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推进和谐校园构建

2013-04-10

社科纵横 2013年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师生校园

张 莉

(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52)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神支撑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彰显大学鲜明的、富有特色的形象。校园文化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校园文化,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从而有效地推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一、校园文化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校园文化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手段和途径

和谐校园需要和谐、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文化形态参与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通过创造一种教育的环境,影响教育的效果,以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和行为养成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人的榜样和语言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资与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整洁优美的环境,幽雅的人文气息,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对师生的行为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良好的制度可以教导师生正确认识校园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同时校园文化是一种巨大的内在的意志力量和评价力量,它能扬善弃恶,实现其教育作用和约束作用。

2.校园文化建设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真正的和谐校园是建立在师生员工的高素质和共同的理想信念基础之上的。和谐校园需要师生员工保持思想上、精神上的和谐,树立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培养目标共同努力的理想信念。校园文化对培养师生员工的品质、关爱精神、团队精神、责任感和守规范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学校有着规范和调控作用。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校园文化,用先进的文化培育人,塑造丰富人的精神内涵,提升人的文化精神境界,可以使人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使师生员工蓬勃向上的意志和精神得到鼓励和支持,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从而有效地推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理念

1.把握正确政治导向,营造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最活跃的地方,是思想、学术、文化交汇的重要场所。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要立场坚定,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决不允许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风格和特色是校园文化生命的具体体现。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将使一所学校具有独特而永恒的魅力。营造不同风格和特色的校园文化,应在充分发挥学校潜在传统文化优势的同时,积极进行文化创新,让校园文化充满生机,富含旺盛的生命力,真正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

2.体现大学精神,突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教育家认为,大学的教育不是为了某一特定的或偶然的目的,不是为了某种特定的职业或专业,也不仅仅是为了研究或科学,而是一种纯粹的教育,是为了智力而训练智力,是使智力能够感知其合适的对象,是为了更高级的文化。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政治文化、理想追求和办学理念,由此形成它的传统、特色和文化底蕴,又经过历代人的传承、积淀、吸收和创新而铸就了它的大学精神。所以,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的确立,要给予大学精神以总结、培育和发扬。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能更好地体现先进的世界观、信仰、操守以及思想道德修养。高校师生不论是研习人文类学科还是理工类学科,都需要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远目标,是通过师生的示范作用,把先进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推广到全社会,引导广大群众严格自律,做有道德的、具备科学素养和与时俱进的健康人。

3.积极吸收优秀传统文化,适当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

传统文化是我们精神家园的根基,是文化认同的纽带,也是我们面向未来、解决现代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立足时代发展,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充实和丰富我们的校园文化,从而也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做出贡献。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或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目前,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有效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相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的成熟与丰富而言,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的确立应适当参考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

三、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1.培育先进、深厚、前瞻的校园精神文化,发扬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学校精神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底蕴内核,对人具有精神陶冶的作用,可以有效地给广大师生注入丰富的价值理念和道德信念,使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严格的自我要求。弘扬和培育校园精神文化,高校首先要及时准确地提炼自己的“学校精神”,形成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精神,并将大学精神贯穿到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教育培训以及各项学习和工作中去,为大学建设奠定统一的思想文化基础,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二要通过校训、校风、校徽等主体文化产品传播和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科学向上的文化氛围及自由空间,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其熏陶和感染,引导广大师生的行为。

2.建设独特、典雅、人文的校园物质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形象和校园文化得以实现的物质载体,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保障。它体现了人的价值目标和审美意向,对身在其中的师生能起到环境熏陶的作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一要加强对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的规划,因地制宜,既考虑到校园的整体化、人性化和现代化,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统一协调,又同时体现学校独特的个性追求。在校园建设风格的设计,审美色彩的铺垫,校园音乐的选择,师生着装的规定,教室空间的布置等都应考虑到自然与人文、活泼与庄重、整齐划一与体现个性的兼顾,让校园里的每一个物件都能作为文化符号,承载着文化信息,激发师生员工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二要注重增强校园文化的科学底蕴,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活动;营造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风气和氛围;制作有典型教育纪念意义的雕塑、画像、名言警句、标语口号等,衬托校园的整体育人氛围,使师生在耳濡目染中感悟到科学的力量和人文的韵味,体验到文化的精神、情调和气质。

3.开展积极、高雅、生动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空间

校园文化活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载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活动中。一要重视院系文化、师生社团文化、教职工社区文化、学生寝室文化的建设,引导校园文化全面健康发展。二要发挥各级党团组织的作用,积极推进校园文化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利用节庆日、纪念日,广泛开展有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和纪念活动,用科学的理论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三要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项目,开展与国家经济建设、文化繁荣、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与青年人喜爱的时尚元素和大学生中的新文化现象以及流行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紧密结合的文化节、志愿服务、扶贫助困等主题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综合素质。

4.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把握校园网络的主动权

现代传媒网络已成为师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认识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将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开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主动权,使校园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一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二要加强网络硬件建设,扩大网络覆盖面,完善校园网络,建设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网站,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使校园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三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倡文明上网,增强师生上网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在思想上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和腐蚀。

5.营建民主、平等、科学、实效的大学制度文化,大力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在表现,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一要尊崇学术权利,注意到高校人才荟萃,知识分子较多,自尊心较强等特点,积极推进学术民主制度的建设。二要尊崇人本理念,体现人文关怀,顺应人才强校战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工作制度,真正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和激励人。三要尊崇法理原则,充分体现依法治校,依法办教育,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障学校正常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为师生员工提供一个和谐、宽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校园环境,努力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1]冯刚.提升理念 明确思路 创新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7(2).

[2]邱伟光.谱写和谐校园新篇章[J].思想理论教育,2007(3).

[3]刘湘溶.大学应积极成为社会创新文化的引领者[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4]李贵.校园文化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师生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