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旨归

2013-04-10郭小说

实事求是 2013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道路特色

郭小说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87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社会的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回顾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历史,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状况极大改善,成就是巨大的,但也出现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过的通病,如工具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物欲横流、人伦精神失落、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现象严重、贫富差距拉大、各类社会矛盾问题越来越突出等。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地位日益提升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开始深深地思考中国今后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观问题,相继提出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等新的社会发展理念,这些都是我国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最高旨归,所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发展旨归问题即发展为了什么、为了谁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败的关键性问题。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并明确提出“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旨归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在他们不同时期的著作中都非常注重探讨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问题。可以说,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问题一直是贯穿整个马克思思想的中心问题,从马克思思想的早期到晚期,无不充斥着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探索。马克思的一生事业都是为了追求劳动人民的自由解放和人类的幸福。

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已树立了为全人类谋幸福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并为这一理想不懈地奋斗一生,这是马克思本人思想发展及其能超越前人思想的重要因素,也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原乡。他在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而“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2](P459)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选择《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为题,反映了他的理论旨趣。论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阐明人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环境的改造争取人的自由。马克思指出“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中发亮!”实践中的自由不在于摆脱必然,而恰恰在于认识必然后不逾矩的随心所欲。人的追求自由的精神、人的改造和创新精神的凸显和宣扬,对马克思以后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思想无疑在整个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实中人民生活不幸福、人身不自由并且处于不平等的状态,才是真正触动马克思追问造成这一状态的原因,从而促使他开始由纯政治转向经济研究的真正动因。马克思所一直追求的“人的自由”的实现问题,在此又一次成为他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此时在理性和现实物质利益的矛盾碰撞中找到了新的实现“自由”的路径,那就是制度问题,由此开始了他解剖、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之旅。马克思的关注点开始从书斋走向社会,由哲学、政治、法律批判走向经济制度批判,这也是他能够超越黑格尔、费尔巴哈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克罗茨纳赫笔记》时期,马克思已经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认识到要真正实现人类自由平等,必须消灭私有财产,强调通过批判现实和改造现实才能实现人的自由。马克思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就显现出与黑格尔思维方式不同的出发点即强调研究问题应该从事实出发,而不能从概念或理念出发。在黑格尔那里关注的是绝对精神能否最终完成向自身的回归,马克思这里则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状态,在重新理解人的基础上,变革了黑格尔哲学的思维方式,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人、具体的人,而不再是脱离现实、抽象的人。马克思寻求的是人的真正自由的状态。马克思得出了人的解放的内在条件,那就是两大武器:头脑——精神武器(哲学)和心脏——物质武器(无产阶级),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完成人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观是把自由与必然、个人解放与物质条件联系起来看待的。自由绝不是纯粹的精神信仰,也绝不是随心所欲的状态,而是建立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基础之上、在对客观规律的把握之上,运用客观物质条件,并且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状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将人的自由置于实践的基础上,论证了人的自由实现的现实基础、根本途径和根本标准等重要思想。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把“社会进步论”置于“实证科学”的基础之上,找到了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动力。最为重要的是强调了人民群众和阶级斗争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为以后得出社会进步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科学结论。马克思社会进步论最鲜明的特征是把社会进步与人的解放相结合,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这些理论表明马克思在社会进步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辩证的原则。因此,马克思的社会进步论较之于以往的空想社会进步论是科学的。

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共产党宣言》明确规定:“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P283)并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代替着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294)这是未来世界的终极价值和最高目标,是把未来社会同一切旧社会区别开来的根本。这个命题揭示了两重基本关系:一方面,个人的发展是在自由人联合体中实现的。马克思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2](P82)另一方面,自由发展的个人是集体的旨归。自由联合体中的个人是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个人。所以联合体不能完全忽视个人的利益,恰恰应该以现实中的个人为出发点。马克思的思维方式和出发点决定了他一生的哲学旨趣就是要直面尘世生活,探究人的生活状态,“改变”人的生活不自由的世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一切阶级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少数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多数人的发展为条件的,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最终会走出这种困境,实现共同发展。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他人的发展同时也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这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虽然我国目前的生产力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但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放弃“以人为本”和“共同富裕”的原则。否则,我们的发展将永远亦步亦趋地跟在资本主义的后面而无从超越。

二、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旨归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党从成立之初就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能够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关键在于他在制定之初就以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旨归为原则和方向。从领导中华民族实现独立解放的革命党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执政党的转变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保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到江泽民,一直到胡锦涛都非常注重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虽然探索中间有过失误和教训,但这一原则、立场和标准从未动摇过。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之一。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P899)1944年 9月,毛泽东又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用最通俗的中国化语言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即“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3](P1004)1945年他又在中共七大上所做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对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强调:“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3](P1039)“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PP1094~1096)并从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论述了这一宗旨的意义,规制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方向。

1956年,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的标准。”[4](P257)在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过程中,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他又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尤其是第三个“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和改革开放的旨归。

新世纪、新阶段,江泽民又进一步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5](P27)“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在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6](P2)首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加突显出人民利益在党的建设和执政兴国中的重要地位。

根据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新特点,从中国改革开放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本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的原则,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于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核心,就是说“要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P15)具体来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公平的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明确我国今后的发展理念和目的。

党的十八大明确地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对科学发展观做出了新的定位和阐述。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而这种自信是建立在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础上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并分别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的性质和旨归。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在成立之初就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实践历史启示我们,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能顺利实现长治久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旨归的历史必然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通过高度浪费型的生产和消费,把不属于人的本性的物质需求和享受无限度地刺激起来,从而有效地窒息了人类解放的真正需要,瓦解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不满。当人们为商品拜物教所支配,麻木不仁地去做那些并非真正必要的工作时,他们也就成为物质的附庸而日趋畸形化,成为单向度的人。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物与物的关系赢得了人与人的关系占据主宰地位。这种颠倒的现象作为一种无人性的制度,完全把人的逻辑湮没在资本逻辑之中,完全把人束缚在物的必然王国之中。启蒙精神走向了反面,以致在“上帝死了”之后,作为主体的“人也死了”。人在打破神的束缚之后,又置身于新的“神”——资本的统治之下,跟随资本的逻辑麻木地活着。人类的物质财富较之以往无疑是极大地丰富了,但精神却无处安放。资本主义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膨胀起来的见物不见人的“工具理性”文化完全撇开“价值理性”,使资本主义的“非人性”、“非道德性”、“异化”和“物化”的一面也日益引起人们的不安,引发人们对现代性和人类发展道路的深刻反思。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总结了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借鉴了世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运动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中国发展模式的奇迹,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坚定的信念,然而,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则更加至关重要,事关全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理论为指导并积极践行之,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为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做出的新的探索,它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因而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这条道路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优秀的中华儿女,尤其是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为己任,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历尽曲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找到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历史证明,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的某一观点会应运凸显出来。然而,即使极为相似的两个事情,由于在历史上出现的条件不同,客观效果也必然迥异。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性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所具有的优越性逐渐消失,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和缺陷则日益显露。反思现代性,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成为各国的当务之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反思国内外的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转变发展理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以人为本”提升为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选择什么道路,坚持什么道路,从来都是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得失的决定性问题。而决定选择和坚持正确与否的关键是我们的发展目的和旨归,我们必须明确发展为了人民,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最终站对立场、选对道路。

历史实践表明,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总是朝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而接近的。我国作为现代化起步较晚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避免西方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道路和制度弊端;如何做到仅仅把资本作为发展手段而非目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如何更好地为整个人类提供精神家园的关怀,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败的亟待回答的问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和旨归,必定会给这些难题的解答以正确的启迪和指引,也必定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锐而科学。

[1]十八大报告[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马克思道路特色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