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零浪费”服装设计*
2013-04-10彭梦洁王小雷
彭梦洁,王小雷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2005年由联合国环境署推出的“世界城市环境行动纲领”中首次提出零废弃,希望通过不懈努力,最大限度减少垃圾的产生、最大限度资源化利用垃圾、最大限度减少垃圾对环境与健康的影响。然而在服装生产中经常会产生大批边角料及部分无法再次生产的废布料,这对环境来说无疑是一记重磅。为了减少环境的负担,为人类腾出更多的使用空间,设计师应着手于更有效的设计方法,化废物为实物,降低大自然垃圾的产生速度。
1 “零浪费”设计诞生
“零浪费”设计本质上就是尽可能减少剩余碎布料,透过特别的纸样或设计,使布料在设计阶段里被充分利用,以达至零浪费。“零浪费”设计有助于减少废料的产生,从而对环境构成最少的破坏,亦能减少生产开支,十分符合经济效益。然而不止这些,设计师对面料的充分利用亦是对面料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的珍惜以及对耗用的人力资源的肯定。
运用整幅布料的概念并不是一个新现象。长久以来,制造日本和服和印度纱丽时,为了避免浪费珍贵的布料,一直沿用这种概念。《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述倭(古日本)人服装说:“男衣皆横幅结束相连,女人被发屈紒,衣如单被,贯头而着之。”这种式样实际上是把几幅布横拼如一被单,对叠后将上方二角结束于右肩头,褶弯的一边则从左腋下绕过,便成一侧开口出臂,一侧则袒肩露背模样,一般长可及膝批围或束腰为服。传统的业余爱好,像编织和缝纫,也可以说是“零浪费”的积极实践。但是由于时装工业化,快速时装大量涌现,令这种手工制作日渐被人淡忘。
2 “零浪费”设计方案的通道
服装设计分为立体设计和平面设计两种,皆能以减少废料的产生为出发点来做“零浪费”设计,其中立体设计的形式居多,但是对于布料的要求有限。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平面设计和立体设计两者结合,运用不同技巧,反复取舍,最终得出合适的方案,去创造合体、舒适及具有吸引力的可持续时装服饰。
2.1 立体剪裁表现“零浪费”设计的形式
立体剪裁主要是通过将多余的布料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美来表现出“零浪费”设计,即将多余的布料进行做省、抽褶等方法。余料转化过程中可通过折叠、抽缩、缠绕、堆积、绣缀、编织等技术手法来丰富其表现形式。在我国苗族流行的百褶裙其实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进行穿戴设计(如封三图1)。
其次可以通过套裁的形式将一块完整的布料分成几块大小不一的布料分别做成成衣(如封三图2、3),图中就是将一块四方布料剪成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形状,其中封三图2这一部分用来做马甲,而剩下的另一块布料则拿来做裙子,并恰好利用裁剪的形状来丰富裙子的造型。
2.2 针织表现“零浪费”设计的形式
针织是利用织针把各种原料和品种的纱线构成线圈、再经串套连接成针织物的工艺过程。如果直接运用针织的方法用手工、或是在机上直接编织成形产品则可以节约原料,简化或取消剪裁和缝纫工序。运用针织时只采用所需物料,这样可以尽可能地节省原料。所以针织是避免不必要废料产生的一个重要措施。
2.3 纸样设计表现“零浪费”设计的形式
设计师通过对一块给予的布片进行适当裁剪,以达到裁剪后每一块布料都能融入衣服的结构中,创造无死角裁剪,得出最大化利用的衣物纸样。在剪裁之前先用折纸来作试验,反复思考后再剪裁。Mark Liu则在零浪费纸样裁剪上有所突破,如封三图4所示这个方案则是一个成功的设计。
3 “零浪费”设计的发展局限
“零浪费”设计可以改变设计师使用布料的方法,在不改变设计造型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对环境产生正面影响,但是它却很难实践,帕森斯学院的瑞萨尼先生认为,制作“零浪费”服装挑战在于,设计绝对不能忽视服装的功能性。
消灭浪费的方法至今被归纳出两种方案,一种是完全不剪裁布料,通过立体设计的形式将布料挂在人体模特上,进行打褶、分层穿套、缝纫。另一种则是设计师所偏好的“拼图剪裁法”和“减法剪裁法”。这些技术在大型厂商中很难取得进展,也很难进行批量化生产。所以要将零浪费设计推入市场还具有一定的难度。
4 总结
零浪费设计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发展,回归是因为它曾经存在于远古时期,然而那时所谓的“零浪费”服装制衣完全是因为受限于当时的缝制条件、思想还未开化,伴随着时装工业化的发展,这种无余料产生的制衣方式却停滞了,更替其的是能够批量生产的衣片模式,以至于这种“零浪费”服装制作手段技术未能得到开发。发展它是因为它符合当下低碳的生活环境,服装工业带来的废料污染越发严重,人们需要从回归中看出远古时期制衣方式潜在的优势,并利用现代技术开发出新的设计方案来弥补环境污染的漏洞,将现代技术与环保思想相结合,以呈现出“零浪费”服装的批量生产模式。
[1] 何叶.零浪费制衣[N].第一财经日报,2010-08-20.
[2] 陈晓穗.“零料设计”,零浪费创建环保时尚——面对环保,服装设计师能做些什么?[J].美术观察,2012;(5).
[3] 李勇.让资源接近“零浪费”[J].表面工程资讯,2010;(2).
[4]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