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的标志

2013-04-10沈君立

实事求是 2013年2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道路特色

沈君立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行政学教研部 新疆乌鲁木齐830002)

一、党的十八大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在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文献中首次公开出现,是在30年前,即1982年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在这次党代会的开幕词中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P3)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引导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面旗帜,成为党的全部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关键词。这一点,我们仅从党在十二大以后的历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的标题中,就可以鲜明地感受到:

1987年,十三大报告的标题: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1992年,十四大报告的标题: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1997年,十五大报告的标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2002年,十六大报告的标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007年,十七大报告的标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012年,十八大报告的标题: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党的代表大会工作报告的标题准确地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完善的历史进程。从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到党的十八大的召开,经历了30年时间和6次党的代表大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已不仅仅是对我国未来发展方向和全党奋斗目标的抽象表述,而是一个具备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正在走向成熟的崭新的社会形态,它已经和正在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并对整个世界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胜利和成熟的新的关键时刻召开的,这次会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阐述也就更加完整准确,更加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的认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突出理论亮点之一,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对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的历史贡献做了系统阐述,把探索、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同中国共产党的整个历史联系起来。报告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2]

报告的上述论述中,反复强调的“九十多年”这样一个时间段,正是从1919年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再从党的成立到今天的整个历史发展阶段,正是中国共产党为探索中华民族复兴道路、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走过的全部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显示了党和人民九十多年艰苦奋斗的轨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艰辛探索在理论上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来在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上的成功创造。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的自信。

在这九十多年的历程中,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是1982年公开提出的,加之30年宣传所形成的习惯,一些人在认识上往往会把我党探索、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程割裂开来,似乎中国共产党在1982年或1978年以前的历史、特别是毛泽东本人的经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多少直接联系。这样一来,毛泽东和以他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就被忽略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恢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本来面貌,精辟地阐述了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贡献,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提炼、概括这一思想原则的首功属于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个人的一切成就都是依据这一思想原则而取得的。同样,党和毛泽东个人的一切失误都是违背这一思想原则而导致的。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一切胜利,也都是恢复了这一思想原则的结果。

第二,毛泽东领导全党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新”,新就新在这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选择了共产党为领导,选择了社会主义前途。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从此跨入了直接实践的历史阶段。

第三,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这一“独创性理论成果”的核心,就是毛泽东首次提出和阐述的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学说。毛泽东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早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从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弊病出发,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两类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尽管毛泽东后来在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时出现了“左”的偏差,实际上背离了他自己提出的上述理论,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损失。当我们党在拨乱反正后,通过改革和创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才使得这一“独创性理论成果”重新焕发了生机。

第四,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极其严峻的条件下,取得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这个“巨大成就”,不是别的,就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建成了独立自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国取得这个“巨大成就”,使得中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启动改革开放时,能够拥有远比其他用出口导向战略取代进口替代战略的第三世界国家高得多的起点,也为我国在进入21世纪后迅速提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长期以来,国内外一直存在着预测和期待中共将会实行所谓“非毛化”的思潮,有人甚至把预期的时间定在了十八大。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的精辟论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和探索进程,捍卫了我党指导思想内在逻辑的严整性,宣告了这一思潮的彻底破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和指导思想

2004年5月11日,美国学者乔舒亚◦库珀◦雷默在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发表了题为《“北京共识”:论中国实力的新物理学》的研究报告,将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称为“北京共识”,和美国鼓吹的所谓“华盛顿共识”相提并论,从而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热议。这可以说是西方学者开始冷静思考和正面表述中国独特发展道路的标志。[3]但西方学者在试图解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奥秘时,总是难以摆脱其意识形态的局限,他们可以承认中国模式,对这一模式说上一大堆好话,但就是做不到把它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相联系,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阐明中国独特发展道路的本质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内涵的理论表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其中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2.“立足基本国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起点。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完整表述。这条基本路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抓手。坚持这条基本路线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也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形态上应有的基本特征。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终价值目标是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实现富民强国,也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八大报告的第二部分完整阐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探索、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各自发挥的历史作用:

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站住脚的问题——赢得独立和解放,奠定走向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站起来)。

我们将已计算出的大小为72×72的输入图像中每个像素点的Vx和Vy分别存到两个长度为5 184的数组中,在嵌入式软件平台KEIL中用C语言编写硬件加速核的软件驱动程序,驱动加速核求反正切和正余弦函数,并把结果输出到一个文件,再用MATLAB将计算结果与指纹子块的输入图像进行容合,得到最终由硬件加速核计算的局部方向场估计图,如图5左图所示;而仅使用C软件函数库来完成局部方向场估计,得到的方向图如图5右图所示,虚线即为方向角计算的结果: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中华民族打破封闭、融入世界的问题——加入世界经济循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以及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层次,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基本框架(富起来)。

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中华民族引领世界的问题——走在世界前列、实现伟大复兴,重新成为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国家(强起来)。

当年,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的人们用它来重新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终于在探索、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将这一先进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通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科学社会主义和占人类五分之一的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联系在一起,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前所未有的新的生命力。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小康社会”也是从1982年开始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政治语汇的。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其内容之一就是2000年中国的GDP要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小康(人均GDP 800~1 000美元)。这一目标在世纪之交实现后,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中国的GDP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七大又将其修改为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八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十八大在亿万人民群众中激起最大反响的亮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近期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为关键的历史台阶,正如十八大所指出的,只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而只有在2050年前后在经济总量上走在世界前列,中国才能最终跳出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真正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期目标,为中华民族在本世纪末实现伟大复兴的远期目标打好基础。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制、并于2008年以文件形式正式发布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包括六个方面、共23项统计监测指标:

经济发展:①人均GDP,②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③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④城镇人口比重,⑤城镇失业率;

社会和谐:①基尼系数,②城乡居民收入比,③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④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⑤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人民生活质量: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②恩格尔系数,③人均住房使用面积,④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⑤平均预期寿命;

民主法制:①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②社会安全指数;

文化教育:①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②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③平均受教育年限;

资源环境保护:①单位GDP能耗,②耕地面积指数,③环境质量指数。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根据这一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对全国和各经济区域进行测定,按照所获得的上述各项统计监测指标的实际值,除以标准值后再经加权综合,得出全国和各经济区域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综合指数。

监测表明,我国全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平均实现程度,已经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80.1%,比2000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05个百分点。我国四个经济区域全面小康社会的平均实现程度分别是:东部地区已由2000年的64.3%,提高到 2010年的 88.3%。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 7省(市)已经超过90%;东北地区已由 2000年的 60.3%,提高到2010年的82.3%。辽宁超过85%,吉林超过80%,黑龙江已接近 80%;中部地区已由 2000年的55.6%,提高到2010年的77.7%。中部地区六个省均在80%左右;包括新疆在内的西部地区已由2000年的53.2%,提高到2010年的71.4%。西部地区12省(区、市)中,内蒙古已接近80%,广西、重庆、四川和陕西位于70~80%,贵州、云南、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 7省(区)位于 60~70%。[4]可见,到十八大召开的2012年,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是时间过半,胜利在望了。

即使是暂处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后列的新疆,截至2011年底,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67.3%,虽然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9个百分点,但新疆各族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仍然从当前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四个方面的态势中,看到了新疆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希望和信心:一是GDP连续保持年均两位数的增长水平。2012年,新疆全年生产总值达到7 500亿元,增长12%左右,连续三年实现生产总值新增千亿元。在全国经济增长面临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较大下行压力而减速的大背景下,新疆的GDP增速仍在“十一五”以来年平均增长10.6%以上的水平运行。二是生产总值(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15.5%)、进出口贸易总额(7.7%)等四项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金融机构贷款(25.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等四项指标的增速居全国前列。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2012年,自治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35%,增速同比加快4.1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国11.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4.9%,高于全国14.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位。

根据自治区党委八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的要求,新疆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15年,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总量超万亿,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为此,2013、2014、2015这三年,每年GDP增速都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以上。第二步,在确保完成2015年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实现2020年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半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半左右。[5]

六、十八大的其他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还做出了一些意义深远的理论创新,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是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论断。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和理论界关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很高。但也一直存在着一些杂音,主张认为我国现行政治体制是深化改革的“瓶颈”。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一个统摄性的原则,其含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总体上是好的、成功的,我们要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发展完善,必须服务于、服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而绝不是相反。

二是首次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论断。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独有的政党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执政党和参政党通过协商,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祖国统一的基础上达到一致,共同建设国家,新中国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协商民主便于不同党派、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互相了解对方的利益诉求,便于各方达成彼此都能接受的决议,因而优越于单纯的选举民主形式。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这就使这种协商民主形式超越了政党制度的范围,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形式。

三是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引领世界的大国,不仅要创造第一位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规模和综合国家实力,不仅要创造具有更加合理的世界性示范效应的政治体制、社会形态和生态环境,而且要提供更加具有普世价值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十八大报告首次用12个词、24个字,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民在国家层面的公共价值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在社会层面的权利价值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在个人层面的伦理价值追求。

四是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报告在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了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的要求;在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任务中,增加了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容;还提出了扩大党内民主的若干新举措。

五是将“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农村曾经是中国改革的发祥地,“三农”问题曾经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十八大提出将“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彻底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狭小圈子,第一次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需要出发,来着手解决“三农”问题。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宫力,秦治来.世界新变局——大视野下的全球热点问题[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2.

[4]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EB/OL].http://www.tianshannet.com.

[5]努尔◦白克力同志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二届人代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EB/OL].中国经济网,WWW.CE.CN.2012-01-18.15:01.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道路特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