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民生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基础

2013-04-10张春霞

实事求是 2013年2期
关键词:强国民生精神

张春霞

(新疆财经大学马列部 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1](P16)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发展战略,并提出“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之路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而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实现文化民生则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基础。

文化民生,亦即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即人民生存与发展中的精神文化需求层面。“获得安身立命之道,得到精神激励和智力支持,接受教育(包括终身教育),享受体育和医疗服务、图书影视消费、旅游休闲,以及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讲座展览等,则属于精神层面的民生。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两个方面所涵盖的内容及其范围,都是文化民生的基本方面。”[3]由此可见,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基本型需求(安身立命之精神激励、终极关怀等)、享受型需求(文体、旅游休闲等)以及发展型需求(素质、技能教育等)。这些需求也就构成了文化民生的基本层面,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基本文化权益。文化民生的实现与满足是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层面合力实现。文化事业主要满足人民的最基本文化需求,突出的是人的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与满足,重点是文化权益的均等化;而文化产业则更多以满足人们的享受型和发展型文化需求为主,体现的是人的多元、更高层次的文化诉求的实现与满足。

文化强国可以从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理解:对内是指一国文化繁荣,有丰富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能够满足人们多元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民生得到充分满足),作为文化内核的核心价值观念科学且具有吸引力,全民文化的认同感与凝聚力较强。表现为人民精神文化层面富足,全民文化创新意识及创造力较强,是社会文化繁荣兴盛的状态性描述,也是一国国民内心深层文化心理(狭义精神文化)以及社会运行肌理的模式化展示(广义文化模式或文化生存方式);对外是指国家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产业创汇能力强而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民族精神对世界充满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成为真正的文化上的强国。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因此,把中国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要从“内部”文化建设开始,把文化民生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逻辑起点与基础。

一、文化民生的实现是文化强国战略实现的前提

由于文化强大的“孕化”功能,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层面上的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其前提必然是要以满足和实现文化民生为前提。

首先,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首先要以满足个体“安身立命”之基本精神文化需求为逻辑起点。个体基本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民生的最基本层面,它关涉个体精神生命、情感寄托和心灵抚慰以及与之相对的自我认同、存在与意义建构,体现的是人之为人的最高需求与最高价值实现。寻找到人的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维持稳定的自我认同,实现身心和谐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作为物性自然存在与灵性社会存在的统一体,人总是在“人化”与“化人”的辩证过程中,把握外在的物质世界满足丰富多彩的物质需求同时,进一步组织“属人”的社会、安顿心灵世界,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和谐与双重超越,人之存在及生活本身也因此而被赋予意义和价值。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带来物质财富的极大充裕,人们精神世界的荒芜与匮乏也凸现出来;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物性化以及“物役”化,使得人焦虑、苦恼等各种心理精神层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相对于物性世界极大发展的是精神文化产品供给的严重滞后,人们需要越来越丰富、多元的精神文化来抚慰自己的灵性世界,缓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驱动带来的人性的异化,实现身心、物质追求与精神需要的和谐。十八大提出,“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2]因此,发展文化民生,建立起与经济发展动态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成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逻辑起点。一方面,文化民生建设不仅能满足人民日趋旺盛的精神需求,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身心和谐的基本需求,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文化民生建设还能够通过精神文化的建构作用,实现人的存在感、价值感,从终极关怀意义上体现人的主体性与超越性;另一方面,从文化强国角度看,改善文化民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造就身心和谐、精神力量强大、能体现人作为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文化强国建设才有所依附。而身心和谐、具有创新性和主体性的个体存在是文化强国的细胞构成,是文化强国战略得以实现的主体基础。

其次,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前提。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化人”。正如麦克卢汉所说,“人是文化的主体,同时又是文化的对象。人生存于世界上,也就意味着人在文化中。”[4](P1)作为人所特有的遗传图式,文化的“化人”功能主要在于,文化通过隐形和显性的方式作用于个体,在实现人类文化成果的历史传承、延续与创新的同时,完成社会习俗、价值规范、思维图式以及道德风尚的传递与形塑,最终实现个体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实践证明,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科学技术水平固然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强盛的重要表征,但是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软实力,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及创新发展能力的是国民的文化素质,包括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素养、人格品质及民族精神。这恰是一国文化民生建设的主要内容与目标。大力发展文化民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们的情感与价值诉求,给人以存在感与意义的同时,推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实现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及知识能力结构完善,精神文化对个体品格修养与道德素质的涵养,提升人的人格品质与道德水平。因此,文化民生的实现不仅能满足人们的最基本文化需求,还能够满足人民的享受型及发展型文化需求,是提振民族精神、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必然选择。只有大力推进文化民生建设,才能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中孕育出良好的社会风尚,从而为文化强国提供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而较高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素养及人格品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现代公民则是一个文化强国的核心构成与决定性要素。

二,文化民生的实现与满足为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奠定基础

首先,文化民生建设过程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过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一定是精神文化具有很强凝聚力、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与竞争力的国家,这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其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首先体现在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公民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引导与塑造上。这主要通过依附于一定国家机器之上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与引导实现。任何文化产品与服务都蕴含着丰厚的精神内蕴并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诉求,体现着文化的塑造与建构功能。文化民生所包含的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不管是基本型需求、享受型需求还是发展型需求,都渗透着国家意志,有形无形贯穿着民族国家利用文化建构认同、塑造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凝聚力的强国战略选择。

文化既是秩序的工具,同时也是失序的动因。[5](P21)全球化时代,现代民族国家建构普遍面临着离散化、碎片化带来的社会意识整合的需求。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处于一种极其特殊的历史定位: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有着一个很大的落差,全球化进程使得原本应以历时的形态依次更替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及其基本的文化精神在中国的嬗变和演进,转化为共时的存在形态,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同时影响着中华民族。”[6]急速、剧烈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经济结构以及利益结构的调整带来人们价值观念及利益诉求的多元,开放社会带来的异质文化的冲击与激荡,使得传统文化本身的内聚力与稳定性断裂,传统社会人们所共享的稳定的价值观念、信仰、准则、意义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内化的人格特征,变得失序、断裂,社会日益缺乏共识与认同。

历史与实践告诉我们,一个缺乏共识与认同的社会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离散的社会。而一个民族如若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则是一个没有内聚力的社会。在价值多元、核心价值体系备受冲击的时代,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民生的建设与实施,重塑文化认同、凝聚社会共识成为重塑国家认同、再造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只有加强文化民生建设,尤其是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全与完善,通过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意识的整合及民族精神塑造的引领作用,整个民族才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统一的意志与行动,才能在世界上体现出国家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精神控制力、影响力、感召力、文化吸引力,最终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其次,文化民生建设为文化强国的实现提供不竭动力。一个文化强国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不断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觉和创造力来增强文化竞争力。但是文化繁荣与创新绝非某一政党或者少数民族文化精英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能实现的,它需要整个民族中每一个公民文化自觉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P5)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是文化创造的不竭动力源泉。人民群众通过对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通过参与文化实践活动与创造活动,形成自己的文化品味与文化情趣,实现文化的传承、创新与进步。长期以来,受国家财政文化支出比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个人财富拥有水平的制约,我国的文化民生层面不仅呈现出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同时还存在极大的不均衡性。而“文化民生的核心是保障人的基本文化权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基本要求是使社会全体公民获得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7]“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文化自觉意识是实现文化民生的重要诉求,也是文化强国的重要表征。文化民生在关注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也需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以此形成文化自觉。”[7]

如果说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体现的是执政党的文化自觉意识的话,那么文化强国战略的建设与实现则是需要全体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只有在发展文化民生,满足人们的基本文化诉求,实现公民文化成果享受均等化,文化作品批判权利公平化以及文化创造能力自觉化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唤起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自主意识以及创造意识,促进文化强国战略的建设与实施。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8](P12)因此,加强文化民生建设,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的同时,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形成有效引导、激励与保护机制,推动并引导全社会的文化创造精神与创新活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才能最终实现文化强国。

[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Z].北京:学习出版社,2011.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光明日报,2012-11-18.

[3]李宗桂.谈文化民生[N].学习时报,第247期.

[4]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英]齐格蒙特鲍曼.作为实践的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衣俊卿.文化哲学的现实使命与文化软实力坚实的实践方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30.

[7]李培志.文化民生旨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9-28.

[8]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强国民生精神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虎虎生威见精神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拿出精神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