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提升大学生社会化技能
2013-04-10王文山
王文山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北 十堰 442002)
一、社会化与社会化技能的界定
社会化是一个涵盖内容非常广泛的概念。《辞海》对社会化有两种解释,一是“教化”,即个体通过交互活动和学习技能而适应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成为社会一员的过程,这是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变化过程;另一种解释是“普遍化”。本文中所指的大学生的社会化技能指的是第一种,即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这种社会化从时间的跨度上可能是人一生的行为。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普遍的行为规范,从而正常开展社会交往与现代化的生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化意义非常重大,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会化的程度取决于社会化技能的高低。社会化技能主要指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与他人交往和协调的能力、调控和改变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能力,以及有效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能力之总和。主要包括社会化语言技能(表达、交流、沟通)、社会化行为技能(组织、协调、合作)、社会化思维技能(观察、适变、创新)。这些技能大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完全可以而且也一定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化技能培养的联系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他们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处于转型社会时期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化意识不够、社会化技能不高的状况。
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为目标,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要宗旨、面向社会、接触群众、联系实际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或学习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重要形式。
社会化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是每个人必须面对和经历的。大学生社会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成才与健康发展,甚至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命运。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大学生,通过实践过程提高其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这正好满足了社会化技能中对社会化语言、行为、思维技能的客体要求。换言之,在整个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会因为所处的社会环境无形的使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即自身的社会化技能得到提高。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化技能的提高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相一致,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综合能力与社会化技能培养中对学生社会化语言、行为、思维技能的提升,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目标一致性。
三、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社会化技能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其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化技能的培养存在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亲身参与、观察、了解和适应社会,从而使其心态健康成长,能够分辨、转变、扮演、适应各种社会角色;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共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等;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理性思考、主动创新,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主动合理规划人生,寻找到社会与自身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因此,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为大学生提升社会化技能提供广阔的平台,能够促进大学生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化技能。社会应优化大学生实践环境,高校应创造条件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实践,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实现大学生社会化技能的快速提升。
(一)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社会化语言技能
社会化语言技能涵盖语言表达、交流、沟通三个层面的内容。语言表达是社会化语言技能的基础和核心,离开了语言表达,语言交流与语言沟通就无从谈起。语言表达是一个人思想观点、学识理念等的直接体现,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传播信息最为重要的渠道。从表达形式上讲,语言表达可以分为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等形式。书面语言表达需要训练时间较长,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读书学习,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已基本具备。但限于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学生的口头表达技能普遍缺乏,与人交流、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本文中主要针对社会实践对于口头语言技能的培养展开。
口头语言表达因其运用的广泛性、灵活性、随机性和针对性而更具魅力。在不同的场合、面向不同的对象、因为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表达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在社会实践的策划组织中,实践学生从选题、组建团队、联系实践地点、团队沟通、实践过程组织等方面,都必须以表达为基础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寻求理解、支持和帮助。在交往对象和交往范围上,经历了由陌生到熟悉、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符合社会化过程中人的心理转变顺序。这个过程首先从自己熟悉的人员开始做说服拉拢工作,从而组建实践团队;然后以团队为基础逐渐扩大到本院系和学校层面上争取资源,再到与校外实践单位进行联系沟通。这种过程使实践学生从简单的环境逐渐转为相对复杂和非常复杂的环境,其表达、交流、沟通的难度逐渐增大,范围逐渐扩大,自信心逐渐增强。这种方式对于大学生社会化语言技能的培养是全方位立体式的,符合人们的认知和接受规律。
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遭遇不理解不配合是经常现象,实践的过程就是与社会不断碰撞和融合的过程。社会实践的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必须尝试主动去向陌生人表达意愿、进行双向的交流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首先会选择一种自己所认为的有效表达方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与别人进行交流,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又会从中总结出与人交流最为有效的方法,整个过程就是学生去进行不断尝试的过程。这种不断“试错”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对人的印象最为深刻,也是培养社会化语言技能最为有效的方式。
当代大学生生活于改革开放后物质高度发达的时代,成长于“6+1”的家庭环境,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学习生活,存在语言表达意愿依赖化、交流方式虚拟化、沟通方式强硬化等特点。因此,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其社会化语言技能。在条件和政策保障方面,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将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使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并对实践时间和实践效果作相应的要求,达不到者不能毕业;加大对优秀实践成果的表彰宣传,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注重实践方式的设计选择,在实践前采取答辩确立团队经费支持力度,在实践结束后采取答辩方式评比优秀团队等形式,促使大学生社会化语言技能的提高。
(二)注重社会实践选题,提高大学生社会化行为技能
社会化行为技能包括组织、协调、合作三个方面的内容。组织是根据组织目标调动、整合资源(人、财、物)的过程;协调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合作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
人类由于受到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种种限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就必须建立组织,进行相互协调和合作,从而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社会实践团队是一个临时性组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就以实践团队事先设定的目标为基础开展工作,其职能包括:根据实践目标进行分工,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工作方案,并且根据实践过程中各种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分工整合资源。
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问题或者突发事件,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主动思考解决办法;当团队意见不一致时,需要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进行相互的协调,从而达成妥协方案,形成合作意识。
在这个充分竞争又充分合作的时代,让学生具备社会化行为技能是其早日成材、成栋梁之材的基础和保障。整个社会实践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每一项工作都不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分工合作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队员都必须去思考做什么、如何做,在形成一致意见后,团队就要做出相应的任务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会得到最好的锻炼,比起大学课堂上单纯的案例分析和讲解,学生会在真枪实弹中得到最好的教育,这种效果在大学课堂里是无法实现的。
社会实践选题对于社会化行为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不同的选题,其重点难点不同,对象不同,实践方式不同,实践效果不同,对于社会化行为技能的培养自然不同。因此,高校应制定政策,鼓励大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实践,加强组织、协调、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实践选题上,引导学生注重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民生相结合,增强实践的科学性和培养能力的针对性。
(三)加强社会实践指导,提高大学生社会化思维技能
在现代社会,创新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社会实践能够培养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和观察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实践开展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但社会化思维技能的培养得益于社会实践过程的总结与反思,得益于社会实践成果的提炼和升华。如果说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社会化语言和行为技能的培养具有自发性、无形性的话,那么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思维技能的培养则具有外在性和有形性。因为,思维是人由外到内的过程,需要借助外力促使其内化和提高。因此,加强社会实践的指导,对于提高大学生社会化思维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指导教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大学生观察与思考社会现象,带领学生认真分析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思考所学专业与社会工作的结合、思考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从而指导大学生主动调整自身的学习重点,主动承担创新职责;在社会实践后,应注重指导学生总结提炼实践成果,以研究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将实践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并积极将理论成果向相关单位反馈,从而对社会发展和工作推动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选配工作。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库,将那些有热情有干劲、有专业知识、理论基础和社会阅历的骨干教师充实到指导教师队伍中去;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指导工作保障制度,对于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工作量;建立指导教师评先激励机制,对于那些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成果显著的教师,在职称评聘、先进评选等方面优先给予考虑,从而使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知社会、服务社会,培养洞察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意识、自强不息精神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共识,也是当代大学生实现“四个统一”要求的有效载体。
当前,高校越来越重视社会实践工作,社会实践的地位正日益突出。但社会实践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社会化技能的培养非一日之功,两者的融合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社会实践工作中,要与社会化技能培养的三个层面紧密结合,从运行机制、过程控制、保障措施等方面共同发力,使大学生愿意参与社会实践,教师乐于指导社会实践,学生从实践中受益,使社会实践成为提升大学生社会化技能最为重要和最为有效的渠道。
[1]王爱华.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J].常熟高专学报,2004(11).
[2]吉晓琳.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J].《世纪桥》.2011(1).
[3]张群,张建荣.从社会实践看大学生能力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2).
[4]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