课本》的扉页上,甚至于明确“初编为七八岁童子而作”。这群孩子,连基本的识字都成为问题,更别说理解内容字义了。二卷版本的《蒙学课本》第一课就是“燕雀鸡鹅之属曰禽,牛羊犬豕之属曰兽。禽善飞,兽善走。禽有二翼,故善飞;兽有四足,故善走。”这样的内容肯定不适合孩子的需要。

1901年春3月,总理何嗣琨积劳成疾,突然辞世,对南洋公学而言是一次不小的打击。本来有条不紊的教学工作也陷入了混乱状态。根据校史记载,到1903年夏,仅总理就更迭了6人。1901年3月20 日,南洋公学附属高等小学堂正式开学,用刚刚继任总理张元济的说法,小学堂:“规约未具,无所率循;一切需用课本,编译亦未完备”。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推定,当时南洋公学正在编译适用的课本,可惜还未完成。显然,这段时间只能继续以二卷本的《蒙学课本》维持教学,这大概是我们能够见到光绪辛丑年(1901年)南洋公学三次排印本《蒙学课本》的原因。

1901年阴历四月间,南洋公学正式推出了新的课本,当时仅出初编、二编,而编者是第一届师范生学长朱树人。朱树人在南洋公学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开始,朱树人和同学张在新就享受教职员薪金,每月薪银40两。他们两人实际上是师范院的具体负责人,后来朱树人得到的正式职位是师范院领班,朱树人必然要为附属小学付出心血。

张元济担任南洋公学总理的时间不长,从春到夏,只有几个月的时间。这段天天发愁没有合适课本使用的日子,应该给张元济带来了深刻的刺激,后来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编订《最新国文教科书》,恐怕也从这里汲取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这种日子,直到四月《新订蒙学课本》(初编、二编)出炉方才结束。即便如此,在三编的《编辑大意》中,朱树人自述:“春间草定课本初、二编,强颜问世,出书后,维惴惴以倒绷孩儿为惧。”同时,他也为三编的继续问世作了解释,“三编之续,搁笔者屡矣;又念成约在先,不敢渝盟,姑复强颜而续之”。

显然,《新订蒙学课本》出版得非常仓促,同时,这套课本个人色彩要浓重了很多。在短短的时间内将这套书编订出来,仅凭朱树人一人之力,这项工作做得必然辛苦。同时,也可大胆推断,朱树人应该具有丰富的编辑课本的经验,他极有可能参与编写过二卷本《蒙学课本》。根据笔者梳理,朱树人在此后还出版了大量课本。在南洋公学的校史资料中,还记载了一段关于朱树人的“故事”:

1903年,因师范院领班朱树人在校任教、编译,过于劳苦,以致双目失明,张美翊向盛宣怀递呈申请,说朱品端学粹,所辑《蒙学课本》等书风行海内,请求援照国外给予年老及残疾之人年金的做法,从本月起每月支给朱年金洋20元,并免其到校,在家休养。盛宣怀批复准其在家休息,但因公学经费万分支绌,暂定发给他6个月的年金以示体恤。(出自上海交通大学数字档案馆)

朱树人不辞辛劳,源源不断为学生们编订出适合时代需求的课本,仅凭这一点,朱树人在中国新式教科书的发展史上就应该占据重要地位。这位前贤对法语也相当精通。从光绪23年开始,朱树人翻译法国人麦尔香的著作《穑者传》,此书以文言形式翻译,戊戌变法期间,《农学报》予以连载;1899年,《中国官音白话报》(原名《无锡白话报》)也予以连载。直到民国11年,胡适还在《中学的国文教学》一文中推荐学生阅读该文言小说。

系统完备的编辑体系

根据目前可见的信息,《新订蒙学课本》初、二编初版时间为1901年4月(阴历),三编为1901年10月(阴历)。两次出书时间不同,虽然书籍的名称被统一,但实际上在南洋公学编译图书的早期广告中,是分别以“铅印蒙学课本初编”、“铅印蒙学课本二编”、“新订蒙学课本三编”的名称区分开来的。到三编出版后,前两种又被合并起来,在广告中变成了“新订蒙学课本初、二编”、“新订蒙学课本三编”。

三编课本最大的共同之处是始终强调“泰西读本”的典范作用,时时处处都以借鉴、模仿“泰西”为正宗。三编前后连贯互为整体,从浅到深,循序渐进,故而在每编都有一段提示:“初编为七、八岁童子而作,二编、三编以次递进。三书首尾衔接,习二、三编者必从初编入手。如年齿稍长,已能贯穿文义,可将初编并日习之,习毕接读二、三编,幸勿陵越。”应该说,就这一点,要远比二卷本的《蒙学课本》更具实用性,三册书籍足以应付几年的教学。单独看每一册,又各有特点。

初编的编辑,从全书格局上来看,依然承袭了二卷本《蒙学课本》,分成上70课、下80课,大致和卷一、卷二的形式相同,但是从课文数量上来看,上、下较为均衡了。课文以字词的词性进行区分,在《编辑大意》之后附录有关于词性的说明文字。课文的内容则变得非常浅显,每篇课文并没有题目,只分成第几课,同时标明词性归属。正文部分则分成两个部分,生字和词组短句。例如第一课(公名字),生字“天、地、日、月、山、水”,词组则为“天地、日月、山水”。这个第一课的内容,与后面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非常类似,后者的第一课主要学“天、地、日、月”四个字。为什么从名词(公名字)入手呢,作者在《编辑大意》中阐释得很清楚:

是编专区习见习闻之事物,演以通俗文字。要以童子由已知而达于未知而已。所谓习见习闻者,非指一人以地而言也。是编开卷即列“山”字,以问沪儿必茫然矣。然无山之处不知山,犹无海之处不知海,山与海皆非罕见之物也。余可类推。

“由已知而达于未知”,其实就是后世陶行知等人所奉行的生活教育。这与古代私塾教育不明所以先背下来再说的传统教育方式截然相反,自然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从单个字到词组,然后短句、断章、短文,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编上因为都是词组,内容相对简单,所涉及的内容相对要零散,并不能完全体现思想性。即便如此,像最后一课“饥则思饮,渴则思饮,寒则思衣,倦则思卧”,因为体现的是生活中非常一般的生活哲理,这篇课文被后来的许多语文书沿用。初编下则选断章、短文,像第9课“上海西乡有徐家汇镇,南洋公学在其北”,第16课“蒙学课本分上下两卷,第一卷易解,第二卷稍难解”,则明显带有南洋公学和课本自身的痕迹,非常生活化。

二编的编辑则与初编又有了大变化。首先是不分卷。这一册选择了130篇小短文,分成“故事六十课,物名实字三十课,浅说琐记三十课,便函十课”。在这一编的《编辑大意》中,明确指出,故事六十课中属于德育范畴的有30课,属于智育的有15课,属于体育的有15课。而所谓“德育”、“智育”、“体育”,作者也给出了定义:

泰西教育之学,其旨万端,而以德育、智育、体育为三大纲。德育者,修身之事也;智育者,致知格物之事也;体育者,卫生之事也。蒙养之道于斯为备。

朱树人指出,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教育只有“德育”一门是有的,但是内容往往不是立意过于“高远难行”就是“浅淡乏味”,像二十四孝之类的东西绝大部分都是“迂诞”,是不能用来教学的。这个观点,在当时非常难能可贵,值得重视。另外,编辑时,这几类文章往往是轮流出现,不会造成学生审美疲劳。最后五十课,每四课后就会出现一课“便函”,书写便条、信函,是当时读书人必须学会的技能,编者也特地加以关注了。

二编最大的特点是在每篇课文之后都附有几个小问题,“或问本课大意,或问余意”,便于教师在讲完之后让学生合上书本回答或默写。例如第102课《传热有难易》,课后问题就是“铜盆与木盆孰冷?注沸水孰易热孰难热?”基本上是课文内容的重复,能够有效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课文内容。

三编的出版在几个月后,其内容基本上是来源于二卷本的《蒙学课本》,其编辑形式则沿袭了二编的方式。《编辑大意》中明确:

是编节取旧刊蒙学课本,汰旧益新,增删各半,重加编次,令与初、二编条理相属。都凡百三十课,属德育者四十,属智育者七十,属体育者十,附尺牍十课,错综分类,犹前二编之意也。

应该说,三编是对二卷本《蒙学课本》的大幅度改编,同时也保留了其精华的内容,这一册中,大量的励志、科学内容继续保留,同时课后的问题被取消了。朱树人在《编辑大意》中要求,教师要能够根据需要,临时酌情进行问答。这也印证了二编中所言的“其增损详略之法,则在乎教习之因材施教矣”。百年后,我们实施新课程改革,纠结于课文讲还是不讲,是详细讲还是简略讲,没想到,朱树人早已在最初的课本中明确了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在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课题组成员。

猜你喜欢

外院公学蒙学
基于CiteSpace的蒙学教材研究可视化分析
英国公学:权贵的摇篮
日新才能启蒙
英国“公学”知多少
孔裔国际公学 中国国际精英教育领航者
宋明蒙学中的音乐教育对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教授经典的蒙学,还是蒙学的经典?
英国公学的强大生命力原因探析
盛宣怀南洋公学外院办学模式探究
盛宣怀南洋公学外院办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