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2013-04-10吕敬美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资产阶级马克思历史

吕敬美

(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

伽达默尔认为,文本的真正存在只在于被展现的过程(Gespieltwerden)①。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也不例外。因此,在沉入马克思文本的同时,与“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②,进而对马克思哲学予以诠释,激活其理论的生命力,使其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力充分地展现出来,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使命所在。毋庸置疑,学界从社会批判入手去重释马克思的哲学,取得了很多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然而,满足于此是不够的,因为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长期处于遮蔽状态。而哲学的任务,在于“深入到存在者之被解蔽状态和解蔽过程的那个尚未被把握的东西那里。”③因此,立足于马克思的文本,对社会自我批判思想加以解蔽,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深化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社会自我批判思想的提出

从“社会批判”到“社会自我批判”,并非玩文字游戏。“社会自我批判”作为一个少见的术语,并非笔者所创。事实上,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是在中后期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之中提出的。只不过,马克思把这一概念当作一个现成的东西拿来即用,并没有对这一概念做系统的分析。因此,沉入经典著作,乃是对马克思思想的“照着讲”,同时去“接着讲”,即动用马克思的相关理论资源,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入手,得出社会自我批判的本质规定。现在,还是让我们来看看马克思关于社会自我批判的论述:

“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

“资产阶级经济学只有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已经开始时,才能理解封建的、古代的和东方的经济。”④

显然,马克思所谓“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的提法内蕴着“社会自我批判”的思想。然而,这一思想却长期处于遮蔽状态。卢卡奇、阿尔都塞和河上肇等国外学者主要引证上述引文并理清其内在逻辑,并没有做详细阐发。⑤国内学者一般引述马克思的这段话,进而发挥之,但并没有重点阐述这一思想以及它在马克思理论里的位置所在。⑥因此,有必要把这一思想从遮蔽状态中澄明出来。

我们知道,以上两段文字出现在马克思《导言》的“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一节中。而《导言》被编入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这一著作像《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样,不是马克思为了公开出版,而是为了弄清楚问题才写的。⑦从1843年算起,马克思用16年的时间来撰写《政治经济学批判》。虽然《导言》作为马克思的《手稿》的开头部分,是一篇没有完成的经济学巨著“总导言”的草稿,但是作为未竟之稿的《导言》是马克思“一生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⑧的一种凝结,在马克思思想中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对“从前的哲学信仰”进行了清算⑨,实际上这开始于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⑩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人们公认《形态》乃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初步完成,实际上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最终创立与对从前哲学的彻底清算是同步的。从《提纲》到《形态》,再到《手稿》,以至后来的《资本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日臻成熟。因此,我们不难理解恩格斯如下的强调:“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⑪。总而言之,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是植根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卢卡奇直接这样说:“历史唯物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认识”。⑫

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上两段话呢?这需要把它们放在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中去理解。在《导言》中的“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一节中,马克思说:“具体的东西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⑬这里所谓具体的东西区别于实在的具体的东西,是作为思想的、理解的产物,是把直观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中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⑭换言之,在研究者面前,起点是实在的东西,结果是观念的东西。正如马克思所说:“从抽象的东西上升为具体的东西,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的东西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的东西再现出来的方式。”由此,“科学上正确的方法”是,首先“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接着“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⑮

马克思用以上方法来研究已经形成的并“在自身基础上运动的资产阶级社会。”⑯因此,在研究中,作为“最发达和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⑰的资产阶级社会可以在那些抽象的规定即范畴中得到具体的再现。而各种关系的范畴是与历史上各种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通过对范畴体系中“各种关系的范畴”的理解,就“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而且,“资产阶级社会借这些社会形式的残片和因素建立起来,其中一部分是还未克服的遗物,继续在这里存留着,一部分原来只是征兆的东西,发展到具有充分意义”。⑱在此意义上,对过去的社会组织的有效理解依赖对现时复杂社会的理解。换言之,对现时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同时提供了正确理解过去的钥匙。

然而,马克思不是一般地强调“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而是特殊地强调“资产阶级经济只有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已经开始时,才能理解封建社会、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显然,马克思的辩证历史观区别于庸俗进化论,因为在自然史与社会史中,低级形式中表露出来的高级发展形式的征兆,只是在高级发展形式得到理解后才可能充分地显示其意义,所以对已经形成的现时的高度复杂的社会结构的理解是理解过去一切世代的社会结构的基础。换言之,只有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中对资产阶级社会作了“人体解剖”,才能理解资产阶级社会以前的经济形式,从而为“猴体解剖”提供了“一把钥匙”。⑲因此,社会自我批判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进行。马克思指出:“作为崩溃时期出现的那样的历史时期”之外,历史“很少而且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进行自我批判”。⑳在此意义上,历史上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是在封建社会还未崩溃条件下进行的自我批判,这种自我批判成为世界各主要民族走出中世纪历史的必由之路。㉑

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揭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总是对过去的形式作片面的理解”,他们认为所谓的历史发展总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最后的形式总是把过去的形式看成是向着自己发展的各个阶段”。㉒从而,他们把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形式永恒化。马克思提醒人们:不要像这些经济学家那样,“抹杀一切历史差别,把一切社会形式都看成是资产阶级社会形式。”㉓换言之,资产阶级的社会形式同已经过去了的社会形式一样,是历史的、暂时的。早期形式的各种关系,“在它里面常常只以十分萎缩的或者完全歪曲的形式出现。”㉔如果说资产阶级经济的范畴适用于一切其它社会形式这种说法是对的,那么,“这只能在一定意义上来理解。这些范畴可以在发展了的、萎缩了的、漫画式的种种形式上,总是在有本质区别的形式上,包含着这些社会形式。”㉕总的来说,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是与对继承下来的范畴体系的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换言之,马克思所用来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范畴体系不仅是对现时社会分析的结果,也是对历史上的范畴体系的批判继承的产物。那么,为什么如此说呢?这需要把目光聚集到社会自我批判的本质规定上来。

二、社会自我批判的主要内涵

当我们进一步思考社会自我批判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社会何以成为批判的主体”。个体能成为主体一般没有疑问,而社会何以成为主体?长期以来,学界从“个体主体”、“集体主体”、“类主体”等角度出发,来探讨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却忽略了马克思关于“主体,即社会”的社会主体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黑格尔把“实在理解为自我综合、自我深化和自我运动的思维的结果”㉖,马克思批判之,认为不应该把头脑中思维活动的结果理解为主体,而应该把头脑之外的实在即社会理解为主体。“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必须始终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㉗同时,马克思认为,作为主体的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既是一巨大的总过程的主体,也是这一总过程的结果。”㉘因此,应该从总体或整体的意义上去理解社会主体。

那么,在马克思那里,作为“主体”的“社会”究竟所指为何呢?

“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㉙

“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㉚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㉛

“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㉜

因此,马克思反对把社会理解为个人的机械集合体,主张不仅要把社会的基础理解为关系中的个人,而且要把社会关系的基础部分理解为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难理解社会作为主体。然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本身并不能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批判。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自我批判的具体实现形式乃是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和批判。而且,社会自我批判并不是外在于个人的对象所进行的自我反思。因为“个体是社会存在物”,“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㉝的做法是马克思所反对的。可以说,在存在论的意义上,马克思把社会理解为现实的、活生生的、创造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本质的个人的集合体,同时,又把个人看作社会的产物。

社会自我批判属于社会自我意识的范畴。如果说社会自我意识是建立在个人对社会的意识的基础上的,那么社会自我批判作为一种自觉性、目的性的集体反思,需要现实的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和批判超越其自身的当下性、片面性、自发性等局限性。然而,现实的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和批判具有局限性,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现实的个人无法离开社会而存在,其主体性的发挥必然要受到复杂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限制。这是因为,“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㉞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㉟因此,虽然社会自我批判以现实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和批判为基础,但是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和批判并不等同也无法代替社会总体的自我批判。㊱社会自我批判作为一种特定历史阶段的活动,是很少发生的。诚如马克思所言,其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发生。

社会自我批判所需的特定条件有以下两个:第一,现实的主体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现实的个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并受其制约的。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㊲然而,在特定的社会实践中,“个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㊳个人的“实践行为的必然性根据,就在于人本质上就是一种自然存在物。”㊴一方面,“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另一方面,吃喝住穿的基本需要满足本身,即“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㊵个人对这些需要的意识可称之为利益,对利益的表达称之为利益诉求。然而,个人的利益诉求往往因为受诸如社会分工、等级制度等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得到实现和满足,以至受到剥削和压迫,这必然导致个人与社会之间产生隔阂。进而,这种社会现实与社会理想的落差使得个人对社会的批判成为可能,这种批判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总体性。换言之,深刻的社会自我批判在于对社会批判的普遍化,在于个人超越一己的利益诉求而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揭示。然而,这就涉及到第二个特定条件,即客观历史条件。

第二,客观历史条件,它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和批判普遍化为社会总体的自我批判,这本身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过程。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㊶在特定的现实社会中,“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的条件下创造。”㊷确实,人们的社会生产是在一定的社会交往关系中进行的,“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㊸因此,任何特定的社会形式都是暂时的。每一个社会形式都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即产生、发展、成熟、衰落,被新的社会形式所取代。当然,“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㊹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理性批判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革命的理论武器,换言之,现实的个人对社会的批判最终普遍化为社会总体的自我批判。因为作为历史活动的社会自我批判“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㊺这里,社会自我批判的现实主体条件就是无产阶级,而客观历史条件就是资产阶级社会里不可调和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暴露迫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及其占统治地位的观念进行揭露和批判。㊻这种批判,是“政治社会现实本身受到批判”,㊼是“对现存的财产关系、家庭关系和其他的私人关系的批判”,“它不仅在各个阶级的关系上,而且在当前交往的一切范围和形式上,指出了现代生活的矛盾和反常现象”。㊽笔者认为,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从对象上来说,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以市民社会批判为旨归。青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到“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认为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寻找。此后,他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这种批判,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崩溃的政治经济学根源,从而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提供了牢靠根据。可以说,市民社会批判是贯穿和融合马克思思想三个组成部分的逻辑中轴:首先,传统哲学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其次,政治经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理论分析”;再次,科学社会主义是超越市民社会的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2.从原则上来说,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是“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统一。新世界的诞生依据的不仅是简单的现实本身,而且是直接源于超越现实的观念,即“批判的武器”。正如马克思所言:“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因此,真正的社会自我批判,“得出必然改造社会的结论”。换言之,社会自我批判的产物是“武器的批判”,是在“理性的法庭”上将那些失去现实性因而不具备合理性的社会关系揭露出来,揭穿它们在实践中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合理的本质,然而“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3.从内容上来说,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是意识形态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马克思批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离开实在的历史基础而转到思想基础上去”,他们都是“不能摆脱意识形态羁绊的人”。马克思说:“要想站起来,仅仅在思想中站起来,而现实的、感性的、用任何观念都不能解脱的那种枷锁依然套在现实的、感性的头上,那是不行的。”因此,“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得到合理的解决。”后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最终落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说:“在发表我的正面阐述以前,先发表一部反对德国哲学和迄今的德国社会主义的论战性著作(即《形态》——引者注),是很重要的。为了使读者对于我的同迄今为止的德国科学根本对立的经济学观点有所准备,这是必要的。”虽然意识形态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所谈论的话题、所指向的目标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现代社会的问题而展开的。

4.从视角上来说,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是规范性视角与描述性视角的统一。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说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要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批判的哲学)。”之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集中体现于异化劳动和资本增殖的描述,而这种批判又是在共产主义的规范下进行的。马克思的观念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的浓缩:批判思想集中于对市民社会的剖析,而他的建设性思想集中于人类解放的理想。随着马克思开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前述两者具体化为一体,并清晰地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中。“异化劳动”概念中的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后来更为深入而成为“资本”概念。而同时,人类解放的理想浓缩并成功地转移到“共产主义”概念之中。可以说,超越现实存在之路只有通过对现实存在的彻底理解,反过来说,要达到对这个世界的正确理解就必须牢牢抓住它所不是的事物,它的“否定”,既超越本身。

三、社会自我批判的当代意义

综上所述,社会自我批判作为一种历史活动,是很少且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然而,重温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我们能够得到如下启示:第一,社会自我批判并非资产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因为任何一种社会形式,一旦发展到某个历史阶段,历史条件成熟了,社会自我批判便应运而生。然而,只有在世界历史的前提下,社会自我批判才能更为普遍,也才显得尤为迫切。因为,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得以形成,而资本要创造和实现剩余价值的增殖,必然要“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进而,资产阶级“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因此,一个民族国家要想谋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既要打开门户,自觉走向世界,又要对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行径予以揭示进而批判。而这些过程本身就是社会自我批判的表现。

第二,全球化的今天,为什么苏东剧变使得全球社会主义事业遭遇重大挫折,而资本主义反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呢?这个问题也应该从社会自我批判的角度来回答。在剖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时,马克思曾这样说:“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进而言之,现代社会作为一个不断处于变化之中的有机体,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功能和机制。可以说,“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正是不断地自我完善使得资本主义“垂而不死”,因为社会有机体本身作为一个总体,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会“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固步自封,不仅在经济基础上没有正视和解决自己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而且在上层建筑上也没有抵御住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那么维护社会健康发展的社会自我批判的良好机制就难以形成。

第三,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是对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因此跟西欧现代性密切相关。马克思并没有使用过“现代性”这一概念,但是他的思想与“现代性的开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割裂它与中世纪之后在欧洲出现的启蒙哲学、经济合理化、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去传统化的历史承接关系,那是不可想象的。”对于现代性,一方面,马克思对其积极面予以赞扬:“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另一方面,马克思又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予以批判:首先,资本的无限增殖使“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其次,资本的无孔不入使人和人之间只有“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再次,资本的扩张必然导致“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因此,在今天中国社会的自我批判中,应把现代性批判的视野纳入到中国的现代性建设之中:一方面,在现代化实践中,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借鉴已经步入现代化国家的现代性历史经验,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我们更应注意在借鉴中反省西方的现代性问题,在反省中探索中国的现代性发展之路。

第四,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一种成熟的社会形态,是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换言之,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扬弃。当今时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应自觉地进行自我批判,以保障自身的健康发展。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曾经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带来了很深刻的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给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等奠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批判。邓小平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场经济发展迅猛,但种种原因又使得新的社会矛盾凸现出来。因此,深化体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第五,历史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成为引领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力量。因此,从宏观上来说,社会自我批判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显而易见,中国共产党的批判与自我批判对我国社会的建设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是中国共产党社会自我批判的理论结晶。当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和个人主体性的觉醒,使得不同的利益群体分化出来,相应地这些群体也表达着自身的利益诉求。从微观上来说,社会自我批判的基本力量就是各利益群体。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一方面我们需要鼓励和引导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积极监督、对社会建设积极参与,另一方面我们需要重视现实个人和群体的利益诉求,真正做到“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为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进步努力创造条件,因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当然,这需要对社会自我批判的深化,而这种深化又反过来促进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进步。

注释:

①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第1卷,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7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③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孙周兴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223页。

⑤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北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29页;[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读〈资本论〉》,李其庆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42页;[日]河上肇:《资本论入门》(上),何仲珉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2页。虽然伯特尔·奥尔曼提醒人们这一思想在马克思理论里的位置所在,但也没有重点阐述这一思想,参[美]伯特尔·奥尔曼:《辩证法的舞蹈——马克思方法的步骤》,田世钉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49页。

⑥ 俞吾金:《实践诠释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8页;俞吾金:《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遗产的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俞吾金:《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一把钥匙》,《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1期。

⑦[美]古尔德:《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王虎学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7页。

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46页。

⑫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21页。

⑲ 陈新汉:《论社会的自我批判——马克思社会自我批判思想引出的思考》,《学术交流》2008年第3期。

㉑ 李亚宁、王仲士:《关于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的思想》,《四川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㉘㉚㊹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12页,第108页,第413页。

㉞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页。

㊱ 谭清华、郭湛:《论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㊴ [日]石井伸男:《社会意识论》,王永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49页。

㊶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页。

㊻ 例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而《神圣家族》的副标题为“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其批判意识形态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副标题就是“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此外,在马克思其它论述意识形态的著作中,虽没有“批判”的字眼,却渗透着批判的内容。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马克思历史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新历史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历史上的6月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