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价值维度看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新走向

2013-04-10梁艳鸿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精英理念

梁艳鸿

(广西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宁 530004)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任何一种文化作为人们实践经验和精神创作的结晶,本质上是人的价值存在方式,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具有价值导向和规范的作用。在当代,全球化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我国社会全面转型的发展特点,都要求我们在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从全球着眼,从本地着手”,建立一个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又充满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新型文化价值体系。

一、文化建设的价值维度

(一)文化主体的价值需求

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文化由人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创造、发展而来,主体的意识和价值理念会有意、无意地植入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从而形成一种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思维方式、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从本质上看,文化起源于人的生存活动的超越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人的需要和价值体系,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1]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首先要体现出主体的价值需求。文化建设作为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其主体必然是多元化的,而价值是取决于主体的价值,只有人这一主体能够赋予相应的意义,也就是说价值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那么主体的多元化导致的将是价值的多元化、价值理念的多元化。在当代,中国置于开放的全球化体系当中,同时处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的、现代的、民族的、世界的多种文化涌现在我国社会,形成了不容忽视的文化冲突,其最明显的就是不同价值理念的相互碰撞,其本质是“同质性”价值理念与“异质性”价值理念之间的矛盾。但是,文化的发展任何时候都指向人的发展,都以人的价值实现为终极目标。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关键要从人们的价值需求出发,理性审视实际的中国文化状况,正确分析古今中外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文化价值体系,以引导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文化成果的价值意蕴

文化由人根据其主体价值取向创造出来,又规范着人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文化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对人的活动的影响来提升人作为历史主体的价值,文化本质上是创造价值的活动,是不断塑造新人的活动。”[2]当代中国大力发展的是市场经济,文化建设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文化创造出的价值凝结于一定的文化成果当中,主要体现为特定的文化产品。文化产品是一种包含价值意蕴的产品,为人们创造出来,也供人消费。可是,文化产品创造一味地迎合市场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一方面是文化资源配置的不公,导致了急功近利的文化风气,文化腐败、学术造假的现象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是只求经济效益、毫无文化价值的文化产品充斥市场,而真正有文化内涵、学术价值的作品难以面世。文化成果或文化产品凝结着一定的价值意蕴,文化产品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价值创造的过程,价值要获得真正的实现,必须为人们承认、欣赏、消化和吸收,而不是成为一种文化垃圾堆叠成山。因此,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价值实现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三)文化交流的价值实现

在文化建设的现实性层面上,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意味着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全面开放、交流和创新。全球化大背景下,多元的文化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仅在表面意义上也在深刻层面发生一定的变化,而“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推动下,基于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需要的统一价值核心逐渐形成。”[3]就世界范围来说,文化交流的实质,是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内在价值。对一个国家来说,突出文化的“主体意识”,形成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开放性的交流,不同价值理念的碰撞和冲突不可避免,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没有一种文化的“自我认同”,同时进行自我反省和改进,往往容易陷入文化危机,不是阻滞自我的生存发展,就是沦为“强势文化”的附庸。当然,全球化毕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人们对它的评价有褒有贬,也难以回避这一客观事实和发展趋势。那么,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不仅要突出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还要形成一种注重世界文化的“全球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自觉地站在人类社会的高度,继承和发扬我国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的价值理念的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国外优秀的、能经受我国现实考验的现代价值理念,建立一种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的新型文化价值体系。

二、三种主要文化的价值冲突

当前我国主要注重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种文化建设,这三种文化价值代表着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但也凸显了处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冲突和价值理念的碰撞。

(一)主流文化的价值空场

“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4]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本质上就是以人类解放为终极目标的价值体系,符合人类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但是现代信息网络具有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主体选择的任意性等特点,使处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发生着多重冲突,主流文化反倒被边缘化了,出现了价值的“空场”。一方面,人们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越来越主动地参与到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潮流当中,面对大量的共享性信息以及多元的价值理念,人们往往从个体需求出发去进行选择,主流文化不可能再以强制性的方式灌输给社会大众。另一方面,崇尚娱乐的大众文化不断冲击主流文化,造成大众意愿与国家意志的多重冲突。此外,代表国家意志的主流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以宣传式的手段向大众进行公布,所传达的价值理念脱离大众的日常生活,内容空洞乏味,很难植根于人们的生活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价值标准的评判作用,更是发挥不了原有的主导地位。而精英文化存在的价值失落,则引起了更大的文化冲突。

(二)精英文化的价值失落

精英文化是社会知识分子阶层的文化形式,作为社会价值理念的主要代表,对社会往往起到不可替代的引导和教化作用。然而在新时期,我国面临着主流文化的价值空场,社会转型引起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变革,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精英阶层对新问题所带来的挑战力不从心。部分精英文化求助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新儒家思想,但也无法诠释出现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技术理性,已经受到全面的批判和扬弃,无益于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思想,显然不适合我国的发展。主流文化丧失了主导地位,大众文化占领了整个生活世界,精英文化也迷失了自我。精英文化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出现了价值的失落、人文关怀的淡化,不仅不能对社会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从而形成一种价值规范引导社会的良性发展,还消解于商业化、平面化的大众文化的潮流当中,成为庸俗化的“喉舌”;另一方面,面对产生于农业文明时代的传统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现代工业文明的价值理念、新儒学、西方的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等等文化价值理念,精英文化为挽救本身失落了的价值,自身分裂成不同的流派并相互冲突。

(三)大众文化的价值紊乱

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大众文化借助于各种先进的传播媒介异军突起,对人们的生活发挥越来越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缺乏主流文化的价值评判和精英文化的价值引导,大众文化甚至丧失了文化价值的本质,“往往成了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快餐,它并不想执意去追求文化价值的永恒性。”[4]当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的多元化以及商品化,使得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和社会关系被打乱,人们的价值取向变得紊乱,逐渐趋向平面化、庸俗化、浮躁化。大众文化漠视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取代精英文化的霸权地位,以无限制的复制和剽窃方式满足大众的各种需求,以拼凑与戏谑的方式制造娱乐、消遣给人们提供短暂的快感。这种可以随意批量化复制和粘贴的文化,一方面满足了大众的感官刺激和精神抚慰,而另一方面恰恰导致了人们价值异化的倾向。

作为中国当代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本应形成的是一种共同的价值指向,从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可是现实的情况是三者各自片面的发展并互相冲突,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价值体系,因此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价值紊乱和道德滑坡。

三、当代文化建设的未来走向

正如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言,文化在本质上是趋于整合的。我国当前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价值冲突也蕴含融合、整合的趋向,会引起社会大范围的文化自省和反思,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自觉,进而实现文化自强。

(一)主导型文化的批判性重建

主导型文化构建的是一种对国家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进行衡量和判断的文化标准,总体上代表着文化建设的方向。中国当下的社会转型是一种与世界不同步的转型,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处于一种后发展的态势。这种不同步性和滞后性,更是增加了实现完全转型的难度。历史的经验证明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新儒家思想、西方的工业文明理念、后现代主义思潮,都无法承担起这种现代化转型的理论指导作用。相对而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批判精神、实践精神对于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德里达所说:“地球上所有的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知道与否,他们今天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让自由主义者自以为结束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金融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又让许多学者重新重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这都提醒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代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当然,建设主导型的文化绝不是一味地宣传其普适性和真理性,强制灌输给社会大众,束缚现代化建设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而是要在批判和扬弃旧文化模式的基础上,以现代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重建主导型文化模式。主流文化在一个民族国家中,承担着重要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教化作用,我们在进行主导型文化的批判性构建当中,要实现主流文化对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有效引导。

(二)传统与现代的创新性融合

文化的融合往往与冲突相生相伴,一般来说,文化冲突不利于文化的良性发展,但是有碰撞才会有文化的火花,异质文化、文化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对文化自身的发展有催生新生文化的功能。当代中国已经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向现代工业型国家和市场经济体制型国家的转型,引起了农业文明的传统文化价值与工业文明的现代文化价值的冲突。中国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农业文明国家,传统的农本社会文化精神仍然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并发挥着现实的作用。这表明,以现代性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理念还没有生成,更没有扎根。我们要真正实现全面的转型,进行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融合将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未来走向,而且势在必行。我们当前进行文化建设,需要兼顾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两个方面,从文化形式来看,文化形式的多样化是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要注重文化形式的创新;“就内容而言,它旨在追求反映社会存在的深刻性和引领未来的时代性的理论成果。”[6]也就是说,我们强调的现代与传统的创新性融合,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也不是对各种现代价值理念的盲目吸收,而是要看其思想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能对人们产生多大的影响和作用。

(三)民族与世界的超越性整合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全球化在文化的层面上体现的是全球文化在一种新的理念下的整合。我们理解的文化整合,“不仅要超越具体的价值和目的,而且在整合的过程中,还要抵消、同化和融合那些具体的文化价值和目的……”[7]也就是说,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各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融合,在人类面临共同的问题及其提出的共同诉求的促进下,一些个别的、具体的文化价值将被各民族经过交流而认同的文化价值所代替。而这种为各民族所共同认可的文化价值理念的形成并不是一触而就的,而是从漫长的文化冲突、碰撞、交流、融合,进而发生整合当中发展而来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冲突”体现的是“同质性”和“异质性”文化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之间的冲突,“文化融合”体现的是同质文化内部和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相互促进,“文化整合”在一定意义上应该比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更能体现人类文化发展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未来走向。对于当代中国,在一个开放性的世界体系当中进行社会转型,文化建设也应当是一种开放的、世界性的活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但也会在深入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进行一定程度的文化融合,并在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指引下进行文化整合。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文化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即便我们相信“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对立和冲突将会被一种全新的理念所替代,也不意味着过早地放弃本民族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立场,因为全球文化整合的前提是达成人类总体的价值取向,它需要各民族文化通过共同的努力来形成一种整体的价值力量,而不是要求各民族文化丢弃自己的文化特色,更不是靠某个推行霸权主义的文化模式来实现文化“一体化”。

[1]衣俊卿.论哲学视野中的文化模式[J].北方论丛,2001(1).

[2]邹广文.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6).

[3]丁立群.全球化的文化选择[J].哲学研究,2008(11).

[4]丰子义.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诉求[J].哲学研究,2009(9).

[5]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7.

[6]吕世荣.内容与形式视域下的文化繁荣[J].哲学研究,2012(4).

[7]邹广文.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287.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精英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它们都是“精英”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