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所得税改革与盈余管理综述

2013-04-10孙英超

山东纺织经济 2013年5期
关键词:所得税法管理层盈余

孙英超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

引言

会计的盈余指标是考核企业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不但会影响管理层的报酬水平,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形象,特别是上市公司,甚至会影响其生死存亡,因此,许多的企业通常会采取种种手段调节或控制会计的盈余指标。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通过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或交易安排等手段来进行有意识地调节或控制企业的盈余水平,以期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同时,盈余管理不只是调增盈余,还可能调减盈余,以达到利润平滑的目的。

在已有的盈余管理研究中,会计收益通常被分解为应计与经营性现金流量,所以从盈余管理的方式来看,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类: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Schipper,1989)。后者被定义为公司管理层通过进行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或控制交易具体发生时点等方法来达成的盈余管理的行为。真实盈余管理涉及真实交易活动,会同时影响各期报告盈余与现金流量。目前,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应计盈余管理方面,在真实盈余管理方面的关注还较少。Roychowdhury(2006)研究发现,近年来随着法律和会计制度的完善,公司更倾向于通过操纵真实活动来进行盈余管理。所得税改革来临之际,由于公司税率的上升或下降,导致企业所得税税负受到了影响,从而影响到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那么预期税率变动的企业是否也会通过真实活动来进行盈余管理,在目前的中外文献中尚无相关的经验证据。同时,由于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所需的成本不相同,在不同的税率变动趋势下,税率上升和下降的公司在具体盈余管理的方式选择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国2007年3月出台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并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税法的实施,大多数公司将面临税率上升或者降低的影响。这就为我们研究预期税率变化不同的公司对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差异提供了条件。

一、企业所得税改革

改革开放后,我国税收制度几经变迁,税制建设在这一阶段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税制改革工作在“七五”计划期间逐步开展:在1980年9月与1981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1984年9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营企业所得税条例》;1985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体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1988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1991年4月,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营企业所得税条例(草案)》、《国营企业调节税征收办法》(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体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1985)、《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1988)同时废止,并于1994年1月1日施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作出以“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为战略部署,启动中国新一轮税收制度改革。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收制度,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的主要变化:公平税收环境,将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率统一为25%,取消了外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多项优惠政策,并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为3%。对于大多数内资企业来说,税率是降低的,而对于多数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及外资企业来说,税率提高了[1]。

二、盈余管理方式

按照盈余管理调整利润是否影响现金流,可以将盈余管理分为两类: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Schipper,1989)。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指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及资产减值准备等方法来调整利润,不改变公司现金流和经济活动的行为;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则通过改变企业的经济活动来调整利润,如提供宽松的信用政策、期末异常促销、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及削减研发支出等。Bartov(1993)、Dechow(1995)、Bens(2002)等研究发现,企业管理层不仅会利用应计项目,还会利用真实活动来进行盈余操控。

但目前对于盈余管理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而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研究却较少。随着会计准则、法律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的逐步完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Roychowdhury(2006)基于Dechow(1998)等关于各项会计指标与销售收入的变化相关主张,导出了真实盈余管理的评价模型,得出公司管理层更喜欢利用真实活动来实现保盈目的的结论。Cohen等(2008)研究发现,企业盈余管理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萨班斯(SOX)法案发布后,即由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方式转为更加隐蔽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相比较于应计项目,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可以在全年度任何时间进行,且风险较小。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利用实际经营活动进行操控的,长期进行会使企业竞争能力减弱,会使企业的长远利益减少,相比于应计项目调整,更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三、企业所得税改革与盈余管理研究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将使国内上市公司所得税率面临提高或降低的影响,从而使公司承担的税负发生变化。王延明[2](2002)研究表明,由于过去企业所得税政策不统一,存在着诸多优惠政策,上市公司所得税率差别较大且普遍存在。新税法的实施会对税率不同的公司在所得税税负上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面对着新税法的影响,我国公司是否会未雨绸缪,在税改实施前通过盈余管理来降低税负。

以TRA1986为例,该法案使美国企业法定所得税税率降低了12%,Scholes(1992),Guenther(1994),Lopez(1998)等多位学者的研究都证实了税率降低确实使企业出现了显著的利润推迟现象。国内学者王延明[2](2002)对1994-2000年期间公司实际税率(ETRs)的变化对于法定税率变化敏感性进行了分析,文章以186家国内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法定税率变化对实际税率的影响只有法定税率变化的0.502”。

以所得税改革为契机,根据经济人假设,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公司管理层作为经济人无疑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所以,面对企业所得税改革,公司的管理层存在着为降低税负而提高公司价值的盈余管理动机。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让企业管理层拥有了比股东或投资者等在内的其它利益相关者更多的私人信息,管理者可以通过内部会计信息对应纳税所得额进行调整,这也为上市公司提供了避税动因盈余管理可能。

郭荟[4](2006)研究表明:当管理层预期公司适用税率将降低时,会提前进行低成本的盈余管理,而推后进行高成本的盈余管理,当预期税率上升时会采用相反的行为。王跃堂[5]等(2009)以我国2008年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为背景,对所得税改革对上市公司所得税税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发现,市场对新税法带来的税负差异作出了预期的反应,税率降低的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而税率提高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不明显,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经济后果,市场对成功避税的公司给予了正面的反应。李增福,郑友环[6](2010)以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构建了应计项目、真实活动操控和多元回归模型并进行分析,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所得税改革前后盈余管理行为,发现在企业所得税改革实施前,预期税率降低公司的负向盈余管理显著,但在税率上升的分组中只有升高幅度较大的公司存在显著正向盈余管理,企业所得税改革后公司在当年出现显著的利润反转现象。王素荣,高静[7](2011)选取我国2000年至2008年的736个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并未显示出我国上市公司在所得税税率变动前有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在控制了企业规模、融资成本、管理层持股比例、股权性质、股权结构等变量的情况下,企业所得税税率下调并没有促使企业为了节约所得税而推迟确认收益,相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虚增利润、粉饰业绩的盈余管理行为。赵景文,许育瑜[8](2012)通过分年度分行业的回归,构建了应计项目操纵和真实活动操控模型,实证研究发现了税率降低的企业釆取了应计盈余管理,将2007年的利润递延到2008年确认,从而获得税收筹划收益,但上市公司并没有进行明显的真实盈余管理;而预计税率升高的公司不论是应计项目操控还是真实活动操控均不明显。

四、政策建议

1.加强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建设。制度建设在于确立管理层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博弈主体,从而能够有效限制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

2.加强监管,增加处罚力度,增加盈余管理的成本。在盈余管理中,当上市公司破坏“协议”的成本大于收益时,上市公司才会选择遵守“协议”。因此,我国证监会应加强监管,加大对信息披露违规处罚力度,才能保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

3.建立管理层长期激励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限制管理层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短视”行为。真实盈余管理的一大优点:相较于应计盈余管理,其更具迷惑性和隐蔽性,从而不易被发现。因此,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的限制,建立管理层长期的激励政策,才能使管理层的利益与中小股东利益相一致,在根本上减少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减少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危害。

4.建立经理人市场,利用市场的供求关系对经理人的职业道德素养加以规范。信任的关键前提是无限次地博弈,有限次的交易一般都难以产生良好的合作关系。由于会计准则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难以产生有效地监管作用时,如果博弈行为能够重复进行,管理层就会诚实地呈报其财务报告,这样,诚实的信誉就逐渐建立起来了,中小股东就会继续持有该公司股票,使上市公司长期效用水平得以提高。因此,规避管理层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动机的措施之一就是建立管理层重复交易机制。

[1] 季泽.新《企业所得税法》对税收盈余管理的应对及不足[J].财政监督,2008;(2):57-58.

[2] 李增福,董志强,连玉君.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基于我国2007 年所得税改革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1;(1):121-134.

[3] 王延明.上市公司所得税率变化的敏感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2;(9):41-53.

[4] 郭荟.盈余管理的税务成本: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C].见:中国会计学会2006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5] 王跃堂,王亮亮,贡彩萍.所得税改革、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J].经济研究,2009;(3):86-98.

[6] 李增福,郑友环.避税动因盈余管理及其反转效应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8):118-124.

[7] 王素荣,高静.税率变动与企业盈余管理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2):56-61.

[8] 赵景文,许育瑜.两税合并、盈余管理与分析师预期[C].见:中国会计学会2011 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猜你喜欢

所得税法管理层盈余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核安全文化对管理层的要求
浅谈我国所得税与会计的关系
浅析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
非经常业务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差异的协调分析
高级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对公司债务杠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