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3-04-10郑国杰
严 华, 郑国杰
(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0 引言
为更好地履行国际海事组织(IMO)《STCW78/95公约》和国家海事局《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有关要求,提升海上专业学生课外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变和团队协作精神,全面满足国际航运市场对高素质航海类专门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将航海综合训练中心、轮机工程实验中心合并组建为海上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该中心直接受集美大学航海教育教学工作委员会指导和教务处管理,承担全校航海类专业及相关工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和航海综合素质教育。中心依托轮机工程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航海技术省级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等学科支撑,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船舶工程技术开发基地等平台支撑,2009年海上专业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围绕示范中心建设,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1 建设思路及目标
航海类学科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具有公约约束性、岗位针对性、适任性、国防性以及实践性强等特征[1]。实验实践教学在现代航海教育中非常重要,在应用型航海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质量观,遵循高等航海教育的基本规律,兼顾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特点,坚持“以专业知识教育为基础,以实践能力训练为重点,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获得基础性、专业性和综合创新性等多层次的实践技能培养,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航海类高级专门人才[2]。
中心通过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分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成为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管理、满足新时期要求的航海人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层次结构合理、核心骨干稳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开放、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构建以教学督导和信息反馈和实验过程质量监控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保障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成特色鲜明、在国内同类院校具有示范作用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加强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中心紧密围绕海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原则,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构建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主线,将校内外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课程实验、海上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与创新实践为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1)课程实验。贯彻“宽口径、厚基础”原则[5],打通学科界限,构建机电一体化、强弱电并举、跨学科的“力学与热力学”、“电工与电子学”、“机械基础”、“航行设备”、“动力装置”、“电机与电气设备”、“自动控制”课程群,强调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训练,为学生从事船舶航行、轮机管理打下宽厚的专业基础。
(2)海上技能训练。依据国际海事组织《STCW78/95公约》和国家交通运输部有关“专业训练”要求,以培养学生海上基本安全和基本技能为目标,并与国际航海教育和培训接轨,构建“熟悉与基本安全”、“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高级消防”、“精通急救”4门课程,学生必须参加海事局组织的课程考试和实操评估,这为学生从事海上工作奠定人身安全素质基础[6]。
(3)专业技能训练。依据《STCW78/95公约》和国家交通运输部“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有关“航海”、“货物装卸与积载”、“船舶作业管理和人员管理”、“轮机工程”、“电气、电子和控制工程”、“维护和修理”、“无线电通信”7项职能模块适任评估要求,构建“船舶教学实习”、“水手工艺”、“金工工艺”、“航海技能”、“轮机工程技能”、“专业英语应用技能”课程群,着力专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学生必须参加国家海事局适任评估项目评估,为学生从事船舶管理工作奠定专业技能和素质基础。
(4)综合技能与创新实践。融合学位教育和职业教育,依据国家教育部和国际海事组织有关毕业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有关要求,构建以航行管理、应急应变的“航海模拟器”、“轮机模拟器”训练,以专业综合素质强化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训练,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实践”课程群,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岗位适任能力和后续发展的潜力[10-12]。
该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凸显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条主线,将航海技术、轮机工程学科专业整合为一体,兼顾学位教育与职业教育不同要求,通过实验室仿真虚拟操作、实操实训和船上生产实践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能力的实践训练。
3 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明显特征是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实践性教学条件和环境的建设尤其重要。
(1)加强实习船基地建设。航海教育具有国际公约强制性、岗位针对性等特征,实践环节的高投入是长期制约航海类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瓶颈。为进一步解决扩招后船舶教学实习问题,学校先后与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货轮公司签订并共建“大屿山”、“清华山”、“玉龙山”、“昆仑山”、“华光”等5艘实习船基地,为学生实习、教师业务提升提供良好的实训平台,构建了“校企双赢合作联盟”的航海实训模式[7],编写了实习指导教材、制定了一整套可操作的管理规定、建立了科学的航行实习评估体系,并于暑假组织非航海类教师和女教师船舶航行实习活动,解决了学生和教师的校外实践问题[8-9]。该航行教学实习模式成为国内同类院校借鉴和学习的典范,对国内航海类教育起到了示范和指导作用,得到交通运输部的高度肯定。
(2)强化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围绕国家海事局适任评估要求,在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估的同时,建设了船舶机电设备陈列室,拍摄了“柴油机拆装”、“船舶辅机拆装”、“船用电机拆装”三部实践教学录像片,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根据交通运输部10号令有关船员教育培训机构设施设备配备要求,以及应用型航海类高级人才培养需要,利用交通运输部共建项目资金,建设和完善了海上智能交通实验平台、海上通信导航实验平台、水上技能训练实验平台、船舶辅机实操平台、船机维修与检测平台轮机综合技能与创新实践平台。这些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大大提高了航海类专业的实验开出率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比例,为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构建了设备先进、设施完善的校内实践基地。
4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1)“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航海类专业传统实践教学模式采用实物设备进行教学,但实物设备训练存在投资大、使用成本高、无法进行故障模拟和应急操作训练。为使轮机工程专业实践训练更为经济、安全、高效,提出循序渐进“虚实结合”的轮机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该实践教学模式分成虚拟现实技术平台训练、自动化机舱的综合训练、实船机舱操作训练三个阶段[13-14]。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可使学生建立起“机舱”的系统概念,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实物设备操作向现代的虚拟设备操作、模拟器实操发展,从单一的自动化机舱实习向更高层次、更完善的轮机系统教学发展。“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轮机工程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岗位适任能力[3]。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心教师深入开展实验技术研究,开发了航海模拟器、轮机模拟器、船舶机电设备虚拟操作平台,拍摄船舶机电设备拆装、操作教学录像,建设船舶机电设备陈列室以及实验室双语环境,建立了中心专用网站。中心专用网站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室介绍、仪器设备使用、实验大纲、多媒体课件以及网上实验预约等。实验课程课件包括设备操作、拆装的录像或虚拟操作软件。借助网络、多媒体、教学录像片、陈列室等手段,教师采取集中指导、现场演示、开放教学、网络教学等方法,推行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
(3)团队协作训练方式。中心综合技能训练,根据实际情况,广泛采取双人、多人配合的分组协作方式。这有助于学生在训练中的交流、协作,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组织协调和团队协作精神。
(4)多元化的实验成绩考核模式。通过建立多层次、模块化的实验课程体系,将原来分散的实验课整合成实验课程群,设立独立的学分,然后根据实验、实践教学不同层次和特点,建立多元化的实验成绩考核模式。该考核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实验指导教师的责任感,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4]。
5 加快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实验队伍的建设是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心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有力措施,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学位、国内外进修和到国内外航运企业顶岗实践。
(1)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中心积极引进具有实船资历的适任驾驶员、轮机员、电机员,并通过进修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使本中心教师的适任证书持有率达到72%。同时,学校还专门出台了“集美大学航海类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暂行办法”,鼓励中心教师到实习船或生产船上担任顶岗任职,积累实船工作经验,跟踪现代船舶科技。
(2)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加大实验指导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投入,为实验指导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特别是为年轻的实验指导教师提供系统学习的机会,支持他们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鼓励实验指导教师参加学术活动,撰写科研、教研论文。不定期开展仪器设备管理、实验技术开发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技术交流活动[15]。
(3)设置关键岗位,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实行实验课程群负责人制,全面负责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和建设工作,包括实验教学体系规划与实施,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设计与新实验项目确定,基础实验项目内容整合、优化与更新,实验教材编写等。要求实验指导教师从事实验前后的准备,实验设备的研制,实验技术的开发,仪器设备的维护及中心日常工作的管理等。
(4)吸引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参与实验室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承担实验教学与改革任务,及时将新技术、新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保证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技术的先进性;同时要求学术团队吸收实验技术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共同发展、共同提升科研和教学水平。
(5)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聘任制度。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实验教师岗位聘任办法,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现有工作机制与业绩考核办法的基础上,出台新的工作规范,加强有针对性的日常考核;出台更科学、更具引导性的综合业绩考核办法,形成公平、公正、竞争向上的良好氛围[16]。通过建设,现已形成了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实验教学队伍,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6 结语
立项建设2年多来,中心建立了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开展了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心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以中心教师为主体申报的“轮机工程学科教学团队”于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船舶轮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正式出版实验教材5部。中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和实践。在未来的建设中,需不断更新实验教学理念,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发挥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References):
[1] 孟祥武.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中国船员教育与培训的影响和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10(3):3-5.
[2] 王天仕,宋纯鹏,尚富德,等.构建能力培养型实验教学新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5):97-100.
[3] 吴桂涛,赵俊豪,孙培廷.轮机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及实施[J].航海教育研究,2009(2):50-52.
[4] 杜玉杰,李卫兵,胡 波,等.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4):140-142.
[5] 赖国忠.在量子力学教学中落实“厚基础、宽口径”[J].龙岩学院学报,2005(6):107-108.
[6] 王 平,刘 宏.关于航海教育履行STCW78/95公约的进一步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02(3):76-78.
[7] 张杰兴,张行涛.基于校企合作的海上认识实习教学[J].航海教育研究,2010,27(1):72-73.
[8] 荣 辉,陈景峰,尹志斌.轮机工程专业学生海上认识实习安全问题探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9,10(3):81-83.
[9] 严 华.轮机工程专业学生海上认识实习安全问题探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4(1):66-67.
[10] 付庆玖,韩 振.高等教育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14-16,33.
[11] 孔德志,余 璐.基于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5):125-127.
[12] 张晨宇,童旭光,韩金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管理模拟”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116-118.
[13] 刘旭勇.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30(35):150-151.
[14] 孔国利,张 波,杜宝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组态软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45-48,53.
[15] 蒋志坚,王 佳,何伟良.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110-112.
[16] 孙 健,陆国栋.高校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