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梦”的若干思考

2013-04-10桂汉良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执政党中国梦中华民族

桂汉良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于“中国梦”的若干思考

桂汉良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

“中国梦”昭示了党和国家的奋斗方向,描绘了中华民族的美好前景。实现“中国梦”必须确立“中国目标”,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加快“中国实践”,强化“中国核心”。

中国梦;中华民族;复兴

2012年11月29日,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率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述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正式提出“中国梦”。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闭幕会,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约25分钟的讲话,9次提到“中国梦”。此后,习近平在出访俄罗斯和非洲四国以及美国时,多次向全世界广泛宣传了“中国梦”,并且对“中国梦”的内涵作出了日益丰富、全面、包容的阐释。一个伟大的国家,当然应该树立举世瞩目的伟大目标;一个伟大的目标,必然产生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虽然在梦想和现实之间还横亘着一条漫长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但是,梦在远方,路在脚下,曾经创造过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过卓越贡献的中华民族,在寻梦、追梦、筑梦、圆梦的新的历史进程中,应该如何在理论上作出深刻的思考、在实践中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毅力和拼搏精神,万众一心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

一、实现“中国梦”必须确立“中国目标”

“中国梦”作为一种形象的表达,昭示了党和国家的奋斗方向,描绘了中华民族的美好前景。但是,“中国梦”的目标体系到底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是仅仅惠及自身还是兼济天下?却是需要我们明确的首要问题。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底以来在国内外的多次阐述,“中国梦”所确定的“中国目标”至少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中国梦”对中国整体而言,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一点是有深厚的历史背景的。自古以来,虽然中国多次在世界上独领风骚,也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是,中国的外部环境一直极为险恶,历史上与周边国家的征战从没有停止过,特别是自鸦片战争以来,领土被侵占,人民被蹂躏,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一次次大灾难,这都是民族难以忘怀的创伤。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国家的富强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近代史上,多少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民族有尊严,国家有安全,人民可以安居乐业。因此,“中国梦”必须把“国家富强”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引用“复兴”这个词,其中就透露着“让历史告诉未来”的深刻含义。“今天,我们的人民共和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1]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为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作出了明确的最高定位。

2.中国梦对世界人民而言,应该是合作、发展、和平、共赢。早在1904年,孙中山先生在给美国人民的一封信中说,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普遍和平必将随中国的新生接踵而至。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会晤美国总统奥巴马时也明确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们要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也努力地去推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梦与美国梦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由此可见,“中国梦”既是中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也是世界各国合作、发展、和平、共赢的梦。与世界上曾经流行的“美国梦”、“欧洲梦”相比,“中国梦”最根本的特征是,它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同时也造福于世界人民。“中国梦”植根于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这一和谐思想在今天的中国表现为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上表现为倡导和谐世界。正是由于“中国梦”的和谐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不会在未来演变成“霸权梦”。实现“中国梦”的自信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历史。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多次强盛,曾是那个时期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西方一些国家担心中国崛起,其中一部分因素也是来自历史,因为他们相信中国人具有再现历史的能力。因此,中国可以明确而自信地告诉世界,“中国梦”追求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发展中的共存共荣,而决不以牺牲其他民族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崛起的中国将以最大的善意对待周边中小邻国,中国尊重所有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人们一同体会梦想牵引之下的美好生活。

3.“中国梦”对每个中国人而言,应该是人生出彩、梦想成真、与祖国和时代共同成长和进步。“富国兴邦”的“国家梦”当然重要,因为只有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才能确保民众美好生活梦想的实现。同时,“美好生活”的“个人梦”也同样重要,因为13亿普通中国人改变命运的冲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实实在在的“梦想之源”。换句话说,“中国梦”既是中国的国家梦、中华民族的民族梦,也是全体中国人的人民梦。人民对民族复兴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的渴望,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13亿普通中国人的“个人梦”汇聚在一起,才能构成多元一体的“国家梦”。这三个目标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即各有侧重,又相向而行。从矛盾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而言,没有中国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每一个中国人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中国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推而广之,没有世界各国人民的合作、发展、和平、共赢,中国梦就很难为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和认同,实现“中国梦”就失去了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衰败论”就会不绝于耳,单一的“中国梦”也不可能从理想变为现实。

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基础上作了一些重要的改进。实际上就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的定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

走好中国道路,核心问题有两个,一是怎样坚持,二是怎样发展。

1.在坚持方面:一是要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3]过去我们对道路、理论问题讲得多,新形势下要特别强调制度自信。十八大报告和新的党章,都新写上了中国道路在制度方面的内容,就是强调制度自信,这是非常及时的,也是有针对性的。二是要明确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既要防“左”,也要反右。三是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八个必须坚持”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道路本质的新认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好中国道路的基本要求。“八个必须坚持”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而且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必将极大地推进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在发展方面: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不少新的论断。比如,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丰富了中国道路的理论形态即行动指南;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道路的总布局之一,拓展了中国道路的实践形态即实现途径;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并就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协商民主制度等作出了一系列安排,这就对中国道路的制度形态即根本保障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还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概括,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道路的确立,关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论述等等,都是对中国道路具体内容的丰富和发展。“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3]从根本上来说,坚持和发展两大要素,在走好中国道路的实践中始终是统一的。统一的途径,要紧紧围绕实践;统一的效果,要经受实践的检验;统一的方式,还是邓小平说的四句话:对的要坚持,不足的要加把劲,错了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中国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中国精神生长于中国大地,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运一同脉动。从根本上说,培育和强化中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建设、总体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精神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精神的力量源于信仰的忠诚,源于实践的砥砺,源于历史的感知。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用中华文化培植中国精神的根。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的重德求善伦理价值取向的文化,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我们首先要恪守我们的民族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意识和心理的总和。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形成了全民族共同认同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这种民族精神始终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由此形成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和精华,而且这一民族精神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充实。近代、现代、当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不但历史上既定的优秀传统精神和近现代孕育的革命传统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而且还培育和弘扬了与社会发展、历史进步和时代潮流相适应的精神素质,如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由此铸造了我们今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面对世界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同时,我们也要毫不动摇地发扬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深化改革开放,是中国政府今后一个时期的施政重点。中国将协调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建设,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有效地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更显著地增强市场活力。与此同时,中国将继续深化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进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分享发展的机遇和成果,中国将与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爱国主义让我们历尽艰难困苦却始终坚如磐石,改革创新让我们面对全球挑战却始终傲然屹立。一百多年前的1911年,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欲使中国为世界最强之国,最富之国,又政治最良之国的“中国梦”。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领导人再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都是民族精神的继承、发扬和光大。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地跨越关隘、迈向未来。

四、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中国人自古就有一个“家国”的概念,群体意识一直很浓,讲究的是“家和万事兴”。在一个家庭内部,幸福是共享的;在一个国家内部,幸福也是共享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共同”来描绘“中国梦”的愿景:“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实现“中国梦”,要凝聚大家的力量,人人给力,踏实苦干,利用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朝一个方向努力。“中国梦”是国家的梦、人民的梦、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它靠的是集体的意识,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一句话,“中国梦”要靠全民族强大的合力来实现。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但也是个喜欢折腾的、自毁力强大的民族,很多时候是发展一段,折腾一段,致使国家的发展可能不进则退。中国人可以办大事,但首先要统一思想,增进共识,明确一个目标,劲往一处使。否则,九牛爬坡,各行其是,到头来必将一事无成。因此,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个人切实找准人生的坐标,明确前进的方向、作出不懈的努力。古人倡导“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寻找和确定自己在中国梦中的坐标,也应当从国家、集体、家庭这三个维度来思考和着力。

1.我们要努力成为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不断繁荣发展的根本精神支撑,爱国也是每一个公民的天职和最起码的道德标准。我们要牢记“儿不嫌母丑、狗不怨家贫”的千年古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无论这个国家发展顺畅了,还是遇到困难和挫折,都不能动摇和影响我们爱国、忧国、兴国的责任和义务,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2.我们要努力成为一个具有强烈集体主义精神的爱岗敬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是由一个个具体人做的具体事凝聚而成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敬业、勤业、精业,干一行爱一行,在工作上干出成绩,在事业上作出贡献,在奉献中成就梦想,“中国梦”的实现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否则,我们对“中国梦”的追逐就只可能是“猴子捞月亮”,最终也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3.我们要努力成为每一个家庭中有责任、有担当的重要成员甚至是顶梁柱,自觉地承担起孝亲、爱亲、养亲的责任和义务。“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我们每个人都要力争做到通过我们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既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当然,如果能进一步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做到家风纯正、邻里和睦,则和谐社会就更加可期,中国梦的实现就指日可待。

五、实现“中国梦”必须加快“中国实践”

1.加快中国实践,必须坚持埋头苦干。美好生活源于辛勤劳动。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同样道理,不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只能是“南柯一梦”。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行动第一、实干第一,才能为“中国梦”照进现实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根本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让我们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步一个脚印地描绘蓝图、实现梦想。

2.加快中国实践,必须勇于攻坚克难。“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圆梦的征程中,还必须准备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可能会遇到巨大的阻力,遭受巨大的压力,需要趟过深水区、踏过地雷阵。这会让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不再管用、不再能用,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大的政治觉悟和热情,突破制约“中国梦”实现的利益固化的藩篱,为“中国梦”的实现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3.加快中国实践,必须善于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很大程度上说,“中国梦”是以开拓创新为支撑的梦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在13亿多人口的国度中实现共同富裕,在为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实现大国的和平发展、平等发展、合作共赢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全新事物、全新探索、全新实践。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梦”也是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一个崭新的梦。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满足于寻常的做法,更不能因循守旧,而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寻找新方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采取新举措,用创新走出新路,用创新实现新梦。

4.加快中国实践,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今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强调指出: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五大关系可以说包含了实现“中国梦”的基本战略和战术、宏观和微观的一揽子问题,习总书记言在湖北,意蕴全国,也是我们万众一心、同心同德,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六、实现“中国梦”必须强化“中国核心”

这就是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从建设创新型政党、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到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建设目标日益完备和明晰,充分表明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加自觉、全面和深刻,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既是党的建设新的重大课题,也是一项长期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不断深化对其基本内涵的认识,积极探索其实践路径。

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主要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世界观、方法论,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拥有不断更新知识以及获取各种知识的能力,并且能够把知识转化成为执政能力的执政党。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主要是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执政理念,把服务人民作为主要职能和工作任务,通过不断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来提高党的领导力、管理力和凝聚力的执政党。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主要是指能够适应国际国内客观形势发展变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对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进行调整、更新,以适应社会进步要求和时代发展潮流的执政党。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我党在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的相互关系。从内在逻辑上来看,建设学习型执政党是建设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的前提和基础,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是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执政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创新型执政党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执政党的动力源泉,三者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党的建设新的目标要求,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打铁还要自身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极端重要性,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对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忽视、不回避、不文过饰非,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上下功夫,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上做文章。当前正在全国深入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这样的奋斗目标和伟大理想,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力量。党的力量从哪里来?只能从植根群众、联系群众中来,从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中来。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才能同心同德,攻坚克难。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4]的总基调、总目标、总要求,用整风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开展活动,切实解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宗旨观念和工作方法问题,使党员干部思想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使我们党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1]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www.gov.cn/ldhd/2013-03/17/content_2356344.htm,2013-03-17.

[2]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 2012/1129/c1024-19744072.html,2012-11-29.

[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 113711665.htm,2012-11-17.

[4]中共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EB/OL].http://www.gov.cn/ldhd/2013-04/19/content_ 2382511.htm,2013-04-19.

责任编辑 张晓予

D6

A

1003-8477(2013)11-0005-04

桂汉良(1956—),男,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湖北省社科院特邀研究员;武汉大学客座教授。

猜你喜欢

执政党中国梦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
关于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思考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