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调查分析
2013-06-27王怀建张华新李福林
王怀建,孙 立,张华新,李福林
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调查分析
王怀建1,孙 立1,张华新1,李福林2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5所具有培养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校(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大学)进行调查,并就各院校的课程设臵及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度剖析,结果发现: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目标定位模糊、学习年限规定不灵活、不同研究方向下课程设臵基本相同、学生普遍运动能力差等,通过全面分析,针对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臵
1 研究目的
我国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长期以来受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和培养理念的影响,人才培养过多地集中于理论和科研能力方面,培养目标定位于学术型研究生。但体育属于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完全按照学术类型培养,势必会造成对体育学科的歪曲认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对高层次体育人才的需求,但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种现象:体育学研究生的就业率逐年下降。究其原因:高校培养的研究生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体育人才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审时度势,于2005年颁布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旨在弥补我国在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空缺。
近几年,浙江省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明显扩大,在教学资源配置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全国的优秀院校相比,在办学时间、招生规模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怎样结合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实际情况进行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借鉴其他院校的优秀办学经验,分析浙江省各培养单位的培养方案,结合目前先进的培养理念、指导思想和省际优质资源,制定出符合省情的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以满足社会对体育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书籍与文章,详细了解国家关于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的法律、法规;通过各高校研究生部网站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浙江省5所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等情况。
2.2 问卷调查法
严格按照《体育科研方法》的规定和要求,设计针对体育教育训练学在读研究生的问卷,采用邮寄、电子邮件以及现场发放并回收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去除无效问卷,对浙江省5所具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院校的在读研究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2.3 访谈调查法
从本研究的需要出发,对浙江省5所高校的部分研究生进行访谈,对一些重点问题、敏感问题和调查问卷中未涉及的相关问题做补充调查。
2.4 数理统计法
按照统计学原理对收集、整理的浙江省5所体育院系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作为本研究的现实依据。
2.5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法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问题进行总结,提出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若干建议。
3 结果与分析
课程学习是学生获得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对于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以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导向,旨在使研究生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及全面的实践能力。
3.1 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结构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间的分工和配合,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1]。
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以下三种(表1),浙江省高校的培养方案都采用按学位要求分类的方法,说明这种分类方法比较合理,易于学生理解,方便学校进行教学安排和管理。
3.2 课程学习时间
浙江省5所高校规定的课程学习时间大部分为1年,除浙江师范大学为1.5年。从学生的调查结果(图1)可以看出,53%的学生认为1.5年的课程学习时间合适,40%的学生认为1年的时间合适;而接受访谈的大部分专家也认为1.5年的课程学习时间更合适。首先,能留给学生更多消化知识的时间;其次,能够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课程学习,而不是跑到校外兼职;再次,安排课程的空间比较大,有利于老师和学生的灵活选择。
图1 课程学习时间调查
3.3 课程开设内容
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图2)显示,50%以上的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感觉一般或不满意,说明各学校的课程设置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
图2 课程设臵满意度
3.3.1 公共课设臵调查分析 公共必修课是学校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开设的一些最基础的课程,包括政治和英语,其中政治课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自然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三门中选择一到两门开设,学习时间为两个学期;外语作为学生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研究热点及动态,适应全球化交流和合作的工具,学习时间也为两个学期。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师范大学将专业英语列入了公共必修课行列,对学生运用外语能力的重视程度值得其他院校学习借鉴。
浙江省高校外语课的学分都占到了公共必修课程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从对学生进行的外语掌握程度调查(图3):80%的学生外语掌握情况一般或不好,即刚达四级水平或未达四级。
图3 外语掌握情况调查
学生访谈得知:学校开设外语课兴趣度较低,而杭州师范大学的情况明显要好一点,原因在于学校开设了专业外语这门课程,学以致用,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鉴于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开设这门课程,特进行了学生调查,望能提供参考。
(图4)可以看出,54%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专业外语课,说明学生不是不喜欢外语,而是不喜欢跟他们专业没有关系的、枯燥乏味的外语。
图4 学校有无必要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调查
3.3.2 专业课设臵 专业课是学生进行教学、科研、训练、管理等最基础的理论支撑,是课程设置的重点,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其设置不仅要参考完整的学科体系,还要结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浙江省5所高校基本按照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表2):(1)专业基础课主要集中于教学和训练两个领域;(2)重视工具类课程,开设有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3)都开设有研究方向的理论与实践类课程,不同的是:浙江大学几乎没有教育学及学校体育类的课程,开设的都是体育训练学类的课程;浙江师范大学还开设了人体机能测量方法这门方法类课程,这对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生未来工作及学习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表2 浙江省5所高校体育专业课
但也存在欠妥之处:(1)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较窄,对于现在社会很多新兴的体育领域,如婴幼儿体育、中老年体育、休闲体育及残疾人体育等却鲜有涉及,无形中缩小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也缩小了体育教育的实现途径;(2)作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学生的“招牌”——技术课,没有纳入专业课设置中,虽然个别学校有可能会将技术科作为选修课或者以俱乐部训练的形式列入研究生课程中,甚至有些同学会自发的与本科生一起上课、练习,但是这种练习由于缺乏指导、练习不系统和缺乏考核等原因,导致收效甚微。
在对学生进行有无必要把专业技术课列入必修课的问卷调查(图5)中,80%的研究生选择很有必要,必须正视研究生的技术课教学,把他当作一项重头戏来完成。作为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生,只有把技术练好了,找工作才会胸有成竹,以后的工作才会游刃有余,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将技术科列入必修课当中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图5 专业技术课列入必修课程调查
3.3.3 选修课设臵
表3 浙江省5所高校体育选修课
选修课是为拓宽知识、加强实践能力而设的课程,分为指定选修和任意选修课。由于浙江各高校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同,结合自身条件设置的选修课程也各不相同,但都涉及到了工具类课程、交叉类学科、跨专业甚至跨学科的课程(表3)。调查中发现:(1)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一门到两门工具类课程,如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开设了体育统计学,温州大学开设了多因素分析等课程;(2)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体育经济学和体育管理学等课程,说明学校开始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3)大部分学校开设了一门到两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课程,如宁波大学开设了运动医学,杭州师范大学开设了运动康复与保健等,温州大学则以专题的形式开设了运动损伤与康复专题课程,各校都结合自身条件设置了比较科学的课程,出现了许多亮点,如宁波大学设置了网球和健美操两门技术类课程,温州大学则设置了网球和羽毛球两门课程;宁波大学还设置了休闲娱乐体育,开阔学生视野;浙江大学还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门公共素质类课程;浙江师范大学则要求至少选修一门跨专业课程,公共选修课列出一门文献检索与写作规范,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
学校选修课设置是否合理的调查(图6)中,有45%的专家认为选修课的开设跨度一定要大,不止限定在体育学科内,还要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要跨学院、跨学校,满足不同志趣的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有助于差异化人才的培养。
图6 体育选修课程设臵调查
3.4 课程总学时及总学分学生选择不合理;(图7)显示:学生认为学校选修课设置存在最多的三方面原因:(1)理论脱离实践;(2)范围太窄,与本科课程重复;(3)选修课门数太少,导致学生对选修课缺乏兴趣,不利于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很好地完成社会和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图7 选修课设臵不满意原因调查
浙江各高校对学分的总体要求差异不大,介于34—37;关于学时,宁波大学和温州大学最高为720,比浙江师范大学的608高出了112学时;公共课情况:学时最多的温州大学比浙江大学多236个,学分最多的杭州师范大学比浙江大学多5个,说明浙江大学淡化了对公共课的要求;专业课情况:学时最多的杭州师范大学比浙江大学多61个,学分相差将近3个,也与学习年限有关。选修课学时介于136—396,学分介于8—23,其中宁波大学的学时最多、浙江大学的学分最多,说明浙江大学和宁波大学非常重视选修课的作用,对于学生知识面开拓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都有积极作用(表4)。
表4 浙江各高校必修、选修课学时学分统计
浙江大学由于学习年限为2年,压缩课程比例,表现为公共课压缩,专业课压缩不明显,选修课非但未压缩,反而更高,充分说明浙江大学对选修课的重视,值得其他院校学习。
对学生进行的在学校规定时间获得相应学分的调查结果(图8)显示,70%的学生认为在校期定的学分比较容易,说明学生的压力不是很大,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更多课程。
3.5 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
制定必修和选修课,必须要分清楚二者的关课占所有课程比例最高的浙江大学为60.5%,杭州仅为22%(表4)。王斌研究认为:美、英等西方教育发达国家二者的比例约为1.5:1,必修课门数太多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于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是不利的,最后在重构的培养方案中将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调整为约1.5:1这一相对合理的水平[3]。
图8 学分取得难易度调查
4 结论与建议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知识爆炸式增长的时代,高校一定要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根据社会岗位要求的能力,结合院校与学生研究方向,制定明确、具体的学习课程,并增大课程安排,增设专业英语课程并提高选修课比例;提高对运动能力的重视程度,鼓励学生多搞科研,尽可能多安排科研方法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及时调整培养的方向,制定社会教学实践方案并严格考核;在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稳步实行弹性学制。
[1]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6.
[2] 卢亮球,招乐辉.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研究——比较与借鉴[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25~30.
[3] 王 斌.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59~61.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about Spor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udy Master Graduate Students’ Curriculum Investigative
WANG Huai-jian1,SUN Li1,ZHANG Hua-xin1,et al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Interview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 Logic analysi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research methods on culture sports education training study master graduate student of un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and enforcement depth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raining study development situation is good, but also has many problems, Such as objective orientation fuzzy, Period of schooling regulation is flexible and different research direction under the same basic curriculum, Student common sports ability on the part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n view of the sports education training study master's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the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Zhejiang university; Sports education; Master graduate student; Curriculum
G807.4
A
1007―6891(2013)02―0124―06
2012-10-10
1.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体军艺部,浙江 嘉兴,314036;2.温州大学体育学院,浙江 温州,325035。1.Jiax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Zhejiang Jiaxing, 314036, China; 2. School of P.E., Wenzhou University, Zhejiang Wenzhou, 32503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