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壬辰倭乱”看16世纪的东亚国际格局
2013-04-10董兴华
董兴华
“壬辰倭乱”亦称壬辰卫国战争,是16世纪末中朝日三国之间的一场国际战争。它始于1592年,终于1598年,日本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或“壬辰卫国战争”,中国称之为“万历朝鲜之役”。这场历时七年的国际战争对16世纪及以后的东亚国际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
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时任“关白”)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其目的是以朝鲜为跳板进而侵略中国,挑战以明王朝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企图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新秩序。
由于中华文明先进发达,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由此形成了支配古代东亚的区域性国际关系体系——朝贡体系。而日本与东亚的关系基本上就是与朝贡体系的关系。
朝贡体系基本形成于汉代,完善于隋唐,臻盛于明清。在这一体系中,幅员辽阔、国力强盛的中华帝国必然居于核心地位,而中国周边的落后国家和地区则以遣使朝贡、奉正朔的方式以示臣属;而中国则通过册封当地统治者,支持其政治地位,形成宗主国与藩属国的上下等级关系。
在朝贡体系中,朝贡贸易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藩属国要按照中国朝廷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中国朝廷进贡,以示顺从;而中国朝廷则施予超过贡品价值的回赠,以显示天朝的富有和对朝廷进贡国“向化”的奖赏。在这种“薄来厚往”的贸易中,中国朝廷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朝贡国获得了实际的经济利益。中国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到明清时基本上将周边的国家纳入到了朝贡体系中,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比较稳定的东亚国际秩序。在朝贡体系中,日本与其构成了比较特殊的关系和历史。
日本作为“东夷”很早就加入到了这一体系中,但其经过“大化改新”,仿效唐朝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政权后,就开始与朝贡体系拉开距离,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对形势的判断,对朝贡体系有入有出,若即若离。及至推古天皇时期,圣德太子摄政,积极谋求与中华帝国建立平等关系,对隋朝的国书也改成“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出天子”,希冀与中国皇帝平起平坐,从此,日本开始淡出朝贡体系。明初时,正值日本内乱,两国关系也处于动荡之中。至足利义满统一日本并支配室町幕府后,为恢复对明朝贸易获得贸易利益,足利义满主动上书明朝,对明称臣纳贡,常奉正朔,恢复了对明朝的朝贡受封关系,日本形式上又回到了朝贡体系中。
16世纪后期,随着庄园经济的瓦解,日本商业资本发展迅速,出现了像堺市、大阪、长崎、奈良等较大的城市,城市数量迅速增长,商人阶层的力量也急剧增长,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统治者的决策。16世纪末,在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御用商人的财力支持。统一后,这些日本商人积极要求开辟海外市场,特别是开辟中国、朝鲜的市场。但事与愿违,自嘉靖倭乱以后,明朝断绝了与日本进行的官方性质的勘合贸易,朝鲜也继之仿效,这对日本的商业资本发展是一大打击。因此,日本统治者不惜以武力为代价,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而同一时期的明朝,自万历十四年(1586)以后,明神宗长期怠政,对各地送来的奏章不加批复,“上奏之疏,十留六七”;朝中派系林立,党争不断,一些政府机构缺员不补,处于半瘫痪状态,上层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严重影响了政局的发展,对一些重大问题形不成强有力的决策。同时,边疆危机相继出现。万历二十年(1592)二月宁夏突然爆发哱拜叛乱,叛军杀死宁夏巡抚,攻占河西四十七堡,“将趋河东,全陕震动”。
西南播州土司杨应龙蠢蠢欲动,渐有反意,而东北的女真人努尔哈赤不断蚕食其他部落,暗中积蓄力量,一举成为女真族中最强大的势力,日益成为明朝潜在的威胁。
此时的朝鲜处于李氏王朝时期,重文轻武,“承平日久,兵不习战”,全国八道武备废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设防,而朝堂上又党争不断,相互倾轧,政治日益腐败。
二
万历二十年,即1592年3月,丰臣秀吉遣水陆大军16万侵略朝鲜,“将舟师数百艘,由对马岛渡海陷朝鲜之釜山,乘胜长驱”。战不数月,“倭已入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人道几近没”。宣祖李昖逃奔义州,甚至主张“渡辽内附”,因群臣强烈反对而未决。
在朝贡体系中,朝鲜事大以诚,明朝字小扶危。在战争爆发后,明廷出于字小存祀之义和“门庭切近之忧”的现实考虑,迅速作出反应。虽然朝中大臣对于出兵与否仍存争议,但明神宗坚决要求出兵援朝,“上念朝鲜被陷,国王请兵甚急,既经会议,宜速救援,无贻他日边疆患。”
于是,明军先后两次入朝参战,在中朝两国军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平壤大捷、闲山岛海战、蔚山之战、露梁海战等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加之,1598年9月,丰臣秀吉暴毙,日军群龙无首,全线溃退,最终撤出朝鲜。
壬辰倭乱对中日韩三国及东亚的国际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对明朝而言,这场耗时七年的战争大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国力,使得本已虚弱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自关白侵东国,前后七载,丧师数十万,糜费数百万。”仅邢玠第二次出兵朝鲜的四年,“用饷银八百万两,火药、器械、马匹不与焉!”而当时明朝每年的总收入约为四百万两白银,依此计算,在七年的抗倭战争中,明朝约耗费掉了至少两年的全国总收入,明朝为了将这场战争进行下去,转饷天下,使得国库空虚,入不敷出。为了进行战争和维持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明政府转而采取各种手段增加赋税,搜刮民财。万历二十年(1592)以后,“接踵三大征,颇有加派”,尤其在抗倭援朝战争期间,明政府在原有税额的基础上再增加三厘五毫,并且此后一加再加,导致明朝税额连年上升。到壬辰战争结束时的万历二十七年(1599),明朝的税额“视二十四年前十增其四”,“天下殷实之户比十年前十减其五”。同时矿监、税吏恣意掠夺,人们苦不堪言。大学士沈鲤沉痛地指出,“天下之势,如沸鼎同煎,无一片安乐之地。贫富尽倾,农商交困,流离迁徙,卖子抛妻,哭泣道途,萧余巷陌。”加之天灾人祸不断,民心思变。
明朝重兵赴朝鲜,播州土酋杨应龙趁机而反,兵焰甚炽。万历二十一年(1593),四川巡抚王继光分兵三路进剿播州,结果全军覆没。万历二十三年(1595),壬辰战事正酣,明政府正忙于援朝抗倭,无力兼顾播州,贵州总督邢玠只好恩威并用招抚杨应龙,暂时平息了叛乱。但邢玠率军第二次入朝参战后,杨应龙暗中积蓄力量。万历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杨应龙率军攻掠贵州,继侵湖广四十八屯,阻塞驿站,贵州都指挥使杨国柱兵败被杀。
在东北,明朝“以东征调发,行伍空虚”,兵入朝鲜,“辽阳精锐,尽死于此”。祖承训统三千辽兵精锐败于平壤,“仅以身免,三千人回者数十人而已”。平壤之战后李如松命査大受、祖承训率军三千向王京进发,明军先胜后败,在碧蹄馆被日军包围,李如松仅率亲兵一千余骑前去救援,结果被日军打败。由于査大受、祖承训所统皆为辽兵,且李如松乃辽东名将李成梁之长子,其亲兵也尽是辽兵精锐,因此,碧蹄馆之役给辽兵以巨大打击。经过七年苦战,辽兵伤亡惨重,精锐几乎损失殆尽。据户科给事中李应策统计,辽东原有兵额九万五千人,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时只剩四万人,减少了十分之六;辽河东西二十五个卫所中,每卫仅有一千六百名士兵。辽东作为援朝后方基地,军需供应负担沉重,“辽左一路,困于东征之役,骡子车子,都已荡尽,民生嗷嗷,至有卖子而食者”。经壬辰一战,辽东武备废弛,军力不足,女真建州首领努尔哈赤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骤跻崇阶与南关埒,借中朝名号,耀东方,势愈强”,不断扩充实力,“有控弦数万”。同时,他还遣人入朝暗察明军的步法战阵,并迈出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步伐。终于在万历四十六年(1618)与明朝反目,以“七大恨”誓师伐明,发动了长达数十年的对明战争,并最终代明而建清。
在东南沿海地区,虽然嘉靖时已将大规模的倭乱平定,但海盗仍横行海上。特别是西方殖民势力东来后,使得东南沿海的局势极不稳定,葡萄牙人以欺骗手段占据澳门后,野心勃勃,企图获得更大的利益。西班牙自占领菲律宾后,就不时窥视台、澎沿海一带。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西班牙人派军舰两艘欲夺台湾,因遇风折返,才未能得逞。
对日本而言,丰臣秀吉死后,日本再次陷入战乱之中,各大名相互攻伐,扩充实力。丰臣家侵朝失败,使其损兵折将,造成丰臣家内部文治派与武功派的内部斗争。此时遭到五大老之一德川家康的利用。1600年,由反德川家康、丰臣文治派组成的西军和德川军、丰臣武功派组成的东军会战于关原,当时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尚年幼,由其母淀夫人掌权而加入西军,结果德川家康大获全胜,使丰臣家的威信大不如前。1603年,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建立了江户幕府,其掌权后多次向明朝通款示好,以求缓和两国关系,恢复两国贸易。但明朝对日本的印象极为恶劣,怀疑其通好的用心,对日本的示好通商之举始终不予理会。万历三十年(1602)四月,加藤清正将俘获的17名中国人放归福建,携带“倭书二封”向明朝请求通商。明兵部在得报后认为:“自朝鲜发难挫衄而归,图逞之志未尝一日忘,今迹恭顺而其情实难凭信。与其过而信之,宁过而防之。”明政府的对日态度严重影响了中日双方的正常交往,给两国关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清朝入主中原后,曾试图与日本建立传统的宗藩关系。但由于自明朝中后期以降,双方官方交往便已断绝,故而清王朝试图通过朝鲜“导日来朝”。但朝鲜和日本均视满清为夷狄,因而清朝的举动遭到朝日双方的共同抵制。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日趋冷淡,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近代。
三
明朝对朝鲜的援助之情、再造之恩,使朝鲜的尊明思想与事大主义日益根深蒂固。即使是朝鲜在两次遭到后金入侵而被迫屈服的情况下,仍然是向明之心不改,对后金阳奉阴违,拒不合作。甚至到了百年之后的1704年,肃宗为了纪念明亡“周甲”(六十年),在宫中后苑建大报坛以崇祀明神宗。
壬辰倭乱是古代东亚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当时及其后的东亚国际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日本随着实力的增强,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东亚新秩序,不惜以战争挑战明朝主导的朝贡体系,最终失败而归。明朝经此一役,国力消耗甚大,维持原有的朝贡体系已力不从心,致使葡萄牙、西班牙等殖民势力进入东亚,国内女真族势力趁机而起,对以后的东亚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平哱拜[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张廷玉.明史·日本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朝鲜王朝实录·宣祖修正实录[Z].东京: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6.
[4]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
[5]计六奇.明季北略·建州之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M].北京:全国图书文献微缩复制中心影印本,1990.
[8]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袁闾琨.蒋秀松.清代前史(上册)[M].辽宁:沈阳出版社,2000.
[10]李治亭.清史(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