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2013-04-10
学界动态
●独立抑或自主:中国社会组织特征问题重思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诗宗、宋程成在2013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题为《独立抑或自主:中国社会组织特征问题重思》的文章,文中指出在研究中国社会组织的特征方面,现存有结构性与能动性两种解释视角;两者虽然论点差异显著,却不约而同地混同了“独立性”与“自主性”概念。综合考察既有的理论成果,可知由单一的独立性、自主性概念难以生成对中国社会组织特征的较完备描述。基于结构与能动统一的理念,应用新制度理论晚近成就,可以发现中国社会组织之独特结构及实践,乃是组织对其所面对的“制度复杂性”的能动“回应”;这种回应导致了中国社会组织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复杂且多样组合,并在总体上呈现“依附式自主”特征。同时,从制度逻辑出发,对中国社会组织进行多层次制度分析,将形成关于中国社会组织依附式自主特征成因的系统描述,而且可能导出一种关于中国社会组织新的“研究纲领”。
●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考察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陈家建在2013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题为《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考察》的文章,文中强调在基层行政资源紧张条件下,上级部门为达成工作目标,越来越多地通过项目制来调动基层政府。相比于传统的科层体制,项目制使得上级部门拥有集中的资金管理权、特殊的人事安排权以及高效的动员程序,从而能更快地见到成效。项目制在基层政府的推行使得科层体系发生重构,政府内部动员由“层级动员”转向“多线动员”,行政资源的分配也演变为项目中心模式;而且,项目制的“自我扩张”效应使得项目制越来越深入到政府体系中,具有持续性及不断增长的影响力。
●8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6所985高校毕业生的调查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春玲在2012年第3期《江苏社会科学》上发表了题为《8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6所985高校毕业生的调查》,调查中指出大学扩招政策实施以后引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文章基于6所985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对大学扩招以后(2003—2011年)985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有大约四分之一的毕业生毕业当年并未进入劳动力市场而继续求学,但选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当高而失业率很低。家庭背景因素对985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没有明显影响,但想要获得较高收入的工作,家庭背景可能发挥作用。另外,与普通大学毕业生一样,985高校毕业生也遭遇了“文凭贬值”现象。
●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1978—2008)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吴愈晓在2013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1978—2008)》的文章,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教育规模的扩张,城乡居民受教育水平逐年提高,但教育不平等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改善。使用CGSS2008数据,检验户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年限以及兄弟姐妹数量等因素对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教育阶段升学机会的影响及其作用在1978—2008年间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初中升学机会的城乡差异没有变化,高中和大学升学机会的城乡不平等有扩大趋势;父亲职业地位对子女升学机会的影响保持不变,表明教育获得的阶层差异1978年以来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父母受教育年限对子女教育获得的作用显著,而且其作用持续上升;因兄弟姐妹数量差异导致的教育不平等也有上升趋势。要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结构及其演变,除讨论阶层不平等外,尚需关注影响居民教育决策的微观机制。
●中国残疾人福利制度建构模式:从慈善到社会权利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杨立雄在2013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发表了题为《中国残疾人福利制度建构模式:从慈善到社会权利》的文章,文中指出中国残疾人福利制度建构中的居养模式和人道主义模式属于慈善模式。随着公民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的提升,这种福利制度建构模式面临突破。社会权利模式以“增能”为手段,强调福利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是我国今后残疾人福利发展模式的新选择。在社会权利模式下,中国残疾人福利制度改革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将部分普惠性福利项目变为家计调查项目;变就业结果支持为就业过程支持;加强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加强提升残疾人独立生活能力的福利制度建设。
●缘于体制:社科期刊十个被颠倒的关系
清华大学仲伟民在2013年第2期《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了题为《缘于体制:社科期刊十个被颠倒的关系》一文,文中指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目前正面临艰难的生存局面,其与二次文献期刊、评价机构、期刊数据库,以及与作者、读者和政府管理部门等方方面面的关系皆有扭曲甚至颠倒。通过对这些被扭曲和颠倒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虽然十分复杂,但最终都会归结到现行学术期刊体制。必须改革不合理的学术期刊体制已成各方共识,但对体制改革应如何实施,政府管理部门与业界的看法并不一致。将“转企”作为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全部,以为给予学术期刊独立的市场主体的地位即可毕其功于一役地解决学术期刊的所有问题,实则是将学术期刊等同于一般消费类期刊,不顾其特殊属性的盲目的市场化设计,故是不现实的。学术期刊结构与布局的极不合理、科学的期刊体系及评价体系的缺失等最为严重的“体制病”,实病在管理体制,责任在政府而非期刊。解铃还需系铃人,体制改革并非学术期刊单方面的事,只有从管理体制改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学术期刊的问题。
●国内腐败与反腐败研究的热点主题及演进趋势
2013年第4期《学术界》刊登了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张增田、杨慧题为《国内腐败与反腐败研究的热点主题及演进趋势——基于1992—2011年CNKI核心期刊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的论文。文章以1992—2011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1701篇腐败与反腐败核心期刊论文为样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可视化技术,揭示这一阶段国内腐败与反腐败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其演进趋势。作者研究发现,近20年来我国腐败与反腐败研究形成了腐败现象及其原因、反腐败斗争的对策、权力制约与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廉政文化与教育、执政党反腐倡廉建设经验与领导人思想、具体领域的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等六项热点主题,这些热点主题紧贴反腐败斗争的现实运作过程,显现出强烈的应用倾向。各热点主题呈现出不同的演变趋势,其背后的推动力包括现实需求、研究者的信念、历史事件和研究者的学术兴趣等。随着我国反腐倡廉建设总体方略的延续,这些热点研究主题还将持续呈现,但未来研究将更多关注参与其中的人的态度与行为。
●程序视野中的“同案同判”——以量刑为切入点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兰荣杰在2013年第4期《当代法学》上发表了题为《程序视野中的“同案同判”——以量刑为切入点》的文章,文中指出“同案同判”的实现需要实体和程序两个层面的共同作用。实体层面包括规范细化和先例指导两种手段,程序层面包含事实发现和模板(规范或先例)发现两个步骤。量刑事实发现关键在于周全性,主要依赖独立的第三方调查完成,短期内可采取合适的过渡措施;量刑模板发现关键在于准确性,有赖于量刑建议、多重审查、集体决策、量刑公开等程序机制。
●免费开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胡智锋、杨乘虎在2013年第1期《清华大学学报》上发表了题为《免费开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创新》文章,文中指出从2006年迄今,短短六年间,免费开放完成了从全球理念到中国实践的过程,极大地推动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创新,但其中也暴露出了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未来免费开放实现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全面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在于:第一,以公众满意度为核心,引领时代、关注时下、聚焦时尚,注重物理空间、知识空间、文化空间的拓展与深化,增强免费开放的吸引力。第二,以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为路径,丰富主题,提升免费开放品牌化水平;创立指标体系,提升免费开放标准化水平;创新服务方式,加强技术应用,提升免费开放的数字化水平,提升免费开放的竞争力。第三,深化改革,完善制度设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免费开放的资金保障机制,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免费开放的生命力。
●国外城市区域治理的理论、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曾媛媛、施雪华在2013年第6期《学术界》上发表了题为《国外城市区域治理的理论、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的文章,文中指出在城市区域化过程中,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各有不同,因而,所选择的城市区域化方式和道路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区域治理的理论与模式。本文在梳理国外城市区域治理的理论学说,回顾各国城市区域治理的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概括了国外城市区域治理的几种理论范式和实践模式,这对于总结国外城市区域治理的经验与教训,促进我国城市区域治理的顺利发展,为城市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推进整个中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与实践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