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学的强大生命力原因探析
2014-08-15邓俊娥
邓俊娥
(西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
英国公学是独立于英国的教育体系的一种独特的私立学校。它历史悠久,享有盛名,在英国教育和社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历史上,英国的公学是从捐办文法学校发展而来的。在中世纪,公学实际上也就是文法学校。1382年由魏克罕的主教威廉建立的温彻斯特公学是目前公认的最早的公学。到17世纪初,公认的“九大公学”全部建立。至今,公学已有好几百年的发展历史。然而,公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多次面临指责与挑战。19世纪上半期是公学发展的“冰河期”,许多学校因无力承受社会的冲击而自行湮灭。就在公学濒临灭绝之时,一大批教育改革家掀起了一场席卷公学界的革命,使公学重振雄风。1965年至1980年这个时期被视为是英国公学的黑暗时期,因为公学在这段时期里遇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面临即将被取缔的命运。公学通过一系列改革:扩宽课程范围,增加自然科学知识,消除学校内部的不平等现象,增强与社会的联系等一系列措施使自身形象得以改善,办学水准更高… 此次改革中公学不仅保全了自身还向英国民众甚至是世界民众展示了它作为英国教育的“活化石”及“精英教育的摇篮”的强大生命力。事实上英国公学的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公学自身对英国社会的巨大贡献以及它灵活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
英国公学的一贯教育目标就是培养社会精英,英国公学几乎担任了6个世纪的培养社会精英的任务。中世纪时,它为教会培养了一大批宗教界的精英人才;进入现代社会,它主要为英国培养了大批政界和文化界精英人才。公学对英国社会做出的贡献是别的学校或机构无法相比的。英国学者戴维·博伊德指出:“精英群体应具备以下一些特征:职位高;比例小;社会地位高;有道德责任感;拥有各种权利。”[1]据统计,英国从1721年任职的第一任首相罗伯特·沃米尔爵士算起至今的50位首相中,33位曾就读于九大公学,占总数的67.3%,其中毕业于伊顿公学者超过半数。[2]在滑铁卢战役中一举击败拿破仑而享誉英国的指挥官威灵顿公爵以及不幸遇害的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都是伊顿公学的毕业生。二战间的著名将军蒙哥马利就读于圣保罗公学,而英首相丘吉尔曾是哈罗公学的学生。1987年英国女首相撒切尔组阁的政府中,22位内阁成员中有17位曾就读于公学,占总数的77%。其中4位来自伊顿公学,3位来自温彻斯特公学。[1]英国王室成员均在公学接受中等教育教育。当今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及祖父菲利普亲王是戈登斯拖公学的毕业生,其子威廉王子曾就读于伊顿公学。公学还培养了很多文化界精英人才。1959年出版的《作家介绍》中,属于学术文化天才的约有2500人,其中490人毕业于九大公学,843人毕业于其他 51所公学。[3]公学声名远扬,除了为本国培养人才近年来它还接受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包括中国一些富裕家庭的孩子也选择远赴英国公学接受中学教育。由此可见,公学的名望和巨大贡献已经得到英国及世界的认可。
除了培养精英人才,公学还一直为公立学校树立了学习和效仿好榜样。公学善于吸引优秀人才,努力把学校变成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好地方;公学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以及公学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内容都是公学效法的榜样。公学通过提供丰厚的薪金和福利,完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吸引优秀的教师人才。公学教师的待遇普遍高于公立学校。在公学的财政预算中,最大的一项预算是教师的工资:占日间公学总支出的 50%~60%,占公学总支出的 30%~40%。[4]除了丰厚的工资,公学还给自己的教师提供一些其他的福利:学校支付房租,提供免费午餐,教师及家庭成员课免费使用学校运动设施,减免在校教师子女的学费等。另外,公学自然环境优美,教学大楼和科学实验室装备先进,图书馆和宿舍图书馆藏书丰富。教师在公学工作,身心愉悦,工作高效。优厚的工资福利和先进的教学设施赢得了老师的忠心,他们决心为学校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公学的课程和教学安排也是公立学校学习的楷模。公学的课程设置全面、灵活。公学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古典学科,同时它也强调现代课程的教学。学生除了学习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要求的科目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修其他课程。英国公学提倡并鼓励教师搞课程开发以促进科学教学。得益于此,公学的课堂教学科学而有内涵,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好。公学坚持实行小班授课。这样学生更直接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每位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的机会相对多些;教师也可以给每位学生更多的指导与关注。英国教育作家格拉斯等人的研究表明,80%的实例证明儿童在小班要避灾大班上课的成绩号。他们还指出,态度和感觉的情感方面取决于班级大小。班级大小直接影响课堂环境的质量…[5]
公学的课外活动对学生的人格和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方面也是值得公立学校积极学习和效仿。首先,公学大力发展体育运动,磨炼学生的体格和毅力。公学中体育运动种类多样:春季是足球、越野的流行季;夏季是板球和划船的好季节;秋季有橄榄球和曲棍球。学生在体育赛场挥汗如雨,消耗了多余的体力、锻炼了身体也培养了团结合作精神和赛场上的绅士风度。除体育运动外,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组合而成立各种课外活动小组。英国公学的课外活动范围很广,诸如乐器、戏剧、自行车、雀牌、象棋、划船、徒步越野、登山、集邮、演讲和文艺小说等。根据自己的精力与爱好,每一名学生可以至少选择其中一项参加。这些活动有利于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例如学生参加剧社排演戏剧时,不仅是舞台上的演员,还可能根据个人能力和需要担任导演或编辑或灯光或者舞台设计或道具管理等其他工作。公学的军训与社区服务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与同情心。联合军实习团(Combined Cadet Force 简称为 CCF由学生组成的正规军事化的技能训练团)专门培养了学生户外生存的技能。由此可见从公学走出的学生绝不仅仅只是学府锦纶的书呆子,而是学识渊博,体格健硕,兴趣广泛,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精英。公学的教育特色为公立中学树立了榜样。同时公学也乐于同普通中学交流并提供帮助。近些年来这些交流活动逐渐频繁,促进了英国的中学教育水平的提高。
公学的强大的生命力还体现在它积极应对社会变化,改善社会关系缓解压力的能力上。公学一直以来高度关注社会发展与需求,与时俱进地扩宽课程范围,增加自然科学知识,使教学科研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二战后,公学面临越来越大的政治和社会挑战,公学的存在被指责为有违教育公平原则面临着被工党取缔的命运。60年代后,公学还面临着一系列的经济和文化问题。60年代的青年文化与摇滚乐的兴起影响了接受“绅士教育”的公学学生,导致了他们部门于封闭的苦行僧式的公学生活;战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公学学费也跟着飞速上涨;战后出生率低,适龄入学人数少,加上教学质量较好的一些公立中学的竞争,公学第一次面临学生生源的问题。1965年至1980年这个时期被称为英国公学的黑暗时期。面对生存威胁,英国公学积极应对,进行了历时15年的“公学革命”。首先,公学通过改变以往旧的办学模式来建立新的学校内部关系。旧时公学校规名目繁多,学生违规后受到的惩罚过于严苛,导致了学生对执掌规章的老师积怨极深。为了改善师生关系,学校开始修改规章制度,让其变得更人性化更符合时代要求。适当放松对学生的活动的限制,取缔一些不合理的陈规。如取消冷水浴,允许学生参加其他形式的社区服务活动以代替军训,允许学生定期回家……。公学也着力改善学生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公学通过级长制和使役制来维持纪律。公学学生中的班长或级长手中所赋予的权利同他们的年纪及其不符,这些权利常常被滥用 — 欺侮、殴打低年级的学生或弱小学生。为了改变学生之间的关系学校减少学生干部的权利,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和正确引导。公学改变旧的教学模式的其他措施如:改变单一性别的招生模式,开始实行男女同校制;着手纠正它的宗教排他性,招收来自不同宗教信仰家庭的孩子;保持优势传统课程的同时加强对现代课程的学术成绩,等等。另外公学通过努力与外界的沟通从而新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公学还建立了如“公共关系小组”“独立学校信息服务” (Independent Schools Information Service),“独立学校联合委员会”(the Independent Schools Joint Committee)等组织加强同公众的对话。公学通过每周的家长开放日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与沟通,消除学校和家长之间的隔阂。公学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地方义务活动加强了同地方的对话;公学还主动同地方普通中学合作交流,促进了地方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公学的艰辛的改革,再次赢得英国民众的青睐,证实了它适应社会的能力和顽强生命力。
英国公学对英国社会的贡献及其强大的生命力是值得我们中国的教育事业借鉴的。当前我国正在推行素质教育以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或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的情况下,对英国公学数百年来始终坚持的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公学的培养目标一贯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德育上注重绅士品格的陶冶:在智育上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体育上注重强健体格的磨炼。这些都是合格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公学成熟的独立自主的运作体系和先进管理经验又为我国私立中学提供了学习范例。
[1]Geoffrey Walford.Life In Public Schools [M].Methuen&Co,Ltd.1986,12.14.
[2][英]汤姆森·G·M.英国历届首相小传[M].高坚,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3]腾大春.外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
[4]Rae, J.The Public School Revolution [M].London: Faber and Faver, 1981.
[5].GV.Glass et al.School Class Size, Research and Policy [M].Beverly Hills, Sage,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