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绿洲”带给中国足球的人文思
2013-04-10张志奇
张志奇
“足球绿洲”带给中国足球的人文思
张志奇
本文结合对人文环境内涵的认识,以人文视角分析了“临颍模式”在足球人文环境建设上的成功之处,针对中国足球人文环境的不和谐因素,提出建设性创新机制。
足球绿洲;中国足球;人文思辨
1 问题的提出
当中国足球在“打假扫黑”的风暴中举步维艰之际,地处中原的河南临颍却初步营造一片足球绿洲,这个人口73万的县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异常迅猛,“2008年4月至今,全县199所学校中已有101所完成了足球训练基地的建设,初步建起了涵盖全县所有乡镇和县直学校的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足球运动训练基地。临颍县明文要求每个乡镇至少要在一所初中、两到三所小学建立足球训练基地。每天参与足球训练时间不小于一小时”[1]。短短3年,中小学足球联赛的成绩就已初步显现,不仅促进了足球在这一地区的普及,而且在2009年的全漯河市青少年足球联赛上,临颍的足球队一举囊括了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前三名;2010年,县实验中学代表漯河市参加了河南省运会,获得了女子乙组第五名的好成绩。临颍县有10名学生已经被输送进到河南省体校女足。2010年10月,前来参观的原中国足协主席年维泗不无感慨地说,“如果再有100个像这样的足球强县,中国足球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2]。
在中国足球人才匮乏、资源拮据、人文意识淡漠,以至频发“假、赌、黑”人文灾难的大背景下,“临颍模式”却在3年内取得了普及、竞技双丰收,它是如何整合资源、创新体制、优化人文环境的,又能带给变革中的中国足球怎样的思考呢?本文试以人文视角做一探讨。
2 足球人文环境的内涵与要素
以往研究认为,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3]具体而言,“人文环境就是打上文化烙印、渗透人文精神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文化衡量与人文要求。”[4]在体育领域,人文环境“特指承载或展示人类社会的各种体育文化现象的外部条件,是体育环境最重要的内容”。[5]综合已有研究成果,“足球人文环境”可以概括为:基于人们对体育和足球项目的认知、态度和观念,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制度基础、物质条件和文化观念形态,是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和发展观在足球领域的映射,是足球人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氛围和物质保障。
足球人文环境的外延包括三个领域,(1)制度环境,具体表现为国家宏观政治经济体制、相关法律制度和对青少年足球活动者培养的相关管理体制;(2)资源环境,或称硬环境,它主要是指为青少年足球活动者培养服务的各种文化体育设施,例如教学训练师资力量、设备保障和竞赛环节的相关投资等;(3)意识形态环境,即软环境,是指与培养对象有关的各种行为或现象,其外延涉及对青少年足球活动者培养的社会重视度、家庭支持度、法制化程度、职业保障体系完善度、文化教育氛围、科学的训练理念以及足球项目的社会形象等。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整体,是青少年足球活动者知识、人格、理想、审美观形成和竞技能力发展的外部环境。
3 临颍模式在足球人文环境建设上的探索
3.1 挖掘宏观体制优势,形成后备人才发展的制度基础
从根本上说,“体育发展体制是权限划分的结构体系,它建立在基本制度之上,是基本制度的实现形式。”[6]不同的社会制度孕育着不同时期的体育制度,体育的发展模式取决于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依据不同时期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体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应的体育政策、体育发展规划、人才培养选拔机制,这些体育制度构成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的基本体制环境,是后备人才赖以生存的土壤。与其它地区相同,临颍模式在发展青少年足球上同样是利用了举国体制的优势,但颇具创新意义的是其利用举国体制专项发展学校体育,而非竞技体育,以强大的行政作用形成优势的制度基础,为青少年足球的普及提供有力保障。
2008年4月,县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足球运动发展的意见》,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主抓教育体育工作的副县长为副组长,教体局、财政局、建设局等相关部门的一把手和各乡镇的镇长为成员的足球运动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县教体局又要求县直所有学校都要建立足球训练基地,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初中、两到三所小学建立基地,确定了74所学校。
3.2 维护竞赛体制,提高后备人才培养质量
合理性的竞赛体制反映在竞赛种类、组织形式、时间安排等方面,包含竞赛种类的多样性、竞赛年龄的连贯性、竞赛制度稳定性、竞赛办法的竞争性等要素,其发展水平体现在对后备力量培养的可持续性和对群体活动的普及力等方面。
现行足球后备人才竞赛体系分为竞技系列和普及系列比赛两部分。普及系列青少年比赛包括各省市足球学校、业余足球俱乐部、业余体校和中小学9至17岁五个年龄队伍的比赛。这一系列竞赛分别由会员协会、大区和中国足协组织3个层次的比赛,即城市比赛、大区比赛和全国比赛。显然,我国现行普及系列的比赛目标明确,旨在为竞技系列提供人才梯队,功利性十分明显。基本采用集中封闭的赛会制比赛,基本没有观众,比赛密度极高,队员处于高度疲劳程度,十分不利于培养队员对足球的热情。
临颍县中小学足球联赛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每年5月举办一次足球联赛,全县分6个区赛场进行预赛,最后选出优秀队参加决赛;每年10月,以漯河市足球联赛为契机组织全县所有球队先分区预赛,再选出优秀队到市里比赛。加上每个赛区中学和各乡镇小学每个学期的内部循环赛、校际之间的友谊赛等。”[7]临颍县以校园联赛为基础,将多项赛事相结合,分散了比赛时间,不仅让青少年学生享受了足球,吸引了观众,而且广泛展示了足球运动的魅力。抓好了足球普及工作的同时,足球技战术水平也自然会得到提高,仅仅三年,该县已经向省市竞技系列队伍保送了16名队员。
3.3 建设资源环境,营养后备人才的培养土壤
足球的项目发展离不开体育资源的投入和调配。如何全面统筹、因势利导,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开拓足球人力资源新渠道、提高足球人口的素质和规模无疑是足球发展的资源基础。而临颍县就合理地利用了学校资源, 2008年,根据足球参与人数多、趣味性强、影响力度大等特点,漯河市体育局将临颍校园体育项目确定为足球。
面对缺乏经费、没有足球专项老师的矛盾,教体局进行了统筹解决。“一个学期中学补助5 000元,小学补助3 000元,给学生补贴服装、买保险,教练加班费和比赛用车等,漯河市体育局提供了球门、球网。教体局还从北京买来教材和光盘,从郑州请来教练,每周组织体育教师培训,每所建立足球训练基地的学校至少有1名足球教练,目前已陆续对全县170多名体育教师进行了足球教学培训。”“后来县政府专门设立了足球训练基金,并在教育费附加、体彩公益金中划出一定资金,用于校园足球,每年拨款130万元。这样,学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又有30多所学校申报。现在全县已有足球训练基地学校101所,男女足球队208支,参与足球运动的青少年达5 000多人。”[8]该县在做好本地工作的同时还不忘吸引外部资源,其申请获得的“河南省足球后备人才选才基地”、“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社会实践基地”项目进一步优化了青少年足球培养的社会资源环境。
3.4 优化人文意识环境,形成后备人才培养的科学舆论导向
马克斯·韦伯指出:“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足球人文意识环境是以审美观、价值观和发展观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审美观是人们对足球运动美的理解,价值观是人们对足球运动对社会贡献的认识,发展观可以理解为人们对未来足球运动发展前景的预期。足球运动与人文意识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人们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及理想追求等人文意识要素直接影响着国家、社会、家庭对足球的资源投入和支持,从而也决定着足球运动发展的机遇和水平;另一方面,足球运动的发展状况对足球人文意识环境又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它反作用于人们的足球价值观、审美观和发展观等人文意识要素,从而影响社会资源再投入、制度建设和项目发展。
为优化足球人文环境,临颍县明确提出抛弃功利主义,普及足球旨在促进学生健康的足球价值观。“各个学校组织足球训练,也都是在下午放学之后,不影响学习。”为了不让踢足球影响学习,教体局要求进入校足球队有个原则,学习差的不行,如果学习受到影响,必须得退出。这一举措终于赢得了家长支持。南街学校的毛校长印证了这一点,“我们升学率很高,足球队搞得也不错,学生们没有因为踢球影响成绩,反而还促进了学习,其实并不矛盾。”[9]在制度建设的同时,该县为了消除家长对学生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担忧,临颍县规定,所有学校的足球队员都要上意外伤害保险[10]。提高了人们的对发展足球这一爱好的前景保持乐观预期,培养了足球的价值观和发展观,使人们对足球的审美观得到提高,足球的人文意识环境得到全面维护。
4 临颍模式的意义与优化
临颍足球发展模式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的行政资源优势,它是对原有举国体制发展模式的扬弃,是教体结合的一个典范,是政府发展竞技体育与社会力量发展群众体育的一次有力的结合,为农村等体育发展滞后区域如何办体育提供了创造性的思路。
我们也应看到,“临颍经验”虽已初现生机,但仍十分稚嫩,基本是靠政府和学校投资推动,包括发展制度、资源和人文观念意识在内的环境要素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项目发展还离不开相关部门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如果长期停留在初始阶段,行政手段在项目启动阶段形成的突变效应将日趋平淡,将有可能陷入进退两难的发展窘境,或变成避免昙花一现的乡村政绩工程,或成为乡村建设的经济负担,自生自灭。
所以,作为微观成功模式,临颍足球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优化宏观人文环境,构建了临颍模式的青少年足球高层次发展平台,达到物质资源、管理资源、人才资源在更高层次上的合理配置,否则微观上的成功模式形成的人文环境和人才优势终将遭遇“制度天花板”,因此,临颍模式是否能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最终决定于微观与宏观人文环境能否并轨。
4.1 建立和完善“分级联赛体制”,突破制度天花板;
点面结合,构建临颍模式的升级通道,足协、教育部门应联合开发“校园足球计划”,在全国首批试点城市200所中小学基础上,将具备条件、积极参与的乡村地区纳入计划,建立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建立和发展中小学和高校分区联赛制度,拓展青少年足球在教育和竞技两个方向的发展空间。
4.2 建立以普及为基础的人才发展金字塔,形成人才竞争环境
从国家层面树立在重视普及基础上发展竞技的理念,以教育机构和学校为协会成员成立小学、中学和高校封闭式足球联盟,建立育人为本、面向未来、相对独立的教育联赛机制,经过一段时间的扶持和发展,将学校联赛与奥运会接轨,国奥队选材以高校联赛为基础,增强高水平赛事对于学校联赛的纵向牵引效应,形成学校联赛和职业联赛两个渠道、两种人才培养机制的竞争机制。
4.3 建立青少年足球人才发展基金,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以“足彩”、“职业联赛反哺资金”和“体育和教育部门投资”为基础,建立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发展基金,吸纳社会资金,对农村足球、西部足球及需要资金扶持的足球优秀后备力量进行重点资助,对贫困足球苗子进行助学补贴,保障青少年足球联赛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建立足球后备队员管理档案,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失业、伤残等进行专项社会保障,使足球资金投入的每一笔款项直接纳入规范化、可持续化进程。
[1] 方 舟. “足球绿洲”初现中原[N]. 河南日报,2010.11.5
[2] [美]查尔斯.哈珀. 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中的人文视野[M]. 肖晨阳等译.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3] 程利群. CBA联赛人文环境优化问题探析[J]. 体育与科学2009(7):65~73.
[4] 卢元镇. 体育环境导论[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17~20.
[5] 刘纯献. 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制度框架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7):227~230.
[6] 陈 强. 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http://www.jyb.cn/basc/sd/20110 /t20110624_438955_3.html.
[7] 陈 强. 中国教育报网络版. http://www.jyb.cn/basc/ sd/201106 t20110624_438955_3.html.
[8] 任 磊. 临颍县证明县城与乡镇发展足球有场地和人员的优势[N]. http://www. henanci.com/morebyid.aspx? id=20,2010.11.6.
[9] 慈 鑫. 一个普通县城为何能玩转校园足球[N]. 中国青年报2011年01月19日06版.
A Think on Human Environment of Soccer in China by “Football Oasis”
ZHANG Zhi-qi
In this paper,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 environment, By analyzing human view of the “Linying mode” in the football success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human environment for the Chinese Football factors of disharmony, From the point to the surface, To put forward a sound construc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Football Oasis; Soccer in China; Human environment
G80-051
A
1007―6891(2013)06―0017―03
2013-05-11
2011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立项课题,“河南省青少年足球人文环境发展战略研究”编号:(112400450322),并获得河南科技大学青年科学基金资金支持。编号:(2011QN60)
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471023。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an Luoyang, 471023,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