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摄影实验教学与全能记者的培养
2013-04-10王诗堃
傅 平, 王诗堃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中心,湖北武汉 430072)
0 引言
传统记者的工作一般都是固定的,文字记者负责写稿,摄影记者负责拍摄,广播和电视记者也各司其职。而随着传播方式的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媒体对于记者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更需要“一专多能”的全能型记者,不仅要会写,还要会拍摄照片,会制作视频、音频,会编辑整合各种信息,将一条新闻多元化处理[1]。
从新闻工作的角度讲,为了适应传播方式的发展,记者不仅仅要掌握传统的“采写编排”等文字处理能力,更有必要提高拍摄能力。而客观上,首先,媒体对于新闻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达到实时报道的程度,这就迫使记者成为“全能记者”:记者抵达新闻现场后,往往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对新闻进行报道,记者既能写又能拍,无疑能提高效率,抢发稿件;再者,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活速度加快,图像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愈加明显。有人说现代社会已进入“读图时代”,在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的突发新闻以图片为主,文字仅作辅助说明[2]。若是按照传统的文字记者培养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进入媒体后就无法很快适应工作。为适应行业发展,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全能记者。
其中,摄影实验教学是摄影、摄像以及图形处理的基础,对于“全能记者”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1 媒体为何需要全能记者
现今摄影工作的复杂程度远比过去简单。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新闻摄影还基本停留在手动胶片时代。由于前期拍摄和后期暗房工作的繁琐,很少有文字记者同时拍照。而随着技术的成熟,特别是在1985年美能达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机身一体化的AF单反机α7000后,自动对焦使得摄影的门槛大大降低,一些传统文字记者开始接触摄影工作。之后随着数码相机特别是数码单反相机的普及,文字记者有可能在完成文字写作的同时进行基本的图片拍摄。
媒体报道的绝大多数新闻对于图片的需求来说,并不需要很专业的拍摄水平。一般的都市报而言,除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外,常规性的普通会议报道、人物采访的拍摄都有一定之规,一般文字记者从技术层面并非不能操作。我校学生社团自强网的记者团曾经尝试请由老师及摄影记者对普通学生记者进行摄影培训,经实践证明,许多同学现在已经可以胜任一般活动的拍摄,图片也接近或达到网站的供图标准。同时,一些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场景往往稍纵即逝。而由于媒体的专职摄影记者数量并不多,很难进行快速反应:很多时候,突发新闻发生时,报社中的摄影记者都在外拍摄,报社没有办法,只有先期派遣文字记者前去采访,等到摄影记者匆忙赶到现场时,最有新闻价值的镜头已经消失了。而一件新闻传播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清晰、内容明确的图片。
而现在读者对于快速读图的需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面对我国文字记者远多于摄影记者的现状,使文字记者掌握一定的拍摄能力也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有新闻一线工作者这样说:“文字记者向一专多能转型是必要的,也是数字新闻时代的需要。”[3]
另外,作为一个既能写又能拍的全能记者能够有效提高发稿量,在提高收入的同时更能激发其发现新闻、捕捉新闻的积极性,这对媒体和记者双方都是有利的。培养全能记者除了对媒体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外,更要抓住源头,让新闻学子在大学期间就为做全能记者进行必要的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从业界的需求将未来的“准新闻人”培养成全能记者已不仅仅是必然趋势,而是当下大势之所需,当前业务之所急[4]。
2 具体的教学方式
我院利用新闻传播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摄影室这个平台,在立足于传统新闻教育的同时,逐步探索出一条与“采、写、编、评”并重的“摄影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模式。在注重对摄影理论培养的同时,力图通过摄影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相机原理和操作方式,为更好的适应行业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院摄影实验教学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2.1 设立单列摄影实验课程,加大实践操作
摄影实验室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来,我们坚持理念与运作并重,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在2006年修订本科培养方案的时候,着眼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在全国同类专业中率先设计了独立学分的摄影实验课程,改变了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做法,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了保证。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摄影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始终把规范传媒类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先后制定、完善了摄影实验课全程实验教学计划及学期计划(与理论课程互相衔接的)、摄影实验课程教学规程和实验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办法;中心还参考借鉴理工科实验教学,制定出了符合文科实验课程的实验纪录和实验报告,由赋有较强理论基础、实践能力的老师担当此课程[5]。
在学院的培养方案中,摄影技术基础实验课设定为36学时,课程设置基本按由理论到实践的顺序进行。根据此总学时的设定,我们设立了该实验课的实验名称及数量和实验项目名称及数量,并据此设定列出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实验课有机而合理的设立了5个实验,即:拍摄技术16学时;黑白胶卷冲洗技术4学时;黑白照片印放冲洗技术8学时;数码摄影4学时;数字图像处理与输出4学时。实验课的5个实验中又分别不等的设立了60个实验项目,即:对焦、正确曝光、调节景深、输片与倒片、装卸镜头、凝固或虚化主体调节、实拍用光、实拍构图、实拍色彩搭配、胶片冲洗、放大感光、放大冲洗、数码相机的使用及后期图像处理和输出打印等。“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始终贯穿于整个课程之中,并细化到每个实验项目。此“实验记录”由指导老师亲自记载,以便老师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验情况及实验效果;“实验报告”由老师命题,学生完成。“实验记录”的记载、“实验报告”的完成,是评定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实验课成绩评定,是按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实验考核方法执行。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期末考试以操作和作品来评定)。
2.2立足于传统摄影教学与数码摄影教学并重
虽然现在媒体已基本告别胶片,但从基础学习角度讲,传统摄影的地位仍然很重要[6]。传统胶片摄影一直是我院摄影实验教学的基础。因此,在加大对数码摄影设备及数码暗房投入的同时,不断完善传统摄影设备及传统暗房的建设[7]。
很多人觉得现在都用数码相机了,曝光、对焦都可以自动完成,还学习胶片拍摄、冲洗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胶片拍摄虽然复杂,测光、曝光、对焦甚至后期都需要手动完成,但正是这些工序使得学生懂得了成像的由来、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换用数码单反后才能如鱼得水[8]。我院没有上过摄影实验课的大一、大二学生有时也会借用实验中心的数码单反相机拍摄会议、新闻等等,但从他们拍摄的照片看,大多技术水准差。与很多学生交流后,发现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能拍,比如在暗光条件下拍新闻照片,有的同学竟然在手持情况下使用1秒钟以上的快门,这么长时间的曝光中手的抖动几乎无法避免,成像自然模糊。而亲手拍过胶片单反,手动调节快门、光圈等参数后,就会对光线的明与暗有一定认识,对于光线较差的环境,学生会有意识地调高感光度、开大光圈,并尽可能的使用三脚架,而不是随意拿起相机后就按快门。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更重要的是,胶片摄影能够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相机的结构、镜头的光学原理及经历摄影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冲洗的整个流程,更能够体会到光影的艺术性、理论性以及拍摄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其对摄影的热爱[9]。从内心喜欢上摄影,才能更快地提高摄影水平。
2.3 使学生掌握单反操作技巧
我院摄影实验教学中使用的器材,从胶片到数码,都是单镜头反光结构相机,即单反相机。很多人觉得,作为全能记者,又要采访,又要拍摄,单反相机体积太大,很不方便;而且单反相机操作较卡片机复杂,加之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卡片机的画质越来越好,记者完全可以只带卡片,不带单反。甚至在媒体业内,也有一些对于摄影不够了解的人持有这类想法。
其实,单反数码相机在新闻摄影中能够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表现在以下几点:
(1)暗光手持拍摄。数码单反与卡片画质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其高感光度的控噪能力。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感光度(以ISO表示)是胶片对光线的化学反应速度,在数码时代则可以理解为感光元件(CCD或CMOS)对于光线的敏感程度[10]。相同光圈拍摄相同内容的情况下,感光度提高1倍,快门速度就可以提高1倍[11]。这也为夜晚或暗光室内手持拍摄提供了可能。曾经在只有路灯的夜晚用尼康D700数码单反相机和nikkor 35 mm f1.4镜头以ISO12800的超高感光度手持拍摄新闻图片,效果还算不错,甚至超过了很多卡片机ISO800的画质。而卡片机在这类环境下是无法手持拍摄的。而新闻现场的光线条件很多时候都比较恶劣,这种情况下单反无疑是最能胜任的。
(2)高速连拍。高速连拍功能在体育摄影中应用得最多。在比赛中,运动员的动作速率极快,例如足球运动中顶级运动员射门的球速经常能够超过150 km/h,凭借记者反应按快门很难捕捉到其脚面触球一瞬的图像[12]。所以一般记者使用高速连拍,在触球的前几秒开始按住快门连续拍摄,然后在这些照片中选取一张。另外,在一般场合,为了捕捉到新闻人物脸上转瞬即逝的微妙表情,也要用到高速连拍。佳能公司为2012伦敦奥运会发布的CANON 1DX数码单反相机连拍速度可达14 F/S(Frames Per Second,帧/s),这是一般数码相机望尘莫及的。
(3)优秀的背景虚化能力。一般而言,大光圈背景虚化更多地应用于人像摄影,在新闻摄影中并没有那么重要。但对于一些特别混乱的新闻现场,如果记者想要用照片告诉读者那里是重点,那么将与新闻主体无关的背景虚化掉比用语言说明更直观,读者也更喜欢看这种照片。单反数码相机由于其感光元件尺寸较大,在相同的焦距内,比一般数码相机虚化能力更强,这为新闻摄影的构图提供了方便[13]。
(4)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摄影实验是实践性强于理论性的课程,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摄影水平,达到课程目的。为此,实验室备有百余台胶片单反相机和数码单反相机,除课堂使用外,平时也向学生开放借用,以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真正吃透教学内容,达到课程目标[14]。
在整个课程中,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如在相机的原理结构、光圈、焦距、口径概念的教学中,以胶片单反相机海鸥2000A的实物进行讲解示范,使学生对于单反相机有更深刻的了解;而在景深概念教学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解释,并安排学生使用尼康D80数码单反相机,亲自操作用不同光圈来拍摄,从而感受景深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自己动手学到知识,不仅有利于扎实掌握,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在测光、曝光、感光度的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基本的知识后,结合黑白照片的拍摄、冲洗和放大的流程,以学生的拍摄作品为例,有针对性地指出哪些片子曝光有问题,应该如何曝光,既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
针对媒体对于数字图像处理的需求,该课程特别增加了数码照片后期制作的教学内容。通过数字图像工作室中的photoshop等图片处理软件的教学,模拟媒体流程,使学生掌握处理数码照片的技能,以达到从课堂到工作岗位的快速过渡[15]。
同时,学以致用是教学中一贯倡导的理念。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高校乃至国内国外各类摄影赛事,提高摄影实践能力;常年举办各类大小影展和评奖活动,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和亲手操作的同时,也有直接参与展示自己作品及学习他人成果的机会,例如正在展出的“武汉大学88级摄影班毕业20年回顾展”,里面不乏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通过鉴赏优秀的摄影作品,潜移默化中提高对摄影的认识。
3 结语
作为高校摄影实验室,除了对摄影技术的探索外,更要针对行业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而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文科实验教学运行机制和模式,研制开发一批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探索精神、启发学生科学思维的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探索有利于加快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16]。有意识地培养媒体急需的全能记者,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为社会贡献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
(References):
[1] 冷启迪,司徒漪.“全能记者”时代正在来临——专访密苏里新闻学院中国项目主任章于炎[N].中山日报,2010-06-11(A4).
[2] 袁艺溶.读图时代网络新闻图片的特性[J].今传媒,2012(1):96-98.
[3] 张蔚蔚.“新闻1+1+1”:纸媒的魅力创新——一个全媒体记者实践与思考[J].新闻实践,2010(7):45-47.
[4] 詹新惠.正确培养“全媒体记者”[J].青年记者,2011(4):4-15.
[5] 王连之,喻 芳,强月新,等.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7):72-75.
[6]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上册)[M].孙建秋,刘宝成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86.
[7] 傅 平.创建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相结合的摄影实验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3):118-120.
[8] Dickman J,Kinghon J.美国数码摄影教程[M].田彩霞,杨晶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9] 徐和德.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的主要差异[J].影像材料,2005(1):52-55.
[10] 颜志刚.摄影技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1] 盛希贵.新闻摄影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 延百亮.现代新闻摄影[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3]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下册)[M].孙建秋,刘宝成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86.
[14] 李培林.现代新闻摄影:博弈图像时代[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5] 宿志刚.中国高校摄影教育概览[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16] 石本秀,张 超,宋 玲.“全能记者”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中国记者,2011(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