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中的“改革发展稳定”范畴及其意义

2013-04-10

实事求是 2013年2期
关键词:范畴生产力特色

黄 刚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08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改革、发展与稳定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坚持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指针。中国共产党关于改革、发展与稳定的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观、发展观和稳定观,这些思想又进一步深化了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革、发展、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根本矛盾的范畴体系,从各个方面呈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发展、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范畴之一,这组范畴是对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实践经验总结。3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顺利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这与党和政府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着密切联系,与始终坚持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有着紧密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改革发展稳定的范畴自改革开放开启之时就已在实践中逐渐显露出来。邓小平对这三个问题高度重视,先后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等著名论断,强调了改革发展稳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意义,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理论的思想基础。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改革发展稳定尤为重视,多次提出要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1995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论述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大关系时,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放在第一条加以强调;1997年,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1](P16)1998年,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再次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为20年来的重要经验而加以阐述;2000年,江泽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从“三个代表”的政治高度指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2](P90)这是对改革发展稳定范畴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强调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性,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和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都将“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强调要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从哲学上看,发展是事物的矛盾运动,因此它是绝对的;稳定是事物的相对静止,因此它是相对的;而改革是调节发展与稳定之间关系的动力,促进发展与稳定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原始部落到现代社会的演进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打破稳定、不断追求发展的历史,而改革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社会就是在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协调和促进中不断进步,改革、发展、稳定是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相伴相随的一组矛盾范畴。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科学路径,也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种矛盾不再像以往社会的对抗性矛盾,而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得到解决的矛盾。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但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内部的某些具体制度和体制还不完善,某些环节和方面仍存在着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此时,对于社会基本矛盾已经不能再沿用革命方式或阶级斗争思维去解决,只能通过改革的方式来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促进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逐步相适应,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除障碍。具体来讲,改革是全方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治体制改革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的,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保障;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社会体制改革主要是通过对就业体制、教育体制、城乡管理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实现社会公平、安全与和谐。

发展,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但也包括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内在本质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这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根本上也就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类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不断变革和演进。马克思曾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必须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必须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这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根本的意义。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展首先指的是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讲,发展还包括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人类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都能够实现全面、协调发展,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稳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一种状态,指的是事物矛盾运动处于量变、均衡、有序的过程之中,其实质是把事物的矛盾和冲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此,稳定并不是消灭或无视矛盾的存在而维持一种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局面,而是在事物矛盾运动中将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事物保持一种相对有序的、动态平衡的状态。在人类社会领域,社会稳定在本质上就是保持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平衡。从社会具体结构上看,稳定包括经济稳定、政治稳定、思想稳定和社会稳定。其中,在经济方面,包括适度、持续的经济增长,合理、均衡的经济结构等;在政治方面,包括主权的完整,政体的稳定,政策的连续等;在思想方面,包括社会心理的平和,社会价值观的稳定等;在社会方面,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管理的有序,社会矛盾的可控等,这些方面的稳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丢掉。”[3](P24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稳定范畴中,特别要强调政治制度的稳定,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相适应的,并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稳定是其他方面实现稳定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还要保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其路线、方针和政策而有序推进的,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此外还有社会秩序的稳定,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充满矛盾,这些矛盾都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这就要求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根据新时期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利益格局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新变化而带来的矛盾新形式,以新的思路和方法认真对待和解决社会矛盾,在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中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

改革、发展与稳定这组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范畴群,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彼此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内在联系,“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个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者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所以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领导艺术。”[4](P211)正确把握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静态来看,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当然,这里所讲的“动力”、“目的”和“前提”都不是孤立的,每一个方面都是相对于其他方面而讲的。第一,改革是社会持续发展和保持稳定的动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所有不利于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障碍。通过改革那些阻碍或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他具体体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不仅搞活了国内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还使我国进一步与世界经济接轨,融入到国际社会发展的大潮之中,可谓全盘皆活。“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3](P131)改革本身就具有发展的意蕴,或者说,改革是内生在发展之中的一个范畴。通过改革,旧的制度规则得以完善,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建立,人民生活水平也因此逐步提高,这为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稳定提供着持久的动力源泉。第二,发展是改革、稳定的目标。发展是硬道理,实行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都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发展不仅提高了综合国力,也改善了人民生活,这些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推动改革、促进稳定。邓小平指出:“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5](P231)这里的革命主要指的是改革,也就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三,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如果没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发展和改革都无从谈起。“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可能搞建设,更不可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些都搞不成。”[3](P199)改革必须有秩序推进,稳定的政治制度、政策路线和社会环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前提条件。

从动态来看,改革、发展与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并且必须相互转化,其地位和作用也会因此而显示出不断调整和动态平衡的状态。总体来说,发展是绝对的,在改革发展稳定的范畴群中处于主导的位置,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发展,发展生产力始终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3](P237)发展是第一要义。但根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特点,我们还应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遇到特殊时期的特殊情况的时候,矛盾体系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就会发生转化,这个时候就应该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当不改革就不能继续发展的时候,改革旧体制就成为特定时期的主要矛盾,此时的改革就成了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压到一切”,如果此时不竭尽全力进行改革,不仅发展无以继续,稳定也难以保证。例如,建国后,由于受到苏联模式影响,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这不仅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整个国家也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和提高。这个时候,如果再不通过改革来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会出现危机,不仅社会主义发展失去了动力,整个国家和政党也会面临危机,社会稳定也将无以为继。这个时候,就是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时候。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就成了“根本的一条”。[3](P368)因此,邓小平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就果断地进行改革,将改革作为最为根本的任务提出来,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为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样的道理,当社会稳定成为社会的突出矛盾时,不稳定的社会局面使改革和发展难以继续进行下去,这时的稳定工作就成了压倒一切的任务,就应该集中精力维护社会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例如,当1989年在北京和其他一些大城市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政治动乱时,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借机制造谣言,蛊惑人心,鼓动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企图搞散人心,搞乱全国,破坏安定团结的局面,引起了社会动荡,也极大地影响了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稳定就成了所有工作的重点,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制止动乱、维持社会秩序,不仅改革和发展难以继续,而且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也将丧失殆尽。因此,这个时候就必须强调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中国不允许乱”,“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凡是妨碍稳定的就要反对,不能让步,不能迁就。”[3](P286)因此,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其范畴群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动态的,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一个根本要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根本方针,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一方面,坚持将以人为本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基础。因此,必须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的事业中来,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来谋发展、促发展,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另一方面,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通过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保持稳定来促进社会和谐,确保改革、发展、稳定、和谐四者之间的互动与互促,在制定和落实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政策和措施时,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做到统筹兼顾。在改革方面,既要坚持改革战略不动摇,也要将改革的力度同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尤其是在改革进入深化和攻坚阶段时必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不能超越社会的承受程度;在发展方面,既要推动经济的发展,也要促进政治、文化以及教育、就业、社会管理等社会方面的发展,做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在稳定方面,既要善于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也要不断研究新情况,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总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不断提高党和政府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与维护稳定工作科学性。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实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的宝贵经验,改革、发展、稳定范畴就是对这一经验的科学抽象和总结,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化了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第一,改革、发展与稳定范畴是党在实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抽象和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方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纲,在贯彻和落实这一带有总纲性的基本路线的过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范畴,这一范畴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相统一的。

发展,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而改革和稳定则体现了对“两个基本点”的坚持和贯彻,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因此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因此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四项基本原则确保社会的整体安全和稳定。改革、发展与稳定是在实施党的基本路线的过程中形成的,也是与党的基本路线相一致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和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统一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就是坚持“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过程。相应地,也必须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过程,这既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范畴的“改革、发展、稳定”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观、发展观和稳定观的基础,这些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来看,任何一门理论体系都是首先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若干基本概念和范畴,然后再经由这些概念和范畴进一步拓展和推演,逐步产生出理论体系的分支理论或基本理论,这些分支理论或基本理论通过一定的逻辑联系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内在整体性的理论体系。“改革、发展、稳定”的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观、发展观和稳定观等基本理论形成的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理论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中也没有相应的经验,这就决定着中国改革在早期以探索和实验为主要方式,如邓小平的“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大胆试、大胆闯”等思想都体现了这一点。我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通过试点、实验的方式逐步展开的做法也说明了中国改革的渐进性和探索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在这种渐进的摸索方式中逐步开辟出来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尤其是当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的时候,改革逐步走向实践探索与理性设计相结合,由经济体制改革向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在内的综合改革发展,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农村到城市、由单项突破到系统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观。改革为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并成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改革和发展必然会伴随着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出现,这时就需要采取措施消除不安定因素,保持经济稳定、政治稳定、思想稳定、社会稳定,以稳定的环境保证全面改革、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着社会矛盾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必须逐步提高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在正确面对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中促进和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定观。

改革、发展、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观、发展观和稳定观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观、发展观和稳定观又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理论上就是要以“改革、发展、稳定”为基本范畴而逐步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观、发展观和稳定观,这对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范畴生产力特色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特色种植促增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中医的特色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完美的特色党建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