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际者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化移情

2013-04-11■单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移情跨文化语境

■单 敏

移情这个概念最早于1873年由德国美学家劳伯特·费肖尔提出。1909年,美国实验心理学家E.B.Titchener翻译德语词“Einfühlungsverm gen”时创构了“empathy”这个词,从此,移情的概念就由“empathy”表达。根据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移情指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理解对方的感受和感情的能力。在中文中,“empathy”曾被译为移情、移情作用、换位思考、感情移入、将心比心、同理心、同比心、共情、神入、移感、同感、输感,等等,其中“移情”的使用频率最高。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移情概念的引入为各个人文社会学科开辟了新的视角,其研究范围涵括了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西方“移情说”的杰出代表特奥多尔·立普斯认为:移情作用就是对象即自我,自我即对象,两者之间不再存在对立。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指出:移情就是能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但会清醒地保持自我的意识。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指出:移情能力是情商的五大要素之一,移情指既能识别他人的情绪,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又能给予恰当回应的能力。

20世纪30年代,移情首次作为一个学术理念被引介到中国,之后被广泛运用于美学、心理学、哲学以及语用学等的研究。最早将移情概念引入语用学的是何自然。他指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设身处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移情能力也受到了诸多关注。贾玉新、关世杰、陈国明、顾嘉祖、胡文仲等学者的著作中都曾论及移情的意义以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高永晨分析了文化矫情、文化同情和文化恣情三种移情错误,指出文化移情必须坚持平等性原则与适度原则,反对民族文化中心主义,克服文化偏见和定势等不利心态。陈二春、袁志明提出了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关键在于培养跨文化意识,要坚持实用性、渐进性、系统性与时代性的原则。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运作过程,交际者发挥移情能力,主动适应跨文化交际语境以推进交际的顺利进行,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目前尚不完善。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阐述文化移情能力在跨文化语境顺应中的核心作用、运行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培养途径。

一、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核心作用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先进通讯系统的普及、经济的全球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深化,跨文化交际在“地球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的本质是传统的,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在跨文化交际语境里,交际主体由于语言能力、期待结构、个人信仰、思维模式、民俗习惯、价值观念、民族心理、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极容易陷入消极的文化定势、文化偏见、民族中心主义泥沼,在交际过程中面临更多障碍与困扰。交际者要排除这些困扰,有效地顺应语境,在言语中找出最佳关联,在语言与行动上得体地回应对方,成功实现双向沟通,这就需要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成功交流的能力。具体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表现在认知、情感与行为三个方面:认知上,有文化差异意识,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与目的语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情感上,能容忍差异、悬置自我、理解对方;行为上,能解决文化冲突、建立关系、完成跨文化交流具体的任务。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文化移情能力就好比是指挥棒,决定着交际者是否在心理上接受文化差异,愿意将自己的文化观念搁置一边,在行动上努力去了解对方、顺应语境、共同协商、推动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文化移情过程中,交际者自觉转换立场,有意识地超越自我文化的框架,将自己置于目的语文化模式中,去感受、理解与接受异文化。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这是文化移情发生的基本条件。交际者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意识到本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并能有效抑制民族中心主义,才能以一种开放变化的姿态为随后的交际做好准备。交际双方设身处地感知对方的情感与情绪,相异的文化语境要素被调动、激活与补充,彼此所共享的语境要素不断扩大。交际者站在对方立场去思考、去体验,给予对方恰当得体的反馈,主动地调适自身文化的基本行为。文化移情在此过程中始终发挥其杠杆的作用,促进交际取得成功。

关联理论指出,在其他各项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关联性越大,语境效果越强,理解话语所需付出的努力越小,反之亦然。同理,移情努力与语境关联性成反比关系,与语境效果成正比关系。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越相似,其语境关联性就越高,共享的语境要素越多,彼此的向心力越强,语境效果越大,交际的阻力与难度就会越小,移情所需付出的努力越少。反之,交际者所持文化截然相反,其语境关联性小,语境效果不强,在彼此交流时,就需花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了解与认同对方,移情所需付出的努力就越大。

这可以归纳成如下公式:

Empathizing effort=Contextual effects/Contextual relevance

在其他语境要素相同的情况下,一个英国人与美国人的跨文化交流,比一个中国人与美国人的交流所需付出的移情努力要少得多。首先,语言语境方面,英国人和美国人都以英语为母语,比起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交流起来,少了语言的障碍,自然要通畅得多。其次,英美在文化、历史、政治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文化框架相似度高,共享的语境要素多,语境关联性强,在交际中,很多时候不需明示,也能互相理解,彼此顺应。而美国与中国分属低语境文化与高语境文化,各方面差异巨大,共享的语境要素少,语境关联性弱,交际所面临的障碍多,在交际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摆脱自身文化框架的束缚,站在对方角度去看待考虑问题,发挥文化移情的作用,减少冲突,促使交际成功顺畅地进行。

图1 跨文化语境下交际者文化移情过程

二、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运行机制

文化移情贯穿跨文化交际过程的始终,其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跨文化交际语境围绕着交际者这个核心,可细化为交际语境、文化语境与语言语境。语境的各个外显的,内化的要素最终都内化于交际者内心,形成完整而开放的系统。图1中的两个圆圈分别代表交际者A与B各自内化感知的语境,其中的阴影部分表示交际双方共享的语境要素。文化顺应是一个动态的线性过程。交际者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同时,在与异文化碰撞、冲突、理解、顺应的过程中,对异文化的态度、观念与了解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自我的小语境也在不断地解冻(unfreezing)、改变(change)和封冻(refreezing)。在移情的最初阶段,交际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悬置自己内化的文化语境,即解冻自己的文化语境,承认自己与对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努力理解这种差异,在情感上克服消极对抗情绪和先入为主的文化偏见;在改变阶段,交际者首先在心理上开放自己的语境,准备容纳与自己语境相异的对方文化,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待问题,内化文化差异,形成自己对当时交际语境中的问题的看法,并作出假设。随后,交际双方彼此协商、磨合,尝试着找到互相理解,共通有无的途径,并用双方皆能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消除冲突,验证假设;在封冻阶段,文化差异意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假设被修正,交际者内化了的语境在接纳了移情过程中形成和验证的文化差异后,彼此共享的语境要素增多,图表中代表共享的语境要素部分的阴影部分随之扩大。在整个文化移情过程中,交际者经历了移情意识——移情准备——移情实践——产生效果四个步骤,不断形成假设——验证假设——修正假设。随着交际的不断推进,跨文化语境也在不断地变化更迭,移情顺应语境的过程不断循环,推动了交际的线性发展。在文化移情的过程中,交际者在实践中运用、修正和补充自己所掌握的跨文化知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得以提升。

忽视文化差异,移情缺失或不到位,会导致交际的中断或不成功。如宝洁公司最初将其出名的Cheer牌洗衣粉打入日本市场时,几乎无人问津。另外,在跨国企业里,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文化移情意识与能力,也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损失。

在国际交往中,交际者缺乏文化差异意识,文化移情不成功,造成的影响与后果更加严重。如1989年,苏联首脑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时,在下飞机时做了一个手势:两手交握,高举于头顶。在当时的苏联,这个手势代表着友谊。而美国报纸第二天刊登了这个手势的照片后,却引起了美国民众的不满,因为在美国文化里,该手势通常在赢得比赛,获得冠军,互相道贺时用。就不了解这个文化差异的美国人而言,赫鲁晓夫做这个手势目的在于炫耀苏联的实力强大,能胜过美国,因而引起了美国普通民众的反感。

三、影响文化移情的因素与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的途径

Samovar和 Porter总结了最常见的五条文化移情的障碍:自我中心、以偏概全、刻板印象、防御行为和动机缺乏。在文化移情过程中,文化差异始终是最关键的因素,以文化差异为核心,可将阻碍文化移情进程的因素归纳为如下三点:(1)文化差异意识缺乏:否认或注意不到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拒绝去认识自我文化和了解他文化,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移情的可能性。(2)本我文化中心论:自我中心主义,民族优越感过甚,对他文化怀有敌对的意识与鄙视的态度,拒绝相异的观点与任何改变。受到自己文化框架的束缚,不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导致移情的缺位。(3)对他文化的错误观点:将肤浅的认识,过于简单笼统的看法当做对他文化的认识,忽略了文化最核心、最深层次上的差异,以偏概全,形成刻板印象,陷入文化偏见或文化定势的樊笼,导致移情不到位或是移情过度。

针对这些障碍,在培养文化移情能力方面,交际者要致力于情感、认知与行为三个层面:首先,培养文化差异意识,在情感上做好移情的准备。承认文化差异的客观性,并能欣赏这种差异,克服被动消极情绪与敌对意识,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分歧,培养和提高交际主体的文化敏感性。其次,认识自我,了解对方,在认知层面积累跨文化知识。观察与自省,剖析自身文化的优缺点,戒除民族中心主义;以一种开放、友好、平等与合作的态度感受他文化,深入全面了解他文化特征。最后,言行举止得体礼貌,行为上充分展示对他文化的尊重。“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内在要求,协调是其主要表征。”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兼顾交际双方的信仰与习俗,对分歧能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理解,求同存异,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差异,有礼有节,主动地调适自身文化的基本行为,积极地顺应语境,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具体操作上,通过欣赏英文原版电影、阅读英文原版文献、开展文化知识讲座、组织英语文艺活动、进行文化对比等方式都能让学习者大量接触到英语文化知识,浸润于欧美人的文化氛围里,提高文化敏感性与文化移情能力;善加利用网络搜索学习海量的跨文化知识,还可以通过网聊、交笔友等方式与外国朋友进行网络上的跨文化交际,在实践中操练从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巩固提高自己的跨文化移情能力。

四、结语

当代社会,文化差异性存在和多样化发展比任何时期更加凸显。差异是文化交互认同成为可能的前提条件。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交际者要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去思考,去感受,去体验,通过言语或非言语途径进行移情。文化移情不仅能让交际双方跨越文化差异之鸿沟,构建起一座文化交往互通之桥,还能使他们超越自我文化框架的局限,彼此顺应融合,促成交际的成功。在提高文化移情能力的过程中,交际者尽力根除偏见与歧视,变民族中心主义为民族相对主义,培养起一种跨文化敏感性,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努力成为符合时代特色的多元文化人。

[1](德)立普斯.论移情作用、内摹仿和感觉器官[A].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2]Rogers, C.R..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 centered framework.In S.Koch(Ed.), Psychology:A study of science.New York:McGraw Hill,1959.

[3](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耿文秀,查波,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4).

[5]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和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

[6]陈二春,袁志明.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3).

[7]Sperber,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6.

[8]Paige,R.M.Trainer competencies:the missing conceptual link in orient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86,(10).

[9]单敏.跨文化语境要素及其在交际中的运作过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6).

[10]Samovar,Larry A, Porter, Richard E.& Stefani,Lisa A.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猜你喜欢

移情跨文化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跟踪导练(三)2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