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涿鹿之战与华夏文明探究

2013-04-11丹,李清,刘

关键词:涿鹿炎帝蚩尤

王 丹,李 清,刘 杨

(河北北方学院 文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

涿鹿,承载着中华民族三大文明始祖黄帝、炎帝、蚩尤的历史,同时也撑起了华夏文明的起源。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徲常在《中国上古史演义》中说:“千古文明开涿鹿”[1]33,极大地肯定了涿鹿在历史文化中的作用,把涿鹿看作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

从涿鹿在历史中的地位来分析华夏文明的起源,就必须首先了解黄帝、炎帝与蚩尤在中华民族先民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的第一次重要战争——涿鹿之战。涿鹿之战是黄帝史事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华夏文明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黄帝在这场战役中的胜利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及高人一筹的领导才能所致。而由此带来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的变革正是推进历史文明的脚步向前迈进的动力。

一、涿鹿之战的起因

关于涿鹿之战的起因,史籍中多有记载。《全本绘图山海经·大荒四经》云:“蚩尤作兵伐黄帝。”[2]156《周书·尝麦篇》云:“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3]315《尚书》云:“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4]299可见,这场战争的起因更多是由蚩尤的叛乱所引发的,而黄帝则是平乱逆贼的领导者。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已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5]4-5

由上述材料可见,在当时社会中,各部落都占据一方势力,互相攻伐,战争变成了家常便饭。社会动荡不安,百姓受尽疾苦,都期盼着这一状况可以尽快改变,由此一场浩大的社会变革也就应运而生了。而此时更需要一位聪明睿智、德才兼备又具有军事才能的人来领导这场变革,黄帝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人物。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端,黄帝采取了一系列亲民、利民的治国之策,使部落变得兵强马壮、人民安乐,其他部落都“咸来宾从”。由此,黄帝部落在疆域上迅速扩大。勇猛善战的蚩尤在经过精心准备之后,发动叛乱,简单地就打败了炎帝,使其被迫逃回涿鹿,蚩尤也率众追到涿鹿,由此涿鹿之战也正式打响。

二、涿鹿之战的性质

在这3位文明始祖之间,实际上发生了两次大的斗争。一次是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实际上是一场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蚩尤谋划叛乱以取代黄帝与炎帝的统治地位,炎帝在与其进行争夺的过程中,不及蚩尤力量便逃到涿鹿之地避难,从而把战蚩尤的战场定在了涿鹿,就在此地黄帝运用军事策略一举消灭了蚩尤叛军。另一次是黄帝与炎帝之间的斗争,实际上是一场叛乱与平定叛乱的斗争。在曲辰的《黄帝与中华文明》中提到:“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是在黄帝与炎帝共同战胜蚩尤,平定了叛乱之后发生的,而非在战蚩尤之前。”[6]255这是一场避免造成分裂的权力之争,是兄弟部落之间的利益冲突造成的。由于这两次斗争的发生地点分别在涿鹿和阪泉,两地均在今涿鹿县一带,所以可以把两次斗争合称为涿鹿之战。总体而言,这场战争的基本性质,就是文明的具体体现。

首先,有效的社会管理制度和社会教化对于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和社会整体状况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始社会的氏族时代虽然也有自己的社会管理制度,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这种旧有的氏族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从而矛盾、冲突不断发生,使整个社会陷入了一场大斗争之中,面临着极其艰难的社会变革。变革则涉及到不同利益、不同主观意志之间的斗争与对立,实际上就是在破除已有的、已经不符合社会现实需要的社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符合社会现实需要的社会管理制度,来处理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其次,在氏族部落这种原始家庭式社会背景下,由于生产力的较快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已有的分配制度变成了一种不适宜的制度,所以,财物由原有的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化。私有制的产生使各氏族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地盘和聚敛财物而发生斗争,由此一场掠夺与反掠夺的斗争就正式开始了。

最后,一个社会有没有有效的管理制度,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有了有效的管理制度,就会有社会行为规范来制约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合理的社会道德意识,从而使人们的行为变得更加理智,通过辛勤的劳动去创造社会价值,运用合理的途径去获取社会财富。相反,通过不正规手段来谋取社会财富,就会受到舆论的指责和国家法律的制裁。因此,有了有效的管理制度,社会生活才会变得文明有序。

黄帝与炎帝分别代表的两大部落,在华夏集团内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蚩尤这位骁勇善战的军事首领,实为炎黄部落的宾从,受到黄帝和炎帝的重用,被派到少昊去治理该地。而蚩尤在不断建立功勋的过程中,开始有了自己的打算,实际上这就为涿鹿之战的发生奠定了基础。蚩尤到达少昊以后,就开始着手准备反叛的事项。《太平御览》卷七十九《龙鱼河图》载:“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7]677与此同时,黄帝与炎帝也闻讯开始做出应对措施。但是,黄帝在与蚩尤的战争中却不占上风,因为黄帝与蚩尤在兵力及武器设备方面都有较大的悬殊,这也是这场斗争经历多年的一个原因。然而黄帝聪明睿智,善于运用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因素与蚩尤相战,不斗兵勇,而是用智取胜。

在涿鹿之战中,蚩尤与炎帝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与黄帝之间的社会关系也不同,但正是由于他们都是出于一己私利,做了有违社会制度变革、国家制度确立的事情,才最终造成兵败的历史命运。

这一战役之后,奠定了黄帝一统华夏大地、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基础。他不仅精心治理天下,还选贤任能,制定社会管理制度,大力提倡“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智,至智者为天下稽”的思想理论[8]241,从而奠定了黄帝部落占据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为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起到了催化作用。

三、涿鹿之战的历史影响

涿鹿之战的发生对黄帝的思想造成巨大冲击,影响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历史的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探讨涿鹿之战的历史影响,不仅有助于了解五帝时期的历史,而且对正确认识华夏文明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民族融合与文化发展

在远古时期,中原有3个大的部落集团,分别是西北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和南方的“苗蛮集团”。黄帝、炎帝就是属于华夏集团中的部落。除了3大集团之间经常发生激烈的冲突和交融外,各集团内部的部落也同样进行着斗争与融合。其中,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就联手在涿鹿把蚩尤打败,从而奠定了部落大联盟的基础。涿鹿之战中黄帝军事才能的体现为之后华夏的军事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黄帝部落也更加稳固了自己在集团中的地位,使其他更多部落臣服于其后,为华夏集团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可以集中精力发展自己部落内部的经济文化产业,进一步壮大自身的实力。同时,随着华夏集团的强大、军事实力的增强,东夷集团与苗蛮集团也不得不臣服于华夏集团的统领之下,乃至于被同化,久而久之,东夷与苗蛮集团的大部分都融合到华夏族之中,成为华夏族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也代表了农耕与游牧两种文明的融合。以黄帝为首的华夏先民最开始过着游牧生活,随后从西向东迁移到中原地区。涿鹿之战后,中原地区出现了以黄帝、炎帝和蚩尤为首的3支华夏先民之间的大融合,形成了“以黄帝为首领、以农耕经济为社会基础、注重礼仪传统的古代华夏农耕文化”[9]111。这场战争中炎黄两大文明部落的联合,正反映和说明了中国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互汲取与补充,进而不断推进中华农耕文明发展的历史。

涿鹿之战胜利后,黄帝进入了中华文明的大创造时期。《史记》载:“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落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5]7这段材料表明,黄帝在政治方面开始设立官职,建立军队,确立法制法规,具备了国家发展的雏形;在经济文化方面,建造宫殿,制造陶器,制作衣服,确立文字,推行历数等。与此同时,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的发展。据《史记·五帝本纪》云:“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柴,望秩于山川。遂觐东后。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5]622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东夷族在历法、度量衡、祭祀、礼仪等方面都被华夏族同化,反映出东夷族和华夏族已有共同文化,这也是它已大部被华夏族融合的表征。

(二)社会制度确立

这场战争无论在社会制度的建立方面,还是在治国思想以及伦理道德的建设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为后世历史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中华历史文化,以便后人在继承与批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更好地建设民族新文化。

涿鹿之战以后,黄帝所推行的国家制度为自己身兼军、政大权,百官与诸子分治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已是一种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为后来各个朝代管理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在选拔人才方面,一直都遵循着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以民为本的原则,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成为继承者,这也就确定了当时社会实行的是选贤任能的帝位禅让制度。而出现这种制度又与涿鹿之战是分不开的。在涿鹿之战中,黄帝和炎帝重用的要臣谋反叛乱,这给黄帝造成了思想上的冲击,促使其考虑在任能的基础上还要看是否贤德;而炎帝的发难则让黄帝进行了更深的反思,虽为兄弟亲情,但如果在传帝位时不能选择贤能之人,那国家的发展、百姓的生活也将无所保障。所以,黄帝推行选贤任能的帝位禅让制度,并不是一时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在历史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制度,与战争带来的教训是紧密相关的。

黄帝对华夏文明的贡献,除了在建立国家制度上,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大力传播哲学思想。由此,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哲学思想渗透其中。首先,体现在民主思想中。在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中,世间万物都存在着相吸相斥的普遍规律,所以,百姓是君王之本,君王爱民也是巩固政权的表现。由此就促进了社会中各种关系的协调,使社会处于一种稳定的发展状态。其次,体现在法制思想中。民主制度主要靠法制来保障,没有法制的保证,就做不到依法治国,也就没有民主可言。黄帝在法制方面的主要观点为依道立法,即治理国家的法律法规,必须按照哲学中所阐述的遵循客观规律,不能以个人的利益为标准而制定。第三,表现在经济思想中。黄帝的经济思想,其实是从农业经济的角度来看待的。中国古典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与时偕行”,这就要求在发展农耕经济时要顺应自然条件的规律。第四,表现在军事思想中。黄帝的军事领导才能在涿鹿之战中已充分表露,在种种不利条件下打败强敌就是很好的证明。所以,黄帝认为同治理国家一样,也要依道治军,这就要严明号令、严格军纪。第五,表现在道学思想中。对于社会和家庭伦理道德,黄帝都是以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为依据,并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提出来的。

综上所述,涿鹿之战虽然还是一场争夺权力与地位的战争,但从本质上来看,却推动了社会文明的有序发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推翻了野蛮落后的旧有制度而建立了一种民主的国家制度,让这场历史决战成为了文明史开始的契机。

[1]陈徲常.中国上古史演义[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6.

[2]王红旗,孙小琴.全本绘图山海经·大荒四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3]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4]尚书[M].慕平,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曲辰,任昌华.黄帝与中华文明[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

[7]太平御览(第一卷)[M].夏剑钦,王斋,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8]余明光.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9]徐亦婷.黄帝开创了传说时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4):111.

[10]曲辰.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11]李学勤.史记·五帝本纪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2.

[12]韩建业.涿鹿之战探索[J].中原文物,2002,(4):20-24.

[13]李绍连.涿鹿之战与华夏集团[J].中州学刊,1996,(1):116-119.

[14]石朝江.解读“涿鹿大战”[J].贵州社会科学,2006,(6):139-142.

[15]牛贵琥.蚩尤与涿鹿之战[J].民族文学研究,2006,(3):12-16.

猜你喜欢

涿鹿炎帝蚩尤
涿鹿之战
大战蚩尤
蚩尤之歌
炎帝样本
炎帝奋斗者联盟的攻与守
涿鹿之战实为晒卤出盐的故事
炎帝 星耀美加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
中、日、韩蚩尤信仰与蚩尤演艺说略
炎帝 大爱健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