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流的缺失——网络传播下的无奈

2013-04-10王海玉

社科纵横 2013年10期
关键词:人际交流

王海玉

(郑州师范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4)

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从总体上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针对不确定受众群的信息发布方式,比如各大门户网站、BBS、博客、QQ日志和微博等;第二类是针对个人的,像以电子邮件、OICQ等为媒介的传播方式。第一类是大众传播,第二类属于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最基础、最直接、最丰富的交流方式,也最能体现交流的目的和真相,是人际关系建立、维持和发展的润滑剂。而网络下的人际传播由于其传播方式的剧变,使传统人际传播的动机、社会功能和多媒体性等无法实现,给“地球村”中人的沟通设置了一个个壁垒,造成交流的缺失,影响交流的效果。

一、网络人际传播下交流动机的缺失

网络传播独特的交流方式使得传统人际传播中的四种交流动机实现不了,并且在某种程度上造成错误动机的生成,影响现实中人与人的沟通效果。

(一)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是获得与生产、生活和社会有关的信息从而进行环境决策。也就是说,人们要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就需要了解外部信息,熟悉环境,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网络提供的是虚拟环境。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引用的一幅画体现了这一观点:一只正在操作网络的狗对身边的另一只狗说“在Internet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络交流诚如假面舞会,双方隐去了自己真实的姓名、年龄、性别和职业,在网络世界扮演一个个不真实的自我。在这种环境中,双方的交流意图变得模糊和含蓄,所得到信息的真实性也无从考究。网恋中“见光死”便是真实的写照。为什么网上两个人是你来我往,琴瑟合鸣,而当童话中的男女主角走出网络虚拟世界,曾经的甜蜜幸福便“无疾而终”了呢?网络交流提供了“传统方式”难以提供的亲密感,又能提供精神交流所必需的“距离感”,为想象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余地,从而产生了美感。网络是一个逃避自己的弱点和丑恶面的避风港,同时也是一个美化自己和美化对方的理想平台。在这个被色彩斑斓的烟雾所笼罩的网络上进行交流,双方无法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相关的信息,因此也就无法对周围的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人际传播的另一个动机是建立协作,通过了解他人和让他人了解自己达到协作目的。网络媒体在带给社会结构性变迁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远,造成了现代人的孤独感以及家庭和社区的解体趋向。躲进QQ空间成为现代人不自觉的选择,它正成为现代都市人敞开心灵、获取信息、寻找友谊的一种生存方式,并且在那里建立起了很好的协作关系。当网络中的故事谢幕,尤其是当他们把网络虚拟世界的游戏规则带入现实生活,他们发现自己与周围人脱离了,不再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就会造成心理错位,所以他们会继续在网络中生活,以弥补自己的心理落差。如此反复,他们把大把的时间用在并不存在的人际活动之中,维持一种虚拟的和谐,却忽视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自己需要的团体生活。他们是新式的“容器人”,一方面渴望被了解,一方面又把自己一层一层包裹起来,迷失在虚幻的网络中,变得更加孤独。国际上把上网成瘾称作“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网瘾少年深陷网络虚拟世界,欲罢不能,性格变异,厌恶上学,甚至走向犯罪。

就在2013年5月3日,周口法院院长被杀,杀人凶手竟然是读高中的儿子高炜晟。杀人和死亡,此前只出现在高炜晟经常玩的游戏中,在游戏中常有玩家因为不忿被无故伤害或是追杀,就在游戏里的悬赏榜发帖“买凶”。而高炜晟不满足现实中家人对自己的看管,居然将网上的买凶搬到了现实。网络成为这类人唯一的生活和生存方式,丰富的人生被一台电脑所代替,生存问题也转化为简单的游戏问题,他们力图在虚拟中寻找一切,实现一切。网络给了他们一个建立虚拟协作和虚假和谐的渠道,但是却不能接受自己真实的社会角色,不能完成现实生存和生活所需要的多方协作,更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角色。

(三)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是人际传播的第三种动机。自我认知常常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形成,即通过自己与别人的接触,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相互认知更是离不开人际传播。“印象驾驭理论”之父俄文·戈夫曼把在任何一种场合中展示自我当成一种表演,“目的是要强调他自身的某些方面而隐藏其他方面”。在这种“个人表演”中,个人的真实心情、感情、态度甚至身份等等都难以有效传播给其他人。1987年学者库尔兰和马库斯提出“线索消除论”,认为网络人际传播过滤掉面对面交流中的必要因素,比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肢体语言、语音语调、两人间距、环境作用等,将对话置于所谓的“社会真空”中。在这种拟态社会中,人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进入一个空前宽松的环境中,容易产生放纵自我、不负责任等负面现象。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得不到对方的客观评价,也不能够从对方这面镜子看到真实的自己,就不会形成对自己公正的认识,自我潜在的性格和能力就不能够被发现,阻碍了个人人格的发展和能力的施展。

此外,根据“印象驾驭理论”所说,每个人都会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采取他们认为与环境相符的策略,扮演不同角色,网络环境为实现网民的角色扮演提供了可能。当一个人以不同的面目出现时,别人对他的认识难免失真。反过来,这些来自他人的评价会使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混沌,这难免会带来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的混乱,甚至可能导致“人格分裂”。

(四)满足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人际传播的一个基本动机。在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中,个人才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对于网络人际传播,它可以作为紧张的现实生活的一个泄压阀,比物理世界的人际传播更轻松。有时,它甚至像一种毒品,可以暂时麻醉自己,让人忘却现实的烦恼与痛苦。网虫们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想参与其中,却又束手无策,就会出现逃避现实的倾向。心理学家说,当人们在网上与遥远的人亲密交谈时,他们往往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日益冷淡,无动于衷。网络使人们的触角得以伸向遥远的角落,与远隔重洋的人自由交谈,却无力改变他们对周围人戒备、隔阂的状况,使精神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网络人际传播“多媒体”的缺失

语言是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非语言符号也是重要的媒体工具。表情、眼神、服饰等肢体语言和外部形象对有声语言表达起到补充强化或者替代作用,当人们在交往中出现“失语”时,就需要用非语言传播来救场。一个细微的眼神都需要对方用心去揣摩,才能够真正的理解说话者想要传达的信息。眼神能够程度不同地表达情感交往中的不感兴趣、缺少自信、不尊敬对方或者是受到重视、得到肯定等判断。

在书信、电话等非面对面直接交往中,信息接受者同样可以得到语言信息之外的线索,比如字体、书法、书写习惯,甚至纸质都可反映写信人的个性、素养、爱好、对收信人的态度。电话中说话人的个性、情绪变化可以通过音质及声调起伏反映出来。所以我们说人际传播中信息传播是真正的多媒体传播。

网络聊天工具,比如聊天室、E-mail、BBS、QQ等都是基于文字或文本交流来实现的。为了在文字的交流中表达感情和情绪,网民们在实践中发明了一套独特的网络符号。:-)是最普通的基本笑脸,表示开玩笑的意思,或表示微笑;:-0表示吃惊或恍然大悟;|-D呵呵笑;:-<难过时候的苦笑。但是这些“脸谱”所能传达的含义也是不完整的,或者是不准确的。

那些最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最能赢得信任、理解和支持的辅助性多媒体语言在网络传播的缺位,使网络交流远没有面对面的交流那么直接和充分,传播效果严重削弱。

三、网络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缺失

人际传播对人的社会化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些层面上来讲,网络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无法实现。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之一是自我完善和发展。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技能、行为规范,逐渐适应社会生活,满足社会需要,与社会和谐发展,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并逐步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同时,社会化是个体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成人通过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的文化内容来适应角色变化,社会化是个体适应社会变迁的必要途径。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的社会化。网络提供的是一个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拟态社会,这个特点决定了它很难形成像现实世界那样强烈的社会规范,很多行为也难以受到法律的明确约束。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如果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主要依赖网络来完成,那么危险是显然的:他们可能会把网络中培养出来的任性、放纵、撒谎、不负责任、不守规矩等习惯应用到物理世界中,他们的社会规范观念会更加淡薄,严重的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在网络传播中,人性的弱点被进一步的强化,在网络上他们以多身份、多人格出现,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可以这样表达自己的平台的时候,他们变得一下子不知所措,就像是从来没有土地的人,终于拥有了一块自留地,是唯一的一份私有财产。他们不受限制,自由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使用“语言暴力”去抨击别人或者揭露别人的隐私获得一种虚拟的满足。所有的这些都给那些自制力不强的网络使用者带来一种潜在的威胁,使他们社会化的过程变得艰难和曲折。

我们失去了太多真实的、直接的东西,增加了我们对事物的不信任程度,使我们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无奈。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因噎废食,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网民所要做的就是正确地利用这个现代化的工具,有效地促进交流,沟通你我,成为“地球村”的真正公民,享受“天涯咫尺”的快乐,而不是承受“咫尺天涯”的无奈和遗憾。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陈晓云.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谢文荟、陶宏开——让网瘾孩子回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4]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5]蔡月亮.QQ人际传播探析[J].东南传播,2006(01).

猜你喜欢

人际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搞好人际『弱』关系
人际特质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一般他人评价的中介作用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民生新闻采访中的人际互动心理
交流&イベント
交流&イベント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