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色彩中国之二

2013-04-10本刊评论员

实事求是 2013年3期
关键词:蓝色海洋文明

本刊评论员

说蓝色文明专属西方的确有点不公平。其实中国远古神话中就有关于海洋的记载。比如“精卫填海”。到战国时代,海洋在庄子那里就演绎成了哲学故事。《秋水》里的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便有了认识论上的启发。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船环山东半岛,其间闻渤海湾有仙山,藏长生不老之药,遂遣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子种”,泛海东渡寻之。不过徐福哪里去寻得本来就不存在的东西,只有任百工及童男女们散落东瀛。

此后,关于海洋的记忆断续在野史正史、文学艺术中延续,从未间断。在中国人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应该是“郑和下西洋”和“甲午海战”吧。

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海禁时代。郑和率庞大船队七下西洋不是为了开拓海外疆土,或发展贸易,主要目的是宣威和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明朝海禁极为严厉。不但烧毁可以远航的大船,把民间的尖头船改为只可以在内河航行的平头船,还严令“片板不得下海”,并内迁沿海居民。尽管历史的海洋上留下中华帝国犁开的无数道波澜壮阔的航迹,却终未诞生出蓝色的梦想。因此,甲午一役,大清国北洋水师尽数覆灭也就必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是居于世界中心的泱泱大国。四荒皆蛮夷之地。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强大的自我中心主义,实际上一种收缩的文化。这种狭隘的文化观导致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远离蓝色文明,没有培育起现代发展所必须的海洋意识。新中国建立后直到改革开放前,我们的海军还是近岸、近海防御型的。海洋意识的淡薄,导致我们大量的海洋国土被非法侵占。我们从《秋水》中可以感受到痛彻的遗憾:庄子认识上的前进,为什么没有演进成文明层面上的成果。

至今,在这个星球上产生的所有文明,从文化的意义上讲,都是属于全人类的。蓝色文明也不例外。当代中国对蓝色文明认识已经摆脱了传统文化的惯性和意识形态的偏见,并以坚实的脚步,开始了向海洋的迈进。中国的海洋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海洋行动。中国的海洋力量在维护海洋国土完整方面的力度也远非从前能够相比的。中国的海洋观念和海权意识从未如此清晰过和坚定过。拥有属于自己的海洋,才称得上真正的大国。这是中国的福祉。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内敛的因素,这是和我们文明发生的地理环境相关。但这种内敛更多的是一种谦和与宽容。谦和是一种大智慧,是学习他人之长应该具有的心态;而宽容,则是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比较中西方文明的发展,可以明显看出来,中华文明吸收西方文明的成分要远大于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吸收。中国人对泱泱大国从文化和心态上的扬弃,正是得益于对人类文明的汲取。海洋文化使中国人的眼界越出了陆地看到了更为深远的世界。没有传统文化中的谦和与宽容,就不会有当代中国广阔的文化胸怀。也正因为这一点,中国的海洋观会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明的层面上,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也决定了中国的前进,将会走得更稳,更好,更远。

当代中国向深蓝的迈进,已远不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概念了,而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根据本国历史和现实,迎合时代潮流的文化进步和文明转型。这是战略意义上的前进,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这也是目前我们遇到这样和那样问题时表现出的从容和自信的文化基础。这种从容和自信,既表达了我们对发展目标的确定,也基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可以预期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种新型的蓝色文明出现在世界东方。色彩中国,也必将会使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猜你喜欢

蓝色海洋文明
请文明演绎
蓝色的祝愿
蓝色的祝愿
漫说文明
蓝色使命
爱的海洋
对不文明说“不”
蓝色的五月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