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 GDP、CPI说起——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汉民族语言保护

2013-04-10张志华

社科纵横 2013年4期
关键词:民族语言母语全球化

曹 宁 张志华

(陇东学院外国语学院 甘肃 庆阳 745000)

一、引言

语言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文化纽带和精神支柱,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尊严,是一个民族最后的遗产,它记载着这个民族物质的和精神的历史,对于培养其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和发扬民族文化有着极强的凝聚作用[1]。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世界面貌彻底改变,全球化的到来也直接冲击着民族语言的生存和发展,使得很多国家的语言面临被灭绝的境况。

二、GDP、CPI频繁出现的背后动因

如今,打开电视,GDP(国内生产总值)、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表述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新闻报道中。翻开报纸,阅读书籍、浏览网页,汉语篇章中不时地会冒出几个英文字符。日常谈话随口夹杂英文的例子更是枚不胜举,“APEC的记者招待会后,我约了几个CCTV的朋友和一群MBA、MPA的研究生,讨论中国加入WTO后的IT业前景,以及IT业对GDP的影响”。短短三十几个汉字中,竟有二十多个英文字母。不仅如此,去饭馆吃饭要冰镇啤酒说“要凉beer”,把办公室一种复印纸叫做“A4paper”,似乎只有这样表述才显得自己有文化、很新潮。

而时下“中英混说”的现象在中小学生中也已渐成气候。下课后两个穿着中学校服的女生随口问道:“今天中午想吃什么?”“你有什么好的idea吗?”听着她们这番对话,有人感到迷惑,于是上前询问。其中一个女生说:“这种中英文掺杂在一起的说话方式很好玩,同学们都这样说”,而另一名女生则表示,这种“中英混说”在网络中经常用到,尤其是网聊的时候。不仅如此,“有事儿你就say啊”、“晚上记得call我”等也是常被学生们挂在嘴边的潮语、潮句。

那么这种汉语中夹杂着英文的表达方式为什么会在电视、报纸、影视、书籍和日常生活中频频出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呢?究其原因,主要不外乎以下几种:

第一,凸显中国与世界接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全球各个国家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这已成为共识。然而,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英语全球化,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2]的地位已经确立。面对这种趋势,部分人士认为,要拉近中国跟世界的距离,让西方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只好大量使用外来词,以西方人易于理解的方式传播中国语言文化,才能实现与世界接轨。

第二,个人媚外心理作祟。在互联网时代,语言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彼此之间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由于网络传播信息的门槛较低,青少年在网络媒体中就有可能很方便地接触到各种外来词语。于是,一些英文单词就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广泛应用于微博、聊天,日常对话中,这些英文单词也频频出现,形成了“中英混说”现象。如今,日常谈话仿佛只有夹杂几个英文单词,才够时尚,才有炫耀的资本,否则就“out”(太过老土)了。

第三,语言经济原则的作用。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原则[3]。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倾向于尽可能地用最少的精力做最多的事情。于是在日常生活中,语言交流也力求简洁方便,用最少的词来表达最充分、最丰富的意思。汉语中GDP、CPI等外来缩略词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追求语言经济原则的一种体现。

三、全球化形势下民族语言的生存危机

然而语言表达中的这种中英混杂现象决不能被当成一种社会现象而听凭其任意滋生蔓延。实际上,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上不同国家经济交往和发展的同时,也直接冲击着这些国家民族语言的生存和发展[4],不少民族语言即使大语种也面临着语言文化安全危机。

早在2000年,联合国就已确认,英语已经成为世界185个联合国成员国中60多个国家的官方语言,还有一些国家把其作为半官方或通用语言[5]。而据《剑桥语言百科全书》[6]所载数据,在全球五大洲,英语或占优势,或得到充分的确认,书籍、报纸、机场与空中交通管理、国际商业会议与学术会议、科学技术、医学、外交、体育、国际比赛、流行音乐、广告宣传等均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全世界三分之二以上的科学家用英文写作,全世界四分之三的邮件用英文书写。在全世界所有电子存储系统的资料中,80%是英文,120个国家大约1.5亿人收听英语无线广播节目。英语俨然已经成为主导世界的霸权语言。

然而与此同时,其他民族语言的生存现状则令人担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9年2月19日“世界母语日”前夕推出了新版世界濒危语言图谱的电子版[7],其所呈现的世界上2500多种濒危语言的最新信息再次引发人们对濒危语言的关注。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80种语言消失,数千种语言处于消亡的边缘。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约有2000种语言,在未来的几百年内,其中至少10%的语言将会消失。新版图谱将全球濒危语言按照危险程度的不同分为不安全到灭绝5个等级。其数据表明,在目前存世的6000种语言中,607种不安全,632种危险,502种非常危险,538种情况危急,200多种语言将在最近三代人的时间内灭绝。

四、全球化形势下汉语言所面临的生存危机

如今,英语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大超出了所有与之竞争的语言如法语、阿拉伯语等,这使得许多国家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语言,而另一些国家正面临着民族语言消亡的危机[8]。汉语作为我国的民族语言,尽管有着多达13多亿的使用者,然而,面对经济全球化汹涌而至的英语全球化,作为华夏子孙精神家园的汉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

(一)汉语文字面临被亵渎的危机

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该民族身份的纯洁性,它容不得任何被玷污、被亵渎的行为。然而,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中,语言神圣的纯洁性却面临着被玷污的危险,而且这种玷污语言纯洁性的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

西方外来缩略词直接楔入汉语,GDP、CPI等直接在汉语行文中出现已经成为一种惯常现象。而一些科技新词如DVD、MP3等词的大量引入,更使汉语常常像一种“四不像”的文字。这些中文中的外来词既不音译,也不解释,更不翻译,而是直接嵌入,这种做法极不严肃,也极不规范,它严重影响了汉语的规范性与纯洁性。

而媒体对这种亵渎母语纯洁性的行为却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些媒体甚至公开用汉英混杂的形式做标题,比如,《上海加入Live8》、《MG:My生活的GENE》、《从哪款AOC卖到了VDP》。如果不是英语专业人员,要读懂这些标题恐怕很难。大众媒体是国家形象的窗口,是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平台,同时对国内民众有着极大的舆论导向作用。然而,中国媒体的这种“半中半洋”的做法无疑对汉字的纯洁性造成了极大的玷污。

任何一种成熟的语言,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稳定性和纯洁性。这是一种文化得以延续的基础。现代人之所以还能够读懂两千多年前的著作,主要原因在于语言的规范、稳定和纯洁。如果任意地去“改造”甚至“恶搞”母语,将会给自身以及后人制造无穷的麻烦。

诚然,中英文混杂的现象日益严重固然与世界开放格局下全民学英语的大环境有关,但是时下出现的中英文过度混杂现象已经到了中国人必须先学会英语才能看懂汉语的程度。长此以往,这种“中不中,洋不洋”的表达势必造成语言运用乃至思维能力的混乱与渐退。面对此情此景,保护汉语语言文字纯洁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二)母语地位危机

母语地位的下降是母语危机的标志,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及母语的学习现状上还是在科技应用、文化内涵和传承上,母语地位危机都已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文津讲坛”上,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先生对汉语的现状表示担忧,他在2005年题为“汉字的再认识”的讲座中[9]指出,在校大学生没有英文字典的很少,有些人甚至有几本英文字典,然而有汉语字典的却屈指可数。由于不重视母语,年轻人的汉语水平令人担忧。任继愈先生认为汉语的危机不在外国而在中国,不在别人而在自己。汉语的危机,已不仅仅是表层上外来语和网络语符的大举进入,对母语的轻率亵玩的态度才最使人深切忧虑。

母语地位下降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教育。教育危机,是母语的基础危机,也是危害最大、最久远的危机,是一切危机的源头。而国家职业资格证考试、技术职称晋升的评定标准中很少见到关于汉语使用水平的规定,由此造成了汉语的社会地位下降。如果汉语不能用于社会、学校、只能退到家庭里,那汉语离消亡也就不远了。

汉语行文中英文字母的植入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一种无形的自卑思想和媚外思想的植入。汉语的真正危机是精神上的,失去了高贵和尊严。如果对自己民族语言失去了最起码的尊重和敬畏,让它变成可随意揉捏的软泥,人人得而亵之,那这种语言的前途就岌岌可危了。

(三)汉语教育空间被挤兑

教育是一种战略性投资,它着眼于未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实质性的影响。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已经在中国的教育产业中占据半壁江山。据数据[10]显示,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中国一大市场,年产值高达数百亿元,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更有大量的金钱流入英美澳等英语国家,以至于英国人自豪地说“只要出口英语,便足以保持对华贸易平衡”。

由于受到英语全球化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国内形成了重英语的倾向,普及英语的浪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已有近4亿人在学英语,超过英美两国人口总数,占了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教育市场上,汉语的生存空间则严重被挤兑。每当进入书店的时候,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英语辅导教材,这些教材前人山人海。而汉语书籍则在不起眼的地方沉睡着,无人问津。

(四)汉语网络话语权严重缺失

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人类生活,人类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根据《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1]显示,中国内地网民总人数已达1.37亿,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6.5小时,国家顶级域名CN注册量也首次突破百万。尽管如此,由于英语的超强势地位,它在科技和网络等方面仍占有全球80%的使用率和占有率,其网络话语权仍占绝对优势。相比之下,汉语网络话语权就显得有点势单力薄。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用信息技术带动经济发展,语言文字负载了80%的信息,而英语又占了信息传递的60%以上。英语占了这么多的份额,意味着许多国家成了语言负债国。信息化不仅影响虚拟空间中的语言,而且对现实空间语言状况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谁的语言不能进入网络,谁就会被淘汰,就有被边缘化的危机。不能成为网络语言的语种,其生命力将会逐渐丧失,在网络上处于劣势的语种也会逐渐衰落,甚至死亡。因此,能否在互联网上取得主动权,将决定一个语言的未来。目前英语主导着互联网,英语信息占据着互联网信息资源的60%以上,法语信息占5%,而汉语信息尚不足1%。汉语网络话语权的缺失使得我国语言面临更加严峻的现实。

五、语言保护的巨大意义

语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们都认为语言只不过是一种交流思想与情感的工具,把多种语言的存在看成一个问题,认为它造成各民族之间思想交流的困难。然而,正是因为语言的多样性,才有了文化的多样性,才使这个世界多姿多彩。

(一)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家园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最为重要的记录者、传播者和标志牌,它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全面储存着文化的整体信息,它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语言一代一代往下遗传,民族的全部文化内涵、精神内涵也紧紧附着在语言之上得以传承。“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基座,是民族文化最后的家园”[1]。语言的灭亡意味着文化的灭亡,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1.语言全息地反映了所属语言群体的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具有全息的关系,即是说,语言和文化各自作为宇宙中的一个系统,它们相互包含着对方的信息,没有文化血肉的语言是不存在的[12]。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它还凝结着所属语言群体的文化,凝结着使用这一语言的群体自身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对周围世界和生态环境的特殊认识、积累的生产生活中共同或独特的认知等。即语言反映特定的社会经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形态以及民族关系等文化内涵。

2.语言的存亡关乎一种文化的溃散与持守

使一种文化与它种文化相区隔并使自身得以存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的不可共量性[1]。所谓不可共量性即任何两个文明或者文化之间的隔膜和难于交流,这种难于交流性首先反映出的是差异性,即一种语言有适应于该语言的艺术形式,如汉语的古诗词和英文诗词,各有自身的特点。一种文化支持一种语言,一种语言共同体下有一种文化支持。如果一种语言消亡了,那么它所反映的文化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消亡,而要保持一种文化的存在,保护其语言的存在是前提条件。正如韩少功所说“:与昨日能对上号的,唯有语言,它可以从历史深处延续而来,成为民族最后的遗产。”[13]

(二)语言是民族认同的载体

一个民族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该民族大多数成员都将该语言作为自己的母语来使用。在本民族内部,该语言即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最明显的民族认同载体。在本民族外,由于语言符号的封闭性,该语言就像一排排篱笆,挡住了本民族与外民族之间的交际,成为区分本民族与外民族的一个标准。这种对内具有民族认同、对外具有民族划界功能的本族语是该民族最主要的标志。正是因为有了共同的语言,一个民族的身份才得以确认,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才得以加强。语言的衰落和枯竭,意味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命力的衰退,它被粗暴对待以致扭曲变形,就是对一个民族心灵的直接伤害。语言是一个民族整体性的文化心理底座。语言的灭亡意味着其民族身份标志的缺失。

六、应对措施

面对外来语的入侵和国内民众的轻率可能造成的国家语言文化安全危机,我国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为了使汉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完善,使我们自己民族性的东西不受侵蚀,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增强公众对母语忧患意识和捍卫意识

要走出语言困境,必须唤起民族的忧患意识,要唤起忧患意识,就必须从自我反省开始。公众应了解到汉语的危机即文化的危机,文化的危机攸关整个民族的存亡,是关系到每个人的事,它呼唤着每个人的良知与责任心。保卫汉语在更深的意义上,其实是在保卫汉语背后的文化、保卫中华民族。应该对自身文化自觉尊重和爱惜,摒弃对异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盲目崇拜,并从中吸取科学化的新思维[14]。

因此,首先应增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母语的忧患意识和捍卫意识。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是中国语言文化的最终传承者。中华民族在21世纪能不能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能不能得到弘扬并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强有力的一员,关键在于今天的青少年。

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和民族,本土精神的延续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是通过国民教育体系和媒介宣传两大渠道完成的。学校应提高母语教学地位,通过母语教育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引导青少年深入理解母语在自我生命中的位置,自觉承担尊重、敬畏、热爱、捍卫母语的文化意识和精神责任。新闻媒体、文化艺术等领域,也应在这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应以纯洁的汉语形象、汉语思维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进一步增加中华文字的魅力。

第二,加强汉语的规范化建设

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不断进入汉语的外来语,要研究并适时进行规范引导。引进恰当的外来词可丰富汉语词库,但是如果直接把英语文字注入汉语,将会破坏汉语的语言特征,污染汉语的纯洁性。汉语言文字中混入越来越多的英语字母,是汉语言文字被侵蚀的表现,这应当引起我们的严重关切。中小学生是规范化语言的学习者,中小学教师应该重视在日常教学中规范地使用汉语,并指导学生规范使用。从长远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应该明确立法规范汉语中外来词语的使用。

第三,加强汉语信息化建设

面对信息化的挑战,汉语信息化的程度明显不够。汉语最终要强大要走向世界,就必须加强汉语信息化建设。

在当今世界,信息是一种战略资源,对于以信息接受为主的非英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网络的互联有可能造成对本国语言文化的冲击,本国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信息自主权就会受到危害。发展自己的信息产业是保护民族语言文化的根本,在参与全球信息共享的同时,我们要积极生产自己的文献数据库,向国外推介反映民族语言文化的数据库。在信息政策上,必须强调信息自主,确认独立的国家主权和语言文化主权。坚持信息事业的自主权,并通过法律保护信息安全和信息活动中涉及到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在语言信息活动中赢得总体的利益,以防被动,求得汉语在网络空间上的话语权。

第四,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语言推广

“以攻为守”不仅适用于军事方面,在民族语言保护方面也同样有用。语言的国际化是国家软实力强大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保护本民族语言的绝佳手段。早在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倡议,语言是保护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种母语传播运动,不仅有助于语言多样性和多语种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对全世界各种语言和文化的认识,以此在理解容忍和对话的基础上,促进世界人民的团结。

为适应未来教育、文化发展和人才战略的实施以及推动中国在世界上的和平发展,我国应抓住全球化带来的契机,以语言为载体向全世界推广我国文化,增进中国与世界各民族的相互理解,建立文明多元化的世界。制定符合国际形势变化的汉语推广战略,把汉语作为和平崛起的软实力的重要输出品,努力推广其在国际组织和会议中成为工作语言,利用“世界贸易博览会”、“国际汉语周”、“中华文化展”以及“中国文化周”等活动,营造经贸、旅游、留学、外交等领域汉语需求的氛围。继续发展孔子学院,促进汉语尽快走向世界,使我国成为语言强国,保证语言文化的安全状态。生产商要在产品上使用汉字,让汉语伴随着优良的“中国制造”走出国门。学者们在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中要尽力争取汉语的国际话语权。

七、结语

全球化和人类生活信息化为各国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使人类社会显出脆弱的一面。各民族语言在全球化和外国强势语的逼迫下困境重重,甚至处于濒危状态[15]。语言的丧失会带来文化的失落[16],造成民族身份认同的缺失。经济全球化是不得不乘坐的大船,但是本民族语言决不允许被大浪吞没,更不能为了追求暂时的经济利益而将本民族语言抛弃。全球化与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应得到统一协调发展,要在全球化形势下推进语言的平等和多样化,这是促进和实现汉语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1]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2]Crystal,D.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Martinet,A.A Functional View of Language[M].0xford:Clarendon Press,1962.

[4]Cheshire,J.English around the World: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5]Nettle,D.&S.Romaine.The Extinction of the World’s Languages[M].0xford:0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6]克里斯特尔,剑桥语言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530.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版世界濒危语言图谱[EB/OL].(2009.2.19)http://www.unesco.org/culture/fr/endangeredlanguages.

[8]Singh,M.&J.Han.Global English:the Loss of Language Communities and Their Knowledge[J].Australian Mosaic,2006(10):34—36.

[9]任继愈.汉字再认识[N].人民日报,2005-12-12(11).

[10]教育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37/201 001/76011.html.

[1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07-1-23.

[12]韩少功.世界[J].花城,1994,6:36.

[13]钱冠连.信息全息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4]陆谷孙.留住我们的精神线索[A].余墨集[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38.

[15]徐世璇,廖乔婧.濒危语言问题研究综述[J].当代语言学,2003(2):12-15.

[16]赵树理.英语全球化背景下弱势民族语言的丧失与保护[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5):7-9.

猜你喜欢

民族语言母语全球化
母语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母语
论新中国广西各民族语言和谐的社会成因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