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突转化理论及其对公共领域冲突的适用性*

2013-09-27张晓燕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行动者冲突

常 健 张晓燕

(南开大学,天津 300071)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冲突转化理论(Theory of Conflict Transformation)逐渐崭露头角,逐渐取代了冲突化解理论的主导地位,成为冲突干预领域更为主流的理论。从1998年起,德国的博格霍夫建设性冲突管理研究中心(Berghof Research Center for Constructive conflict Management)在网站上开始发表有关冲突转化的研究成果,并于2004年和2011年分别出版了 《博格霍夫冲突转化手册》(Berghof Handbook for Conflict Transformation),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冲突转化理论。①2000年,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项目(United Nations Disaster Management Training Programme)专门发布了约翰·加尔通(Johan Galtung)教授编写的《以和平手段进行冲突转化》的培训手册,使冲突转化成为联合国在消除战争冲突、维护世界和平工作中重要模式。②在英国注册的名为“转化冲突”(TransConflict)的组织发起建立了“冲突转化全球联盟”(Global Coalition for Conflict Transformation),使全球致力于冲突转化的社会组织有了共同交流的平台。③这一系列努力使冲突转化的理论和方法受到了学术界、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共同高度关注。

一、公共领域的冲突化解与冲突转化

冲突转化(conflict transformation)的最简单解释是:将冲突转化为和平结局的过程。④1982年成立的专门从事冲突转化工作的组织“寻找共同基础”(Search for Common Ground)将自己所做的冲突转化工作描述为“致力于转变世界应对冲突的方式——摆脱敌对的方式,走向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采用多层次的路径,利用媒体倡导,与当地政府和公民社会中的合作伙伴一起工作,寻找适合当地文化的手段来增强社会以建设性方式应对冲突的能力:理解差异,共同行动”。⑤

“冲突转化”概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冲突化解”(conflict resolution)的理论与方法。所谓“冲突转化”,根据阿列克斯·奥斯丁(Alex Austin)、玛蒂娜·费舍尔(Martina Fischer)和诺伯特·罗伯斯(Norbert Ropers)的解释,是指为应对并旨在克服冲突深层原因而采取的短期和中期的行动,这些深层原因包括冲突的结构、行为和态度方面。这一过程更多的聚焦于冲突各方的关系而不是特定结果的内容。“冲突化解”概念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克服“冲突处置”(conflict settlement)的局限。冲突处置是指冲突各方达成一致,从而使他们能够结束武装冲突,但并不必然从根本上改变深层的冲突原因。它通常是结果导向的,并限于领导层的行为。⑥

在界定冲突转化与冲突化解及其他冲突干预方式的关系方面,出现了对冲突转化的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费舍尔(Martina Fischer)和罗伯斯对冲突转化进行了广义的解释。根据他们2004年主编出版的《转化种族政治冲突:伯格霍夫手册》,相对于“冲突管理”、“冲突化解”、“冲突预防”、“和平建设”这些词来说,“冲突转化”(conflict transformation)被作为一个外延最广的词汇,它涵盖了所有旨在促进可持续和平和社会公正的影响群体间冲突的活动,它包括预防危机的结构和过程导向的各种努力,给各群体赋能和构建社会共同体的各种战略,冲突管理和冲突化解行动,以及在战后情境中的复原、重建和和解的努力。⑦

费舍尔和罗伯斯认为,冲突转化使20世纪90年代广受重视的“冲突预防”(conflict prevention)概念得到了新的提升。冲突预防主要出现在三个阶段:(1)早期预防:它是为了预防出现暴力冲突的情况;(2)最后预防:它是要阻止现存暴力冲突的横向和纵向的升级;(3)冲突后行动:它是预防在停火和达成和平协议后再次爆发暴力冲突。冲突转化虽然与冲突预防的关注点不同,却将冲突预防作为前提条件包括在自身之中:这意味着应当使冲突各方能够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冲突的原因,并形成消除或克服这些原因的战略。冲突转化是一个一般性的全面的概念,它指的是针对特定冲突的长期根源旨在将负面的破坏性冲突转化为正面的建设性冲突而改变冲突的各种特性和表现形式而采取的行动。它强调冲突的结构、行为和态度方面。它既指走向“公正和平”的过程,又指走向“公正和平”的结构。⑧因此,它融合了过程的各种行动,如冲突预防、冲突化解、冲突处置和冲突管理。⑨冲突转化通过转化关系结构、转化事项、转化主体参与者结构、转化情境等途径,提高民众参与,为冲突化解提供条件。

与费舍尔和罗伯斯对冲突转化的广义定义不同,休·米埃尔(Hugh Miall)对冲突管理作出了狭义的定义。他认为,冲突转化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冲突性质的某些重大变化:首先,大多数当代的暴力冲突都是力量不均衡的,它表现为权力和地位的不平等;其次,许多当代的冲突都是持续不绝的(protracted),不断重复地使用暴力,因此不符合有关冲突阶段的周期模型或钟状模型;第三,持续性冲突扭曲了其所在的社会和地区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发展,当地的争斗、军火贸易以及外来国家对政权或反叛者的支持,都会造成复杂的危机局面。正是这些情境的复杂性,彰显出冲突化解理论的简单性,特别是冲突化解理论关于在双方斗争中达成共赢结果的核心主张难以适用。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冲突转化理论已经是一种与冲突管理理论和冲突化解理论相区别的独特的冲突干预理论,但这种新理论还是沿用了冲突管理和冲突化解的许多熟悉概念,并依赖于有关冲突的理论传统。因此,最好不要将其视为一种全新的路径,而是将其视为对该领域的概念重构,以便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的冲突。基于这种观点,他对冲突管理理论、冲突化解理论和冲突转化理论的不同主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⑩

根据米埃尔的分析,冲突管理理论将暴力冲突视为社会共同体内部和之间的价值和利益差异不可避免的结果。暴力倾向产生于现存的制度和历史关系以及现存的权力分配关系。这些冲突被认为是无法解决的,最多只能加以管理和控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达成一种历史性妥协,使暴力被搁置,政党的政治秩序得以恢复。冲突管理是一种适度干预以达成政治解决的艺术,它主要是由那些拥有权力和资源的有影响力的角色对冲突各方施加压力以诱导他们平息冲突。它也是一种设计适当体制的艺术,通过制度设计将不可避免的冲突引导入适当的渠道。如布龙菲尔德(D.Bloomfield)和莱利(Ben Reilly)所指出的:“冲突管理是以积极、建设性的方式掌控差异和分歧。它主张的不是消除冲突的方法,而是提出管理冲突这一更现实的问题: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来应对冲突,如何将对立各方共同带入合作过程之中,如何设计一种实际可达成的合作体制来建设性地管理差异。”⑪

与此相对,冲突化解理论拒斥这种对于冲突的权力政治观,即主张在社区和认同冲突中人民的基本需求是无法妥协的。然而,它认为,如果冲突各方能够得到帮助去探索、分析、质询和重新解释他们的立场和利益,就有可能超越冲突。因此,冲突化解强调由有技巧但无权力的第三方进行干预,这种第三方以非官方的身份与冲突各方一起工作来促使新思维和新关系的产生。他们要努力探索冲突的实际根源,并找出各方在坚持自己所确立的立场时可能忽视掉的创造性解决方案。冲突化解使各方得以从零和的、破坏性的冲突方式转入正数和的建设性的结局。其目的是发展冲突化解的过程,其结局是争执各方都可以接受的,并对于化解冲突是有效的。⑫

与上两种理论不同,冲突转化理论主张,当代冲突不只需要重新解释立场和发现共赢解决方案。冲突各方及其关系的结构可能被置于一种冲突关系的模式中,它超出了冲突的特定现场。因此,冲突转化是一个转变关系、利益和情境并且在必要时转变那种使暴力冲突得以持续的社会体制的过程。建设性的冲突被视为改变的重要契机和催化剂。冲突各方的人员、受到影响的社会或地区的人员以及与人力物力相关的外在人员都可以在建设和平的长期过程中发挥补充性的作用。这是一种更全面和涉及范围更广泛的路径,它强调对冲突中的社会内部各群体的支持,而不是外来者的中介。它认识到冲突是通过一系列较小或较大的改变以及各个具体的步骤逐渐转化的,通过这种方式,各种行动者都可以承担重要的角色。如莱德拉奇(J.P.Lederach)所指出的:“冲突转化必须积极地展望、内包、尊重和促进给定场景中的人员和文化资源。这包括一套新的视角,通过这一视角,我们主要不是将冲突中的场景和人员视为‘问题’,将外来者视为‘答案’。相反,我们将转化的长期目标理解为在该场景内的人员和资源的基础上来实施和建立。”⑬

亚里山德拉·斯金纳(Alexandria Skinner)也认为,冲突化解与冲突转化在态度和目标上存在着重要的差别。冲突化解将冲突视为要解决的问题,就像一只讨厌的苍蝇。其目标是要消除这种令人不快之物,不要再听到苍蝇嗡嗡叫。它只是寻求解决冲突,用任何方式来结束冲突所带来的不愉快。而冲突转化的目标却是提供一种机制,使冲突各方能够一起来应对他们共同的问题。它要将冲突转化为一种机会,去修复、成长、治愈和评估生命力。它并不将结束分歧作为最优先的事项,而是寻求由内至外地转变我们对冲突的体验。冲突转化的调解者将冲突视为机会,他试图帮助冲突各方运用由冲突带来的不愉快来提出各种设计好的问题,探讨不愉快的根源,并鼓励各方用更高程度的理解力来回应冲突。将冲突视为考察自身所处情境的机会,倾听他人的需求,更切近地理解自己的需求,然后探寻是否有合适的路径来合作寻找更好的回应方式。根据冲突转化理论,冲突是生命的自然组成部分。当人们之间出现冲突时,那意味着生命中存在着改变、成长和合作,这是一个满足和回应需求的过程。⑭

路易斯·克里斯伯格(Louis Kriesberg)认为,尽管冲突转化理论融合了冲突化解理论的一些核心理念,但它专注的是大规模、持续性和破坏性的冲突,聚焦在如何改变这些冲突使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以建设性的方式进行。冲突转化既指转变到相对非破坏性行为的过程,又指冲突双方转变为非竞争性关系。在结构上,冲突转化过程不是单边强加的,而是各方共同确定的;在行为上,它要从以暴力和其他强迫行为主导转变为以标志着相互依赖的合作或交换行为主导。因此,冲突转化的概念应当被置于比冲突管理和冲突化解理论更广阔的语境下加以理解。冲突转化聚焦于各种思想和行动的价值,要改变冲突各方的情感和信念,促使他们相互接受甚至相互尊重,以便启动和持续推进转化过程。它强调在冲突转化的努力过程中要具有长期的视角,要对特定冲突中的对抗双方进行分析,在各种相互联系的冲突中首先关注病灶冲突(focal conflict)。⑮

科杜拉·雷曼(Cordula Reimann)从行动者和策略导向的角度对冲突干预的三种路径进行了区分,这三种路径大体对应着冲突处置、冲突化解和冲突转化三种模式。(见表1)⑯

表1 冲突干预的三种不同路径的行动者和策略导向

“转化冲突”组织所建立的“冲突转化全球联盟”确立了各成员组织所奉行的冲突转化16条基本原则,它表达了该组织对冲突转化的理解,其具体内容如下:⑰

(1)冲突不应当被视为可以被化解或管理的孤立事件,而应被视为社会正在进行的进化和发展过程的有机部分;

(2)冲突不应当只是被理解为一种本质上是负面的和破坏性的现象,而应被理解为一种如果予以建设性治理便会成为变革的正面的和建设性的力量;

(3)冲突转化不是要仅仅寻求控制和管理冲突,而是要寻求转化特定冲突的根源本身,或对这种根源的感知;

(4)冲突转化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和复杂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共同努力和互动;

(5)冲突转化不只是一个路径和一套技术,而是一种关于冲突本身和理解冲突的思想方式;

(6)冲突转化特别适用于难以应对的冲突,这种冲突的深层根源事项导致了持续的暴力;

(7)冲突转化要随着不断变化的冲突性质而加以调整,特别是在前暴力阶段和后暴力阶段,以及在升级周期的任何阶段;

(8)冲突转化永远是非暴力的过程,它与冲突的暴力表达形式是根本对立的;

(9)冲突转化要针对一系列维度,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的层次,地方的和全球的范围;

(10)冲突转化关注行动者、情境、事项、规则和结构这五种类型的转化,聚焦于冲突的结构、行为和态度方面;

(11)为了使冲突转化得以发生,必须克服冲突各方之间的紧张状态:首先,要确保所有的行动者都认识到他们各自的利益都不能靠诉诸暴力来实现;其次,要寻求在转化的方面和转化的方式上达成共识;

(12)冲突转化强调人的维度,提醒冲突各方其需求的相容性,而不是强调其对抗的利益,拒绝单边的决定和行动,特别是那些体现冲突一方胜利的决定和行动;

(13)冲突转化并不诉诸一套预先确定的路径和行动,而是尊重和适应给定场景的特殊性;

(14)冲突转化的视野要超越可见的事项,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整合各种不同视角,形成各种行动者的广泛联盟,其中也包括那些从这种考虑中被边缘化的人;

(15)冲突转化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个中立的第三方,以便帮助行动者改变他们对于他人的认知和情感,并借此来帮助破除“我们”和“他们”的划分;

(16)冲突转化代表着一种雄心勃勃和高标准的任务,它比那些现在流行的技术和路径更适于应对当代那些不均衡的、复杂的和持续性的冲突。

二、冲突转化的维度、过程、主体和策略

冲突转化的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冲突转化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它们主要涉及冲突转化的维度层次、过程阶段、行动者主体和策略方法四个方面。

1.冲突转化的维度

什么是冲突转化的对象?R·瓦伊里宁(R.Vayrynen)1991年提出了行动者、事项、规则和结构四个维度的转化⑱,米埃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境、结构、行动者、争议事项和决策精英五个转化维度,⑲“转化冲突”组织则提出了行动者、情境、事项、规则和结构五个维度。⑳

(1)行动者转化(actor transformations)

行动者转化是指冲突各方部分的改变或新行动者的出现。改变行动者的目标和他们追求这些目标的路径。其方式包括强化他们对各自行动的原因和后果的理解,使他们决定改变他们的目标或改变他们参与冲突的一般路径。这包括决定寻求和平或启动和平进程,也包括各方支持者情况的改变。这种改变为具体的冲突转化开辟了若干道路。一方领导层内部行动者对组织立场的改变对和平进程的作用通常会比外部行动者的影响更加重要。

(2)争议事项转化(issue transformations)

争议事项的转化是指找到共同的基础,这要求在冲突各方内部的深刻政治改变。重新定义冲突所涉及的核心事项,重新确定、表述和解释在这些争议事项上关键行动者所采取的立场,以便达成妥协或解决方案。

(3)规则转化(rule transformations)

规则转化改变的是各方互动的规范。改变所有层次的决策规范和规则,以便确保能够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建设性地处理冲突。

(4)结构转化(structure transformations)

结构转化是改变冲突的最重要方式。一种新的权力分配,相互依赖或孤立程度的提升都会在冲突各方之间的关系结构方面带来变化。相互依赖或孤立,与各方的利益相结合,会创造出不同的冲突发展模式。例如,高度的相互依赖却又相互对立的利益,是不稳定的特征。利益的转化可以被作为一种改善冲突结构的方式:在培养各方相互依赖的情境中提升利益共同性的潜能。改变冲突赖以孕育和产生的关系结构、权力分配结构、社会经济条件,以此来影响先前互不相容的行动者、争议事项和目标之间互动关系结构。例如,不改变不平衡的竞争性关系,就无法转化由此产生的不均衡冲突。这种转变只有当逐渐发生时,才会得到内部和外部行动者始终的支持。

(5)情境转化(context transformations)

通过改变冲突的情境,彻底改变冲突各方对冲突本身的感知和对冲突意义的理解,改变他们各自对彼此的关键行动者的态度和理解。从而改变他们的动机。例如,全球冷战的结束就对各种地区冲突产生了这种深刻的影响。

(6)精英个人转化(personal/elite transformations)

这主要涉及领导者个人或在关键问题上具有决策权力的小团体中的个人在诚意和认知上的改变。一些外部干预者会试图接近这些领导者并直接促使其个人态度和认知的变化。领导者的和解姿态所表达的个人变化会对和平进程起到重要的作用。

米埃尔将冲突转化的五个维度及其内容概括为一个简表,如表2所示。

表2 冲突转化的类型和内容

2.冲突转化的过程

克里斯伯格认为,冲突转化过程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㉑

(1)探索阶段

在这一阶段,冲突各方自身内部开始出现某种转变,这种转变为他们之间相互探索的举措开启了机会。随着冲突的持续,某些事件会使人们对持续冲突是否明智产生疑问。冲突的成本在不断上升,而成本的负担在冲突各方内部各个团体之间的分担比例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超大规模且具有高度差异性的冲突方,成本分担不平衡的情况最有可能发生。这样,在一些大群体和大组织中,一些分支派别经常会表达它们对坚持斗争的异议,会讨论不同行动方案的可能性,包括各种使冲突降级的路径,在此过程中,一些分支派别可能会倡导一种新的行动路线。随着最主要的奋斗目标仍然无法实现,支持者中也会有一些成员从支持冲突升级或继续进行斗争转向支持使冲突降级的策略。在冲突转化的早期阶段,冲突一方的成员有可能开始探索是否可能接受某种更具包容性的立场。例如,一些和平倡导者会尝试性地提出某种建议,试探对方是否会接受这种建议作为冲突解决方案的组成部分。这种初始的倡议经常是间接提出的,言辞模棱两可,一旦被拒绝很容易改口对其作出另一种解释。这种谨慎是可以理解的,作出这种尝试的领导者担心如果被对方拒绝,其支持者就会将其视为幼稚和愚蠢的,对方领导者也会将其视为示弱的信号并因此增加要价。因此,这种使冲突降级的试探经常是由冲突各方中低级别或非官方的代表作出的,如果得到的回应是不可接受的,他们所代表的各方就会断然否认这与他们有关。应一方要求或主动承担中介调解的人员所进行的干预,为这种试探提供了另一种渠道。如果他们不能发现足够的共同基础来开展进一步的探索和谈判,他们的试探很容易被拒绝。

(2)初期信号和行动阶段

在这一阶段,冲突各方会作出某种姿态和其他举动,显示双方开始相互包容。尝试性的试探有可能被视为阴谋而加以拒绝,或被认为没有代表另一方的权威代表的立场而被置之不理。为了使这种探索发生效果,就需要采取更明确的言辞和行动。在这个阶段通常会出现两种策略:一种是由查尔斯·奥斯古德(Charles E.Osgood)提出的“缓和紧张局势的渐次往复策略”(Graduated Reciprocation in Tension Reduction),它是由一方先宣布作出让步,邀请回复,但即使对方没有立即回复,它也会继续采取进一步的合作举措,以此消除双方的紧张关系和恐惧,使冲突得以降级。㉒另一种是罗伯特·埃克塞尔罗德(Robert Axelrod)提出的“针锋相对”策略(tit-for-tat strategy),即如果一方首先提出和解的举措,另一方就提出相应的和解举措;如果一方采取强迫的行动,另一方也会采取相应的强迫行动。㉓除了公开的姿态和行动之外,各方的高级别代表有时会举行秘密会议。这经常是采取更大步骤的相互包容的重大公开转变的前奏,以确保这种转变的出现以及后续步骤的跟随。

(3)达成协议或理解阶段

在这一阶段,冲突各方建立起更多的联系,提升相互理解和信任。经过一个逐渐转变和转化的过程,冲突各方之间的包容性不断增长,其标志经常是就某个具体争议事项达成协议。明确的协议有助于解决某些争议事项,促进相互理解、承诺和信任,减少各方支持的恐惧和对抗。在这一过程中,采取某些建立信心的举措(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通过协议的方式向冲突各方保证任何一方都不会采取针对对方的突然军事行动,或不会推行准备采取这种行动的政策。

(4)实施和制度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要建立新的共同体制,强化相互依赖关系和利益整合关系。同时还要使达成的协议得到贯彻而不被违背。通过建立各方同意的监督和证实程度,可以使协议得到遵守,并形成协议得到遵守的认知。还可以建立双方共同组织的使团或其他机构来审议有关如何解释所达成的协议的争议。建立一些具有自行持续性质的条约和其他种类的协议,保证在维持所达成的协议的过程中促进所给予的利益的实现,起码要保证各方支持者中某些群体的利益。这在使先前敌对的战士在战斗结束后实现和解的过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介调解者在维持协议方面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可以帮助监督和协助协议的实施。

3.冲突转化的行动主体

米埃尔认为,冲突转化有以下几种类型的行动主体:国家和国际组织、发展与人道主义机构、非政府组织、地方行动者。㉔

(1)国家和国际组织

国家和国际组织是最有影响力的行动者,因为它们的行动会对冲突各方产生最直接、最强有力的影响,它们干预的积极和消极结果全部都受到公众的监督。

(2)发展与人道主义机构

他们一般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支持和鼓励其他人的工作,而不是主要负责转化冲突。大多数冲突转化工作需要由非政府组织进行。

(3)非政府组织

他们寻求深入理解冲突根源,与冲突方内外的人们工作。他们寻求开放的对话空间,确定发展机会,并长期从事和平建构、关系建立和体制建立,致力于从根本上以建设性的方式将冲突化解。

(4)地方行动者

他们有最大的责任和机会进行冲突转化,冲突更多的是发生在地方层面,所以地方行动者负责转化他们自己的冲突。

4.冲突转化的策略方式

克里斯伯格认为,冲突转化采取的策略方式会因冲突转化的不同阶段而有所不同,所指向的层次有所不同,影响的方面有所不同,而且还要区分短期的策略和长期的策略。他的分析可以被总结为一个简表,如表3所示。㉕

表3 冲突转化采取的各种方式

三、冲突转化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冲突转化与冲突处置和冲突化解具有不同的着力点并采取不同的策略。那么这种理论所提出的干预范式是普遍适用于各种不同冲突,还是特别适合于某种特定类型的冲突。

首先,冲突转化模式特别适用于公共领域出现的大规模、旷日持久和具有严重破坏性的冲突。大规模冲突说明它涉及相当大群体的利益,这意味着冲突处置的方法无法直接奏效;冲突的持续不绝说明引发冲突的深层根源是难以化解的,这意味着冲突化解方法的运用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冲突导致严重的破坏性后果说明冲突各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对抗关系,使得冲突的正面效应受到抑制,而冲突的负面效应却充分展现出来,这意味着冲突管理方法的运用受到了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冲突的情境、结构、规则、事项、行动者和精英个人进行相应的转化工作,消除冲突化解和冲突管理的障碍,使冲突处置能够有效进行。

专注于冲突转化理论研究的德国博格霍夫建设性冲突管理研究中心多年来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长期持续的种族政治冲突。这种冲突有四个关键性特征:(1)它们是认同群体(identity groups)之间的冲突,其中至少有一个群体感到他们对于平等、安全和政治参与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尊重;(2)这种冲突从根本上涉及到国家权力,经常是政府与叛乱方之间的不均衡冲突;(3)对这些冲突的理解必须考虑到影响事件进程的各种联系,如亲属国、侨民、国际干涉等;(4)这些冲突经常是基于根深蒂固的群体对抗历史。因此,该中心的冲突化解研究中,特别注意承认在多民族政治系统中民族需求的合法性,要考虑必要的权力分享和国家改革,要恰当地评估国际参与者和国际社会的角色和作用,并整合过去暴力的和痛苦的经历。要考虑到长期持续的冲突经历,不仅夺去了生命、毁坏了生活资料、破坏了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设施,而且也冲蚀了整个社会的社会资本。因此,所进行的冲突转化涉及广泛的事项,包括纾解、复原、重新安置、重建,以及恢复人性并达成和解。㉖

冲突转化理论经常将三个严重的国内冲突的转化作为经典案例。第一个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发生在美国的劳资冲突,当时出现了严重的暴力,雇主拒绝承认工会,但随着20世纪30年代集体谈判的制度化,这些冲突被转化了。第二个是在20世纪60年代爆发的非洲裔美国人为争取平等的公平权利的斗争,后来通过建立民权立法使冲突得以转化。第三个是在南非发生的反对种族隔离和剥夺黑人选举权的斗争,它最终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种族隔离制度的取消而得以转化。随着20世纪90年代冷战的结束,不仅各国国内战争和国家间战争的数量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且许多先前旷日持久的暴力冲突都通过谈判得到了解决。据彼得·瓦伦斯汀(Peter Wallensteen)的分析,在1990-1999年间,在非洲、中美洲和其他地方有16个武装冲突通过协议得到了解决。㉗

大规模、旷日持久和具有严重破坏性的冲突并不仅仅限于民族政治冲突。在快速转变的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生态保护、征地拆迁、大规模工程项目移民等都有可能产生大规模、持续性和破坏性的冲突。在由这些原因引发的冲突中,仅仅靠冲突处置方式难以有效地平息冲突,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仅仅靠冲突化解手段难以化解冲突的深层根源,经常是冲突各方坐不到谈判桌前,或坐到桌前也长期达不成协议;第三方调解难以说服各方,调解者还经常被卷入冲突成为冲突一方,升级为所谓的“二阶冲突”;仲裁和司法判决得不到有效服从,形成所谓的“诉访循环”。这表明,这类冲突的解决不能仅仅靠冲突处置和冲突化解的方式,必须进一步采取全方位的冲突转化策略,转化产生这些冲突的制度情境、权力结构、互动规则和事项关联,转化冲突各方对冲突事项、冲突性质和冲突对立方的认识,使双方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达成彼此间的理解与信任,转化冲突的动机,从而使冲突化解得以可能。

其次,冲突转化模式也部分地适用于公共领域中出现的一些中等规模、持续一段时间且导致一定破坏性结果的冲突。这样的冲突主要包括由医患矛盾、社区管理、企业改制和局部拆迁引发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当由于冲突的事项、结构、规则、情境或主体等原因导致冲突化解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时,就需要采取冲突转化的策略和方法来为冲突化解扫清障碍。特别是通过建立纠纷处理的适当机制实现冲突结构的转换,通过确立明确的纠纷解决程序来实现冲突规则的转变,通过建立适当的对话渠道来促进各方的相互理解。

最后,冲突转化所倡导的以建设性方式应对社会冲突的理念,对于改变冲突多发、易升级和破坏性强的总体局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现在处于冲突高发期,触点多、燃点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特殊历史发展时期的客观特征所致,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社会整体结构没有及时调整到足以应对冲突发展的实际状况。因此,对那些容易引发大规模、持续性和破坏性冲突的社会结构、交往规则、组织方式、管理方式进行总体性的调整,对于社会冲突整体状况的改观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通过结构转化来使社会成员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预期,通过规则转化形成共同接受的行为标准和处置程序,通过关系转化促成各种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通过主体转化达成各社会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为这种整体性的社会转化提供了适当的条件和契机。因此,将这五个建设与社会整体的冲突转化相结合,将会为中国未来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深层的基础。

注释:

① 《博格霍夫冲突转化手册》网站:http://www.berghof-handbook.net.

②Johan Galtung,Conflict Transformation by Peaceful Means:Participants'Manual/Trainers'Manual.United Nations disaster Management Training Programme,2000.

③参见“冲突转化全球联盟”组织网站:http://www.transconflict.com/gcct/.

④参见维基百科网:http://en.wikipedia.org/wiki/Conflict_transformation.

⑤ 参见“寻找共同基础”组织网站:http://www.sfcg.org/sfcg/sfcg_home.html.

⑥Alex Austin,Martina Fischer and Norbert Ropers(eds.),Transforming Ethnopolitical Conflict.The Berghof Handbook.Wiesbaden:VS Verlag,2004,p464.

⑦⑧Martina Fischer&Norbert Ropers,Introduction.The Berghof Handbook of Conflict Transformation.2011,p13.

⑨Alex Austin,Martina Fischer and Norbert Topers(eds.),Transforming Ethnopolitical Conflict.The Berghof Handbook.Wiesbaden:VS Verlag,2004,p465.

⑩Hugh Miall,Conflict Transformation:A Multi-Dimensional Task,http://www.berghof-handbook.net/documents/publications/miall_handbook.pdf.

⑪D.Bloomfield&Ben Reilly,The changing Nature of conflic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in Peter Harris and Ben Reilly(eds.),Democracy and Deep-rooted Conflict.Stockholm:Institute for Democracy and Electoral Assistance,1998,p18.

⑫E.Azar&John W.Burton,International Conflict Resolution:Theory and Practice.Boulder:Lynne Rienner and Wheatsheaf,1986,p.1.

⑬J.P.Lederach,Preparing for Peace:Conflict Transformation Across Cultures.New York: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95.

⑭Alexandria Skinner,Conflict Resolution vs.Conflict Transformation,http://02e1cd2.netsolhost.com/wordpressDE/2010/12/03/conflict-resolution-or-conflict-transformation/,on December 3rd,2010.

⑮Louis Kriesberg,The State-of-the-Art in Conflict Transformation,2011,http://www.berghof-handbook.net/documents/publications/kriesberg_handbook.pdf.Louis Kriesberg,Conflict Transformation,Lester Kurtz,ed.,Encyclopedia of Violence,Peace and Conflict.Oxford:Elsevier,2008,vol.1,p.402.

⑯Cordula Reimann,Assessing the State-of-the-Art in Conflict Transformation,2004,http://www.berghof-handbook.net/documents/publications/reimann_handbook.pdf.

⑰⑳TransConflict,Principles of Conflict Transformation,http://www.transconflict.com/gcct/principles-of-conflict-transformation.

⑱R.Vayrynen (ed.),To Settle or to Transform?Perspectives on the Resolution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s.New Directions in Conflict Theory:Conflict Resolution and Conflict Transformation.London:Sage,1991,pp.1-25.

⑲Hugh Miall,Conflict Transformation:A Multi-Dimensional Task,http://www.berghof-handbook.net/documents/publications/miall_handbook.pdf:10.

㉑Louis Kriesberg,Conflict Transformation,Lester Kurtz,ed.,Encyclopedia of Violence,Peace and Conflict.Oxford:Elsevier,2008,vol.1,pp.401-412.Louis Kriesberg,The State-of-the-Art in Conflict Transformation,2011,http://www.berghof-handbook.net/documents/publications/kriesberg_handbook.pdf.

㉒C.E.Osgood,An Alternative to War or Surrender.Urbana,IL: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62.

㉓R.Axelrod,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New York:Basic Books,1984.

㉔Hugh Miall.Conflict Transformation:A Multi-Dimensional Task,http://www.berghof-handbook.net/documents/publications/miall_handbook.pdf.

㉕Louis Kriesberg,Conflict Transformation,Lester Kurtz,ed.,Encyclopedia of Violence,Peace and Conflict.Oxford:Elsevier,2008,vol.1,pp.401-412.

㉖ 参见博格霍夫冲突转化网站:http://www.berghof-handbook.net/articles/preface-introduction.

㉗Louis Kriesberg,Conflict Transformation,Lester Kurtz,ed.,Encyclopedia of Violence,Peace and Conflict.Oxford:Elsevier,2008,vol.1,p.401.

猜你喜欢

行动者冲突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一种新的冲突衡量方式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社会网研究的启示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也谈医患冲突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
做“互联网+”的积极行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