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原经济区的农业现代化*

2013-04-10刘笠萍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经济区现代化农业

刘笠萍

(河南教育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和技术素质,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使传统农业转化为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中原经济区是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是以河南省为主体功能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要搞好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走“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1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

1.1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将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原经济区是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涉及7省28市,以河南省为主体功能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农业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在2011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1.2 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1.2.1 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要素资源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中分离出来,不断地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农业现代化发展,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原材料等基本要素资源的支撑。同时,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反哺和投入农业,又提升农业了对工业化的支持力度,实现两者的协调互动。

1.2.2 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农业的发展是城镇化形成基础。城镇的产生,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人口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从事其他产业,产品出现剩余,就有了交换,农产品剩余是城镇化发展的最根本条件。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提高了农业人口的收入,收入的提高刺激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为城镇多种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本身也需要大量工业产品的投入,这也直接刺激了城镇化的发展。在相互促进中,促使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使城镇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要素条件。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一方面满足了城镇经济发展中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刺激了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城市人口大量增加,扩大了城市规模,促进了城镇交通、水电、住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及教科文卫事业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突破过去单纯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单向支农强农模式,以新型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使农民不离乡土,就享受到城市生活。以城镇化的理念来建设农村,以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覆盖农村,以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来支撑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贯通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

2 当前制约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

2.1 人均耕地矛盾突出,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河南省全省土地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7%,居全国第17位,属中等偏低的省份。建国后,由于河南省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其人口密度也迅速提高,从1949年的每平方公里250人,迅速上升为2000年的每平方公里554人,2010年的每平方公里553人,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倍多。这反映出河南省的人均土地面积较少,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极为突出。2010年河南省人均耕地面积1.18亩,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可见河南省的人口与耕地矛盾也十分突出。

农户家庭经营耕地规模太小,农村从业人员人均所拥有的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由1978年的4.5亩,下降到2008年的2.2亩。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2 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投入总量严重不足,而又落实不到位。

全省固定资产的投资对农村的投资比重下降,2007 年为7.22%,2009 年为5.7%,2010 年为4.7%。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的位次排列中居于中下游,并有不断下降的趋势。由2005年的第19位,下降到2011年的第16位。在农民生活消费支出构成中,用于文化教育的份额也比较少,2000年为10.1%,2011年下降到6.4%,反映出农民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下降。农户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下降,由2000年的3.11%,下降到2011年的2.06%。

除了各种体制因素外,还由于科技人员想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激励低、农民想要使用粮食增产新技术的需求低等因素,使得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35%,河南的情况也不例外,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0% ~80%。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比差距更大。尽管,农业投入的总量逐年增加,但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迅速。

2.3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转移渠道窄

农村劳动力人口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以具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为主体。农村劳动力人口中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重为83.3%,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15.9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2.67%。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人口缺乏,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也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农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还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层次提高。

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而留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妇女以及未成年人,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状况远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外出,导致在很多地方出现了土地撂荒现象甚至导致“空壳村”的出现。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农业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专门人才。

2.4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农民不能及时得到准确、有价值的市场信息,使得生产和社会需要脱节,甚至有的年份丰产不丰收,不仅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会造成种植产品的盲目性。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体系不完善,不仅使农民无法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而且在流通和企业加工方面,也难以进行准确的质量认证。

2.5 农业生态资源匮乏、利用不合理,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河南的耕地质量、人均水资源、人均森林覆盖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耕地方面,不仅存在土地质量不高,而且土壤退化严重。目前,全省严重缺锌的耕地占45%、缺硼的耕地84%、缺钼的耕地占到81%。全省占2/3耕地面积的耕地是中低产田,按照农业部《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国家行业标准的划分,全省一、二、三等3个等级耕地占总耕地的31.12% ,四等及以下等级耕地占68.88%。

水资源贫乏,利用不合理。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一个地区缺水的警戒线是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000立方米;处于严重缺水状态是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00立方米。我省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19位,共有413.71亿立方米,人均水量和亩均水量在400立方米左右,只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1/5和1/6,属于严重缺水省份。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我省正常年份缺水40亿立方米~50亿立方米,干旱年份缺水量更大。全省还有3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没有治理,山区开矿、修路又不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另外,水资源的污染也比较严重。

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2011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2.68%,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6%),居全国第20位。很多荒山、丘陵和荒草地没有被充分利用和绿化,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不仅导致耕地质量退化,也会导致洪涝灾害和干旱的发生。

随着全省工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分布在农村,给农村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还有农业生产过分依赖农业化学用品,例如农药、除草剂等,不仅造成土地质量,还导致地下水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产出和食品安全。

3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

3.1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

加强农业生产资源的保护,加强农业资源的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不能以牺牲农业生态资源为前提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要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2000年以来,河南每年农药施用实物量在不断攀升,2000年为9.55万吨,2005 年为 10.51 万吨,2010年为12.49万吨,到2011年达到12.87万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在2000年时为9.19万吨,到2011年达到15.16万吨。土壤污染严重、资源使用粗放,如果这情况不改善,则河南的农业发展将难以持续。因此,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倡导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开发利用新能源,治理农业生产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造成的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根据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由于各地的农业自然资源不同,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自身优势,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种植结构,发展大规模、覆盖面广的特色产业,形成具有河南招牌的优质农产品,实现农产品增效、增产。

3.2 搞好粮食主产区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搞好粮食主产区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农业现代化的首先任务,也是国家对河南农业的期望。应科学规划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强农田基础设施投入,稳定播种面积,提高农产品单产量,做好高产稳产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工作,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强农稳粮,建成全国重要的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3.3 发展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

从长远发展来看,必须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它作为农业专业化、标准化经营的平台,对接小农户与大市场,为进一步区域化、规模化生产打下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市场化的参与者、科技化的利用者,有助于把分散经营的农民联合起来,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和集约化。

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是核心,农村产业突破发展需要以特色化、优势化、规模化来推动,通过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来延长产业链,立足产业发展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发展非农产业实现创业增收,同时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家庭农场刚刚起步,培育和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国家应尽快制定出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以指导地方培育家庭农场的稳步发展,与此同时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以保障家庭农场的稳步发展。

3.4 加强政策与科技的支农力度

加强在政策上的支农支持。农业的基础性、外部性、脆弱性和低收益性,都需要政府采取保护性倾斜政策。农村各项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例如,特色产业缺乏规模,覆盖面不大;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农村市场不够流通,并且流通环节成本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市场化、规范运作程度低等,要突破这些难题,需要国家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保险等惠农扶持政策。

提高科技创新,推广科技成果。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应用新科技实现对农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和食品安全,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的竞争力。当前,农业信息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要利用现代科技构筑信息平台,展开面向“三农”的特色、专业信息服务。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3.5 推进“三化”协调发展

实现中原经济区的农业现代化,就要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充分利用新型工业化技术和物质生产能力,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要利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以城带乡、城市支援农村、调整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异、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心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要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1]张全红.论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农业现代化[J].农业经济,2012(6):15 -18.

[2]刘笠萍.农民知识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2011(2B):20 -22.

[3]陈吉强,彭建强,周文斌.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4]代俊兰,刘娟.知识经济与农业知识化的宏观条件[J].农村经济,2003(4)26 -27.

猜你喜欢

经济区现代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边疆治理现代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