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2013-04-10LUNDIANZHAIBIAN
LUNDIANZHAIBIAN
·方志理论·
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助推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
余建蓓在《广东史志》2013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指出,志书是“官书”,是“一地之百科全书”。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和近代西方统计学的传入,利用统计学的各种方法能比较及时准确地反映一地发展状况,因为统计学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志书和年鉴中。地方志是“一方全史”,按照“横列百科,纵述始末”的体例来看,无论从广度、深度,还是历史沉淀和走向上都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地方志资源更是个庞大的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史志地情资料能够体现一地民风、风俗,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大大增加,不但包括异地投资、就业、打工、迁移等流动,还包括旅游、出差、探亲等短期流动,这些人群不但需要了解家乡的地情,更希望了解更多异地的地情和文化。专家学者对地方志资源的需求更是一贯和长期的,从事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研究均离不开地方志。所以,现代社会对地方志资源的需求量实际上比过去要大得多。如何运用好现代传播手段,加强推广地方志资源,使其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脱颖而出,是现阶段地方志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指出主要通过五个方面来加强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助推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一是利用已建地情网站;二是利用移动介质的传播;三是利用方志馆;四是利用电视节目、资讯平台等方式;五是利用现代文化产业的运行方式。
在地情资源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梁芝铭在《广东史志》2013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指出,已经有两千多年发展历史的地方志,不仅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丰厚记载。地方志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客观反映出一地的历史兴衰、经济繁荣、社会变迁、政权更替、民族发展、文化演变、民生状况等各方面情况。通过科学地利用地方志所包含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为各级领导和各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以为各行各业了解本地区的历史与现状提供客观资料,可以为教育文化领域的历史教材编写提供丰富的地情素材。近年来,随着地方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地情信息的重视,地方志信息的管理与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更好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对地方志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采集、分类、管理与应用,是摆在地方志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文章强调,在地情资源数据库建设中,一是充分利用方志地情资源内容多样、容量巨大,地理空间明显、延续性强的特点;二是建立地情资源数据仓库的技术分析;三是充分运用方志地情数据仓库的技术应用,使地情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化,缓解资源量大与优化资源的矛盾,对公众用户的需求行为进行科学分类,整体提高地情信息的咨询处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使地情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地方志信息化建设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志鉴校对六法
刘云志在《云南史志》2012年第6期上发表文章指出,志鉴校对与志鉴质量息息相关,是编纂志鉴这项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不但需要付出艰苦精细的脑力工作,更要讲究方式方法,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文章提出志鉴校对六法:一是遵循法。志鉴校对的方法往往因主编组织方式的不同和校对人员的差异面对而有“N”种,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紧紧跟随相关部门、单位提供的修志编鉴所需要的相关稿件走。忠实原稿、遵循原稿、照本改字、不错不漏,这是志鉴校对必须恪守的第一法则,也是校对工作中最基本的方式。二是善疑法。“校贵有疑”,这是做好志鉴校对工作的不二法宝。校对活动以猎错为目标,必然从质疑开始,至排疑告终。质疑是校对工作的起点,无疑就无从发现错误。三是微观法。志鉴校对中有些差错很明显,容易被发现,但也有一些差错比较隐蔽,不细心辨识就会溜过去。这就要求校对人员要从微观着眼,对细节细辨详察,把每一个局部细节的错漏抠出来。四是宏观法。做好志鉴校对工作,要重视从小处着眼、细节入手,但仅仅局限于此还不够,还需要放眼大局,整体把握,主要针对校对中那些需要宏观整体分析才能找到的需要加工、弥补的地方。五是联系法。在联系中比较,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知是非。通过联系比较,前后印证,可以发现问题,纠正错漏。六是版式法。依据美观、经济原则编排好整个版面,力求做到既美观又经济。
法治原则下突出城市区志区域特色的理论与实践
张军在《湖南地方志》2012年第6期上发表文章指出,国家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是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工作开展以来,也是中国方志史上第一部有关地方志的全国性法规。《条例》的实施,结束了地方志工作无法可依的历史,标志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工作从此进入了依法修志的新阶段,并且有着以下三点意义:一是贯彻依法修志,突出城市区志编纂特色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记述城市区志提供了法律基础,贯彻落实《条例》是突出城市区志特色的圭臬,并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突出区域文化核心;二是坚持修志为民,体现城市区志编纂特色的本质,主要以人为本记人物,依据主次轻重设目,记述主体存真求实;三是严格编纂程序,提升城市区志编纂特色的质量。还要确定总体编纂程序,突出整体地方特色,并且处理纵横和内外关系。
·年鉴编纂·
突出民本理念 深化年鉴服务功能
黄磊在《湖南地方志》2012年第6期上发表文章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创新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地方综合年鉴作为反映本地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性资料,资料全面权威,内容横陈百科。使地方综合年鉴把握时代脉搏,体现和提升地方地方综合年鉴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面向实际,增强资政服务功能,突出年度地方特色,突出年度发展特色,突出年度创新特色;二是面向生活,增强社会服务功能,记录民生方面的情况,体现地情书的实用性,真实地记录荣誉和辉煌成就;三是面向读者,深化信息阅读功能,以生动灵活的形式,记载读者普遍关心的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读者眼球,以及时、准确、丰富的信息,方便读者使用。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编辑素养是做好年鉴工作的根本保证
唐旗在《天津史志》2013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指出,年鉴作为年度资料性文献,是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国要想成为年鉴强国,就必须强化年鉴的质量意识,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第一,年鉴编辑应具有协作的精神、公关的能力、开拓进取的意识。第二,要提高年鉴编辑素养。渊博的学识是做好年鉴编辑工作的基础;敬业的精神是做好年鉴编辑工作的保证;严谨的作风是做好年鉴编辑工作的关键;合作的精神是做好年鉴编辑工作的必须;高尚的品德是做好年鉴编辑工作的需求。第三,提高编辑素养是做好年鉴工作的客观要求。加强机制体制建设是提高编辑素养的基础和保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是提高编辑素养的方法和途径。自觉加强学习是提高编辑素养的决定性因素。综上所述,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大背景下,实现年鉴科学发展成为年鉴界和年鉴工作者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