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工作: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特色定位
2013-04-10谭铁军
谭铁军
农村社会工作: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特色定位
谭铁军
目前中国的农村,生活着社会中最大量的弱势群体——农民,发生着当前中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三农”问题,农村应该成为中国社会工作的重心之一。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将专业发展特色定位为农村社会工作,把自身打造成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农村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发展特色的培育,需从专业价值教育、课程体系建构、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平台搭建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协同推进。
农村社会工作 高等农业院校 社会工作专业。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冲击下,农村社区正经历着急剧的变迁,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面对农村的现实处境,在中国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不能不重视农村。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生就业等方面聚焦农村,农村社会工作应当成为而且能够成为专业的发展特色。
一、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特色定位:为何必要
(一)有利于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社会工作是一种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与社会变迁伴生并日益凸显的“三农”问题,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而社会工作介入“三农”问题离不开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将专业发展特色定位为农村社会工作,把自身打造成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育的摇篮,为农村输送高素质的专业的“社会工程师”,将对化解“三农”难题、增进农民福祉、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利于促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
社会工作是西方国家回应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是与城市发展共生的,农村问题从未成为其关注的焦点,以至于有学者认为:“没有什么与乡村社会实况完全相符的社会工作实务这样类型的社会工作。”(Rosalie Ambrosino.ect.2001)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作为舶来品,在中国要经历一个消化、吸收、改造、创新的过程。“即使到21世纪中叶,农民仍将是中国最庞大的社会阶层,农村社会仍将是中国的主体社会。”(张和清,2008)作为中国社会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社会工作,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领域。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社会工作已有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人才培养,还主要聚焦于城市,没有渗透到的有同样需要的农村社会,这急需社会各界特别是高等院校深切关注并予以妥善解决。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以农村社会工作作为自己的发展特色定位,无疑是找到了试验和培养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极佳场所,找准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切入点。
(三)有利于凸显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主要聚焦于城市,没有导向农村。在已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200多所高校中,没有一所学校明确把农村社会工作列为重点专业,就连农业院校也把人才培养的视线投向城市社区。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应立足自身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学理性找准自己的特色定位,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村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人才,实现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有机契合,完成人才培养与劳动就业的无缝对接,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特色,提升专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特色定位:何以可能
(一)党和政府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建构与推动
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治契机,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最高决策层对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宏观性建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做出了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之后,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给社会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发展创造了政策条件。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前景。最高决策层有关社会工作建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指示,不仅仅是针对城市社区,还包括广大的基层乡村社区。
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大力推进。2007年,民政部全面启动了包括针对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在国内掀起一轮全新的社会工作建设热潮。2011年10月,中央18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中央层面制定的第一个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门文件。《社工意见》指出: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等计划,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基层建功立业。2012年3月,中央19部门发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我国未来十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了具体部署。《规划》明确提出: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到2015年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通过依托社区服务中心或新建等方式培育发展200个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站,到2020年基本实现每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一家社会工作服务站,带动培养5万名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2012年,民政部启动专项计划行动,即“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专项计划”,《规划》要求:从2012年至2020年,每年引导1000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三区”工作或提供服务;每年支持“三区”培养500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支持“三区”社会工作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上述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也为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提供了现实可能。
(二)海内外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提供经验和借鉴
在国外,社会工作是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与西方社会工作“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的发展路径相关,农村社会工作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也不存在农村社会工作领域的专门教育。即使这样,也不乏可兹借鉴的思想材料和历史经验。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犹他大学社会工作研究生院采取远程教育的方法面向乡村开设社会工作硕士课程,这种课程向度的针对农村的社会工作教育,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参考价值。
在中国,农村社会工作教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卢作孚等人推行的“乡村建设运动”,可视为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和农村社会工作教育的早期实践,当前的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依然可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启示。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取消了社会工作专业。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得以重启。虽然恢复重建20多年的社会工作教育,还主要是城市取向的社会工作教育。但已有不少先行者在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实务推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2000年前后,云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开始深入少数民族村落进行农村社会工作实践,设立农村社会工作课程,农村社会工作教育开始起步。自2003年始,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师生在凤凰、古丈县的几个村开展了持续性的社会工作实践,创建了国内为数不多的农村社会工作实习基地。2007年,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与首批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县——万载县签订共赢合作协议,创建社会工作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工作实务。上述探索,虽发展曲折,但收获颇丰,对高等农业院校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三)高等农业院校独具的资源和优势
以服务“三农”为根本目标的高等农业院校,与农村联系紧密,在发展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资源和优势:
在办学宗旨方面:高等农业院校坚持以“农”统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在“农”上做文章,在“农”上出成果,在“农”上谋发展,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福祉提供服务是其根本的办学宗旨。在学科专业方面:高等农业院校的主干学科是农科,拥有对纯农学科的垄断地位,即使是非农学科,也与农科相互交叉,彼此融通,“非农”而不“离农”。在教育教学方面:高等农业院校拥有一支从事高等农业类专门人才培养的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构建了遍及广大农村的实践实习基地网络。在科学研究方面:高等农业院校拥有具备较高学术造诣的农科类研究团队,搭建了以“三农”为研究对象的众多的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承担着大量涉农研究项目,产出了不少涉农研究成果。在招生就业方面:就生源而言,高等农业院校的生源大多数来自基层农村,他们熟悉农村,了解农业,同情农民,毕业后到农村工作的愿意相对较强;从就业来看,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大部分是农科人才,毕业生大都在农业系统内择业和农村基层就业。在社会服务方面:高等农业院校肩负服务“三农”的重要使命,通过培育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训新型农民、研发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决策咨询等途径为“三农”提供服务。
凡此种种,为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打造农村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发展特色提供了丰裕资源和有利情境。
三、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特色定位:如何培育
(一)社会工作价值与服务“三农”理念组合的价值教育
独特的专业价值和专业精神是专业发展特色的灵魂和精髓,要铸就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独特的专业价值和专业精神,必须加强价值教育。“社会工作教育包括知识教育、价值教育、技术教育三大部分,而价值教育是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姚云云、李精华,2009)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教育应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是指社会工作者长期奉行和遵守的一整套指导其实践的原则与理念。“对社会工作来说,重要的专业价值包括正义、平等、责任、自我实现、自我决定、知会同意、诚信等。”(王思斌,2004)
第二,以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教育为重点,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伦理是指一整套指导从事该专业的工作人员正确履行责任和义务并预防道德风险的行为规范。王思斌(2004),将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概括为12项:尊重受助者利益、严守受助者秘密、公平服务大众、重视同僚工作、恪守公私界限、维护社会正义、信守机构政策、充实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约束不当行为、增进公共福利、共同执行手册。
第三,以服务“三农”思想教育为特色,打造独特的专业精神。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要把“学农、爱农、务农、兴农”的思想观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嵌入到精神、制度、器物等不同文化层面,使“三农理念、三农情感、三农态度”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并实现其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有机契合,形成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独特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文化。
(二)专业普适课程与涉农特色课程整合的课程体系建构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科学、严谨、规范的课程体系是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体系建构,既要符合国际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通则和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又要凸显农村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发展的特色定位,实现专业普适课程与涉农特色课程的有机整合。
一方面,以教育部规定的10门核心课程为基础设置专业普适课程。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是社会工作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核心所在。教育部规定的10门核心课程是:“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政策概论、社会保障概论。”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具备‘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专业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社会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等部门和领域从事社会工作服务与社会福利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2)
另一方面,适度开设涉农特色课程。面对农村现实,朝向农村需求,结合学校实际,设置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工作、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会管理、农村社会政策、农村区域规划、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社会工作项目评估与管理、农村留守群体社会工作、农村灾难社会工作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有所专、学有所长,实现高等农业院校农村社会工作特色人才培养目标。
(三)教学、科研、实务、督导、倡导共构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要打造农村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发展特色,必须通过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科研和服务项目带动、国(境)外进修深造、国(境)外人才引进等方式,建设一支集农村社会工作教育者、研究者、实务者、督导者、倡导者多元角色于一体的专业教师队伍。
首先,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要确立教育者的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通晓教育教学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具备农村社会工作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务经验,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其次,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要确立研究者的角色,主动从事农村社会工作相关科学研究,大力促进农村社会工作学术团体与学术平台建设,积极发表农村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论文和学术专著,并利用研究成果丰富教学、指导实务、服务社会。再次,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要确立实务者的角色。实务性是社会工作最基本的特征。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应当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向基层、走进社区、走入机构、走近服务对象,参与到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实践中,提高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做一个真正的农村社会工作的行动者。再次,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要确立督导者的角色。在我国,缘于短暂的社会工作发展历史和“教育先行、专业滞后”的发展逻辑,有丰富实务经验的督导资源匮乏,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督导主要由专业教师担任。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在指导农村社会工作实践实习中,须在专业知识、服务技能、工作态度、工作关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地督导。最后,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要确立倡导者的角色。社会工作专业目前在中国内地尚属“新专业”,农村社会工作更是刚刚开始破冰之旅,社会认知度、认可度都非常低,因此,“作为社工教育者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人才,还应花时间和精力扩大社会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史柏年,2004)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科研、实务工作的同时,还应致力于农村社会工作的宣传和推介,做一名农村社会工作的倡导者。
(四)搭建社工实验室、城市社工实习基地、农村社工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实践教学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关键一环,学生主要通过专业实践的过程内化专业价值理念,掌握专业知识、方法,获得专业态度,积累实务经验,形成专业能力。除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完备的实践环节设计、专业化的实践督导、有效的实践管理制度、有力的实践经费支撑等前提条件之外,搭建稳定、规范的实践平台是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高等农业院校要培育农村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发展特色,必须建设社工实验室、城市社工实习基地、农村社工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
第一,建立社工实验室。建立包括个案工作室、小组工作室、社区工作室、观摩学习室等在内的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伦理与技术训练、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方法,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在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应更多设计农村社会工作方面的实验内容。
第二,构建城市社工实习基地。首先,依据地缘优势,在高校所在及周边城市,与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或具有社会工作性质的机构签订实习协议,建立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就近实习的需要;然后,积极创造条件,在上海、广州、香港等社会工作发展较好城市建立外埠实习基地,获取更多更专业的实习资源。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城市社区的专业实践中获得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技能,毋庸置疑具有普适性,对其开展农村社会工作大有裨益。
第三,拓展农村社工实习基地。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刚刚起步,由于社会知晓度不高、专业机构匮乏、案主资源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国内农村社工实习基地屈指可数。高等农业院校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必须拓展农村社工实习基地,途径有三:一是在乡镇、村寨加快建立社工服务站、社工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机构,作为农村社会工作实习基地;二是依托高等农业院校农科专业已有的、成熟的、广布于农村社区的教学实习基地以及高等农业院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立的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式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新农村服务基地,开展农村社会工作实训实习;三是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领办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机构,使教师的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并重,应用与发展同轨,为学生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五)政府顶层设计和学校政策安排结合的制度建设
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要培育农村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发展特色,必须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学校的制度保障。
一方面,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政策体系:要建立健全符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律、体现中国农村特色的管理体制机制;要以农村发展和农民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化、职业化为核心,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政策;要坚持以职业道德、能力和业绩为标准,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为基础,逐步完善符合农村实际、科学合理的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政策;要坚持以人为本为原则,以开发专职岗位和培育服务载体为重点,逐步完善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政策;要以激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积极性、稳定人才队伍为目标,综合运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方式,建立健全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长期、安心扎根农村基层、服务农村一线的激励保障政策。通过上述政策安排,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制度环境。
另一方面,学校要做出有利于农村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制度安排。高等农业院校在教师的绩效考核、薪酬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继续教育、培训交流,学生的就业创业、评奖评优、奖助学金,教学工作中的教学评估、教材建设、教研教改、实践实习,科研工作中的课题立项、项目支助、学术评价,以及学校的财务管理、资金支持、资源配置等等方面的政策制定都应向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倾斜,为农村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微观层面的制度保障。总之,高等农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应把握当前党和政府对农村社会工作积极推动的有利契机,借鉴海内外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已有的成功经验,利用自身独具的资源和优势,从专业价值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搭建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整合推进,着力打造农村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特色,大力培育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竞争力,促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并在化解“三农”难题、增进农民福祉、推动农村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史柏年,2004,《新世纪: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对的选择》,《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2]王思斌,2004,《社会工作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姚云云,李精华,2009,《我国社会工作价值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9期。
[4]张和清,2008,《农村社会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Rosalie Ambrosino,Joseph Heffernan,Guy Shuttlesworth,Robert Ambrosino,2001,Social Work and Social Welfare—an Introduction(Fourth Edition),Australia;Brooks/Cole.
编辑/汪鸿波
C916
A
1672-4828(2013)04-0094-06
10.3969/j.issn.1672-4828.2013.04.012
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教改项目“湖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2013107)。
谭铁军,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副教授,社会工作系主任(湖南长沙4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