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共用实验平台建设实践探索

2013-04-10李井葵张海彬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年6期
关键词:共用研究型资源共享

李井葵, 张海彬

(南京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5)

0 引言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阶段性的重大转变时期,创办一流大学或研究型大学正成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所追求的目标。研究型大学具有学科领先且综合性强的特点,学科建设是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核心,是实现高质量大学生和研究生培养的前提,是承载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产生创新成果的平台,是造就学术大师,并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基础。学科建设推动了实验平台的建设,实验平台建设又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一流的学科需要有一流的实验平台[1]。

高校共用实验平台,是大学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承担实验教学、学生实践训练、试验测试服务、科学研究等功能的组织机构,在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社会服务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它不仅是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赖以运转的场所、设备、设施、手段等,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人才的聚集地,是信息汇聚与交流的中心,是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结合带,是科技创新思想、实践的最佳基地。现有的国家、省部级、校级研究机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都在此范畴。加强实验室和共用实验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提高开放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是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1 高校共用实验平台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和办学规模的逐年扩大,国家不断加大了对高校的教育投入,高校在加强共用实验平台建设,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用、资源共享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开放共用与资源共享,提高了投资效益和使用效益。但由于经费多样化,思想观念陈旧和管理体制落后,机制不顺等原因,未能彻底打破条块分割的实验室管理体制,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存在着分散管理、重复建设、封闭使用的现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①仪器设备购置论证不够充分,配置不科学不合理,部分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不高,少数设备甚至处于闲置状态;②专职实验技术人员不足、实验技术力量薄弱,大型仪器设备功能得不到开发,高档低用,维护、维修不及时,仪器功能老化、精度下降,不能正常运行;③ 大型仪器设备由院系实验室或学科组所有,各自服务,各自使用,难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共享;④教学和科研分离,财力分散,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相对不足;⑤不利于学术交流、学科交叉、融合和科研创新[2-3]。所以加强实验室和共用实验平台建设,实行开放共用、资源共享,既是防止资源浪费、提高办学效益的需要,也是科技创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必然选择。

2 加强“共用实验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2.1 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需要

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我国大学的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学术水平明显提高。但我国大学原始创新能力薄弱,高水平学科不多,学科综合性也不强,还存在体制障碍、投资不足和设施落后等问题,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任务是很艰巨的[4]。通过建设高质量共用实验平台,改变学校科研小而分散的研究模式,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与资源的共享,从根本上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实现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所必须的。

2.2 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建设高质量共用实验平台的必然选择。目前高校中,由于政策、集体或个人原因,资源分散而导致浪费,无法发挥规模效益的现象非常普遍,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今天,如果能合理地应用共享的思想,对学科协作、发展、资源利用实施同一设计、综合规划、尽可能地提高教学、科研资源的共享程度,尽可能打通直接相邻学科的人为阻隔,将教学、科研普遍性公用物质资源适当集中于校内公共服务机构,并向校内、外有偿开放,提高公用资源投资效益和使用效率,将会给学校的学科建设带来极大益处。

2.3 促进学科交叉

一流的学科和一流的人才是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5]。当代科技发展的许多重大成就都是发生在相近学科的交叉、结合地带,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和结合已成为促进学科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当然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任何违背科学规律、任意嫁接的做法都将事与愿违。当前高校尝试建立共用实验平台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一种理想手段,它为学科间的渗透、交叉提供了重要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没有传统的学科界限,师资、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科技资料、学术交流等教育科研资源实现了共享。另外,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培养条件、培养环境、培养方式,不同导师有不同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风格,这些差异的存在使研究人员在学科交叉中,不断了解不同的学术观点,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强适应性,从而活跃和开拓学术思想,为产生新的理论和观点、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创造条件[6]。

2.4 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和运行机制创新

现代大学已经形成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研究型大学强调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并主要通过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7]。现在高校学术研究和科技工作的一个致命弱点是力量分散,高校间、高企间合作交流较少,很难承担大项目、出大成果,优秀拔尖人才匮乏。通过公用平台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间合作交流,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交流平台,实现优势互补、知识共享、人才互聘,提高研究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

3 加强共用实验平台建设的措施

近年来我国高校特别是“985”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证明,建设高质量的实验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是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势所趋。同时,又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必须统筹兼顾、不断创新完善。

3.1 转变思想观念

资源共享促进创新、提高办学效益,是高校教学科研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求。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努力更新观念,树立新思维和新的管理理念。实践证明,只有破除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克服传统的工作习惯,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实验平台,确保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的整体推进和不断深化。

3.2 创新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

要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机构,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和重大事项的决策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保障高效运行。围绕目标导向,建立“资源共用、利益分享”的工作机制,建立适合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的管理体制。从学校的层面上形成一个整体的规划与论证机制,由主管校长、高水平的仪器专家、学科专家、管理专家组成不同的专家组,分别对全校实验平台的建设、仪器设备的购置、专项基金的资助、入网仪器设备的效益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等进行论证、评估,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严格论证;制订具体可行的实验室开放和设备共享制度、条例和措施,建立完善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实验室资源共享[8-9]。

3.3 规划引导,建设多层次、多样化共用实验平台

结合学校特色、重点学科的优势,科学构建实验平台,立足于高起点、高投入、高效率。高起点就是要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实现实验技术、仪器设备的现代化、环境设施标准化;高投入就是指建设资金投入大;高效率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利用实验平台各种资源,使尽可能多的学科受益[10-13]。

(1)以国家、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为依托,构建校级共用实验平台,实行独立建制,由学校集中统一管理,面向校内外开放,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效率。

(2)以各学院学科优势为依托,通过整合、充实,构建结构完善、具有综合功能、由学院统一管理的学科共用实验平台,面向相关学科开放共享。

(3)借助校园网络,建立大型仪器开放共用平台。实现全校各部门、单位对大型仪器设备帐、卡、物的实时管理,可以在网络上预约机时,申请使用。

3.4 加强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加强实验平台建设不仅是仪器、设备、实验室等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相对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应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学有专长的高级实验技术人才从事实验室和平台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工作,使高水平的人才进得来、稳得住;建立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提升现有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健全管理与考核制度,实行科学、规范管理。加强对贵重仪器设备功能的开发、改造、升级,提高仪器设备完好率,使其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

3.5 加大投入力度,科学配置实验室资源

(1)多渠道筹措资金,科学合理地分配实验资金,加大对实验室平台建设经费的投入,及时更新和补充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改善实验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规范化的管理。

(2)从学校整体出发,突出优势、特色,集中力量加强能为不同学科共享共用的实验平台建设,吸引一流大师,一流学生,培养一流人才。

(3)设立专项基金,为资源共享提供经费支持。鼓励和支持教师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给予平台及设备开放运行适当经费补贴。调动机组和用户两方面的积极性,是促进平台和设备开放共享的有效措施。

4 结语

建立资源共享的共用实验平台,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打破多条块分割、小而全的局面,实现实验室开放共用、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益,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大势所趋,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14-15]。面对今天高校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地研究、探索、实践与创新,加快共用实验平台的建设步伐。

[1] 江 莹.重点学科建设: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突破口[J].安徽大学学报,2002(2):118-120.

[2] 陈子辉,王泽业.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和共享[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163-165.

[3] 陈文倩,佟庆伟,战永佳.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3):296-298.

[4] 张酉水,袁成琛.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4(12):9-10.

[5] 著名大学校长纵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思路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1-03-15.

[6] 杨伯苗,曹 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把分析中心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科技条件大平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1):5-9.

[7] 李 勇,闵维方.论研究型大学的特征[J].教育研究,2004(1):61-64.

[8] 张淑玲,李继峰.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2):141-143.

[9] 冉文清.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建设与探索[J].现代仪器,2006(4):61-63.

[10] 张志友.大型仪器设备的集中管理与开放共享[J].实验室科学,2007(1):176-177.

[11] 闻星火,杨树国,黄 乐.高校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的实践与展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0):8-11.

[12] 董 诚,张渝英,涂 勇.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0):5-8.

[13] 范朝阳.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思路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0):194-197.

[14] 王国强,赵月琴,朱永飞.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6):155-159.

[15] 刘艳斌.积极落实《纲要》,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2):137-140.

猜你喜欢

共用研究型资源共享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GSM-R网络新设共用设备入网实施方案研究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北京地铁1号线四惠试车线多线共用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