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制体系设计与构建
——以山东省聊城市为例
2013-04-10郭敬生
郭敬生
(聊城市委党校,山东聊城252000)
聊城市致力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聊城市确立了“加快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实现新跨越”的奋斗目标,研究制定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市的意见》,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市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近年来,聊城市提出了“生态是借贷而不是继承”等生态理念口号。2012年10月,举办了中国(聊城)生态文明建设国际论坛。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要设计与构建加快引导和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制体系。聊城向纵深方向发展生态文明,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而要设计与构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制体系。
一、领导机制
(一)责任机制
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推进的组织相互协调的全方位的责任体系,通过强化和全方位发挥地方领导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责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是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进行职责细分,环保部门、发改委、科技研发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各尽其职责,并制定本领域内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同时各级各部门之间还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协调机制,实现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其次是要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目标任务分解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跟进目标任务的实施进度和监督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1]
(二)新考核机制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内容,设计并构建考核体系,实现通过新考核机制的设计与构建引导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形成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考核体系。首先改变以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为中心指标的考核方法,从对GDP的简单考核,转变为对实现创新驱动战略、四化一体、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的五大建设的综合考核。其次切实做到考核结果与行政奖惩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干部管理相结合。再次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确保考核落到实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起到关键作用。
二、协调发展机制
协调发展机制主要包括产业协调机制、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以及需求拉动协调机制等。[2]聊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现产业合作与协调、区域发展协调以及需求拉动协调,进而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产业协调机制
通过构建产业结构调整机制、产业协作机制以及产业集群机制等促使区域间产业相互促进、有序运行、良性循环和共同发展。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机制。推动聊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第一产业要打造优质粮棉产业体系、优质瓜菜菌产业体系、绿色果品产业体系等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高效生态的现代化农业,并加快推进聊城农业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建设富有活力和开放的现代农业高地;第二产业要加快聊城传统优势工业升级以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产业要加大发展五大生产性服务业、社区服务业以及新兴服务业。二是产业协作机制。实现三次产业之间的协作发展,强化工业与服务业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支持,强化工业与农业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增强现代服务业对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提供的服务作用。三是产业集群机制。形成产业集群经济,加强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高效配置以及企业的示范、竞争的带动作用。四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聊城经济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培育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形成聊城的支柱产业;鼓励和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促进聊城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通过政策的调控、区域格局的合理布置、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及区域内之间的相互开放合作等使区域内部形成一个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格局。[3]一是形成“中心—外围”环形区域发展格局。形成中心城区、县城区、城镇区、农村“中心—外围”环形带动、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加快中心城区产业布局、城市规划的发展,实施“东扩南展、西优北跨”工程;加快城市商业中心网点发展规划,分散打造聊城商业中心区。二是优化要素配置。利用不同区域所占有的资源禀赋以及区域产业和技术的优势,合理引导生产要素在聊城区域内合理流动,降低生产要素流动交易成本,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有序低成本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高效配置;[4]积极提升生产技术的市场化水平,有力推动生产技术在区域内扩散共享,实现生产技术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提高聊城整体生产效率。三是加强聊城区域合作。推动市县乡、县县、县乡、乡乡、村村之间的产业合作、项目合作、技术研发合作、生产资源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需求拉动协调机制
1、投资机制。聊城必须以“转方式、调结构、重质量、重效益”为导向,引导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实现聊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积极的政策引导。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安排,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推动技术创新、生态社会建设、民生改善的实现,坚决制止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社会效益低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项目。[5]二是强化制度支撑。加强引导投资转型的制度建设,制定《优化聊城经济发展环境管理办法》、《影响聊城环境的‘一票否决’制度》等引导投资转型的规章制度。三是引导投资结构调整。成立聊城投资发展研究院,研究聊城中长期投资,提供项目论证、政策解读等服务,寻找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长期投资领域,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加大公共服务等。
2、消费机制。通过增加收入、拓展消费内容、创造便于消费的环境条件等构建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和拓展消费需求的机制体系,实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增加居民收入。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拓展消费内容。不断培育新的消费内容,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不断提升聊城居民的消费层次,促使聊城的新型消费内容实现可持续性地开发和增长,积极培育聊城居民的文化、信息服务、旅游休闲、体育健身等新型生态消费。[5]三是创造便于消费的环境条件。积极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加大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连锁超市进入农村市场,健全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完善农村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流通体系。[6]四是加强社会事业建设。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和救济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扩大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投入,直接或间接增加居民收入,使城乡居民更多的预防性储蓄转向消费。[5]
3、对外开放机制。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以开放促转变,在转变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调整进出口结构以及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加快推进外贸出口结构优化调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扩大出口。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紧缺能源物资进口。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项目的准入门槛,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符合环保要求的大项目;二是对外合作扩展。合作的领域由低层次合作转型为技术合作,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海外并购技术先进的企业。三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重要能源资源产地进行战略投资,积极建设境外工业园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和境外工程承包。引进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及高端人才,着力打造外包产业集聚区。
三、科技创新机制
聊城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发展的动力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上来,[7]加快建设“创新型生态文明聊城”。
(一)投入机制
通过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积极引导企业科技投入、引导新型融资发展,构建促使科技投入不断提升的运行体系。首先是加大财政在农业、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领域的科技投入,优化提升财政服务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其次是强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鼓励、引导企业积极提取和规范使用研发经费,不断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力争2015年底,全市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达到5%以上。积极鼓励中小型科技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科技创新的繁荣发展。再次,引导促使科学技术创新的新型融资的发展。科技型企业的科学技术的创新,需要金融服务业的支持,而金融服务业也要转变信贷方向,改变过去过度追求高利润高回报的投融资方式。加大企业科技创新与金融机构结合力度,银行成立专门服务于科技创新的职能部门,如银行科技创新投资部,对科技创新项目提供支持。
(二)人才机制
通过提升科技创新需要的人力资源环境基础、科学技术意识以及引进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等措施构建促使科技创新人才运行体系。首先是加大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以及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员工的科学技术的培训,提升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人才基础环境。其次是引进技术高端领军创新型人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实施“533高端人才引进计划”,推动“百千万海内外人才引进工程”,[1]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产业高地吸引高端人才,高端人才建立产业高地。[8]再次是创新引进人才配套条件,科技人才的价值取向是创新,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成果,因此,需要配套高科技人才的研发设施等科学研究条件。最后,要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意识,在全市形成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要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来实现的意识。
四、约束机制
(一)强化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指加强用能管理和环境保护,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发展方式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一是制定节能减排硬性目标。参照山东省资源利用率和污染物排放数值,制定聊城节能减排的硬性目标,并要求相关企业严格执行。建立用水总量、水域纳污总量、用水效率以及节能减排效能“四条红线”指标管理体系。二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支持企业开发应用环保先进工艺和先进装备,加快环保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强制淘汰化工、造纸、食品等高污染行业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加速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企业退出市场。三是健全节能减排制度。制订《聊城生产节能规定》、《聊城工业企业废弃物处理规定》、《聊城工业企业化学物质排出管理规定》等,实施节能减排相关奖罚制度,如:末位淘汰制度和晋升激励制度。四是政策激励。出台促进节能减排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以及科技政策,引导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实现节能减排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一是政策激励。实行多种激励政策,构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综合运用价格、税收、金融、财政等多种手段,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绿色保障制度体系。[9]二是强化自主技术创新,实现创新驱动战略,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9]三是完善制度和标准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力保障。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执法和监督管理的力度、建立和落实有关发展循环经济配套制度、加强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建设,如,制订《聊城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规定》、《建立聊城循环型社会基本规定》等发展循环经济的规章制度文件。四是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构筑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立为发展循环经济服务的公共信息化网络、公共性污染物交易中心、循环经济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循环经济管理与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1]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施意见[J].济南政报,2010(07):10-16.
[2]张瑞婷.分化背景下中国区域平衡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05).
[3]姬宏生,杜成家.区域协调发展与中国地方政府职能优化[J].经营管理者,2010(06):81.
[4]孙海燕.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J].经济地理,2007(05):362-365.
[5]张建军.聊城经济发展动力问题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9(05):33-37.
[6]江若尘;陈宏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日用品连锁超市店绩效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江淮论坛,2009(12):54-63.
[7]辜胜阻.创新驱动VS投资拉动[J].资本市场,2012(10).
[8]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创新型经济的几个重要概念[J].群众,2011(08).
[9]倪杰.南京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7(03):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