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研究

2013-04-10夏菡斐

山东纺织经济 2013年6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责任意识培育

夏菡斐

(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上海 201620)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用24个字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内涵

社会责任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它要求社会成员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他所处的集体及社会负责,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才能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大学生所追求的价值观,才能从更深层次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内涵应该是:以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为奋斗目标,以自由、平等、公正为价值导向,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行为准则,不断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自觉意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逻辑关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理论,毫无疑问,是新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工作乃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依据。总的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关系。体现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在内容上高度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在逻辑起点、重点针对对象、内容、目标、方法、任务等多个方面有机统一。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筹和囊括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内容、目标等。另一方面,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都一同直接或间接地凝聚在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本质、任务、内容、目标等当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整个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主题和归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要求。

2.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路径

高校作为教育和培养青年人的主阵地,同样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沿阵地和主导力量。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必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依托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得以巩固和发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工作旨在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力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引领和统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工作上面有着独特的价值。

三、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挑战和困境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长久以来一直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然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上出现了新的挑战和困境。

(一)大学生思想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1.个体意识强化带来的挑战

当今社会对个体意识多样性的认可为大学生个体意识的强化提供了社会基础。他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自身的个性,表现欲、参与意识都在不断地增强。大学生个体意识的强化,相对过去是一大进步。但是,过分强调个体意识,也导致了大学生重个人本位而轻社会本位的思想意识。主要表现在过于强调自身利益,而对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2.价值取向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目前多元性文化的渗透推动了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的、单一的、可以超越个人主体意识的道德价值已经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趋势。但多元的价值取向并不都是正确的,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了无序、盲目的特点。

3.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分离带来的挑战

得益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以及长期接受的现代道德教育,大部分大学生在观念上都认同社会主流文化,认同理性和高雅;但在具体行为中,部分学生却又世故与粗俗。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离现象和相悖特征。

(二)高校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工作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的现实困境

首先在工作理念方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强调循规蹈矩和服从,然而服从的背后隐藏着缺乏主体性、创造性和责任心。这种缺乏主体意志的服从是违反人性的,也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责任者。

其次在培养工作内容方面,偏重于理想化责任教育而忽略基础责任的教育。理想化、空泛化的社会责任,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责任则很少在教育中被提及,主流价值观几乎成了教育内容的全部,导致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可能承担的基础性责任被忽视。

最后在培养方式方面,以单一的灌输式为主,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一些大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但很少有机会通过实践将责任意识转变为责任行为,难以实现对自己社会地位进行确认。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工作的完善与创新

(一)培育理念——启发教育、突出主体

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培育仅仅通过外部教化是无法解决的,单向度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而,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更要充分调动大学生作为自我教育者的主体的能动作用,发挥启发式教育的功能,突出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大学生把外在的责任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对理想信念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思想道德等问题的讨论、探索、争辩;引导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交流心得和体会,等等。帮助大学生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交流与辩驳以及总结提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强化主体意识并内化为具体行为。

(二)培养内容——主题鲜明、立足实际

在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培养内容上,首先要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主题责任教育,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的现代教育价值,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在主题鲜明的同时要立足实际,从大学生的自我责任入手,善于发现大学生现有的社会责任意识因子,促进其成长。注重自我责任教育,做到自我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从某种程度上说,对自身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对大学生进行基本的生命教育、明确的未来职业人的定位,学会对自己行为负责、对自己成才负责;同时开展基本国情、形势政策等教育,引导大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我国发展的趋势和前景。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变化与个人的前途、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认识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认识到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责任,应自觉承担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

(三)培养载体——依托实践、开拓阵地

只有在实践中以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并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与特征,才成为真正完整的责任意识。所以在责任实践培养中要重视实践环节。在实践中获得亲身体验,随着体验而来的是自身的力量的激发和释放,较之理论灌输,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更具直观性、具体性。当然坚持以实践养成为中心的前提是立足于学校、学院和学生特色,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和校外。校内的实践基地除了科技实验、学术沙龙、科技竞赛、创新基地之外,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是重要的实践桥梁。此外,树立“走出去,引进来”的理念,要积极谋求校外资源,以实现学生用专业服务、回报社会。比如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走出去”方面,首先在以重志愿、促奉献为主题,完善了志愿者招募、考核、培训制度,并将志愿服务纳入奖学金评定和党员考核体系,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志愿者,与张施小学、绿洲幼儿园、松江少管所、上海图书馆、松江图书馆以及科技馆签订长期志愿服务协议,同时科学商店的社区公益服务依托海欣社区成为重要的社会责任践行基地。其次以“促学习、重实践”为切入点,实现大学生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知识的融合,以专业回报社会,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平台来促进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

[1]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课题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上海辞书出版社.“90后”的坚强[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3]韩文乾.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途径[J].武汉学刊,2010;(05).

[4]兰洁,卢兴谭.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J].学理论,2010;(30).

[5]程莹.“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机制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1;(12).

[6]齐卫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传播需要关注当代大学生的身份场景[J].思想理论教育,2011;(05).

[7]凌新华.从社会化角度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J].湖北社会科学,2006;(5).

[8]王艳.从传统文化看当前社会责任的实现[J].兰州学刊,2007;(10).

[9]张宗海.西方主要国家的高校学生责任教育与启示[J].高教探索,2002;(03).

[10]王继全,黄兆林.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01).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责任意识培育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