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路径分析
2013-04-10崔玉利
崔玉利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思政部,郑州451400)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是一项基础工程、灵魂工程,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和根本。“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1]1515在新的时期,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化大众化,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并转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动力,是各级组织和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摆在广大学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高校作为文化知识传承创新的重要场所,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和智力资源,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优势,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和推动力量。
一、发挥人才培养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能否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是这一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一)将教育渗入课堂教学中。高校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首先要完善教材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和传授知识的最基本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和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础。教材的内容要科学严谨,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同时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其次要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课堂是关键,进入头脑并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把它作为思想准则和行动指南才能达到真正目的。当前高校两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性强、实效性差的问题,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革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多举例子、多列事实,综合运用视频教学、讨论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来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还必须重视实践、研究实践,提高分析问题与吸收借鉴新知识的能力,进行教学实践和探索,力争形成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对话的师生互动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会学、乐学。[2]最后要融入平时教育,合力并举形成长效机制。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任并非全部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来承担,而是全校所有领导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学校应该深入探索、创新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全校各专业、各门课程的目标内容、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将专题教育和日常教育结合起来,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增强教育效果和感染力。
(二)将教育渗入实践活动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知行统一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让学生牢固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途径。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纪念场馆、博物馆等,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贫困地区支教等活动,培养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通过组织大学生围绕社会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引导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国情、认知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的过程。在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道德判断能力,提高道德免疫力,做光荣之事、拒耻辱之行。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三)将教育渗入校园文化中。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熏陶力,先进的校园文化也是高校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高校作为多元文化聚集的地方,必须由崇高而又科学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否则校园文化就会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势必造成青年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和行为上的错位,甚至导致理想信念动摇。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体现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及其正确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体现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础,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定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核心。高校应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内容融入高校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时代文化以及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当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规范师生的思想与行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扎根于师生心灵深处,并充分发挥其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二、依托科学研究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高校拥有大量的高端人才、丰富的图书资源和优越的科研条件,是推动理论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高校要依托自身科研优势,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并把这些成果推广普及,让更多的民众了解、领会并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要掀起研究高潮,多出成果。让更多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研究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重要方式。首先是研究主体多元化。目前高校中从事这一课题研究的人员身份多为教师,研究主体的数量还不是特别大。研究的过程就是熟悉了解并践行这一理论的过程,高校要积极组织、广泛动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让更多的教工和学生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来,掀起研究高潮,让这一领域的研究蔚然成风。其次是研究角度多元化。当前主要是从政治学、行政学、哲学等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角度来进行研究,而实践一再证明交叉学科的研究往往是最容易创新和出成果的地方。因此,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切入研究,以推动这一领域的学科发展。最后是研究成果多样化。研究主体和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必然会导致研究成果的多样化。那种把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仅仅归结为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的成果观是狭义的,它完全有理由、有权利也有可能以诗歌、散文、音乐、戏曲、美术等作品形式出现,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包容性文化发展的体现。
(二)要深化理论认知,出好成果。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揭示了理论的本质功能及其同群众的实践的关系,他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9由此我们可以预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经掌握群众,势必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深化这一理论体系的研究,使之能够“彻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博大而精深,具有深刻的理论渊源和强烈的现实关怀,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很强包容性、不断发展的价值体系。目前关于这一理论体系尚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研究,研究人员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研究成果东抄西拼、人云亦云,优秀的理论成果可谓凤毛麟角。我们在提倡掀起这一理论体系研究高潮的同时,更期待着学界能够改变学习风气和研究风气,专家学者们能够静下心来、沉得住气,既要有高度,又要有深度,拓宽研究范畴、变化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打造精品工程,多出优秀成果。
(三)要利用各种途径,广推成果。理论来自实践,但其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当中去服务和指导实践,这一过程既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过程,也是实现理论自身价值的过程。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如果其研究成果产生之后,研究者或束之高阁,或秘不示人,不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这既是对自己所付出劳动的不尊重,也是对所从事的科研事业的亵渎,更是缺乏学术自信的表现。因此,从事科研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在遵守知识产权法律和恪守学术道德的前提下,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积极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引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旗帜,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高校宣传部门和广大师生员工要敢于和善于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传媒,宣传推广研究成果,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掌握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利用社会服务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高校师生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既能够从实践中提升自我和汲取营养,又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个人优势,将服务社会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结合起来,善于通过各种活动来宣传普及这一理论体系。
(一)发挥组织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组织”一词源于英文中的器官,是指生物系统中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结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引申为由人组成的群体和集合体,专指为达到共同目的,人们依据自身意愿结成的完整有机体。[4]197由于组织具有人员众多、目标一致、分工明确、系统完整等特性,这使得以组织名义产生的行为更具有战斗力和影响力。高校内部存在大量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如高校自身,学校下设的院系、机关处室、班级,经过审批成立的学生社团组织、协会等;非正式的组织如老乡会、未经审批注册的各种小型社团等。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组织,在与社会接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都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元素。尤其是正式组织,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会使活动的效果更加突出。总之,只要组织成员齐心协力,就能够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过程中发挥出“正能量”。
(二)发挥个人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高校具备人才聚集和扩散的双重效应。一方面,高校是优秀人才汇集之地,相较于其他群体而言,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能够较快地理解、领悟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并把它作为行动的指南。另一方面,高校是优秀人才的扩散之地,教师和学生不可能长期囿于“象牙塔”内,他们会因种种原因离开校园进入社会,从而形成半径不等的活动范围和社交场域。高校师生在关于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问题上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认识到宣传普及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价值,在人员扩散过程中,对周围的亲人朋友和其他社会交往对象形成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三)发挥活动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它由目的、动机和动作构成,具有完整的结构系统。活动是组织和个人赖以生存的方式和状态,始终不去主办或参与任何活动的组织是没有存在价值的,而没有组织或参与任何活动的个人则是无法持续生存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人们需要同他人进行交往并受他人的信念和行为所影响,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自然,高校内部存在的大量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以及师生个人也必须借助于各种活动来接触社会和服务社会,以检验和深化理论认知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服务社会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各种活动来服务社会本身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现;另一方面,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也是服务社会的表现。因此,高校组织和个人在接触社会和服务社会过程中,要善于借助各种活动来宣传普及这一先进的理论体系,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3]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凝心聚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高校在这一伟大进程中,理应义不容辞地承担重任、发挥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张信杰.浅谈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胡象明.行政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