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浒苔灾害应对处置的实践探索

2013-04-10潘怀福韩爱香

海洋信息技术与应用 2013年1期
关键词:种源资源化灾害

高 嵩,潘怀福,韩爱香

(黄岛区海洋与渔业局 青岛 266555)

自2007年以来,海上大规模浒苔连续6年袭击青岛近海,对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质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影响了2008年奥运会、2009年十一运会、海军节等重大节庆活动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在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烟台、威海等地也相继受到浒苔灾害的侵袭。为维护景区环境和城市形象,促进海洋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地区投入浒苔灾害应对处置资金过亿元,造成了具大的财政负担,更牵涉了大量的工作精力。如何优化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资源配置,实现浒苔应对与处置的最佳效果是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为此,围绕浒苔处置创新和资源化利用等问题开展了广泛调查研究,提出了初步的对策建议。

1 浒苔灾害的成因及发生发展过程

浒苔是绿藻植物石莼科下的一个属,藻体管状中空,分枝细长众多,主杆不明显,无根无茎无叶片,由多细胞构成。从生物学角度看,浒苔是海洋众多生物中极普通和常见的海洋大型藻类之一,但周期性大规模暴发实属罕见。根据浒苔灾害发生发展过程,结合浒苔处置工作实践,可得出如下结论:

1.1 浒苔来源及成因,多数观点认为其种源来自江苏沿海紫菜养殖区

对于浒苔从哪里来的问题争论已久,浒苔发生后的第一个阶段,专家对浒苔来源问题分歧较大,有的认为浒苔来自淡水江河入海口,因夏季江河洪水冲入海中,随之不断生长发展;有的认为来自沿岸礁石,随着海水温度上升,浒苔种源不断从沿岸礁石脱落、汇集,从而发生灾害。后来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绿潮专家通过源头调查和实验,认为浒苔种源来自淡水水域不可能,因为淡水生长的浮游植物不可能在海水中长期生存;认为浒苔来自沿岸礁石上也不可能,因为浒苔一旦附着到礁石上便很难脱离,不可能产生大量的足以构成浒苔灾害的种源;综合各方经验得出的结论是,浒苔种源来自江苏盐城、南通等沿海地区几万亩紫菜养殖区。这一推断一是满足浒苔种源足够多的要求,二是与国家海洋局卫星监测发现的源头一致,三是环境要素符合浒苔生长的特点。每年5月份,大量浒苔种源便从紫菜养殖筏架上自然脱落,顺流北上,边走边长,迅速扩大,从而在以青岛为中心的沿海城市形成浒苔灾害。

1.2 浒苔生长环境,海水温度是第一要素

研究表明,20℃是浒苔生长发展最快的温度。从浒苔处置实际看,每年5月底到8月初,浒苔从发生、暴发到消亡正是海水温度从15~20℃继续升至25℃的升变过程。所以,随着暑期到来,海水温度不断上升,浒苔会悄然消失,一般到8月中旬全部结束。

1.3 浒苔发展过程,生长速度快是重要特点

浒苔每年从黄海中部海域生成,然后在风向和海流的共同作用下,向偏北方向漂移。这一过程中,正是海水温度、营养盐以及光照等环境条件最适合浒苔生长的时期,所以浒苔的繁殖速度以几何级数增长蔓延,从而在多个沿海城市近海海域泛滥成灾。

2 近年来浒苔处置的基本经验

近年来,在浒苔处置工作中各地区坚持以属地化管理为主,突出以旅游景区和主航道为重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浒苔处置工作,使用了大型机械、船舶和压榨打包设备,甚至动用了驻地部队,在各方面力量积极支持和协调配合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浒苔处置工作的胜利,确保了人民生活和谐安定和海洋经济的稳定发展。

2.1 强化重点区域陆岸清理与保洁

立足于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环境压力,最大限度减少次生灾害发生,层层分解目标,逐一落实责任,分梯次组织人力和机械,及时清理和转运上岸浒苔,不断提高沙滩及滨海旅游景区保洁工作质量,确保了浒苔处置工作的有效性。

2.2 科学实施清理打捞与拦截

根据海上浒苔分布和漂移情况,将海域打捞与拦网堵截相结合,着力将船只、机械等主要力量统一向重点景区海域集结,每日安排一定数量的大马力渔船,采取双向夹击、拉网清理的方式实施打捞,及时处置景区围网外连片分布的浒苔。同时,采取“双锚固定、多浮支撑”的办法,在重点区域布设围栏,在外海筑起一道坚固屏障,合力减轻海上浒苔对重点区域的影响。

2.3 强化浒苔的资源化回收与利用

根据浒苔的利用价值及处置工作需要,在沙滩、码头等主要控制点设置和安装浒苔压榨设备,对清洁无变质的浒苔实施脱水打包处理,并及时转运至相关企业储存和细化加工。通过这一举措,既提高了浒苔处置工作效率,也很好地促进了浒苔资源化利用,实现了变废为宝的转变。

2.4 扎实做好海洋与渔业防灾与减灾

在及时获取上级业务部门的监视监测信息的同时,每日安排监测船 (艇)分区域实施海上巡查监视,详细了解海域浒苔分布的数量和规模,切实掌握浒苔处置的主动权。同时,在第一时间向各水产养殖企业和沿海社区养殖户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可能受到灾害影响的单位和群众密切关注海上浒苔发生情况,提前采取保护措施;派出工作人员深入沿海一线指导帮助渔民群众科学应对浒苔灾害,确保将灾害对渔业生产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 浒苔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浒苔处置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近年来的处置实践看,各地区虽有一些工作经验和好的做法,但各部门各单位协调与配合的衔接还不够顺畅,属地化管理的基本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必须进一步深化浒苔处置体制机制创新和方式方法研究,建立协调联动、运转顺畅的浒苔处置工作基本格局。

3.2 科技投入不足,资源化利用水平低

以往,受浒苔量大、杂质多、变质快等因素影响,绝大部分均作为废弃物在陆地实施掩埋处理,仅有青岛海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少数企业组织了浒苔应用研发,开发利用成果偏少且未形成产业化模式,所以只有极少量浒苔作为动物饲料生产的原材料进行了利用。从经济角度看,浒苔掩埋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增加了转运处置成本,应大力推进科研攻关,开拓浒苔资源化利用更广阔的空间。

3.3 人力物力投入大,处置经费难以保障

浒苔连续暴发已成规律,且影响面大、持续时间较长,处置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需要运用多种机械设备,投入的人力物力和各类资源较多,相关费用支出较大。为保证浒苔处置相关研究和打捞运输等工作顺利开展,应将相关费用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给予保障。

3.4 次生灾害防治难度较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浒苔本身无毒无害,但是大量浒苔在近海堆积,极易发生腐烂变质产生异味,并消耗水中溶解氧,构成海洋环境灾害;上岸浒苔运输还会造成撒漏和异味飘散,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和环境污染不容忽视。

4 创新浒苔处置的对策建议

切实抓好浒苔灾害应对处置工作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从近年来浒苔发生发展情况看,彻底根除浒苔灾害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人力所能调控范围十分有限,必须有针对性地建立综合处置和保障体系,实施综合治理。

4.1 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

自2007年近海发生大面积浒苔以来,每年6-8月份都会发生浒苔来袭现象,从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后期管理等各环节已建立起了相应的应对机制,不再是“突发性”事件。建议将浒苔灾害处置作为常态化工作对待,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落实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属地化”原则,把浒苔处置的责任、任务、目标和要求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长期坚持、持续抓好。

4.2 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帮助和支持

根据浒苔发生发展的过程,特别是针对浒苔生长繁殖速度快、漂移路径远等特点,为降低行政成本、减轻环境压力,最好实施源头治理。建议沿海地区进一步深化浒苔处置工作研究,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向国家海洋主管部门反映,争取从国家层面加强地区间协调联动,形成全过程的围追堵截的处置格局。可以安排浒苔漂移途经城市适时出击,组织船只实施打捞,破坏浒苔生长的组织系统,力争将浒苔消灭在萌芽状态或初发阶段。

4.3 进一步深化远海处置研究

往年浒苔处置大都实行掩埋处理或作为垃圾处理,但从实际效果看,转运成本较高、对环境影响较大,且易发生次生灾害。专家认为,虽然浒苔到了近岸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比较大,但如果不在近岸堆积而在远海消亡,不但不会带来环境影响,反而可以把近岸富余的营养盐吸收掉,在远海进行消化,从而实现海水营养盐在空间上的平衡。因此,建议按照浒苔“来自于海、还自于海”的思路,深化远海处置研究,探索既行之有效,又相对环保的处置模式,不妨将近岸聚集的浒苔打捞装船,根据风向和流向转运投放到开放型外海,以自解自尽从而实现浒苔无害化处理。

4.4 突出抓好重点区域治理

浒苔进入沿海城市所辖海域的分布面积广、数量规模大,实施全域性处置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多,运行成本较高,组织实施也存在一定难度。建议针对浒苔本身无毒无害的特点,把精力集中在重点区域和重点环节上,有侧重地实施清理打捞和保洁,提高处置的有效性。

4.5 着力推进浒苔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创新

浒苔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粗纤维及矿物质,同时还含有脂肪和维生素,是天然理想营养食品的原料,也是很好的饲料和肥料。应以“变害为利,变废为宝”为出发点,建议广泛联系相关海藻类生产加工企业,给予适当的政策资金扶持,以企业为龙头,联合相关科研院所,深入开展浒苔专项研究与调查,进一步揭示浒苔发生、生长及环境影响因素,并通过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提高浒苔加工能力和水平,进而实现规模资源化利用。

猜你喜欢

种源资源化灾害
鹿芯壹号梅花鹿种源检测芯片
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人造石行业固废资源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概述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不同蒙古栎种源苗期生长差异及优良种源选择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污泥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闽楠幼林不同地理种源生长差异及优良种源选择
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