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实发挥高校党建在文化育人中的引领作用

2013-04-10叶昊赵君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师生育人建设

叶昊,赵君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

教育论丛

切实发挥高校党建在文化育人中的引领作用

叶昊,赵君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

高校党建在文化育人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立场、观点,准确把握文化建设中方向性、创新性、主体性和开放性的时代特征,通过党建引领做好顶层设计,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有机统一于高校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实现党建与文化育人的高度契合。

高校党建;文化育人;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高等教育自身的蓬勃发展给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内容、题材和主题。高校党建工作本身就是重要的育人过程。推进高校党建创新,找准基层组织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结合点,努力发挥党建育人功能,搭建党建育人新平台,切实发挥党建在文化育人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才能真正掌握文化育人主导权,增强文化育人主动性,抢占文化育人制高点,凸显文化育人新成效。

一、发挥高校党建在文化育人中引领作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方向的根本保证。面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复杂、思想观念激烈碰撞、文化深刻交融的时代,大力加强党建引领文化育人工作显得极为迫切。因此,必须在实践中强化高校党建对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明确党建主导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路径。

(一)发挥党建在文化育人中的引领作用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客观要求。

高校党建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的基本保障。高校党建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依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一个核心地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党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对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保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办学实践中,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使高校党组织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倡导者、引导者,坚持用党的理论与思想奠定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基础,通过党建引领消除思想误区,形成思想共识,通过发挥党建育人机制的规范作用,坚持文化育人的核心教育理念,引领校园主流文化的建设与传播,教育引导师生始终坚持人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于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转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追求。

(二)发挥党建在文化育人中的引领作用是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现实需要。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国际体系面临重大变革,各种国际力量博弈更加复杂,文化软实力之争更加激烈。西方国家利用自身在语言文化和传播手段等方面的优势,采取各种方式渗透和传播西方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一些非主流思想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较大冲击,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和重视。就国内而言,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在一个矛盾凸显期,发展中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高校是社会肌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社会思潮的晴雨表和聚散地,面对这些问题理应勇于承担时代使命,切实体现大学引领社会的主导作用。面对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的局势,要切实掌握文化育人主导权,有效防范“普世价值”等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入侵,必须进一步强调党对高校的领导,通过改善和加强党建牢牢把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领导权、话语权;要通过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主动应对意识形态的挑战,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帮助和教育师生理性看待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和问题,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发挥党建在文化育人中的引领作用是实现高校自身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做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做好党的事情关键在各级党员干部。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同样离不开党的建设这个根本保证。高校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既是由高校的任务和地位决定的,又是历史经验得出的深刻结论。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建工作政治上的引导性、文化上的包容性和意识形态上的主导性,通过党建引航,文化筑魂,唱响主旋律,凝聚师生精、气、神,才能把高校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调动起来,使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和生活等方面自觉地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切实发挥党管人才的优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文化软环境,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高校党组织要在大力推动文化育人、推进改革发展中发挥“保证方向,凝聚力量,促进和谐,引领发展”的思想、组织和人才保证作用,精心打造有利于教师潜心育人、治学,既严谨又活泼的学术环境和教学氛围,全力引导广大教师成为文化育人的主体,即先进思想的传授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新人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就外部而言,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化、高校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要把大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求高校党组织具有高屋建瓴、统揽全局、正确决策的水平和能力。就高校内部而言,高等教育形势的客观变化、体制机制的转化更替、利益资源的调整配置等,要求高校党委必须加强领导,周密谋划,切实做好化解矛盾、疏导情绪、团结力量、内聚人心的工作。

二、准确把握“四个维度”,进一步明确高校党建引领文化育人的目的、原则和重点

高校文化建设的四个维度,即方向性、创新性、主体性和开放性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方向是根本,创新是关键,主体是依托,开放是途径,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完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才能在党建引领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做到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一)文化建设的方向性问题。

人类社会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类文化的历史。确认文化具有方向性是马克思主义一贯的观点。“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2](p550)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作为“精神生产的资料”的文化是与一定阶级联系在一起的,必然会体现阶级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导向。列宁在1905年就明确指出,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其晚年在考虑苏维埃国家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时,把文化革命问题置于重要地位。其在晚年口述的五篇重要著作(人们也称作列宁的“政治遗嘱”)中,把文化革命作为一项突出任务提了出来,这集中体现了他对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发展文化的重要性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3]在文化建设中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的先进性在文化上的体现和规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反复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是由我党与生俱来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是我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创造美好未来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文化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要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二)文化建设的创新性问题。

江泽民同志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必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要通过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大学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战略资源。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要从国家文化战略需求的高度,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为己任,充分发挥高校党建和科技人才的天然优势,准确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紧紧抓住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机遇,充分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推进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建设符合先进文化和时代发展方向的优秀大学文化。

(三)文化建设的主体性问题。

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重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如果不面向占人口最多的最基层群众,不满足他们的需要,动员他们的力量,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能实现。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建工作政治上的引导性、文化上的包容性和意识形态上的主导性,通过党建引航,文化筑魂,唱响社会主旋律,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调动起来,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各级党组织要具有高屋建瓴、统揽全局、正确决策的水平和能力。要通过文化改革观念的更新、体制的交替、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利益格局的广泛调整,做好文化建设工作中统一认识、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工作。

另一方面要切实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鼓励自下而上的来自群众的文化创新活动。由于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化工作者的个性和创造力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能够使人民群众得到美的享受和健康娱乐的作品,都鼓励发展。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到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的行动中来。

对于高校而言,要充分发挥师生主体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彰显文化育人活力。要把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广泛吸引师生共同参与,要通过各种主题鲜明内容健康的实践活动塑造理性积极、健康和谐的社会心态。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骨干作用、党员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广大师生员工的主体作用,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实践活动。充分运用校内外媒体、文学艺术以及文体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育人的良好校园氛围。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引领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形式、内容、手段,增强文化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四)文化建设的开放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开放性和民族性、创新性和继承性有机统一的和谐文化。在当前历史趋势下,作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保持文化发展的开放性和现代性,才能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在推进体制和技术创新的同时,不断进行文化的创造、提升、聚合与拓展,不断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更新;同时要着眼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在全球多元文化的激烈竞争和互补中汲取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洞悉历史的发展规律,发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以不断创新作为自己的灵魂。[4](p134)

高校师生中年轻人多,思维活跃,多种思想观念交流碰撞,高校不能寄希望以一面围墙阻隔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观念。高校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优秀文化向社会传播,向世界传播,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文化交流,积极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风采和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环境,构建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校内外的互动,使学校师生通过各种锻炼,增强师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选择、批判、抵制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才能最大程度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入耳入脑入心。

三、扎实推动“四个结合”,切实体现高校党建在文化育人中的引领作用

高校当前要通过不断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打造富有学校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软环境,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全面促进发展的强大力量。

(一)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既面向未来又着眼现实。

党建引领文化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长久的工作,既要考虑高校中心工作的实际,也要考虑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的特点,必须加强统筹规划,注重顶层设计,既要充分体现学校既往的历史沉淀,也要充分反映学校对当前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回应,更要体现学校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党的领导是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基础和关键。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引领方向的作用,正确把握大学文化建设的原则、方向、目标、任务、措施,通过抓宏观,抓方向,抓重点,抓督查,对文化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种主客体要素进行综合统筹考虑,要从全局的高度做好文化育人工作的总体战略规划。要真切体现大局意识、精品意识和发展意识,做到既要面向未来又要着眼现实,既要考虑全面实施的可行性总体方案,又要妥善设计具体实施过程的步骤、环节和监控机制建立完善等。在方法上,要坚持组织推动、齐抓共管,形成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在载体上,要注重因地制宜、张扬个性,力求高校党建文化建设的多样性;在评价上,要注重文化评判、群众认同,提升高校党建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在工作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通过构建先进的文化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营造和谐轻松的工作氛围,开展具有校园特色和时代内涵的党建文化活动,大力促进思想解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从而全面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动力。在党建引领文化育人过程中要坚持聚焦中心、服务基层,做到“干部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所有工作为育人服务”;要把高校党建工作全面渗透融合到五彩缤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大规模、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创建活动,传承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精神,着力打造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活动文化和网络文化等,营造高雅的文化育人良好氛围。

(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实现“处处都是育人之处,人人都是育人之人”。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显性标志之一。它是高校长期办学实践中观念、制度与精神诉求等的外在体现。优秀的校园物质文化既能实现建筑功能与环境的统一,又能完美体现建筑特有的人文关怀。要把“文化育人”的理念体现到高校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物质文化对师生施加影响的隐性教育作用,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无形影响引起师生的共鸣,激发师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富有启迪意义的路名、楼名等一定的物质载体体现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让师生达到物质的赏心悦目和精神的志存高远;把师生的精神文化体现到环境建设之中,让学校的公共场所都成为师生自我展示、自我完善的舞台,折射出高雅清新的文化韵味;抓好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建设,体现出高校校园独具魅力的人文观念和理想诉求;通过设立办学成就展、校园教书育人典型人物事迹宣传长廊、全国道德模范感人事迹巡展、校史展览等把党的政策主张和大学精神追求渗透在校园物质主体之中,使大学精神文化通过这些看得见的有形载体为师生感知认同。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内核,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党建工作为主导,坚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一根本原则,把大学传统和大学的先进文化理念有机融合起来,强化阵地意识,增强引领社会思潮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增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内化力,既要切实体现出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办学优势和特色,又要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在要求,使大学的先进文化理念伴随着师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使党建引领、文化筑魂工作落到实处。

(三)要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相结合,做到既凸显人文关怀又管理规范高效。

制度是高校在办学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体,集中体现了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师生员工行为的要求。高校要以师生的共同发展与利益为重,用民主平等的方式致力于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全面系统、相互配套、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把大学核心精神渗透在各种规章制度中,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价值理念变成可把握、可操作的规范要求,使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通过制度的约束规范养成与学校核心精神追求相一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当前,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遵循“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原则,做到重大事项充分酝酿讨论,集体合理决策,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团结协作,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能力和水平;要建设以人为本,凸显人文关怀的党内外关怀机制,着力形成高效合理的组织管理制度、突出创新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和凸显激发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用科学制度保障人才工作、用科学方法推进人才工作,为人才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氛围和制度保证;要切实坚持各类政策、制度体系措施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建立起目标明确、责任清晰、考核到位、奖罚分明的机制,切实调动起师生主体自觉参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中最活跃、最生动、最形象的展现部分,是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科研、学习、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是学校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现实反应。[5](p11)党建工作目标的实现需要大学行为文化提供支撑。高校要切实做到党委有号召、基层有行动、落实有效果,要把党建引领文化育人的思路、途径、措施等全方位体现在校园行为文化之中。

(四)要组织引领与群众首创相结合,做到党建带群建,党群一体化。

“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怎样建设文化”是摆在高校党组织面前的现实任务,需要高校党组织做出理性思考和现实回应。高校党委应注重发挥其引领导向功能,努力使党建工作覆盖到全校师生员工、渗透在学校文化育人的全过程,要通过组织引领和群众首创相结合,通过齐抓共建,形成“党建带群建,党群一体化”的和谐局面。一是要突破高校党建中的制约因素,建立长效的党建育人机制,要以人为本、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形成“育人”和“党建”的和谐互动,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党建教育机制,坚持用党的理论与思想奠定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基础,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让师生产生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三是要彰显大学文化特色,对大学精神进行全面总结与精心提炼,对校史、校训、校歌等进行深入整理挖掘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大学文化的先进性和普适性;四是要抓好基层阵地建设,发挥党组织“引领人、关怀人、塑造人、发展人”的作用,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解决个人实际困难结合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使党建工作与文化育人工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以高扬的党旗塑造校园文化之魂,增强学校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在强调党组织引领作用发挥的同时不能忽视群众文化建设的自主性和首创性。要充分尊重师生主体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把依靠师生作为文化育人的根本动力,把服务师生作为文化育人的根本原则,使党建引领文化育人工作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N].2011-10-19(1).

[4]徐可纯.困境与超越:关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2).

[5]周伦理.试论大学精神的育人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5,(4).

责任编辑 张豫

G410

A

1003-8477(2013)11-0169-04

叶昊(1976—),男,湖北大学博士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讲师。赵君(1966—),男,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博士,教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理工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机制与模式研究”(一类课题)(11JD71000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师生育人建设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